馓是大名县回族传统早餐食品。他源自于明朝永乐年间,距今已有600年历史,本为大名县南关清真寺中独有食品,相传每到回族开斋节时,大名县南关一带的广大穆斯林群众都会到清真寺内集会,富有者就会带牛羊肉和油,家庭条件不好的就带些米、面和青菜等食物,他们支锅熬饭,并分锅煮制肉和饭,使用时先盛饭,后盛肉卤,其味道极佳,受到大家喜欢,就取名为馓饭,也称馓。后经有心者进一步加工精做,逐步形成了今天人们所吃到的馓。

大约清末民初的时候,由于馓深受广大穆斯林群众喜爱,就逐步由清真寺传出。当时大名南关回族群众丹金玉的经商意识比较强,在祖父丹超群和父亲丹树琴手中学会了做馓技艺,开始做起馓生意,把这一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推向了市场,最初他肩挑一根扁担,一头挑着馓锅和炉子,一头挑着肉卤子与碗筷馒头,走街串巷进行叫卖。由于他做的馓味道好生意比较红火,经济有了盈余后,在南关开了一间馓铺,后来又把做馓的技艺传给了儿子丹羊群,现在传到丹波手中,已历时五代。

馓的制作流程非常严格,其配料主要有:麦仁、牛肉、牛骨髓油和秘制的各种调料。
首先是熬制麦仁,麦仁要选用精致脱皮干净的麦仁。第一步要把精选好的麦仁用热水闷泡7、8个小时,根据季节不同水温也要有所调整,待麦仁膨胀后,再进行熬制,这样熬制出来的麦仁会更加黏糊。熬麦仁时刚开始火要大,要不停的搅和,防止糊锅变味,然后在慢慢减火收汤,直至达到标准。
再就是熬肉卤,也称拉卤子。卤子的配料主要有:牛肉、豆瓣酱、牛骨髓油、和专门配制的调料品。首先是要把精选的牛肉切成1厘米大小的方块形状。第一步就是用小火先把牛骨髓油熬一下,待牛骨髓油稍凉一下,再下酱,把酱炒熟后,再把切好的牛肉和配置好的调料放入锅中,继续翻炒,约四五十分钟后,馓的肉卤就熬制成功了。首先要用罩虑把牛肉卤捞出,熬好的汤油和肉卤要分锅盛放。
接下来就是调汤,馓的汤基本就是水、牛骨头和面粉。先将水烧开再炖上牛骨头,开锅炖1小时左右,勾芡,也就是把调好的面汁放入锅中,开锅后再配入肉卤和牛骨髓油。
这样整个馓的制作流程就大功告成了。

食用馓时,首先要先盛麦仁、再盛汤、最后浇上牛肉卤,一碗香喷喷的具有民族风味的小吃馓就出炉了!
熬制好的麦仁颗颗粘软,麦香浓郁,肉质酥烂,香甜回甘,表层的牛骨髓油入口柔和香而不腻,再搭上香甜的馒头,其口味深受冀南一带人们喜爱。
在营养价值上,馓中麦仁、牛肉卤和羊脂油富含有纤维、矿物、铁、蛋白质和氨基酸,具有暖胃作用和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化痰息风、止渴止涎的功能。

目前,有馓的第五代传承人丹波夫妇经营的馓铺,在大名县乃至冀南一带已是赫赫有名,无人不晓,每天都是座无虚席,生意可以说是红红火火、颇为兴隆。到大名府来的游客都会慕名到南关喝一碗羊群馓铺的馓,感受民族美食文化,对这座历史厚重的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大名府留下深刻印象。
2015年12月份,馓这一传统技艺在丹波的配合下,县文广新体旅局已启动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