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冀南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土炕。到了大雪纷飞的严寒季节,一家人挤睡在热烘烘的土炕上,脸蛋红扑扑的,鼾声都沁透着甜蜜。
砌土炕也叫盘炕,一般是就地取材。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冀南农村的土炕全是土坯砌成的,这头连着灶膛,那头连着烟囱。一家人做饭必然要烧柴火,柴火燃烧后的热气和炊烟通过土炕的炕洞,然后从烟囱冒出去,热气被土坯半道打劫,把土坯烤热了。土坯散热慢,土炕全天都是热烘烘的,这真是热资源的科学利用。
土炕热不热,这里面学问大了,除了多烧柴火,火大,还要火道通畅。砌一盘土炕必须请师傅,摆上一壶酒,再炒个花生米、豆腐丝、笨鸡蛋一类的农家小菜。得罪了师傅,你烧再多的柴火,土炕也不热,大冷天睡凉炕那可就惨了。
也有的屋子里没有灶膛,就在土炕一侧开个门,向炕洞里塞些柴草,点燃了,把门堵上,让柴草慢慢燃烧。这种取暖的方式被称作“沤炕”。
到了80年代,农村开始淘汰土坯做的炕,也不再烧柴火,而是燃煤取暖,也就是民间常说的煤火炕。煤火炕其实也是土炕,只不过是把土坯改成了砖头。
煤火炕一般是先在地上挖一个盛放煤渣的大坑,在坑上建炉台,炉台紧紧傍着土炕。土炕外面是砖砌的,里面填满了土,上面留有一道道相连的缝隙,煤火散发的热气通过一个火道,进入这些缝隙中循环,逐渐把土炕烘热。
在冀南没有脱鞋上炕的习惯,客人来了,只能坐在炕沿。炕沿有一条木板,叫做“炕边”,被磨得光光的,保护着炕上的芦席。只有我们这些小孩子,在外面玩野了,玩疯了,手脚被冻得通红,才会被大人们抱上土炕,把手脚塞到褥子下,马上就能感受到热乎乎的感觉。手脚酸酸的,麻麻的,可舒服了。
大冷的天,有个热炕头真是一家之福。任凭外面的大雪飞,寒风吼,一家老小熄了灯,蜷曲在土炕上的被窝里,四肢通泰地感受着来自土坯散发的热气。热气把褥子煨热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印象最深的是姥姥家的土炕。姥姥年轻时曾去东北逃荒,深谙建土炕之道,她的土炕竟然是她自己动手砌成的。晚上听姥姥讲故事,听着听着就睡着了。睡到半夜,身下发烫,干脆就把被子掀掉。
我问姥姥,咱的炕咋恁热?烧得我翻来覆去,跟烙饼似的。姥姥听了,哈哈大笑说,省了盐,坏了酱,省了柴火睡凉炕。意思是说烧的柴火多,火大,土炕自然就热。看起来世间哲理处处存在。
到了夏天,把土炕拆掉,被烟熏火燎的土坯就成了农家肥,被粉碎以后撒到田里。这时候,人们开始搬弄出春天脱制的土坯,请人再砌一盘新的土炕了。(编辑:王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