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遗存
民风民俗
风味饮食
特色物产
民间工艺
古物遗存
风物杂记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风物图典 >> 古物遗存 >> 赏碑刻文化 观大名历史

赏碑刻文化 观大名历史

发表日期:2017-6-2 22:41:27 作者:佚名 浏览数:

在地面立石作为永久性纪念物或者标记者,称为碑。其上镌刻文字者,称为碑刻。在中国,碑刻有着三千年的历史,而碑刻博大精深,形式多样,内容涉及古代历史、中国文学、书法艺术、宗教祭祀、社会风俗、镌刻工艺等多方面,给后人留下了大量具有史料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的名碑。

大名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历史上几度兴衰。发展鼎盛时曾是宋代的陪都,当时的繁华胜景可以从历史典籍找寻答案,也可以从该县的石刻博物馆收藏的众多石刻中了解些许。

石刻博物馆占地15亩,AA级景点。现有石刻200多件,有中国目前最大的古碑“五礼记碑”,开中国碑刻行书先河的马文操神道碑,朱熹写经碑,程子视箴碑,明嘉靖陈皇后家族谕祭碑等,充分展现大名发展历史,见证大名盛衰,充分体现古代的军事、文化、民风民俗,为补证史料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同时也为文字及书法研究提供了证物。

○五礼记碑

全国最大的古碑“五礼记碑”位于该馆正中央,是该馆的镇馆之宝。碑文所刻系宋徽宗(赵佶)于大观二年(1108年)所作《五礼新仪》,故又称“御制大观五礼之记”碑。

该碑刻立于唐开成五年(840年),原为唐魏博节度使何进滔碑,由柳公权撰并书丹。宋大观二年(1108年),宋徽宗为了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把吉礼、宾礼、嘉礼、军礼、凶礼等五礼作为一代之制,写有“五礼新仪,并传诏各地官府刻石立碑颁于天下奉行,其不奉行者论罪。”政和七年(1117年),大名府尹梁子美为讨好皇帝,竟把原碑上柳公权字磨掉,刻了赵佶的《五礼新仪》,此事当时即受到陆游、赵明诚等人的非议。梁子美磨碑时,可能因碑楼掩盖,碑两侧柳公权的字保留了下来。历经千余年风雨侵蚀,今仅剩下不多的一些字迹,但从中可见刚劲秀丽的柳体风格。五礼记碑为石灰石质结构,自下而上,由基石、龟趺、碑身、碑额四个部分累叠而成。碑通体高12.34米、宽3.04米、厚1.08米,重140.3吨,是目前中国第一大古碑。195611月、19664月李先年、周恩来总理先后视察此碑。古碑经历两代帝王的兴建,保存着两代书法名家的真迹,是研究唐、宋时期历史、政治和书法艺术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朱熹写经碑

原位于城内文庙内,又名“朱子太极石刻”。 原碑书于南宋乾道丁亥(1167年)年,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大名府督学畿南按照南宋传下的“原碑”拓片重新翻刻“朱熹写经碑”,最初镶嵌于大名府学“明伦堂”大殿山墙上,1986年迁至今址。碑砂石质,高1.8米,宽2.9米,厚0.3米,重4.2吨,座为丰槽角基。碑文摘录《易经》里的一段文字,概括了宇宙间变化原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融。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朱熹书,蔡元定刻。”

○马文操神道碑

立于后晋天福六年(941年),原位于大名县寺庄村西,后移于大名县石刻博物馆内。青石质地,碑首、身为一体,原座已失。现通高3.4米,宽1米,厚0.36米,为龙首碑。碑首高1.17米,宽1米,厚0.36米。碑首阳面题额篆刻“大晋故赠秘书兼马公神道碑”,3行4字排列。碑身阳面行书碑文,共计3390余字,为晋高祖石敬塘令贾纬为马文操撰文,高廷矩书丹立碑,主要刻记马文操生平、家世及大晋对其家庭后人的册封,碑文字体如行云流水,有很高的书法价值。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狄仁杰祠堂碑

碑为青石质,螭首,龟趺,碑额阴篆“大唐狄梁公祠堂之碑”。碑高4.46米,宽1.46米,厚0.46米。碑座深埋地下,碑首精雕四龙,每遇阴雨天气,好像有黑龙围绕于上,故民间俗称“黑龙碑”,碑额阳篆“大唐狄梁公祠堂之碑”。

公元696年(武则天万岁登封元年),契丹入侵,河北震动。狄仁杰来此任魏州刺史,安定百姓,契丹闻风自退,民心得安,使魏州人民免受战火。魏州人民感念狄公恩德,于神功二年(698年)为其建造了生祠,以报恩德。开元十年(722年)十一月,为其立碑。安史之乱中祠堂与碑废于战火。公元812年(唐宪宗元和七年)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于旧址上复建狄仁杰祠堂,立碑记其事。该碑由冯宿撰文,胡证篆刻、书丹。

○罗让神道碑

原位于大名镇康堤口村,唐昭宗龙纪元年(公元889)建立。碑高4.2米,宽1.4米,厚0.34米,首身一体,碑首雕刻六龙戏蛛,碑额篆题“唐故御史大夫赠工部尚书长沙郡罗让神道之碑”。

罗让卒于乾符三年(876年),此碑立于龙纪元年(889年),中间相隔13年,名为罗让神道碑,碑却记述其子罗宏信之战功业绩。唐昭宗因罗宏信的影响,追赠其父罗让为御使大夫、工部尚书,并与龙纪元年(889)为其立“罗让神道碑”。由此可见,唐晚期藩镇割据的事实。

罗宏信,贵乡(今大名)。任魏帅乐彦桢部将,武功、忠义过人,深得三军拥戴,在乐彦桢兵变被杀过程中,平定了魏博的兵乱,稳定了局势,被唐皇册封为“魏博节度观察处置、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魏博大都督节度使兼御使大夫”。

此碑还被当地老百姓称为金牛碑,说它是石衣金身的金牛。城北亦有个全牛偷爪的传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