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王拯,大名县人口计生局副主任科员,大名县政府特聘修志编辑,《大名年鉴》责任编辑、常务副主编,大名县政协史志资料员,第八届河北人口学会理事。
隔代修史,当代修志。方志,源于先秦,兴于两宋,盛于明清,繁荣于当代。地方志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年鉴是以全面、系统、准确地记述年度事物运动、发展状况为主要内容的资料性工具书。是汇辑一年内的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按年度连续出版的工具书。它博采众长,集辞典、手册、年表、图录、书目、索引、文摘、表谱、统计资料、指南、便览于一身,具有资料权威、反应及时、连续出版、功能齐全的特点。属信息密集型工具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大名县启动了两轮修志工作,一是20世纪90年代初启动、1994年出版、2005年再版的《大名县志》,是大名历史上第七部县志和第一部社会主义县志,上限追溯至春秋时期,下限为1990年:二是2003年启动,即将出版的《大名县志(续志)》,上限为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下限初为2002年,后延伸至2005年。
同时,2012年5月,大名县政府启动了首部《大名年鉴》(2012)的编纂工作,并于2012年12月正式出版发行;第二部《大名年鉴》即将出版,第三部《大名年鉴》正在紧张编纂中。作者有幸参加了《大名县志》续志和三部《大名年鉴》的编辑修改工作,领略到了志鉴编纂的酸甜苦辣。并针对志鉴编辑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试求探索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现笔录如下,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存在的问题
志鉴编纂队伍不稳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论是《县志》,还是年鉴,都需要搜集整理各行各业在一定时间段内的信息,目前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各级各部门上报的各种素材,各级各部门上报志鉴稿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志鉴书籍的质量,这就需要有一支相对稳定和专业的志鉴编纂,特别是志鉴资料员队伍。但在实际工作中,这支队伍却不太稳定,特别是志鉴资料员的来源是五湖四海、五花八门,有从事办公室工作的,有从事宣传教育工作的,有从事组织人事工作的,有从事党务工作的,甚至还有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而且一些部门或单位的志鉴资料员换得还特别快,极个别的单位一年要换两三个志鉴资料员,造成工作衔接不上,给志鉴编纂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资料时限把握不准确。无论是志还是鉴,在时限上都有严格的要求,范围以内的必须写、必须报,范围以外的不能写、不能报。但有的部门或单位就是我行我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怎么如意就怎么报。如在《大名县志(续志)》资料上报中,有的单位对要求上报的材料是1979年至2005年这个时间段的上下限置之不理,有的从1995年写到2006年,有的从1990年写到2000年,还有的从建国后写到上报稿件前,就是不写1979至2005年,令人哭笑不得,后虽经多次督促提到了改正,但已浪费了编辑和地方志相当大的精力,特别是影响了《续志》编纂进度。给工作造成了极大的被动;再比如在《大名年鉴》领导班子成员这个专题条目上,在2013卷年鉴材料征集中,由于一些部门或单位的党政主要领导在2012年1月至12月之间进行了调整,那这个部门或单位在上报材料时,就应该将在这个年度任职的新老班子成员的任(离)职情况都报上来,这个问题我们在培训会上讲得非常清楚,也多次进行了强调,但有些单位在上报材料时就是不按要求报,只报新任的领导,所调走领导任(离)职直接就“毁尸灭迹”了。
上报资料质量有欠缺。一是内容不齐全,专题漏项。如上报的《年鉴》资料中,乡镇【人大群团】这个专题条目,有的乡镇在上报资料时,只写人大一个方面的内容,不写团委、妇联、残联等工作情况,不但使内容与题目呼应不上,而且造成严重的专题漏,就好像这个乡镇除人大之外的群团组织未开展过工作,也未发生过任何作用一样,这是极不应该的。再比如该报的数字就是不报,特别是有些长期开展的工作,上一年有,下一年不知道怎么就没有了。如如新农保、新农合参保人数和比例等。二是繁简不得当,取舍随意。比如在《县志(续志)》中,应该是离现在时间越远,叙述越简练;离现在时间越近,叙述应该越详细;但有的单位在上报资料时,就不按这个原则写。根本就不管是哪一年的材料,知道的、省劲的,手中掌握的资料多的就详写,查起来费劲的,手中掌握的资料少的就简写,不分青红皂白,一股脑地直接报上来,给编辑修改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三是不逻辑,差距明显。如在《年鉴》资料上报中,有的单位上报的2012年末在册中共党员数字比2011年少41人,其中2012年还发展了17名新党员。有一个乡镇的常住人口2012年比2011年少了近6000人。按照正常逻辑,除非有大的事件发生,否则一个乡镇的中共党员数和总人口应该是逐年递增的,不知道这个数字是如何减下去的,第一感觉上就不真,当然就更不逻辑了。
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领导重视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部分党政一把手对志鉴编纂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将其真正放到存史、资治、教化,从而直接或间接推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发展等深入开展的重要位置去重视、去摆布、去支持,而是简单地将其做为一项业务工作,安排给主管领导,安排给一般人员,安排给业务主管部门(地方志)和一些志鉴专家和志鉴爱好者去管。这就势必导致主管领导和一般同志对此项工作敷衍塞责、应付了事。更为重要的是,会直接导致对志鉴编纂工作保障力度不够,特别是在人员编制配备、经费拔付、必要的调研工作车辆、必要的办公工具和办公条件配备上严重不足,在人员的更新流动和提拔重用上更是关心不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专业部门和专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影响整个志鉴编纂工作的质量和进度。
专题培训次数不多。虽然在《志书》和年鉴资料征集前,志鉴主管部门都组织相关部门的主管领导和志鉴资料员进行相应的培训,而且也印发了相关的志鉴编纂知识手册,但毕竟是与志鉴资料征集会议后再进行的,培训的时间太短。随后又因经费、会议室和人员召集等原因,难以组织更多的培训,培训的次数太少,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也就难望有多高。再加上一些单位的志鉴资料员经常更换,新换的资料员很可能一次培训也没接受过,就要去完成他并不熟悉的志鉴资料上报工作,而且必须在一定时限内完成,其所上报稿件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奖惩力度有待加强。对志鉴编纂的奖罚力度不够,以县级以上党委、政府表彰的优秀或先进志鉴工作者微乎其微,为调动志鉴工作者,特别是志鉴资料员的工作积极性,有的地方是以当地县级以上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名义向先进工作者发放表彰证书的,但这个表彰证书的含金量是远远小于党委政府的,虽然编纂委员会的主任是当地的党政一把手,但在大多数人眼里,党委政府的表彰效力当然要大大专业委员会。另外,对志鉴资料上报不及时、工作不认真的单位和资料员,处罚手段也仅仅是通报批评,不能采取其他更严厉的处罚措施,更不能因此追究从根本上就不重视此项工作的极个别党政一把手的责任,志鉴编纂工作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
