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论坛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志论坛 >> 潘美故里魏县说辨误

潘美故里魏县说辨误(1)

发表日期:2011-6-7 15:06:11 作者:佚名 浏览数:

作者简介:桂士辉,男,35岁,河北省大名县人,中国政法大学双学士,现任大名县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

 

内容提要:魏县边马乡李庄系明初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并非祖居于此的潘美后裔。李庄在北宋初期属南乐县,但史料中没有任何关于潘美是南乐人的记载。《宋史》人物籍贯记载惯例和《潘氏族谱》证实潘美为大名县人。李庄与宁河县境内的潘庄镇一样是潘美的一处庄园旧址,真正的潘美故里仍在今大名县西部境内。

北宋名将潘美的籍贯,《宋史》本传记载为“潘美,字仲询,大名人。”(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二百五十八列传第十七,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8990页。]历代编修的《大名府志》、《大名县志》均记载为大名县人。因民国《大名县志》载录的《边马集北门石桥碑记》云:“东至仓颉冢,西至潘太师墟,南至葛贵戚庄,北至张公谨墓。”[程廷恒:《大名县志》下册卷二十一《古籍志》,台湾成文出版社据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影印,1969年版,第1414——1415页。]潘太师墟即今魏县边马乡李庄,原名潘庄,古称潘家墟、潘埠(府)、潘太师墟,潘美生前任有检校太师的官职,魏县文史工作者和部分学者考证后认为,李庄李姓有“潘姓”改“李姓”、“生前姓李、死后姓潘”的风俗,李姓家谱中记载为潘美之后,李庄有潘美衣冠冢等,李庄应是潘美故里。刘卫民、申凤鸣据此在《为啥“活着姓李,死了姓潘”》一文,首倡潘美故里李庄说。[刘卫民、申凤鸣:《为啥“活着姓李,死了姓潘”》,《赵文化》,20009月刊。]史国强、王学贵、刘卫民在《潘美籍贯考》一文进一步指出,《宋史·潘美传》没有详记潘美是大名府人还是大名县人,李庄在北宋绍圣二年(1095年,实际应为绍圣三年)由南乐县析入大名,历史上的潘美应该为南乐人,现在李庄属魏县,潘美应该为魏县人。[史国强、王学贵、刘卫民:《潘美籍贯考》,《魏县志》,王学贵主编,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4——1216页。]据以上研究结论,《魏县志》将潘美列为魏县人,潘美部分后人也认同魏县李庄。笔者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潘美故里在魏县李庄立论不成立,潘美故里仍在今大名县境内。

一、李庄在潘美生前属南乐县,但文献中没有潘美南乐人的任何记载

持潘美故里魏县李庄说的学者之间意见也不一致,分歧是李庄在北宋属于南乐县还是大名县。考辨潘美的籍贯,首要考证北宋时期大名县的行政区域和李庄在当时的地域归属,解答魏县李庄说的学者之间的分歧。北宋时期的大名县行政区划,文献中没有记载,可由当时地理志书的相关记载作一大致推断。

《宋史》卷八十六《地理志二》载:“元城,赤,熙宁六年,省大名县为镇入焉。……大名县,次赤,熙宁六年,省入元城。绍圣三年复。政和六年,徙治南乐镇。”[《宋史》卷八十六《地理志二》,第2122页。]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四载:魏州(大名府异名)“治大名、元城二县”;大名县条下载“惬山在县西九里……大河故渎在县东三里……西渠……”;魏县条下载“(府)西四十里,……盖宽饶墓在县东南八里。狄仁杰祠在县东南四里。”(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万廷兰本补配古逸丛书本,1981年,第427——430页。

《元丰九域志》卷一北京条下载:“(熙宁)六年,省大名县为镇入元城,洹水县为镇入成安。……元城:二乡;大名、故城、安定、安贤四镇。……魏县,京西三十五里。”(宋)王存撰,王文楚、魏嵩山点校:《元丰九域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8页。]

