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纪念长征胜利会师70周年,也是我祖外公九十三师师长柴鸿儒烈士在会宁牺牲的70周年。会宁人民政府在6月份就向我们发出邀请,在10月16日的傍晚我和父母还有三姨一行四人踏上了西行的列车。
柴鸿儒(1903—1936)河北省大名县老堤南村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军第四十六师七二七团二连六营任连长。从事兵运工作。1930年1月协助营长魏孟贤秘密组织兵变;2月25日率两个营在六安县城起义,改编为工农红军。任皖西中央教导第二师连长。1931年后历任红四军营长、团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参谋等职。参加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四反“围剿”及西征入川的作战。1933年7月部队扩编,成立红三十军,任参谋长,不久任第八十九师师长。率部参加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各次反围剿作战及进攻战役。1935年5月参加长征及南下川康边作战。同年冬任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师长。1936年7月,率部继续长征北上,到达甘肃会宁。十月二十八日在会宁县河畔镇的慢牛坡战役即将胜利之际不幸牺牲,时年仅三十三岁。

夜色中看不到车窗外的景色,我们静静地坐着。想着当年我祖外公毅然离开家人和不满百日的女儿,凭着一双脚板栉风淋雨跋山涉水从河北走到会宁。他选择的这条漫漫征程的决心和意志是何等的坚定啊!黎明来了!我们迫不及待向窗外望去。映入眼帘的是那连绵不断的黄土高原,灈灈童山。山的颜色枯黄而单调,麦秸泥结构的民房稀落低矮。一座座高压铁塔通向山的那头。山半弯有袅袅的炊烟升起,平坦如镜的梯田,蜿蜒盘旋的羊肠小道,偶尔,还会看到几只羊几头毛驴在半山腰悠闲地吃草。这是一幅多么朴实无华的景致啊!

经过十六个小时的颠簸,我们在会宁的定西下车了。走出小小的站台,迎面走来一位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的汉子。凭我们的直觉他就是河畔镇的席汉珍书记。短暂的握手后,我们分别坐上了等候已久的两辆轿车。开车的司机师傅操着浓重的地方口音热情地给我们介绍现在的会宁。

会宁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现有人口58万人口,其中农民55.8万,城镇户口不足三万。而大学生就有四万余人,会宁学子遍布全国各地及美、日、西欧等国家,赢得了“西北高考状元县”和“博士之乡”的称誉。据不完全统计,获得硕士以上学位的已有500人,仅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区就有240多名会宁学子。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如果在别的某个城市也就罢了,这里是素有“陇中苦瘠甲天下”一说的会宁啊!十年九旱,年降水量只有300毫升,但蒸发却达1800毫升。在这种恶劣的生存条件下长征的奋斗精神再一次在年轻一代的身上得到了新的体现。
我所关心的农民生产问题也得到了答案:会宁区域海拔较高、光照充足,土质肥沃,无工业污染,政府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了“小杂粮、洋芋、瓜果、草畜”四大支柱产业。获得了“中国小杂粮之乡”和“中国肉羊之乡”的美称。欣喜之余我又有了新的疑问:水是生命之源,而你们这里的生活用水是怎么解决的呢?司机师傅从反光镜看出了我的担忧,微微一笑说:“是啊,这里水源的确缺乏,不过近几年好多了,家家户户都修建了水窖,靠天赐雨。这样一来,一个水窖可以储存到将近一年的生活用水。这里的人民没有因为贫瘠而放弃这块热土,他们渴望推翻自然赋予他们的宿命,他们怀着长征时的那份坚定的信念和满腔激情,改写着新的人生。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说话间,车窗外的风景厚实起来——树木多了,民房多了,三三两两的行人也多了。敦厚的泥墙上闪现着剥落的红色标语:计划生育利国利民。结扎妇女,可免孩子三年教育费。S行的柏油马路渐渐平直宽敞起来,在开近些,路面上挤进来几辆农用三轮,“突突突”开得飞快。司机师傅又开始介绍:本来这些农用机动车严禁上路的,可是我们常书记觉得农民生活很艰苦,若再限制他们进出,反而制约了农产品的销路,所以,现在已经给他们大开绿灯了。说罢,他腾出一只手一指远处高原上插着的小彩旗又说,你看,那些是高速公路的选址路线,原来国家选的都在这边,但是会破坏这里的地理生态环境,于是我们县委常书记多次审查又多次和他们谈判,为了改选合适的地址差点跑断了腿啊!听了这番话,一种敬意油然而生。有了这样一位好书记,勤劳的会宁人民怎能不快速富裕起来呢?
