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乡亲、各位来宾:
在中秋佳节到来之际,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阎庙村志》发放仪式。在此,我对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的到来表示深深的感谢,对在几年中对《阎庙村志》的写作给予大力支持的各位领导、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现在,我就《阎庙村志》的写作情况与体会,向大家汇报一下。
历经八载和三年辛劳,《阎庙村志》现已付梓成书,酬以众望。《阎庙村志》共约23万余字,由领导题词、历史照片、序言和村落志、组织志、政史志、经济志、教文志、人物志、宗谱志、人口志、民俗志、大事记共十章组成,涵盖了村名的由来与演变、地理地貌和经济、政治、文教、宗谱、民俗等十个方面。书中挖掘与考证了很多史料与碑铭,记录了80多年来阎庙村的革命斗争史,绘制了8姓氏11始祖的家族宗谱,辑录了119位人物的传记和简介,复录了一些六七十年代集体经济的原始资料,挖掘与整理了几十首老的歌词与歌谣,记录和考证了以卫河与《泰山行宫》为中心的阎庙文化与民俗,等等。这些都会使读者耳目一新,从中得到启发。志书中还采用了大量的照片与图表。可以说,它是一本内容比较丰富、资料比较详实的地方志书,是卫河岸边千百个农村的一个缩影。通过它,不仅可以看到华北平原上一个村庄的变迁历史,还可以从它的发展轨迹中看到一个国家向前跨越的矫健步伐。由于自己能力、水平有限,资料掌握不十分全面,又是第一次写志书,定有错漏和不尽人意之处,敬请各位乡民的谅解和各位领导的批评指正。
人生有家,家聚为村;村生村灭,形成历史。一个村庄若无志书记载,就会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对于常年在外的游子来说,故乡有我们每一个人的足迹,有我们童年的梦境。虽然我们工作的地方有我们的事业与亲人,但是,能占住我们心灵深处的只有我们的故乡。这种思乡之情、爱乡之心促使我们为我们的家乡修史,为我们闫庙人写志,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字资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修志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存史、育人、资政,做好编修工作十分重要。修志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体现。为此,我们为闫庙立志,为先贤立传,为家乡树魂,为后世垂范,让讲道德、重仁义、尊老敬贤的优秀品德与民风成为世人的风尚。
几年来,作为主编,我以患病之身多次奔赴邯郸、大名图书馆、档案馆,查阅了十几本志书,二十余次回村座谈访问搜集资料,访问了80多位族人和乡亲,并在寒窗灯下对资料进行整理、编写,多次反复核对;副主编陈凤云带病修志,搜集宗谱资料,亲手绘制族谱,6月13日,当我再见到他时已是阴阳两相隔:我在人间,而他静静地躺在棺中,脸上化着淡妆,依然是那种平静的神情,只是再听不见我们的笑声。他本该有多少未尽的心愿去实现啊,却如此匆匆地去了。在村志编写的几年中,先后有五位编委乘鹤西去,他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为资料的搜集奔走;主审陈献德两次逐字审定编稿并提出修改意见;70多岁的张西元趴在病床上用3天时间一字字一句句翻译了《重修泰山行宫记》碑文;两位会长、三位组长、几位族长不辞劳苦,认真组织,为村志的编写付出了很大辛劳;在外工作的闫庙籍百余位工作人员积极提供个人资料。在编写过程中,还得到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县方志办、市图书馆、《邯郸日报》社、县档案馆、金苹果设计室等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因此,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志书,是各级领导、百余位各姓族人、善心之士用爱心和辛劳著成的,是众手成志。一个村的历史是这个村的村民创造的,记录这个历史的人,历史是不会忘记的。
《阎庙村志》现已成书,作为主笔者我如释重负,感慨万千。我生在阎庙,长在阎庙,承担《阎庙村志》的写作是我的一份责任。在村志写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写好一本村志,编著者要有三种精神:一是无私奉献精神。不要考虑自身的利益得失,2013年我正式退休后,有两个企业给我每月四千元工资,我都没去,而是专心写作村志。人不能太被物质的东西所牵绊,要遵循自己心灵深处的呼唤去做。二是吃苦忍耐精神。要经得起艰苦,经得起各种误解和非言,为了写作要忍耐一切;三是严格认真精神。要求实认真,要求自己不要出半点差错,要抱着对历史负责、对村民负责的态度去写。生活史料浩繁众多,怎样选取,写哪些不写哪些,站在什么角度写都要把握好。处理不好,或写错一个字,都会受到现人的质问和后人的嘲笑。在《阎庙村志》写作中,有四分之一的资料我没有往上写,不是不会写,而是不能写。要抱着和谐、仁爱、积善行德、传递正能量的原则去写。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古老的卫河,催生了沿岸丰厚的文化,成就了大名成百个沿岸名村。历史是一章章沉甸甸的记忆,等待着有志之士去挖掘、去考证、去记录。我相信,在几年的时间内,在县委、县政府、县方志办的领导下,一大批更好、内容更丰富的村志、乡志定会出现。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