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风味饮食
特色物产
民间工艺
古物遗存
风物杂记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风物图典 >> 民风民俗 >> 从歌谣中管窥大名民俗事象

从歌谣中管窥大名民俗事象

发表日期:2015-1-6 16:43:24 作者:佚名 浏览数:

半个世纪前周作人写儿童杂事诗,其中一首《歌谣》,有“夏夜星光特地明,儿歌啁哳剧堪听”的句子,旁边丰子恺的配图,相得益彰,画的也是这意境。

“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现代统称歌谣”,《辞海》中说,歌谣包括了民歌、民谣和儿歌、童谣。

民间歌谣依附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情绪哀乐,具有丰裕的思维内容,而且种别多样,为表达各种情绪提供了话语器械。

歌谣到了民国年间,主要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潮,自与新文化运动及当时一些爱好此道的人鼎力推动密不可分。在《大名县志》中,对当地歌谣多有收录,且分有治家、生活、社会、风俗、卫生、阅历、耕种、收获、常识、副业、儿语、游戏等多个种类,从中可管窥大名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民俗事象。

童 谣

“儿歌起源约有二端,或其歌词为儿童所自造,或本大人所作而儿童歌之者”;讲的虽是单一的儿歌,对于所有歌谣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民国以前的志书缺失歌谣部分,所以此前大部分原汁原味的歌谣已难窥真貌,清朝、明朝乃至更早朝代传下的歌谣,还有一小部分残存。

月奶奶,黄巴巴,爹织布,娘纺花,赚了钱,买个烧饼哄娃娃。”

这是民国23年《大名县志》记下的清末歌谣。月亮,爹与娘,织布与纺花,烧饼与娃娃,这些人物和场景尽管跟现代已很隔膜,却仍能让人感觉到律动之美。

清朝末年及民国年间的乱世景象给歌谣提供了土壤。

“一个小孩远地拾柴,拾了柴早回来。若不早回来,爹娘常挂怀。”

“花椒树格针多,俺娘打我不裹脚,好姐姐不拉我,好老娘不劝我,咯顿咯顿气死我。”(此言旧俗缠足之弊)

“小公鸡挠草垛,没娘的孩子真难过,同爹睡爹打我,自己睡猫咬我,娶个花娘又恨我,命我背谷去捣,出门碰见干姊妹,说几句话掉几眼泪,跳井吧井又深,跳河吧河又长,扶着杵哭亲娘。”

还有一首,时代烙印更明显:

“当兵好,当兵好,当兵穿着对门袄,对门袄五个扣,顿顿吃的猪羊肉。猪羊肉,喷喷香,腰里掖着盒子枪。盒子枪里有枪子,枪子专打日本鬼。”

劳动、生产谣

“老天爷下透雨,收了麦子供献你。你吃面,我吃皮,剩下麦糠喂小驴。犁要深,耙要多,收了麦子吃馍馍。谷雨早,小满迟,立夏种棉正应时。早锄一顿,强如使粪。伏天锄破皮,敌住秋后犁一犁。粪要多,水要勤,自然能收成,何必问旁人。”

这类歌谣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下来的经验之谈。语言朴实生动,通俗易懂。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缘凌走,五九半凌查散,春打六九头,脱袄换个牛,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宽,八九不犁地,只待三五日,九九杨华开,以后九不来。”

又如“棉花籽,灰里拌,种到地里锄几遍。打花叉,掐花尖,开的花儿像雪莲。小闺女儿手儿巧,一摘摘了两卧单。哪里晒?箔帘里,晒得棉花咯嘣干。轧车轧,木工弹,花瓜弹得烂又烂。高粱箭儿,垫涩砖,搓的花节光念念。小纺车,嗡嗡转,纺的小穗圆又圆。打车打,面汁灌。浆杆椽上打游闪。椤子螺,旋车旋,经线娘娘跑似马,刷布娘娘站两边。刷的刷,卷的卷,织布机上银梭穿。穿这边,穿那边,织出布匹门扇宽。尺子量,剪子裁,金针针,引金线,做个布衫才能穿,看这布衫来的难不难。”

时世谣

以歌谣的形式喻时世,将或残酷或痛苦的人生经历通过歌谣吟诵出来,喜怒哀乐和希望心愿全能寄托于歌谣,或者算是在苦难生活中的一种释放。

比如“月亮地儿明晃晃,推着小车去逃荒,前边跑着小花狗,后边跟着小妮娘。妮娘妮娘你别哭,前边有座小庙屋,点着火烤烤脚儿,暖和暖和再赶路。”

“县三月,府半年,道里官司不种田。”(此言穷人讼累之苦)

“饿死饿活,不在财主家做活,早饭喝的没米糊涂,午饭吃的没豆窝窝,晚饭下了几粒米,刺个猛子摸不着。”

“鸦片烟真可恨,上了瘾倒了运,家中银钱全花尽。破席摆过照尸灯,半截砖头当作枕,发辫锈成一棍棍。大烟鬼心中忿,要说打他吧,浑身没有劲,要说杀他吧,刀子卷了刃,再说禀他吧,官府封了印。到此时常发闷,只落个河中跳井里奔,亲戚朋友全不问,狗腹以内出了殡。”

又如“一九四〇年,日本来金滩(镇),占了南桥口,鬼子把窝安。破坏我建设,文化被摧残。拆了我学校,砖瓦河里掀。敌人心残狠,惯使毒手段。一天要工三百夫,同胞受熬煎。成立维持会,汉奸设机关,各样东西他都要,没有不算完。哪村办不到,扣下联络员,轻者打重者罚,决不给从宽。河西到河东,数万老百姓,千言和万语,说不尽苦难情。一九四五年,旧历三月三。军区下命令,钉子要拔完,钉子安得牢,设有四道桥。号称铁壁和铜墙,都有三丈高。军民志气高,不怕钉子牢,并肩打冲锋,敌人完蛋了。”

无厘头

无厘头式的搞笑并不是当下娱乐电影的专利,其实无厘头早就存在于歌谣之中。

:“有地没有牛,主人干发愁;有牛没有地,主人干生气。雨下清明,狗吃蒸饼。”

“筛子筛,做买卖,买卖强,变成羊,羊不走,变成狗,狗不乖,当唧当唧过门来。”

这类歌谣驴唇不对马嘴,没有实际意义,却读来可乐好玩。

很多歌谣没有多少政治内容,记录的全是日常生活与人生中的娱乐游戏。

“一棵大树圆又圆,问问大树多少年? 开天辟地数我大,我比老祖还在先。东枝通到东海内,西枝通到西海边。南枝通到南海角,北枝通到北极圈。顶枝顶着南天门,盘根盘到古灵山。这棵大树叶儿多,生下凤凰垒下窝。凤凰叨着灵芝草,一天三遍念弥陀”。

“人力锄,牛力耕,人力牛力同有功,到了熟时,五谷丰登。磨的面细生生,做得馍热腾腾,吃到肚里饱蒸蒸。夏天坑水洗个澡,冬天烤火暖烘烘,合家不受穷,人人歌唱年太平”。

寓言或者“赋比兴”手法是歌谣中最常见的。但这样的歌谣对今天的孩子来说仅仅是“歌谣”,歌谣里的“物”却是不知为何物的。如“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哭着闹着叫奶奶,奶奶赶集还在外,小老鼠急的直挠腮…”(编辑:王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