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大名县总面积10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6104公顷,总人口80818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33‰。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73.8亿元(2000年可比价40.1亿元),同比增长1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7亿元(2000年可比价10.6亿元),同比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28.3亿元(2000年可比价12.9亿元),同比增7.6%;第三产业增加值25.9亿元(2000年可比价14.6亿元),同比增长19.5%。民营经济增加值52.6亿元,同比增长16.5%;粮食总产量达490909吨,同比减少2.96%;棉花总产量达2426吨,同比增长83.79%;油料总产量达114902吨,同比减少7.58%;财政收入11722万元,同比增长15.7%;财政支出78789万元,同比增长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7.1亿元,同比增长20.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5亿元,同比增长29.1%;职工年平均工资16346元,同比增长24.2%;农民人均纯收入3513元,同比增长9.6%;年末城乡居民存款余额34.5亿元,同比增长45.8%。2008年大名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围绕“双突”(突出特色、突破工业)大上项目,全县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和河北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县、农业标准化先进县、扶贫开发先进县、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四项省级称号,坚持信访“三延伸”,持续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全县上下政治安定、社会稳定,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
县 委 书 记:贾红军
县人大主任:黄武臣
县 长:武金良(1月—5月)
乔朝英(代县长)(5月—12月)
县政协主席:高连生
【项目建设、工业经济双丰收】县委、县政府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增强后劲、培植财源、扩大就业、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继续实施“大项目建设年”活动,牢牢抓死项目建设不动摇,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并取得了良好成效。2008年大名县开工建设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13个,完成投资27.7亿元。恒远塑编、金昊铸造、生物质能壁炉等54个项目竣工投产,隆奇冷轧薄板、三胜果蔬饮料、220KV变电站等59个项目开工在建;合盛猪业一期、京华生态养殖园扩建和麒麟奶业项目相继建成。同时县委、县政府强力谋划战略支撑项目,成立了10个谋划办公室,安排100万元谋划经费。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后,大名县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加大投资力度的机遇,把争取政策性资金作为第一位的工作,精心谋划项目,积极开展“一跑三争”,共争取各类政策性资金6.2亿元,比上年增长40.9%;在中央新增1000亿元国债投资中共争取到资金2577万元,位居邯郸市各县之首。工业经济效益实现了新的提升。县委、县政府按照“近期抓运行、长期抓调整”的思路,着力抓好重点企业生产经营的跟踪监测,引导企业健康发展,着力提高工业经济效益,在全省、全市工业增长明显减缓的情况下,全县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态势。200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43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利润分别完成12.9亿元、2.4亿元,分别增长24.9%、59.7%;工业用电量1.14亿千瓦时,增长12.9%。工业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京府工业城(起步区8平方公里)初步实现了“六通一平”, 新开工了鑫得隆化纤二期、精密轴承等4个项目,入驻项目达38个。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扎实推进节能减排,严控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强力开展“雷霆行动”,强制关停粘土砖瓦窑、二硫化碳厂、益康酒精公司、上马头棉短绒加工厂等22家企业,全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47%,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22.4吨和93.5吨,比上年多削减1.2%和6.2%,大大超出预定目标。
【“三农”工作谱新篇】大名县扎实推进“三农”工作,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揽,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2008年县委、县政府争取到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资金共计8886万元,是全县农民享受惠农政策最多的一年,较2007年增长94%,并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粮食生产连续五年获得丰收,总产达49.1万吨;畜牧业发展加快,合盛猪业一期、京华生态养殖园扩建和麒麟奶业等项目相继建成;投资2000多万元改善农田基本水利设施,实现了“引岳入大”(引岳城水库水入大名)目标,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扩大节水灌溉面积5万亩,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面粉、花生、香油三大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农业产业化再上新台阶;造林绿化步伐加快,完成大片造林2万亩。2008年大名县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和河北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县”、“农业标准化先进县”、“扶贫开发先进县”等省级称号。新农村建设同步大力推进,投资1200万元,新建、扩建4个供水站,解决了46个村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1372万元,新建、改建乡村道路52.3公里,全县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目标;帮助农民新建沼气池6023个,已有30个村实现“四通、四有”。农村教育布局调整稳步推进,教育投入进一步加大,进行了标准化中小学建设和取暖工程改造,严格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农村中小学生因贫辍学现象基本消除;“新农合”保障能力和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民参合率达到88.4%,提高了农村低保、城镇低保标准,特困群众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全面推进,上报财政奖补村159个,群众筹资379.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