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桂士辉,男,35岁,河北省大名县人,中国政法大学双学士,现任大名县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
“一部水浒传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的故事,借助文学艺术的力量,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老幼皆知。一百单八位好汉中的第二位人物“生于北京,长在豪富”(《水浒传》第六十一回)的卢俊义更是声名显赫。作为一位小说中的人物,历史上是否真有卢俊义原型?若有,其家宅究竟在何处?本文试此作一探讨。
《水浒传》一百单八将的原型是发生在北宋初年的宋江三十六人起义。关于宋江三十六人,《宋史》有三次记载:
卷二十二《徽宗本纪四》:“(宣和)三年……二月……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
卷三百五十三《张叔夜传》:“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撄)其锋。”
卷三百五十一《侯蒙传》:“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东都事略·侯蒙传》作“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此外,李埴《十朝纲要》、陈均《九朝编年备要》和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以及《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等也都有上述类似记载。这些史料虽简略,但指明历史上确有宋江三十六人其人其事。宋江等人也确实曾在大名府一带活动。《宋会要辑稿》载(宣和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宋徽宗御笔:河北群贼自呼“赛保义”等昨于大名府界往来作过,良民为之惊扰,久之未获。
《宋史》及宋人笔记中关于“宋江三十六人”的事迹仅是片断记载,除宋江以外其他人员姓氏不详。最早记载宋江三十六人事迹的是成书于宋末元初的《大宋宣和遗事》,作者约为由宋入元的文人。《大宋宣和遗事》成书的年代与宋江起义相隔不过百年,而且此书取材于旧籍,包括正史、野史、笔记、掌故、逸闻、轶事等,讲的又是历史,里面真实的东西明显会多些,但也不可避免地会掺加些演义的成分。《水浒传》就是以《大宋宣和遗事》为轮廓和主线,吸收补充了大量当时流传在民间的宋江故事和元人杂剧中的“水浒戏”而编写的。
在《大宋宣和遗事》(《古本小说集成》编委会编辑,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卢俊义作“玉麒麟卢(黄丕烈元刊本作李)进义”,与《水浒传》略有不同,其他吴加亮、李海、阮进、关必胜、王雄、张青等也与《水浒传》略有不同;故事情节也不同,《大宋宣和遗事》说卢进义(卢俊义)率孙立等十一人同上太行山落草,后来才成为梁山的首领。
同时期的画家龚圣与(1222年-1304年)在《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初次完整地记录了宋江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绰号。画赞中,卢俊义仍作卢进义,其他吴加亮、李海、阮进等人则作吴学究、李俊、阮小二、关胜、杨雄、张清、张横,删去了公孙胜、林冲、杜迁、一丈青李横,增加了解珍、解宝二人。龚圣与创作严谨,他自称“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言之凿凿,但他还是不敢轻率地“存之画赞”,等掌握到比较可信的事实后,才“即三十六人为一赞”。由此观之,“宋江三十六人赞”不是凭空创作的,而是龚圣与在掌握事实原貌的基础上进行的真实写照。“风尘太行,皮毛终坏”的卢俊义历史上确有此人原型。
