小城故事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小城故事 >> 大名成语典故一览

大名成语典故一览(2)

发表日期:2011-6-13 17:37:25 作者:佚名 浏览数:

染发纳后,外视自安

掌故。王莽濒临末日而虚张声势之举。事见《汉书·王莽传》。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三月,平林、新市、下江兵将王常、朱鲔等共立圣公刘玄为帝,改年号为更始元年,任命设置文武百官。王莽大为恐慌,为对外显示自己情绪安定,染黑胡须、头发,召见征选的天下淑女,将杜陵县史家的女儿纳为皇后,纳聘礼黄金三万斤,还有车马、奴婢、各种丝帛、珍宝等数以千万计。王莽亲迎于前殿两边台阶间,在上西堂内举行新婚共食之礼。配备和嫔、美御、和人三人,地位视同三公;嫔人九人,位同九卿;美人二十七,位同大夫;御人八十一,位同元士,共计一百二十人,都佩带印绶,手执弓袋。封皇后父史谌为和平侯,任命为宁始将军,史谌的两个儿子都作侍中。

 

华盖登仙

掌故。王莽晚年迷信神仙之事,见于《汉书·王莽传》。王莽篡汉作了皇帝,晚年极为迷信。有人说古代皇帝因建造了华丽的车伞顶盖而成仙,于是王莽制做了九重华盖,高八丈一尺,用黄巾翎羽作装饰,在四轮车内装有机械牵引,套驾六匹马,用身穿黄衣、头裹黄巾的三百力士作护卫,车上有人击鼓,牵车的人都高呼着“登仙”。王莽每当出行,令其在前面。

 

皇后投火

掌故。王莽女以身殉汉之事。见于《汉书·外戚传》。汉平帝即位,年方九岁,王莽秉政将女纳入宫中,立为皇后。平帝死后,尊平帝皇后(其女)为皇太后。后莽作真皇帝,孺子婴改作定安公,将皇太后改号定安公太后。时太后十八岁,为人婉静而有节操,自刘家帝业废止,经常称病,不肯出头露面。王莽对她既敬重畏惧又感到哀伤,欲将也再嫁,便改其称号为黄皇室主(黄皇,王莽自称;室主,即公主),让立国将军成新公孙建之子盛装携同医生前往探病。莽女大怒,用鞭子抽打身边侍从。因而卧病不起,王莽不再强逼。待到汉家兴兵杀掉王莽,焚烧未央宫,莽女说:“有何面目来见汉家!”自投火而死。

 

器小易盈

成语。出自三国时魏吴质《在元城(今大名东北)与魏太子笺》:“前蒙延纳,侍宴终日……小器易盈,先取沈顿(醉困疲劳)。醒寤之后,不知所言。”器:器皿,容器。盈:满,器皿很小,容易装满。比喻酒量很小,稍饮即醉。后比喻人的心胸狭窄,不能容物。

 

家僮决政

掌故。唐田季安家僮掌权之事。见《旧唐书·宪宗本纪下》。元和七年(公元812年)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死,其子只有十一岁,便为副大使,结果军政大权都由家僮蒋士则决定。蒋乱出主张,数易大将,使军情不安。后士兵杀蒋,拥戴衙将田兴主持军州事。

 

铸成大错

错:锉刀,借用为错误。语出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天雄(今大名)节度使罗绍威心恶牙军(唐朝节度使的亲兵名称),力不能制。遂密请朱全忠军,尽杀牙军及其老小。绍威虽去大患,但魏兵从此衰弱,后悔不已。谓人曰:“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四作“聚六州四十三县铁,打一个错不成也。”后指造成重大错误,或指错误重大。

 

