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遗存
民风民俗
风味饮食
特色物产
民间工艺
古物遗存
风物杂记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风物图典 >> 古物遗存 >> 坟说明朝阁老——黄立极

坟说明朝阁老——黄立极

发表日期:2015-9-21 16:12:51 作者:佚名 浏览数:


 

天启首辅黄立极墓位于大名县营镇乡黄庄村,今已被夷为平地,仅存民国十二年孙氏后人立的一通墓碑。据有关资料记载,原墓地上建有石牌坊和石像生,文革期间毁于卫河水利工程。所幸的是黄立极墓志铭得以保存,现藏于大名石刻博物馆,据称是河北省第三大墓志。然而此次去大名刚好赶上博物馆扩建重修,所有石刻展品都已封存,无缘得见。

营镇乡黄庄村本来应该不难找,但问题是离此不远还有个村子也叫黄庄村,结果GPS给我们带到了那里。几经周折,我们还是先到营乡镇,然后几次停下来打听,太阳已经开始西下时我们才到了要找的黄庄村。


 


 

民国十二年黄立极裔孙立的这通碑碑阳刻有“黄少师墓”四个大字,碑阴是民国将军孙岳题的“垂裕后昆”四个大字。孙岳是河北高阳人,是大名鼎鼎的明末兵部尚书督师孙承宗的后裔。三百年前黄立极的墓志铭正是由孙承宗撰文,而三百年之后,他的后裔又为黄立极赠碑题,耐人寻味。

 


 


 


位于温泉镇北京老年医院内的孙岳墓

 


 

黄立极这个名字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比较陌生,知道他曾经做过明朝内阁首辅的人更不多。要记住他的名字不难,年号“崇祯”这两个字就是出自他的笔下。但《明史》把黄立极列入阉党,对他的评价不高。黄立极进入内阁是由魏忠贤运作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按当时魏阉在朝中的权势,没有他的点头认可,想进入内阁不是容易的事儿。但这里面有个拉拢与依附截然不同的区别,至少是互相利用。像孙传庭看不惯阉党就辞官回家那种脾气大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人还是非常在乎自己的仕途。黄立极应该属于这种人。前面说过,黄立极的墓志铭是孙承宗的撰文。孙承宗是非常不买魏忠贤账的,因而受到阉党的排挤罢官回家。如果黄立极是依附魏阉的小人,我想以这位孙阁老的为人,是不会为他撰写墓志铭的。


 

附:《明史》阉党中的黄立极传

黄立极,字中五,元城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累官少詹事、礼部侍郎。天启五年八月,忠贤以同乡故,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丁绍轼、周如磐、冯铨并参机务。时魏广微、顾秉谦皆以附忠贤居政府。未几广微去,如磐卒。明年夏,绍轼亦卒,铨罢。其秋,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入。己而秉谦乞归,立极遂为首辅。

大名纵横网上的黄立极墓简介:

黄立极墓位于营镇乡北黄庄村。墓区大致呈方形,东西和南北各为20米,面积为400平方米。原墓地上有牌坊以及石人、石马、石猴、石羊等石象生,文革期间皆被毁坏。现存墓碑一通,青石质,通高3.27米,碑首高85厘米,碑身宽85厘米、厚28厘米,碑座长96厘米、宽60厘米、高40厘米。碑阳刻文为:民国十二年岁次癸亥荷月中浣之吉/黄少师墓/裔孙重建。碑首雕刻二龙戏珠,碑额雕刻“追远”二字。碑身两侧浅浮雕八仙人物。碑阴刻文为:冀南镇守使第二区守备司令陆军第十五混成旅 旅长孙岳赠/垂裕后昆。碑身两侧浅刻缠枝牡丹花纹。

黄立极墓志,1966年出土于黄立极墓葬中,现藏于本县石刻馆。墓志为二盒,皆为青石质。一盒志盖志铭长1.35米、宽1.25米、厚0.34米,盖为王家桢题额,志盖篆文为“明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中五黄公暨配赠一品夫人周氏杜氏合葬墓志铭”,共45个大字,分9行5字排列。志铭共64行,满行100字,铭文四周每侧均为二龙戏珠,祥云相对,志文详细记载黄立极家世、生平、政要及家族成员的册封情况。铭文为兵部尚书督师孙承宗撰书,督察御史刘遵宪书丹。黄立极墓志铭是我省目前第三大墓志。在黄氏祠堂黄氏后人保存有两方墓志,皆为青石质,均为墓志上盖。其一为黄立极父母亲之墓志,篆文为:皇明诰赠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黄公讳炳暨配封太子孺人累赠一品夫人李氏之墓。共7行,38字。墓志长131厘米,宽94厘米,厚25厘米。(其二为黄立极祖父之墓志,篆文为:皇明诰赠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黄公讳维潘暨配累赠一品夫人阎氏之墓。共7行,34字。墓志长120、宽85、厚18厘米。年代为:明代。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

