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府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之城,也是燕赵大地上一座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位于大运河的北段永济渠附近的大名府城(当时叫魏州)成为交通枢纽。运河给沿岸带来舟楫之利,货物北送南输,旅客南来北往,运河沿岸成了南北风情的集结点。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美食,商业集结繁茂之地,必定会是味蕾的天堂,舌尖的舞场。在这座拥有浓重历史底蕴的文化古城中,最著名的文化之一就是饮食文化。
由于做过陪都、国都,大名的饮食吸取每个时代的特点,菜品丰富,做法奇特,20世纪30年代,大名府城内有名气的饮食业约有50家。1979年后,饮食业迅速发展,经营品种增加到230种,许多风味小吃、名点、名菜得以恢复,并有新的发展和引进。
说起小吃,应该算是一种平民的智慧。它起源于民间,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经营、提高,最终形成了独具本地特色的饮食文化。所以,在大名的饮食文化中,最多的也是最吸引人的,是那些食材简单但配料丰富的普普通通的家常菜。
我们先从节庆宴席上的蒸碗尝起吧。在大名,蒸碗是一道好吃易做,宴席上不可缺少的菜品。蒸的范围很广,有猪肉、鸡块、鱼段、豆腐,诸如此类,品种繁多。除了汉民的粉蒸肉、花椒肉、黄焖鸡等,还有清真菜里的八大碗。至于其他的烧肉、炖羊肉、清汆丸子、松花羊肉、肉杂拌,每道菜都各有特色。以烧肉为例,选的是腹肋羊尾,加葱、姜、花椒、盐,大火炖熟,煮到烂透,取出来晾凉。然后切成三寸左右的长条块,加入味精、盐、蒜片、酱油、醋、香油拌好,顺条装入碗内,加少量原汤,上笼蒸两小时左右,扣入汤盘内。再用煮肉的原汤,加入酱油、味精、食盐、菠菜叶,水团粉勾芡,煮开撇沫后,盛入放熟肉的汤盘中,淋上点香油。这道菜做出来之后,色红油亮,香酸透烂,肥而不腻。
现在人们经常提及的大名小吃是“二五八”,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这是一种食物,其实,“二五八”分别是创始于清嘉庆年间的“二毛烧鸡”、创始于清道光年间的“五百居香肠”和创始于清光绪年间的“郭八火烧”。这三种名小吃经过百年的传承创新发展,已成为大名府小吃的招牌被世人津津称道。三种小吃均是以咸、香口味为主,虽然食材简单,但配料之多之精令人叹为观止,仅五百居香肠配料就达30多种。二毛烧鸡更有“一锅烧鸡满城香”的美誉,为“邯郸十大地方风味小吃”之首。“郭八火烧”以作料齐全、制作精细著称,每张都有25-30层,焦嫩适宜。1966年春,周恩来总理来大名视察时,曾品尝了“郭八火烧”,并亲自接见了郭致忠的后代郭瑞,称赞了他的技艺。
当其他人还在探究一道菜是清蒸好还是红烧好的时候,大名人的烹饪重点却放在了饮食所体现的那种品格上。丸子在很多地方都称作“圆子”,而且“丸”字的意思本来就是“小而圆的东西”。但在大名,丸子除了日常吃到的肉香浓溢的清汆丸子、清香的菜丸子外,还有一道面丸子,也称面托儿。是把面活好后,放上盐,不团成丸,做成不规则的块状或人的形状,煎炸出来后外酥里嫩,越嚼越香。据说这种炸面托儿,又称炸小人儿源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契丹攻陷冀州,河北震动。为稳定局势,武则天启用时任彭泽令的狄仁杰为魏州(大名)刺史,狄仁杰在任上体恤百姓,为民办事,使百姓避免了一场兵祸,老百姓感其恩德,为其建造了一座生祠。后来狄仁杰遭奸臣来俊臣陷害,大名百姓无不义愤填膺。为了发泄心中愤恨,有人用面捏了奸臣的样子,放入油锅里炸,百姓纷纷效仿。虽然做法简单,但里面所蕴含的大名人不畏强权、正义果敢的性格,却依然流淌在大名人的血液里。
饮食往往充盈着人们的智慧,寄予着人们的愿景,丰富着人们的想象。大名饸饹古称“河漏”,取用新鲜荞麦,现磨现做,压出的饸饹面筋细、柔软,有暖胃驱寒,滋阴壮阳之效。相传在明朝,有一姓马的饭铺掌柜,他门店前的小河上有一个小桥,由于桥年久失修,桥上有几个洞。一天,他听到有人喊:“有人掉河里了”,马掌柜循声望去,只见几个人像下面条似的往河里落。走近一看,原来是几个小孩子顺着桥上的窟窿往下跳着玩儿水。于是,马掌柜就利用这个原理,用木头做了个架子,把和好的面放在架子上的容器里,容器底部弄几个眼,用力一压,面就从底部的眼中漏了下来,落在锅里,经开水一煮,浇上肉卤,招揽客人。他把这面的名字叫“河落”,也就演变成了今天的饸饹。(编辑:王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