自荐为帅

唐末罗弘信自荐当魏博(今大名)节度使之事。见《旧五代史·梁书·罗绍威传》。罗在节度使乐彦贞的部队当马牧监。彦贞子乐从训非常骄横,预谋铲除牙军。牙军激愤造反,杀乐彦贞。后拥小校赵文建为留守。赵文建对军事不懂,与将士关系相处不好,在有人喊:“哪位愿当节度使?”时,罗应声答到:“白胡子老者早就任命我了,可让我统帅全军”。牙军即推举罗当了留后,皇帝下诏书也确认其为节度使。

 

不拘小节,必罗大患

唐末李存勖放任军士侵掠友邻而给晋主带来灾难性打击之事。见《旧五代史·梁书·罗绍威传》。唐末朱温攻兖、郓州。朱瑄向太原的李克用求救,李派大将李存勖救援,魏州(今大名)主帅罗弘信允许其率部通过魏州辖区。李存勖御军不严,将士在莘县抢百姓财物。朱温乘机挑拨离间,罗弘信信其说,与朱温联盟,派兵打败李存勖。后又在魏州摆开战场,罗弘信的魏州军成为朱温牵制晋主李克用的主力。

 

风筝搬兵

唐末魏博节度使(驻今大名东北)田悦反叛,进攻临洺城,将领张伾守卫城池,粮草用尽。这时,朝廷派来了马燧等三支大军前来支援。援军在临洺城外的山下停下来。张伾得知消息后,急忙放出求救的风筝。马燧得到求救信后立即起兵,与张伾里应外合,终于打败了田悦。

 

幼不伴君

五代时梁罗绍威为子乞免参政为官之事。见《旧五代史·梁书·太祖本纪三》。魏博(今大名东北)军政使罗绍威有两子,一个名叫廷望,一个名叫廷矩,尚未成年,但都颇有才华韬略。后梁太祖朱温因他们的父亲是有功之臣,欲破格任用提拔两人为郎。罗知道后上书,言两个儿子都还未成年,不能承担国家兴亡之责任,恳请皇帝罢免他们参政议政、主管朝事的职权。朱温答应了罗的要求。

 

拔毛寒鸟

或作自弱于人,五代时罗绍威请朱温合力杀牙军引起兵变,再遭朱温讨伐,罗绍威从此势单力弱屈服于朱温之事。见《新五代史·梁太祖本纪》。魏州节度使罗绍威蓄谋杀尽魏军牙军,向朱温请求支援以防兵变,朱温率兵北征。名义上是讨伐沧州刘仁恭,兵过魏州,实际是策应罗绍威杀牙军。当时魏州有兵士二万多人,听说城中弟兄遭屠杀,各自占据贝州、澶州、博州叛乱,推举大将史仁遇为主帅。朱温派大将各个击破,讨伐达半年之久,魏州兵士死伤多半,从此罗犹如被拔掉羽毛的飞禽,成了光杆司令,从此自感力不从心,示弱于朱温。

 

安世不妄

宋朝的刘安世,元城(今大名县)人,“登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已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今自不妄语始”。他在司马光那儿读书。司马光从小一直到了老年的时候,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诳话。他自己说道。我别的没有什么胜过人的地方。不过我平日间所做的事。没有一些儿不可以对人家说的。刘安世既然跟司马光学着学问。有一次。问司马光道。尽心行己的紧要地方。在那里呢。司马光就教他第一要诚实。并且诚实先要从不说诳话做起。所以后来刘安世做了谏官。议论事情。非常刚直。很正直地在朝廷里。心里所晓得的事。没有不说的。说的时候。没有一次不是尽量说的。所以他的直言极谏的行为。人家说他好像殿上的老虎一样。“安世不妄”现被编入《中华德育故事》、《德育故事·二十四信》中。

 