网上关于黄立极的介绍:

黄立极(1568——1637),字石笥,又字中五,号我范。明直隶元城(今河北大名营镇乡黄庄村)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累官少詹事,礼部侍郎。天启五年(1625年)八月,魏忠贤以同乡故,擢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旋晋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次年迁武英殿、建极殿大学士,为首辅。崇祯即位,阉党案定,落职。崇祯十年(1637年)去世,年七十。《明史》将之列入阉党传。有《留笏草堂集》,《畿辅诗传》谓其诗“雄深雅健,不落大历之后”。

黄立极(1568——1637),明直隶元城(今营镇乡黄庄村)人。字我范,号中五,别号我范。性纯孝,五岁父亲去世,像成年人那样捶胸顿足,哀痛之至。少年时闭门苦读,文采鸣于当时。乡试时一经为第一,万历三十二年成进士,累官少詹事,礼部侍郎。

天启四年(1624年)六月,东林党人左副都御史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二十四条罪状。魏忠贤大兴党狱,为了迫害东林党人,就乘机诬陷东林党人接受熊廷弼贿赂。他的党徒冯铨又编造伪书《辽东传》陷害熊廷弼,说:“此书为熊廷弼所作,流传市上,希图为自己开脱。”,黄立极建议:“夜半片纸了当之!”通过杀害熊廷弼,来打击东林党。天启五年(1625年)八月,魏忠贤以同乡的缘故,与丁绍轼、周如磐、冯铨一同参理机务,晋升为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不久,又由魏忠贤主持,同大学士顾秉谦、冯铨等人编撰《三朝要典》(《三朝要典》初名《从信鸿编》,又称《三大政记》),书中收入了万历、泰昌、天启三朝关于“梃击”、“红丸”、“移宫”三大疑案的示谕奏疏,并加案语,旨在深入打击东林党。不久,周如磐去世、魏广微去职,天启六年(1626年),周绍轼去世,冯铨罢官,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入阁。未几,首辅顾秉谦请求退休,于是迁黄立极为武英殿、建极殿大学士,为首辅。十月,与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并为《光宗实录》总裁,参与编修实录。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8月22日夜,天启皇帝驾崩,黄立极首先提出立崇祯为皇帝,奉笺三次劝进,“崇祯”年号即黄立极所拟。

崇祯即位初,内阁中四位大臣: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除李国普为人正直以外,其他三人大抵是阿附讨好魏忠贤之流。崇祯即位初,乃至处死魏忠贤后的一段时间,不可能对整个文官体系都来一个大清洗大换血,许多事情还要依靠这些人。起初,四位内阁辅臣受到弹劾,崇祯还对他们有所保护。但增加乃至更换内阁成员显然是势在必行。就这样,仅仅在崇祯即位之初的天启七年十二月,以交结近侍的罪名令内阁首辅黄立极等四十四人革职闲住。

崇祯丁丑九月十六日,黄立极去世,享年七十岁,善终,葬于五柳黄家祖茔。据《五柳黄氏家乘序》记载:黄立极家族本山西洪洞人,明永乐初迁于元城县,世居卫河之西岸,五棵古柳荫蔽河岸,号称:“五柳黄家”。

1637年,黄立极去世后,建祠堂。据老人回忆,祠堂建筑设计雄浑敦厚,气势恢宏。临北大街大门,门楼辉煌壮观,大门两侧竖有高大的石狮子,进大门为影壁,北转即为祠堂,祠堂三楹(大间)。祠堂前竖碑一通,记载祠堂建立经过等,上世纪六十年代修河时被拉去当做石材。

建国以来,祠堂作为封建糟粕被批判,黄家后人不敢再来祠堂祭拜,失去管理,黄立极祠堂遭到严重的破坏,现仅存祠堂三间,被占用。(转自新浪博客:枫红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