《舆地广记》卷五,北京大名府元城县条下载:“大名镇,汉馆陶县地。东魏分馆陶西界置贵乡县,后周、隋、唐因之,后唐更名广晋,汉乾佑初改为大名。皇朝熙宁六年省入元城。”(宋)欧阳忞撰,李勇先、王小红点校:《舆地广记》,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8

《宋会要辑稿》14188188册方域五大名府条下载,“大名县……熙宁六年废为镇,隶元城县,绍圣三年复。”……“南乐县,绍圣三年废隶大名县。……绍圣三年十一月九日,北京留守司言德音,移南乐县于废,罢大名赤县,基内建制请以大名县为名,从之。”(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188册方域五,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7389页。]

根据上述文献记载,北宋时期的大名县曾于熙宁六年(1073年)省入元城,绍圣三年复置,大名县治有大名府城、“汉馆陶县地”的大名镇、南乐镇三处。推断北宋熙宁六年前的大名县四至如下:

东端:大名县前身是贵乡县,自唐至宋初始终与府城同郭,宋初太平兴国年间,大名府“治大名、元城二县”,大名县与元城县同为附郭县,在它立县治“大名镇”后,东端仍界元城县、大名府城。

西端:离“京(宋北京,今大街乡)西三十五里”界魏县,分界大体与现在的相同。

南端:《太平寰宇记》将狄仁杰祠堂列入魏县条下,但大名县与元城县同为附郭县,狄仁杰祠堂在大名府城西南,“县东南四里”也与魏县“(府)西四十里”地情不符,狄仁杰祠堂应属大名县或元城县。旧治村西南是历史上的繁水故地,宋绍圣三年废隶大名。清武勋朝《南乐县志》余卷十载“繁水故地,宋绍圣后已大半割入大名”,“(繁水故地)绍圣二年析入大名”。(清)武勋朝著,史国强校注:《南乐县志校注》,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98399页。]南端应在今旧治西、南与南乐县繁水故地分界。

北端:大名县废治大名镇本为“汉馆陶县地”,东魏天平二年分馆陶县西部置贵乡县,贵乡县废治在今大名县黄金堤乡包头村,名古赵城。大名县包头村周围一带属汉馆陶县地,虽无实物和文献资料确证北宋大名县废治大名镇的今地,但宋熙宁六年前的大名县治应在大名县包头村周围的古馆陶县地。北端在大名镇北部与馆陶县分界。

省入元城前的大名县处于元城县与魏县、馆陶县与南乐县之间,大体不出今大名县的范围。北宋绍圣三年,复置后的大名县域是南乐县繁水故地的大部和元城县西南部分(亦即省入元城县前的大名县南部区域)。今魏县边马历史上曾经是繁水县治,唐贞观十八年废繁水县入南乐县,绍圣三年,南乐县废隶大名县,李庄至此方由南乐县改属大名县。复置后的大名县域大致是今大名县西南部和今魏县南部,与熙宁六年前的大名县差别很大,与明正德《大名府志》记载的大名县略同。明正德《大名府志》关于大名行政区划的记载,收录在陈奇龄主编的《大名县志》,新华出版社,1994年版,第50页。]

潘美卒年是北宋淳化二年(991年),李庄时属南乐县,潘美逝世103年后李庄才改属大名县。李庄在北宋并非“一直在大名县之内”,如果李庄确为潘美故里无误,文献中应该有潘美“南乐人”的记载,由李庄时属南乐县,今属魏县而来的潘美为魏县人的立论方能成立。《宋人传记资料索引》潘美条下开列索引文献有《东都事略》、《隆平集》、《名臣碑传琬琰集》、《琬琰集删存》、《历代名将传》、《楚纪》、《北宋经抚年表》、《古今纪要》等,[昌彼得、王德毅、程元敏、侯俊德编,《宋人传记资料索引》,第五册,台北鼎文书局,19867月增订二版,第3628页。]但是,这些文献中均不见潘美南乐县人的任何记载,指认李庄为潘美故里缺乏文献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