车越开越慢,突然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奇迹般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海市蜃楼”这个词从脑海里跳了出来。真难以想象,眼前这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街道边琳琅满目的店铺,畅通洁净的马路上人来车往有着城市的繁华与喧嚣。放眼望去楼墙上街道边半空中都挂满了红色条幅----隆重纪念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70周年;打造红色胜地,建设绿色家园,铸造金色希望。进入会宁县城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个字——红。
车在南苑宾馆前停了下来。这是一座七层高的建筑。豪华明亮的玻璃大门,大厅里还配有电梯。我们被安排到三楼的313和316房间。席书记态度诚恳地对我们的到来表示了谢意,这使我们很感动。随后,民政局的小赵匆匆赶来,推开门大步走来和我们握手,一种期盼已久的神情,让我们一路的疲惫消失得无影无踪。
宾馆的房间设施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齐全的卫生设施,豪华的全木家具,厚重的金色窗帘,壁灯、彩电一应俱全,让我对西部的贫困又有了新的认识。
到了晚饭时间,民政局的赵主任(赵廷攀)和贾县长(贾汝昌)等人一起设酒宴招待我们。晚饭后,当地电视台的王锐主任,还有给我祖外公看墓22年的姜启荣老先生的儿子姜尔安初次相逢,又是格外地激动。我们围坐在宾馆的床边,手拉着手肩靠着肩,亲如一家。王主任很认真地做了笔录,还约好明天采访的时间。会宁对我们的第二印象——亲。
浓重的夜色里,我们久久不能入睡:烈士牺牲70年后的今天,我们只是烈士的后代,头顶上并没有耀眼的光环,是再普通不过的老百姓而已。而会宁人民给与我们如此的厚爱与热情,这是我们万万没想到的。就这么,我们醒着度过了会宁的第一夜。
第二天一早,我们和红军代表们一起在二楼就餐,菜肴都很特别——大都是些粗粮而且是就地取材。有香甜的土豆泥,酥甜的荞麦卷,甘甜松软的蒸小米,麻油饼,小驴肉。看似很普遍的东西,经过他们别出心裁的烹制,还真是好吃的很呢。
2006年10月18日,是一个让我们终生难忘的日子。吃过早餐,我们坐车参加纪念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暨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一些主要干道已经被锁住了,不少群众静静地伫立在封锁隔离带外向会馆处张望着。马路也刚洒过了水,使整个小城更显得肃静清新。
我们被有关领导带入会场,大会前,电视台的王锐主任找到了我们进行了采访,紧接着有了第二个第三个,我们被话筒闪光灯围得水泄不通,这种激动人心的场面直到大会开始。出席纪念大会的有中央部委、省级、武警部队、市县领导、老红军、老八路代表在主席台就座,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了。中共会宁县委书记常守远、老红军代表刘汉润、解放军代表钱继奎分别在会上发了言。纪念大会后,我们均步行去了附近的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进行开馆仪式。


下午,县政府小赵陪同我们去河畔镇。来到河畔洪宇广场,一座庄严肃穆的铜像出现在我们面前。那不正是我们的亲人柴鸿儒么!一股巨大的电流冲击着我们,瞬间眼涨得发痛,再也控制不住,我们奔走过去,涌偎在铜像前,任思念的泪水横流。
给祖外公献过花篮后,附近的村民闻讯赶来,把我们围得严严实实。这些淳朴的人民呵,当年他们救助红军伤员,捐粮捐物,送儿参军,为了帮红军渡河,甚至把自家的门板也卸了下来。红军之所以能够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壮大,就是因为他们密切联系着广大人民群众,依赖着军民鱼水情呵!
