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丽君文化 >> 媒体聚焦 >> 浏览文章
媒体聚焦 文化交流 旅游景区 会员风采 回味经典 视频回放 歌友诗抄 史料回眸

「亚洲歌后」,魅力犹在

发表日期:2015-8-4 17:31:51 作者:佚名 浏览数:


 

逝世后唱片销量达300万张
    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凭一首又一首热门歌曲而深得人们喜爱的「亚洲歌后」邓丽君,在泰国旅游胜地清迈(Chiang Mai)突发哮喘,猝然离世,到2015年5月,已有整整20年岁月过去了。如今,她的那些主打歌依然排在KTV点歌榜的前列,在她逝世之后,她的CD和DVD在日本已经卖出了接近300万张。一名外国歌手如此受日本人欢迎实属罕见。这绝不仅仅是因为她具备超群的歌唱实力和美丽动人的容颜。
 
    受到热爱音乐的母亲的影响,邓丽君从小就十分熟悉中国传统歌曲。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她深知歌词的重要性。「词」原本是「曲子词(一种诗歌体裁)」的略称。在中国,「词」的地位虽然一直屈居於「诗」之下,但到了宋代,词的抒情性得到承认,著名文人墨客开始作「词」,完善了这种文学样式,确立了词的文学地位。
    将宋代的词,配上现代作曲家谱写的旋律,便成就了邓丽君堪称杰作的专辑《淡淡幽情》(1983年)。古代文人笔下的人生哀愁、思乡之情由邓丽君娓娓唱出,穿越千年的时空,至今仍触动著人们的心房。
    翻唱大量日本流行歌曲
    邓丽君在演唱日语歌曲时,也同样非常重视「词」。她会通过翻译一遍又一遍地向词作家和制作人询问歌词的意思,直到透彻领会之后才会开始录唱。赋予歌词新的含义,伴随旋律声情并茂地演唱,这种「说唱歌曲」式的风格,让听众感到歌手犹如在对自己一个人娓娓道来,因此而牢牢地抓住了歌迷的心。
    受益於这种演唱方式,邓丽君用中文翻唱的日本流行歌曲在台湾、香港、中国和东南亚地区广为流传。
    1980年,邓丽君在美国洛杉矶生活了一年,期间用中文录制了许多日本歌曲,其中包括了自己的主打歌之外的多首日本歌曲。此后,这些歌曲被陆续制成磁带和CD,销往亚洲各国。
    2002年,时任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访问越南时,在宴席上和越南阁僚合唱《北国之春》,成为当地媒体的热播新闻。小泉首相之所以能表演这个余兴节目,也是因为邓丽君翻唱的日本歌曲已在东南亚地区广泛流传而为大众熟知。我自己也有过同样的经验,在台湾、中国、越南、柬埔寨等的各个城市的KTV裏,能与当地的朋友们一起合唱日本歌曲,这对我们加深友谊起到了多麼重要的作用啊!
    复杂的身分认同
    我还想补充一点,那就是邓丽君的一言一行,都有助於日本人去思考亚洲尤其是华人社会的多样性问题。
    她在日本出道是1974年。那是日本和中华民国断交,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邦交2年之后的事情。早已成为台湾、香港和东南亚巨星的邓丽君,特意以新歌手的身分挑战日本市场,也许是因为她意识到,如果不能在市场规模和水准都更胜一筹的日本获得成功,就不算真正的亚洲巨星,接下来进军世界市场也就无从谈起。可是,在当时的日本民众看来,邓丽君的出现,不过是日本又多了一个亚洲来的捞金歌手而已。
    1979年,邓丽君因使用印尼护照进入日本而被「驱逐出境」。这就是所谓的「假护照风波」。这一事件的背景因素,是外交上处於孤立地位的中华民国的存在,但大多数日本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然而,到了1982年前后,随著改革开放政策在中国的推行,邓丽君逐渐成了「红人」,甚至流传著这样一句顺口溜:「白天听老邓(邓小平),晚上听小邓(邓丽君)」。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中,邓丽君的歌曲《何日君再来》首当其冲,受到猛烈攻击。这些事情被日本媒体报道后,日本人改变了对她的看法,并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她内心复杂的身分认同上。
    旅居巴黎
    1984年,邓丽君重返日本歌坛。从1984年到1987年的4年期间,她相继发行了《偿还》、《情人》、《我只在乎你》、《别离的预感》,每张唱片都大获成功,连续3年夺得日本有线大奖、全日本有线放送大奖两个奖项的冠军。1985年,她还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参加了NHK红白歌唱大赛。
    就在日本演艺活动接近顶峰的时候,也许是邓丽君对自己长久以来的艺人生活产生了疑问,她忽然宣布除录制唱片以外停止所有演艺活动。对於这一点,邓丽君最小的弟弟邓长禧解释说,是「因为长期的演艺生活令她感到倦怠」。不过,我想大概是在日本发行唱片获得巨额版税,使邓丽君在生活上有了余裕,於是她开始探索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了。她的一个梦想就是在自己父母的出生国举办演唱会,但这项计划受挫。随后,她突然将自己生活的据点从香港转移到了巴黎。
    1991年,我有幸获得机会,采访了旅居巴黎的邓丽君。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当时她说,现在我住在巴黎,绝不是逃避,而是在为有朝一日能回到中国做准备。
    身为「华人」的觉悟
    作为在台湾出生的第二代外省人,邓丽君很长一段时间都夹在祖辈的国家和自己的出生国之间,为自己的身分认同问题而苦恼。不过,在她旅居海外之后,她似乎逐渐把自己定位在与国籍无关的「华人」的位置上,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邓丽君一直怀著这样一个梦想:将来的某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办一场慈善音乐会。她说,为了这个梦想,她一直在不懈地努力,坚持练声,学习作曲,不断接触新的音乐,以激发自己在创作和歌唱中的活力。
    1993年,邓丽君来到久违的日本,在出演的电视节目中,她说:「我是中国人(Chinese)。无论生活在哪裏,无论身处世界的哪一个角落,我都是中国人。」从她的话语中,我们日本人似乎能窥见出中国、台湾、香港的人们,以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们的心情吧。这句话,也许是她最想说给那些淹没了天安门广场的祖国的歌迷们听的吧。
    邓丽君对我们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位流行歌手。她将日本的流行歌曲推广至整个亚洲,她用歌声将日本和整个亚洲连接起来。邓丽君让我们了解到不同社会的深刻与复杂——她出生的台湾,祖辈的国家中国,以及她终生热爱的香港。日本歌迷会永远铭记她那天鹅绒般温婉柔美的嗓音,她那如焰火般绚烂美丽的短暂人生。
(平野久美子写於2015年5月28日)

nippon.com 日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