诗文判状

五代时大名人罗绍威以诗判案的轶事。语见《旧五代史·梁书·罗绍威传》:罗绍威身为邺王,主管邺地军政。他喜好诗文,政务明达,通谙管理官吏的方法。一天,一人在官府门前街道当中为驴整鞍,恰巧一辆牛车驶来,把放在地上的驴鞍碾坏了,这人一见火冒三丈,出手就殴打赶牛车的人。告到官府,罗绍威没有采取官府办案的一般程序,而是提笔用诗文作判决:“邺城大道甚宽,何故驾车碾鞍?领鞴驴汉子科决,待驾车汉子喜欢!”大家都很赞成,认为这判决用词诙谐,但道理讲得恳切、恰当,合情合理。

 

邺王嗜诗

罗绍威酷好诗文轶事。见《旧五代史·梁书·罗绍威传》。罗绍威唐末被封为邺王,喜好诗词,攻读诗书,通晓音律,尊儒家学说,为政明达。喜招纳文人学士,礼待读书人,家中藏书达万卷之多。其办学馆,建书楼,每遇酒宴歌会,必与来宾吟诗作词。其诗意境超然,别人多难以达到。当时,江东的罗隐是钱镠的军事僚佐,以诗闻名全国。绍威送给罗隐一些贵重礼物以求得到一些诗,在书信中,表达了自己的敬慕心境。罗隐引以为知己,就把自己的全部诗作给了罗绍威。罗绍威对罗隐的诗倍加喜爱,就把自己的诗集取名为《偷江东集》。在当地广为流传。其诗句“帘前淡泊云头日,座上萧骚雨脚风”,连诗学大家也惊汉其功力深厚。

 

不让肉食

典故。五代时后唐刘赞,魏州(今大名)人,年纪很小就能做文章。父亲刘玭做县令,为激励他读书,每回吃肉,都另外摆些蔬菜让刘赞吃,对他说:“肉食,这是君主给的俸禄。你想吃肉,就得下苦功学做文章,我的俸禄不能分给你。”由此刘赞用心读书,二十岁时已能写很好的文章。三十岁考取进士。

 

绍威伐木

掌故。罗绍威在朱温手下为后梁运粮伐木之事。见《旧五代史·梁书·罗绍威传》。罗绍威身为魏博六州主帅,借朱温之手铲除自己牙军引发了六州军变。朱温尽平六州,罗绍威追悔,自弱于人。数月后,朱温发动浮阳战役,罗督运粮草军需,自邺州至长芦五百里粮道,车轮滚滚,人担畜负无有间断。在魏州建元帅府,沿路修亭建驿,提供军需,未敢懈怠,为朱温做皇帝费尽心力。后梁开平年间,晋升为太师兼中书令,食邑万户,赐功臣之号。为消朱温猜忌,保全性命,终生未掌兵权。主动提出去太行为朱温伐木,赶造运输船三百艘,开通大河至洛口的水运线,每年运粮百万石,供应京城,直至病死。

 

破国杀万

皇甫晖,五代后唐庄宗时魏州(今大名东北)军卒,为人勇莽而无品行,夜间曾在军营赌博,不赢,就和同伙谋反作乱,聚合几百骑兵,在城中大肆抢掠。到一百姓家,问这家姓氏,说:“姓国”。皇甫晖说:“我应当破国!”就把这一家都杀了。又到一家,问这家姓氏,说:“姓万”。皇甫晖说:“我杀万家足够了。”又把这一家都杀了。

 

唐店之功,不须多伐

梁朝将领杨师厚驻军魏州(今大名),张文礼率领赵州兵三万人夜袭经城县和宗城县,随后又侵扰贝郡。杨师厚先率步骑兵几千人,埋伏在唐店。张文礼大肆抢掠后率兵回来,士兵都捆扎起铠甲兵器,夜间行军还唱着凯歌。走到唐店,杨师厚的伏兵从四面包围过来,杀得张文礼全军覆没,只有张文礼一人骑马逃脱。此后,张文礼还对其他将领说大话。有人讥刺他说:“唐店一战的功劳,不用再自我夸耀。”张文礼听了很羞惭。

 

