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丽君文化 >> 文化交流 >> 浏览文章
媒体聚焦 文化交流 旅游景区 会员风采 回味经典 视频回放 歌友诗抄 史料回眸

新华社采访报道邓丽君筠馆

发表日期:2015-12-6 11:22:59 作者:佚名 浏览数:


    英文版视频截图

5月5日,新华社白旭、任丽颖、黄燕等一行5人在筠馆拍摄,邓台采访,制作纪念邓丽君辞世20周年电视片《探访河北邓丽君筠馆》,用8种语言全球播出。同时以《纪念邓丽君:20年后的小村之恋》在5月8日的《每日新华电讯》发稿,该版面同时刊登探访台湾邓丽君文物馆的文章《伊人何处,无法告别》,彰显冀台两馆的互动。


    新华社记者在邓丽君筠馆采访

纪念邓丽君:20年后的“小村之恋”

 

    新华网石家庄5月7日电(记者白旭 任丽颖 黄燕)郝新生打算5月8日去一趟邓台村。

  那一天是他最喜欢的歌手邓丽君去世20周年的日子。如果不是因为邓丽君,这个山西太原人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在国家级贫困县河北省大名县有这样一个村子。

  “弯弯的小河,青青的山冈,依偎着小村庄。蓝蓝的天空,阵阵的花香,怎不叫人为你向往。”邓台村——这个邓丽君从未回去过的故乡就像《小村之恋》歌词中描述的样子,只是河水已经干涸。

  “我们想更多地了解她,知道她想要回去的地方是什么样子。”郝新生说。

  在水一方

  在内地,邓丽君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人们最早接触到的流行歌手之一。她甜美的嗓音和旗袍卷发的时尚造型,让听惯了革命歌曲、看惯了蓝绿衣服和麻花辫的人们耳目一新。

  49岁的郝新生还记得1980年上高中时刚听到邓丽君歌曲时的惊艳之感。

  “我是文革期间出生的,小时候听的都是正统的歌曲,刚在邻居家孩子的影响下听到她的歌时觉得特别新奇、亲近和舒服,每天上了一天课后得到一种释放。”他说。

  郝新生当时家里条件算不错的,已经有了半导体收音机。

  “那时候背着家人,晚上十一点以后夜深人静的时候偷着听。”他说。夏夜开着窗,信号尤其好,但也时断时续。“唱几句就低了,一会儿又高了,很飘忽。”

  后来,俗称“半头砖”的三洋牌录音机出现了。郝新生特别羡慕那些骑车的年轻人,车上的录音机放着《美酒加咖啡》,嗖地一下从他面前飞过。他的耳朵就追着那渐远的歌声,虽然他还不知道“咖啡”是什么。

  彼时,在文革刚结束的内地,人们对外来文化如饥似渴。然而,来自海峡对岸的邓丽君歌曲还被认为是“黄色歌曲”,让人们在喜爱之余也有所顾忌。

  郝新生还记得1982年前后有人从广东带来邓丽君的磁带,“摆在街头弹簧床上卖,六块七一盘。”不久,报纸登出消息,卖磁带的人被查处了,磁带被没收了。“报纸上说那些是‘靡靡之音’。”他说。

  想到自己也听过很多,郝新生有了一种犯罪感。“听还是悄悄听,不过把磁带藏得更隐蔽了。”

  再后来,港台歌手陆续来演出,张明敏来了,费翔来了,他就盼着邓丽君也能来,结果等来的却是1995年邓丽君去世的消息。

  “很震惊。”他说。“当时报道的篇幅不大,也没有其他渠道去了解更多,觉得非常伤感。”

  风从哪里来

  45岁的邓子涛自称“五音不全”,平时也很少听歌。他记得第一次听邓丽君的歌,是从哥哥为学外语买的“砖头”录音机放出来的,“好像是《甜蜜蜜》”。

  与郝新生不同,邓子涛听邓丽君的歌,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出于好奇,因为论辈分他需要称呼邓丽君“姑姑”。

  邓子涛在邓台村出生长大。1979年,邓子涛在大名县委办公室工作的父亲,奉命回老家了解一个情况:邓丽君曾在演唱会上提及自己的老家在河北大名,情况是否属实?

