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隆真同志是我党早期的一位女革命家。她热爱祖国,献身革命,是“五四”运动和大革命时期发动、组织我国北方妇女运动、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郭隆真,原名郭淑善,1894年3月18日,出生在河北省大名县金滩镇的一个回民家庭里。父亲郭老攀喜好史书、书法,兼习中医,母亲是个勤劳善良的贤妻良母,操持着一家人的生活。郭隆真是郭家的第六个孩子,聪明刚强,从小就受到父母的宠爱和器重。老攀先生希望女儿读书成材。可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女孩子是没有入学读书的机会的。郭老先生就在家里教隆真学习《女儿经》、《女诫》、《女四书》、《闺范》、《烈女传》等等。她感到很不满意,看到上学的哥哥不读这些书,就问父亲:“为什么哥哥不读男儿经、男诫、烈男传呢?”父亲回答说:“我国向来就是男治外,女治内,因为所负的责任不同,所学的东西也就有差别。”隆真却不服气,抗辩道:“木兰从军不是与男儿一样吗?”父亲听了,一笑说:“你的话有道理,你有志气, 以后可以同你哥哥一起听讲去。”从此,郭隆真获得了到学校去旁听的机会。

1909年,小学毕业的郭隆真又冲破封建势力的束缚,在家里和父亲开办了当时全县第一所女子小学 “元城县第一女子小学”(大名县旧名元城县)。她希望女孩子们通过上学读书,学习为社会服务的本领,来取得和男子一样的社会的地位。

为了表达争取自由、解放的愿望,郭隆真给自己改了名字。她原名叫淑善,嫌这个名字没有志气,先后给自己改用了嵌浚、隆贞、林一等名字,总不满意。后来,她查阅字典、反复斟酌才改为隆真。意思是从落后的封建礼教中隆起,追求真理。在封建礼教下长大的母亲,希望女儿象个“名门闺秀”的样子,所以隆真长到六、七岁时,母亲就开始把她的脚缠起来。小隆真不象同辈人那样能含泪忍痛承受这种愚昧落后的摧残,她总是挣扎、反抗,经常是母亲一转身,她就把脚上的布条撕下,甚至把它藏起来。这样反复多次,慈祥的母亲看到自己的丫头不能循规蹈矩,又急又气,想到女孩子长一双大脚,不仅外人笑话,长大了连个婆家也难找到,只好忍痛打她。隆真还是不服,母亲追得急了,她就跑到父亲的书房里躲起来。老攀先生是个开明人,他受当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也知道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妇女都是大脚。他很早就反对妇女缠足。所以,每见隆真被逼得跑来时,总是劝说妻子,袒护小隆真。母亲看到丈夫支持,女儿反抗,拗不过他们父女俩,也就只好让步,不再给小隆真缠脚了。反缠足的胜利,使她的性格变得更加坚强。在课堂上她把缠足的苦处编成歌谣,教给学生们唱。
为了使广大妇女不再受缠足之苦,有一天, 郭隆 真还跑到戏台上,给看戏的人们讲妇女不要缠足的道理。她生动地打比喻说:“我们中国有一半妇女,一半男子,整个国家就象一个人,把一只脚裹成残废,只剩一只脚还怎么走路?缺脚的人走路都不方便还怎么劳动,国家咋能富强起来?……妇女缠了脚,就是带上了镣铐,手不能提,肩不能挑。妇女要解放,就得砸毁镣铐,把脚放了。”她那清脆宏亮的声音,朴实深刻的道理,犹如阵阵春雷回响在万千观众的心里。从此,郭隆真宣传放足的言行,不翼而飞,传遍了冀南的城镇和乡村,为广大人民所赞颂。
在天津女师
1912年5月,直隶省政府派了一位视学,亲自到金滩镇参观,并建议县政府传谕全县嘉奖郭隆真父女办学的事迹。根据视学的意见,这年秋天县政府把金滩镇女子小学迁往大名县城,改为“大名县第一女子高等小学”。郭老先生被请来任教,郭隆真也就跟随父亲到这个学校里读书。
当时,大名城里虽然设立了女子高等小学,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多数家长还不敢让女孩子到县城读书。郭隆真为此思想沉闷,她苦苦的思索:女子怎样真正的男女平等?她希望到外部世界去看看,寻求妇女解放的道路。这样的机会终于来到了,1913年,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到当时的大名府来招生。郭隆真乘此机会,耐心地说服了父母和亲友,毅然报了名,告别了抚养自己成长的故乡……金滩镇,乘船到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去读书。
郭隆真当时刚十九岁,生来第一次远离家乡,对未来充满了理想和希望。但是,看着看着,她的笑容消失了。卫河两岸的土地泛着白碱,到处是泥屋枯树,逃荒要饭的孤儿寡母凄惨地向过路人求乞。此情此景,使她那展翅翱翔的心情蒙上了惆怅。
当时,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已经被袁世凯窃取。封建军阀依附帝国主义,进行割据。袁世凯大肆屠杀革命党人,阴谋称帝。中国人民又陷入水深火热的灾难之中。在漫漫的旅途上,她为祖国的前途担扰,更为妇女的命运焦心。她想起了平时最爱背诵的秋瑾的《勉女权歌》,于是,低声吟咏起来:
吾辈爱自由,勉励自己一杯酒,
男女平等天赋就,岂甘居牛后?
愿奋然自拔,一洗从前羞耻垢,
责任在肩头,恢复江山劳素手。
这首豪迈雄壮的诗篇,使隆真在迷惘中看到了希望,在惆怅中增添了力量。她暗暗发誓,在革命的征途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那时,在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读书的学生,大多数是城市里的姑娘,农村来的寥寥无几。同学们的年龄多半比她小,文化基础比她高。加之她是农村的打扮,说话是冀南口音,所以很为大家所注目。但她并不悲观自弃。她尊敬师长,爱护同学,刻苦学习,虚心请教。由于她待人和气、诚恳,同学们都喜欢帮助她。为了赶上大家,她一连几个暑寒假期不回家,在校补习功课。这样,她很快由初级师范班升入师范预科,然后又考入高级师范第八学级。

郭隆真(右)与张若名合影
郭隆真进入这所学校,如同走进一个新天地。不仅有许多知识需要学习,还有许多问题使她甚感兴趣。她在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的同时,对祖国的命运更加关心。那时,军阀正在混战,他们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下,走马灯似地换来换去,一会儿袁世凯称帝,一会儿张勋复辟,一会儿又段祺瑞执政。孙中山先生发动的二次革命正在全国兴起。年轻的中国工人阶级不堪忍受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统治,纷纷举行罢工斗争。天津人民先后掀起了反对“二十一条”、抵制日货的运动和反对法帝国主义扩大租界、强占老西开”(天津市内一地名)的斗争。郭隆真从这些革命斗争中看到了蕴藏在中国人民中间的伟大力量和民族精神。她经常和要好的同学邓颖超、刘清扬等探讨国家大事。尤其是当看到报载上海纺织女工,在帝国主义开办的工厂里受到非人的待遇时,不禁掉下同情的泪水。家乡一带,姐妹们祖祖辈辈受压迫、受屈辱的悲惨命运,时常萦回在她的脑海里,激起阵阵仇恨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