雕青天子

出自《新五代史·东汉世家》。五代后周的郭威,年青时家境贫贱,他在颈上刺一飞鸟,人称郭雀儿。最初在北汉供职,因功升为邺都(今大名)留守,掌握大权,杀死隐帝,迎立太原尹刘崇之子刘赟为帝。郭威见到刘崇的使者,指着自己的颈项说:“自古岂有雕青天子?幸公无以我为疑。”但在第二年,郭威杀掉赟,自立为帝,即后周太祖。雕青:在皮肤上刺花纹,涂以靛,即显青色花纹。雕青天子,即指郭威。

 

国而忘家

语见《宋史·宗泽传》:宗泽初任大名府馆陶尉,当时大臣吕惠卿率军驻鄜延,命令宗泽及其县令巡视黄河堤坝。命令刚至,正遇宗泽长子痛丧,宗泽不顾儿丧事,即奉令而行。吕惠卿得知后,感慨地说:“宗泽真不愧是为国而忘家的忠臣!”

 

弃家报国

蒙古将王珍之事。事见《元史·王珍传》。王珍,字国宝,大名南乐人。受行营帅按只之命,为军前都弹压。宋军来攻,大名守将苏椿投降,王珍弃家出逃,走小路回到军中,按只称赞他的忠诚,认为义子。后蒙古军收复大名,王珍的妻子、女儿都无恙,王珍对她们说:“我并不是丢弃你们不顾,实在是不想以私爱夺我报国之心”。闻听此言的人莫不称叹。

 

红线盗盒

传奇故事,大意是:唐肃宗至德年间,魏博(驻魏州,今大名东十里处)节度使田承嗣拥兵自重,有起兵吞并潞州之意。潞州节度使薛嵩(薛仁贵之孙)受朝廷之命,为防变乱,固守滏阳(今磁县),因惧田承嗣势大,日夜忧闷。此时,“内记室”(略同于现代的私人女秘书)红线为排主忧,自告奋勇,前往魏城观察形势,并相机行事。薛嵩饮了十余杯酒的功夫,红线就从魏州返回,以取田承嗣床头金盒为证。原来,红线于子夜前三刻到达魏城,避过侍卫,潜入田承嗣榻前,盗出床头金盒子,于黎明前,返回滏阳。薛嵩依红线计,立即派使者持书入魏,并送还金盒。田承嗣慑于薛嵩有高人相助,唯恐性命不保,遂罢吞并潞州之念头,从而避免了一场兵祸。此典故已改编为京剧,广泛演出。

 

北门锁钥

指大名这一北方战略重镇。语出宋朝朱熹著《五朝名臣言行录》第四卷: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寇准镇大名府,北国使者路过这里,向寇准说:“相公望重,何以不在中书!”寇准说:“皇上以朝廷无事,北门锁钥,非准不可。”意思是说,大名为北国南侵必经之地,必须用重臣坐镇。北宋年间,大名府为河北路治所,寇准主管天雄军,镇守大名府,曾为大名撰联:“东郡股肱今右辅,北门锁钥古天雄。”从此,大名有北门锁钥之称。

 

近视看匾

清大名人崔东壁著《考信录提要》:有二人皆患近视,视力不相上下。恰巧村中富人将于明日悬匾于门,乃约其同至其门,读匾上字以验之。然皆恐自弗见,甲先于暮夜使人刺得其字,乙并刺得其旁小字,暨至门,甲先以手指门上曰:大字某某。乙亦用手指门上曰:小字某某。甲不信乙之能见小字也,追主人出,指而问之曰:“所言字误否?”主人曰:“误则不误,但匾尚未悬,门上虚无物,不知两君所指何也?嗟乎,数尺之匾有无,不能知也,况于数分之字,安能知之!闻人言为云云而遂云云,乃其所以为大误也。”

此借以说明考辨古史的原则,应“以辨其虚实为先务,而论其失者次之”即正本清源之意。也说明,无实事求是之心,而怀哗众取宠之意,必将贻笑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