随后,我们跟随北京来的领导一起去参观红园。红园纪念馆是河畔地方群众、民营企业和在外同乡之士为缅怀当年在河畔镇慢牛坡阻击战中牺牲的柴洪宇将军及一百多名红军革命战士,自发捐资130多万元,修建的一座群英塔。红园的门口有一座亮丽夺目的河桥山建筑。红园纪念馆的门楼由青砖包城,垛墙参差颇似雄伟壮观的长城。一走进园中,我立即被一阵清脆悦耳的铃声所吸引,一座檐角坠满金色铜铃的红色雄塔耸立眼前。塔周围的墙壁上雕刻着“抢渡黄河天堑”、“军民鱼水情深”、“慢牛坡阻击战”、“会师雄风”四幅壁画。再现了当年红军英勇抗战和当地群众亲密无间的军民情感。红园纪念馆已被列为省委党史研究室第二批“甘肃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前来观瞻的中央党史办主任李荣为该园题下了“革命圣地,红在高原”八个大字。

从红园出来,车又驶向慢牛坡红军烈士陵园。此园是会宁县委、县政府为了纪念1936年10月28日在慢牛坡战役中牺牲的九十三市师长柴鸿儒所修建的。碑身由红褐色大理石修筑,高耸入云,正面写着“慢牛坡红军烈士纪念碑”十个金灿灿的大字,石碑的背面刻有以柴鸿儒为首牺牲的100名将士的详细记载。在夕阳渐下的余晖中,我们接受了电视台的采访。站在亲人牺牲地诉说着对亲人的哀思,我们感慨万千。
随后赶来的姜尔安紧紧地拉着我们的手不放,他的家就在不远处的白草原,当初他的父亲受警卫员王树棠的委托为我祖外公守墓22年,直到1958年烈士家属把其遗骨迁至河北省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一进村,就有村民涌来,纷纷讲述当年打仗的情形。当一岁数较大的老大爷指着一个院子说,那里就是当年埋葬我祖外公的地方,我们顾不得沟深坡陡,你拉我拽走上去。园子已经有人住了,那里只是一块空地。我们静静地站在空地上感觉那是离亲人最近最近的地方。这泥土里还有亲人撒过的热血,这不是块普通的黄土地,泪无声地落下融进黄土,捧起一把我依然能感受到亲人的气息。离开村民,在一个小巷口一位身穿军装的妇女拄着一条拐杖,姜尔安憨厚地笑着说,她就是我的妻子。一看到我们她如见到久违的亲人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听说他们家有三个孩子都是大学生,其中一个因为母亲有病偷偷辍学在外打工。我的父母知道此事后决意给他们一点钱略表心意,这一感人场面也被电视台拍了下来。
天已经黑透了,深邃的天空中布满了繁星。在这块没有工业污染,没有钢筋森林负荷的高原上,星空竟是如此的美丽。
晚饭后,我们驱车离开之际,两辆小轿车迎面驶来。原来是河畔镇的企业家,白银市建银总公司,也是为我祖外公筹资建园的何仰峰何总来了。另外一位是原会宁县委县级干部魏志国先生。他们即是好朋友,也都是为红园以及洪宇广场的建设做出贡献的人。经这么一介绍,我们的手又紧紧地握在一起。何总第一句话就说,今晚你们能不能留下来,我们还有很多话要说。没有犹豫我们提起行李就往小房间里走,他们激动地连连说,谢谢,谢谢,真没想到!太感谢你们了!这样诚恳的一番话,更加重了我们心中的歉意。这话本应从我们嘴里说出的啊!都怪我们太大意了,差点失去与恩人道谢的机会!
我们亲切地围坐在房间里愉快地交谈着,不时有村民立在窗外观看。不一会,小屋里挤满了人。何总是个稳重的人,不善言谈,而魏叔叔比较健谈,说话轻松幽默,他俩一个说,一个补充,情真意切,我们颇受感动。何总说,今天我们真是有缘分呐!昨天我们打了个擦边球---我们没能见面,今天忙得也差点抽不开身。但我怎么也坐不住,老觉有个声音在不停地催促我:去河畔镇,快去河畔镇!我想,那一定是柴师长的声音!是他给了我们这次相聚的机会啊!恐怕我们再晚来一分钟也就错过了啊!
