饸饹是我国北方的传统风味食品,古时也称为“河漏”。饸饹的主要原料有荞麦面、小麦面、小米面和榆树皮面等等。在我国各地均有经营饸饹者,但是各地做法都大同小异,也各地有各地的独特风味。在古代,饸饹也是一种百姓常吃的食品。由于其制作快捷方便,在战争年代行军时,战士也经常煮饸饹充饥,可见从古到今,饸饹深受人们喜爱。

大名南关饸饹,始于明代,已有几百年历史,也是大名县回族特色小吃之一。
其制作工艺与其他地区的饸饹面大同小异,但特色是熬卤子,也称拉卤子,其工艺非常严谨,食用时由饸饹面、肉卤子和青菜混搭,其味道独特,营养丰富。

大名南关饸饹面的制作工艺是:一是配料,主要有:荞麦面粉、小麦面粉、小米面粉、榆树皮面粉,精牛肉、牛骨髓油、豆瓣酱和特制调料等等。
第一步是和面,饸饹以荞麦面为主,小麦面、小米面、榆树皮面为辅,但是各种面所起的作用都不一样,和面的的硬软度也影响饸饹面的口感。
第二步是熬肉卤子,卤子的配料主要有:牛肉、豆瓣酱、牛骨髓油和特制的调料。首先是要把精选的牛肉切成1厘米大小的方块形状。第一步就是用小火先把牛骨髓油熬一下,待牛骨髓油稍凉一下,再下酱,把酱炒熟后,再把切好的牛肉和配置好的调料放入锅中,继续翻炒,让味充分侵入牛肉中,约四五十分钟后即可去火,饸饹的肉卤也就熬制成功了。
第三步是烫制辅菜,辅菜主要以绿豆芽为主,当然也可以根据不同人的口味和要求,选择其他蔬菜来搭配食用。辅菜要烫到五成熟或八层熟,烫太熟后会失去营养成分,味道也不鲜美。

和好面、熬好肉卤子、烫好辅菜,饸饹的原材料就算准备齐了。下面就该制作和煮饸饹了。
饸饹和面条不一样,饸烙不是用刀切出来的,而是用一种叫饸饹床子的工具压出来的。
饸饹床子是加工制作饸饹的重要工具,以木制为主,但现在大部分都是铁质,他形状像木马,分上下两层,下层四条腿,起稳定作用,中间是一个五六厘米粗、10厘米深的洞;上层是一根撬柄,撬柄中间带一根对应下层洞口的芯子,二则形如活塞。

做饸饹时应把饸饹床子固定在锅上,把和好的面塞进下层洞中,再将芯子吻合在洞口,利用杠杆的原理,将面挤压出来,成面条状,然后切断饸饹面,在锅中煮。
面煮熟后,现在碗底放入烫好的辅菜,再盛饸饹面,然后加汤浇肉卤。这样一碗具有回族风味的饸饹面就大功告成,可以享用了。食用时和馒头、烧饼等面食搭配,更加能充饥,品尝到大名南关清真饸饹面的美味。

南关饸饹面最早是大名县南关一带回族穆斯林群众由传统饸饹改良而来。在当地颇受喜爱。以前有很多回族群众从事饸饹生意,由于利润微薄,慢慢也就很少有人卖饸饹面了。但是,当地群众丹波按照祖传的制作工艺,一直从事这这项生意,由于人忠厚和制作饸饹面的技术精湛,生意还算比较红火,使这一具有回族清真风味的小吃——饸饹面得以传承和保护。
2015年12月份,南关饸饹面这一传统技艺在丹波的配合下,县文广新体旅局已启动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