  当时,大名县只有三个村有姓邓的人家,但邓父等工作人员却花了大半年时间才调查出来。

  文革后,大名县政府寻访到了邓丽君父亲邓枢的两个姑姑,才算证明了歌手的祖籍。当时一些老人回忆,邓枢四岁父亲出走八岁丧母,由两个姑姑抚养大。姑姑出嫁后,十六七岁的他无依无靠,就去一个本家叔叔在唐山开的煤矿做工,继而参军,便杳无音信。

  “听老人说,他长得很好看,大高个,很白净。”80岁的邓峰坐在自家门口、指了指斜对面的小巷说。

  那里,曾是邓枢住过的三间祖屋所在,“他家条件不好,后来出去逃荒了,早就没有人了”,原址就成了一条宽约两米、红砖铺就的浅巷。

  小村之恋

  大名县志记载,大名二字取“兴旺强大”之意,始于五代。史上曾三次作过国都,也当作陪都,比今天的北京更早被叫做“北京”。大名出过一个皇帝、两个皇后,狄仁杰、包拯、寇准和欧阳修等名人均在此为过官。

  世易时移,大名渐渐没落得只剩下着个霸气的名字。

  从县城到邓台村车行约20分钟。春末夏初,村里槐花飘香,鸟鸣声声,老人坐在房头树下闲聊。

  邓台村有五六百人,鲜见孩子和青年。邓子涛说,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或上学了,村里只剩下老人。

  主街尽头是干涸的小河,和一座半人高的土地庙,偶尔仍有人去拜。

  村西头的树林里有一块石碑,碑上文字依稀可辨:“故先考邓公讳美字良玉”,旁边小字是立碑的人,其中包括他的孙子邓洪慈,也就是邓丽君的爷爷。

  邓峰就是凭这块碑了解到自己和邓丽君是“没出五服”的亲戚。他的父亲邓洪猷,与邓洪慈是堂兄弟。

  如今,邓峰算得上邓台村最年长的邓姓人了。他不听歌,但不时有人来村里寻访邓丽君的祖居,让他知道了家族里出了个大名人。

  和邓峰一样,留在邓台村务农的人们在口耳相传中得知了邓丽君的事情。

  32岁的田艳玲在邓家村出生长大,前些年有别村的人向她打听邓丽君,她很惊讶:“邓丽君啥时候成俺村的人了?”

  现在,她已经习惯在村里见到陌生人。

  “一般外地人来这里都是奔着邓丽君。”她说,“往年都是一拨一拨地来纪念、采访。不久前在村口办了个演出来了不少人。”

  在她身后,一条红幅横跨主街,写着“记念邓丽君逝世20周年”。邓子涛指着“记”字笑着说,这都是民间自发的。

  但愿人长久

  自从知道自己同邓丽君的关系后,邓子涛开始关注一切跟邓丽君有关的信息。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大名县文化局副局长。他曾在北京见到了邓丽君的三哥、邓丽君文教基金会董事长邓长富,商议为邓丽君建一个纪念馆。

  纪念馆原址是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教会医院。抗日战争期间,为争夺这处制高点,中日双方激烈交火,至今小楼外墙仍留着密集的弹孔。

  纪念馆耗资30多万元,由邓子涛一手设计完成,2011年开馆。为邓丽君很多歌曲作词的庄奴担任名誉馆长。

  馆内和邓丽君有关的物品很多来自歌迷的捐赠。

  入口处,是歌迷用“邓丽君”三个字组成的邓丽君画像。再进去还有歌迷创作的剪纸、画作,以及歌迷和邓家人提供的照片。邓子涛搜罗了各种关于邓丽君的报道和评价,打印装在自制的展板上。

  纪念馆平时访客不多。邓子涛说,主要是世界各地的歌迷,一年大概有一万人左右。馆外的铁栅栏门锁上方挂着他的电话号码,有人打电话他才会来开门,并把音响打开,让邓丽君的歌声弥漫在院子中。

  “她的歌久听不厌。中国还有哪个歌手能像她那样,故去20年了,唱片还在出、歌还在唱,还不断有人在模仿她?”

  经营一家鲜花店的李梅是模仿者之一。38岁的她从七八岁开始唱《回娘家》,当时并不知道原唱是谁。

  “后来我慢慢喜欢上了她的其他歌曲,比如《小城故事》《南海姑娘》,先被她的声音吸引,最后慢慢地喜欢她这个人,因为她善良,做了好多慈善。”她说。

  2014年,李梅在邯郸首届才艺达人电视大赛中凭借邓丽君原唱的《山茶花》夺冠。她还组织了纪念邓丽君诞辰62周年的一场慈善联谊会,将全部所得用于救助一名尿毒症患者。她说:“我们不但要继承邓丽君的歌曲,也要像她那样做慈善。”

  邓子涛最大的愿望是建一个更好的邓丽君文化中心。他说:“上海有邓丽君的衣冠冢,桂林有邓丽君的音乐花园,邓丽君是大名县人,这里却没有像样的纪念她的地方说不过去。”

  他希望新馆建成后,邓丽君的名人效应能够为大名县吸引更多投资和游客,让大名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2013年,郝新生加入山西邓丽君歌友会并成为负责人。这名汽配城副经理希望自己对邓丽君的喜爱能传给下一代。“我儿子25岁,很叛逆,喜欢周杰伦。”于是,他就对儿子说,周杰伦在隔空对唱时也表示邓丽君是其偶像。

  “邓丽君不是一般的歌手,她是一个时代的经典。”郝新生说,“总有一天,他会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