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年
10月1日,5000人在五女师操场隆重集会,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会后进行了游行。
10月15日——29日,县召开第一次党员代表会议,大会号召全县人民一定要搞好冬季生产和救灾工作。
10月,县召开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
11月21日——28日,县召开第一届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研究生产渡荒和冬季具体工作。
12月,县建立了“县印刷社”。
12月,县召开第一次共青团代表大会。
12月,大名县烈士祠堂落成(在现民政局处)。
一九五○年
2月6日,县召开第一届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了1950年增产计划。
2月,全县动员1万名民工对漳河两岸进行修复,修复工程累计达72华里。
大名初级师范学校建立,校址在城内东街。
3月20日,卫河沿岸先后发生风灾,损伤麦苗414万亩。
4月,大名县汽车站建立。
本年,大名县原兴华豫剧团、新华豫剧团分别改为第一实验剧团、第二实验剧团。
本年,县“手工业联合社”成立。
本年,大名县联合社更名为供销合作社。
本年,大名县农场正式建立,拥有土地713亩,1957年4月6日农场解散。
本年,大名县翟滩苗圃场建立,归属县农业科领导,1957年划归县林业局,1958年8月19日改建国营翟滩林场,1979年划归大队。
本年,县电话局和邮电局成立。
本年,县委号召群众组织起来,互助合作,全县建立6789个互助组。
一九五一年
2月15日——20日,中共大名县委召开第二次党员代表会议,会上制订并通过了《一九五一年生产计划》,5月1日全县举行大规模抗美援朝“五一”游行示威,家家户户订出了爱国公约。
5月3日,全县开展检举反革命分子运动。
5月4日,大名县30万人民发出反对美帝武装日本抗议书。
6月5日,全县35万亩棉花发生蚜虫,县委指示,要迅速发动群众除治,限期扑灭。
6月26日,张希顺上书毛泽东主席,报告互助成绩。
7月中旬,漳河在西魏庄乡刘军庄村决口,水势迅猛,县长郭养之亲临现场,指挥40余名国家干部和万余名民工,抢堵一昼夜,完成截流,并加固了堤坝。
9月12日,县政府为种好小麦,决定发放购买牲口贷款175万元。
9月,大名县接收从前线转来一批志愿军伤病员,创办了华北军区大名疗养院。
9月28日——30日,召开大名县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传达扩军计划(草案)。
10月5日,县政府颁布《临时商业税稽征办法)》。
10月21日——24日,大名县召开劳动模范大会,到会劳模300人。
11月,北李庄任成修互助组经上级批准,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2月16日,中共大名县委批准张希顺、裴星辰、贾建明等13人领导的互助组改为合作社。
12月21日——24日,中共大名县委召开了第三次党员代表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努力增产,厉行节约的实施方案》和《大名县一九五二年工作纲要》。
12月,全县有互助组14544个,初级社186个。
12月,大名县酒厂建成,厂址在大名县城内东南角。
本年,建烈士陵园。
一九五二年
4月13日——17日,河北省政府主席杨秀峰到娘娘庙农业合作社访问,并组织大名县与饶阳县开展互助合作、劳动模范、增产竞赛。
大名县中苏友好协会电影放映队成立。
1月——5月,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
7月15日,县委发布《关于加强党对农村生产合作社、互助组的领导与建立党的组织的指示》,决定合作社内党员在3人以上10人以下者,均应建立党小组,10人以上者建立总支部和分支部。
7月,省委工作组经过在大名县进行的典型调查,向全省介绍了张遂学农业合作社“地尽其力”、杨文选社“人尽其才”的经验及张希顺社“奖励劳动分红办法”。
7月21日——25日,省委副书记马国瑞到大名县检查互助组合作运动。鼓励县干部群众“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10月,全县有1060人患麻疹病,其中死亡13人;有193人患猩红热病,其中死亡11人。
10月,中共大名县委增设统战部。
10月,大名县总工会首届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大名县工会委员会。
11月,县生产救灾委员会公布《关于今冬明春生产救灾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