这话让我们感觉心酸酸的。何总对烈士怎么有这么深的感情呢?据记载,会师期间在会宁县共发生了6次大的战役,在这期间会宁人们救助红军伤员的事迹更是数不胜数。解放前后,又有近300名红军回到会宁,永久的扎根于此。这种浓浓的军民鱼水情延续至今。虽然长征已经成为永恒的历史,而有些精神,我们永远不能丢。有些人更是让人忘不了,忘不了,就是活着!
何总从小就崇拜红军,对柴师长有着深厚的感情。经常在清明时拿着笤帚步行去十里以外的慢牛坡扫墓。这种执著一直不曾间断。前不久的清明节,何总还带着公司全体员工去扫墓了呢。不光今年,年年如此!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世上还有比这种感情更珍贵的吗?
19日下午,我们去参观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这里是当年三大主力红军在会宁胜利会师、结束长征的历史见证。一进门远远地有一座雄伟的城楼,它有个雄伟的名字,叫会师楼。这座城楼总高16米有余,雄踞城头,巍峨壮观。广场的中心位置是一个梭形雕像,名曰《地球上的红飘带》,诠释着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纪念馆坐落在会师园广场。对面,是高高矗立的会师塔。三塔环抱共10层,第11层封顶,三塔合为一塔,象征三军会师胜利。上面有邓小平的题词: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纪念塔几个大字。左侧,是修葺一新的会师门。这座建筑总面积3310平方米的纪念馆,是全国同类纪念馆中最大、也是唯一一座反映各路红军长征经过的纪念馆。展览以“红军长征胜利”为主题,以翔实的史料、图片、实物、艺术品、沙盘、雕塑为主体,以电动图表、触摸屏和声光电多媒体景观为手段,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各路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的英雄史诗。在纪念馆的地下室二层,是我祖外公柴鸿儒的展台,隔着洁净的玻璃,我们满怀深情望着亲人的照片。展台上有当年作战时的大炮、地雷、手榴弹,以及被炸碎的生活器皿。展台的一侧立着一座烈士的铜像。我们靠近铜像如同靠近亲人一般久久不忍离开。这时,一位清秀的讲解员走到这节展台准备讲解。赵主任刚给她介绍完我们的身份,那位小姑娘就激动地满含热泪紧紧地握住我们的手,再也说不出话来。
参观完毕在出口处的大厅里正好遇到会宁县党委书记常守远正给一帮人指着浮雕做讲解呢。如果没有赵主任的提示,我们还真看不出来。只见他连说带比划,态度谦和,谈吐幽默,听者发出一阵阵愉悦的笑声。他讲解完毕走近我们询问了一些情况,然后执意把一叠钱塞到我母亲手里。最后和我们在群雕前合影留念,完完全全一幅平易近人的样子。其实,来会宁的时间虽短,但会宁人民从小到老,从贫到富,从政府到老百姓,都继承和发扬了红军的优良传统,继承着伟大的长征精神。
19日的下午本是该踏上回家的旅途了,可是何总一再地恳请我们去兰州一聚。路上,何总的大儿子给我们开车,他文质彬彬不善言谈。我们还是从他口中了解到何总创办公司的一些业绩。他们在会宁县所建造了最大的商业化住宅区可容纳600户居民。其建筑工人全部启用河畔镇的农民。红园的建设何总功不可没,红园因此成为中国唯一的一所民营企业纪念馆。“资政渔民”是何总的座右铭,也是何总企业发展的指南针。
兰州一行短暂而难忘,何总细心地安排魏叔叔和王姨做导游。我们马不停蹄地游览了母亲河、黄河第一桥和水车博览园。优美秀丽的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临别在即,何总执意把一叠钱塞给我们作为路费。并说,以后你们要常来河畔镇,随时都可以来,我们县政府和人民都欢迎你们常来。
窗外,渐凉渐冷的大地弥漫起一层由稀变浓的雾气,大西北的落日竟是如此的贴近我的视线。微暖渐冷的红光里,我感到从未有过的依恋与渴望。短短的几天我已深深地爱上了这里的人民,深深地爱上了这块黄土地。
夜,越来越深,风,越来越凉,我耳边满是红园中那清脆的铃音,这铃声不就是一首思乡曲吗?将日日夜夜呼唤我踏上归家的行程。【2011-04-08】(编辑: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