强化领导抓队伍。“老大难、老大难,老大一抓就不难”,这是在老百姓中普遍流行的口头禅,也是长期以来实践证明了的真理。任何工作都离不开党政一把手的重视和支持,老大难的工作老大一抓就不难,更何况并不是老大难的志鉴编纂工作呢?志鉴编纂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关键在各级党政一把手重视程度的提高。2014年4月19日,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出的重要批示指出:“地方志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存史、育人、资政,做好编修工作十分重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会议并指出,“地方志工作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有机组成部分,连绵不断地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为传承文明与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地方志工作者承担着传承文明、记录历史、弘扬文化、服务社会、借史鉴今、启迪后人的光荣使命。要把地方志作为重要的文化基础事业切实抓好。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管理和发展地方志事业的重要职责,发挥地方志工作机构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指导等职能,提高工作水平。要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深化对地方志工作规律和特点的认识,打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佳志。要把地方志工作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当中,加快方志馆、地情网站、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建设,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利用地方志、传播地方志,鼓励和倡导全社会“读志”、“传志”、“用志”,用历史的智慧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中央领导对地方志工作都如此重视,地方的党政领导,特别是各级党政一把手应该对地方志工作更重视、更主动,特别是应在人员编制、经费、车辆、办公用品保障、提拔重用、表彰奖励等方面对地方志工作,特别是志鉴编纂给予更多的重视和关心,为志鉴工作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要建立一支精神饱满、业务精练的地方志专职队伍,积极探索逐步建立一支老中青、专兼群相结合的志鉴编纂队伍,编纂出更多更优秀的志鉴作品。
强化培训提水平。鉴于志鉴资料员队伍来源渠道不一,且有时更换频繁等问题,应进一步强化对志鉴编纂,特别是志鉴资料人员的业务培训,适当增加对志鉴编纂和资料人员的培训次数,每年培训2至4次为宜。要逐步探索建立季培训,月例会的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志鉴编纂人员,特别是志鉴资料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要逐步探索省培训县、市培训乡的培训机制,不断拓宽志鉴培训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提高培训质量;要逐步探索“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学习机制,聘请志鉴方面的专家、学者到各级志鉴培训班授课,并组织业务骨干到先进地区实地学习,提升培训效果,增强创先争优意识,不断打造志鉴精品。
强化奖惩促工作。各级党委政府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表彰奖励指标,对优秀志鉴工作者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不仅在精神上奖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对学有专长或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志鉴工作者,还要大胆地提拔重用。通过方式,不断调动广大志鉴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打造出更多的精品佳志。对那些对志鉴工作不重视,上报志鉴资料不认真,敷衍塞责、应付了事,给志鉴编纂工作造成被动甚至不利影响的,要追究相关当事人、特别是各级党政一把手的领导责任,该批评的批评,该通报的通报,该给予相应处分的给予相应的处分,以强有力的奖惩机制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推动志鉴编纂工作的健康深入开展。
强化落实夯基础。要认真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关于编史修志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李克强总理和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的指示和讲话要求,强化各级政府管理和发展地方志事业责任,把地方志工作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当中,加快方志馆、地情网站、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志鉴编纂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大名县地方志就将各单位、各部门、各乡镇2012年以来每个月的大事记都及时收集起来,并在大名史志网上发表和保存,对大名县古今发生的事件和奇闻逸事也通过各种方式收集起来,在大名史志网上发表和保存,并积极筹建了大名方志馆,为下一步志鉴编纂提供了详细的资料,必将推动志鉴编纂工作的深入开展。
强化用志抓经常。要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利用地方志、传播地方志,比如深挖本地方志资源,组织编写一些脱胎于本地方志的故事、小说、戏剧等,通过广播、电视、网络视频等形式宣传出去、传播出去、推广开来;同时,采用举办文艺演出、新方志发行,知识竞赛等形式,发扬鼓励和倡导全社会“读志”、“传志”、“用志”,用历史的智慧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编辑: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