在元代评话、杂剧中取材于卢俊义故事的有《宋江》、《梁山七虎闹铜台》、《梁山五虎大劫牢》(《孤本元明杂剧》),在这里卢进义改作卢俊义,故事情节也与《水浒》基本一致。由于宋江三十六人的故事当时并没有客观具体的记录,在街谈巷语的流传中,逐渐由历史人物向传说故事人物转化。就卢俊义而言,在《大宋宣和遗事》中卢俊义是一名军官,在元杂剧中卢俊义是个富豪,在《水浒传》中则是:“北京城里有个卢员外,双名俊义,绰号玉麒麟,是河北三绝,祖居北京人氏,一身好武艺,棍棒天下无对!”(《水浒传》第六十回)由军官卢进义到富豪卢俊义然后到员外卢俊义,恰好揭示了历史人物的宋江三十六人逐渐向传说故事人物转化的过程。之所以有卢进义、卢俊义前后不同,是因为“进、俊”二字语音相近,可能是在流传过程中由于方言不同而导致的缘故。
《水浒传》作者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据河南省鹤壁市研究罗贯中的学者考证,元朝末年,罗贯中在山西的祁县、平遥、介休一带短暂逗留后,经沁州、长治、晋城来到河北大名府,居留一段时间。罗贯中在大名府应该到过卢俊义故居,听到过关于卢俊义的故事,故而在《水浒传》中采用卢俊义这个名字。
然而明清以来历次编修的《大名府志》、《大名县志》、《元城县志》对卢俊义无任何记载,卢俊义之所以在《大名府志》、《元城县志》、《大名县志》中缺载,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卢俊义大逆不道,反叛朝廷。且明朝政府屡屡查禁《水浒传》,所以鲜有提及,其后人甚至也羞于或不敢为其树碑立传。这一点可由水泊梁山中另一位重要人物晁盖在其后裔家谱中的记载可证。电视连续剧《水浒》热播期间,《中国青年报》记者特意采访《水浒》中涉及的人物,在晁盖后人保留的家谱中,晁盖名列其上,只是名字少了一笔。问其原因,答曰:因为晁盖造反,家族蒙羞,所以“砍头”入谱。卢俊义在方志中缺载也不外乎是这一点。
关于卢俊义的庄园,呼文华《卢俊义及其庄园之传说》(《大名文史资料》第五辑)记载,今大街乡菅庄村南有一处“卢家庄宅”旧址,卢姓人家称系卢俊义后人,部分卢姓后人搬迁到菅庄村,现已绝户。埝头乡刘庄村西北有一个村庄旧址,群众称之为“卢家庄”,后卢姓搬迁到刘庄村,此卢姓也自称是卢俊义后人。
笔者曾考察过这两处卢俊义庄园,菅庄、刘庄村民指称两处“卢家庄宅”为卢俊义故居言之凿凿,并称菅庄村南一高台为卢俊义当年习武场所。张建华《燕青卢俊义寻踪》(《赵文化》第12期)中推测刘庄村西北的“卢家庄”是卢俊义在乡村的庄园,而菅庄村南的“卢家庄”则是卢俊义在大名府城的家宅。笔者不敢苟同此说,且对菅庄村的“卢家庄”存疑。清同治《元城县志·疆域》杏现集地方条下村庄有:刘家庄、卢家庄、丁家庄等十三个村庄,刘庄村西北的村庄旧址确实为“卢家庄”。岔道店地方条下村庄有:岔道店、窑厂、鲁家庄、王家庄。此“鲁家庄”即菅庄村南的“卢家庄宅”,然“鲁”“ 卢”不同。假若“鲁家庄”确实为卢俊义故宅无误,此庄应该称之为“卢家庄”,之所以记载为“鲁家庄”,或是《元城县志》记载失误,或是卢俊义后人居住在鲁家庄,或是卢俊义后人为了避祸而改姓为鲁,因暂无旁证可资证实,姑且存疑。另,把此庄作为卢俊义在大名府城的住宅是不确切的,因为它处于宋大名府城的东北角外,无论作为军官或者富豪,卢俊义应该居住在大名府城内。菅庄村南的卢家庄估计是明初水淹大名府城后,卢俊义后人搬迁至此而立庄。元杂剧中记载卢俊义家在铜台城中,铜台在今大名城东南、北京大名府城西南,铜台城应是北京大名府城的代称,卢俊义家宅应在以大街村为中心的故大名府城内,绝非在菅庄村南的城角处。
大名府城在明建文年间一次性毁于洪水,相关证据和踪迹皆无从查考。然而,从史书、遗迹、碑碣记载以及流传至今的传说入手,或许能够挖掘出历史上卢俊义的一些活动线索,这对进一步证实卢俊义历史上确有此人,定位他的家宅所在,将起到极大的作用。
2009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