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于汉朝传入中国后获得较快发展,到唐朝时禅宗已发展成中国佛教的主流。禅宗六祖慧能之后,中国禅宗最重要的大事因缘,便是临济宗的诞生。
唐武宗会昌法难之后,中国佛教其他宗派一蹶不振,天下佛寺大都归入禅门,是禅宗拯救了中国佛教。唐宋以降,禅宗逐渐渗入中国文化深层,推动了儒、道二家的鼎新。与此同时,禅宗内部也在甄别裁汰,沩仰、法眼、云门三宗先后绝嗣,唯余临济、曹洞二脉。而二者之间的态势则为“临天下、曹一角”——汉传佛教的僧人,十有其九是临济子孙。因此,临济宗不但是禅宗主脉,而且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就连不绝如缕的曹洞宗,在北宋末年遭遇法统危机,是临济宗禅师浮山法远,代替大阳警玄授徒传法,才延续了这一宗派。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临济宗延续了中国佛教。
据《大名县志》、《祖堂集》、《传灯录》等书载,义玄俗姓邢,曹州南华人(山东菏泽东明县),出家受具足戒后,先广泛学习各种经律论,后南下游方参禅。初至江西黄檗山参希运,以“行业第一”闻名。他离开黄檗希运后,北归乡土,游方观风,继续行脚参禅,弘扬禅道。且常常与诸方大老交锋切磋,单刀直入、机锋峻峭,丛林有“临济游方,气吞诸方”的说法。唐宣宗大中八年(854),义玄行脚至镇州真定(今河北正定),入住滹沱河畔的临济院,开始授徒传禅,史称临济义玄。临济义玄门风峭峻,禅机凛冽,全机大用,棒喝齐施。他提倡自省自悟,注重启示,运用各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手段和方式开导学人。临济禅风集中体现了禅悟思维的内在性、随机性、突发性、意会性等特点,在禅宗各派中,临济宗可以说开一代风气。因此,四方禅僧望山而趋,闻风而来,虎聚龙奔,高僧辈出,蔚然而成一大宗派。临济禅法日益隆盛,不仅折服了海内的禅者,也感化了北方的官僚阶层。
《临济录》记载,为了躲避战乱,义玄在镇州府住的时间不长,先由河中节度使蒋伸请他到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弘扬佛法,不久“即来大名兴化寺,居于东堂”,传经授法。公乘亿《魏州故大德奖公塔碑》记载:“置杯而将渡白马(今河南省滑县,北临黄河),当道先太尉中令何公(指驻地在今河北大名的魏博镇节度使何弘敬),专发使人迎请临济大师。和尚翼从一行,不信宿而至于府下,而乃止于观音寺江西禅院,而得簪裾继踵,道俗连肩。”由此可知,是魏博节度使何弘敬把义玄禅师迎请到了当时的魏博府所在地——贵乡县(今河北大名)观音寺江西禅院。义玄禅师被信奉佛教的何弘敬之虔诚所打动,便扎根此寺,广为弘扬禅宗第六代传人希运禅师所倡启“般若为本、以空摄有、空有相融”的禅宗新法。
创建于中唐时期的观音寺,即后来的兴化寺,原来座落在大名府城西关外(今大名铁窗口村南),北临大道,南毗引河,殿堂高耸,古木参天,寺产数顷,僧众近百。“江西禅院
”这个名称,其渊源应该是义玄得法于江西黄檗山。临济祖师入住后,大名成为了临济禅法的传播中心。在此后三年多时间里,各地慕名前来参谒者不绝于途,“簪裾继踵,道俗连肩”(《魏州故禅大德奖公塔碑》,《文苑英华》卷八六八)。唐懿宗咸通八年(867)四月十日,临济义玄世缘将尽,对守候在身边的三圣慧然、兴化存奖等弟子叮咛道:“吾灭后,不得灭却吾正法眼藏。”
其实,正法眼藏,千佛出世不增,万圣入灭不减,岂能兴灭?临济祖师之所以这样说,是在考验弟子们。果然,三圣慧然直下承当:“争(怎)敢灭却和尚正法眼藏。”
临济祖师奋起精神,勘验他说:“已(以)后有人问尔,向他道什么?”
三圣慧然大喝一声。临济道:“谁知吾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
这就是发生在兴化寺的著名公案—“临济瞎驴”。临济喝,是义玄大师建立起来的禅风。他说自己的禅法在三圣之喝上灭却,是在提醒后人,自己过世后,不要再追风逐响,应该向一代新人的禅法上荐取自己。推陈出新,正是临济禅道千年不衰、长保活力、永具生机之所在。
弟子们具有超越前人的非凡勇气,敢于当下承当,临济祖师可以瞑目了。他最后说偈曰:“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tuō),离名离相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言毕,趺坐而逝。火化之后,弟子们收其舍利,分别于大名兴化寺和镇州临济寺建塔供养(据《真定十方临济慧照玄公大宗师道行碑铭》:“荼毗所得舍利,其徒分而为二:一塔于魏府,一塔于镇阳。”)。大名兴化寺所建临济义玄舍利塔,为石质结构,重檐六棱,高约4米,额题“唐谥临济慧照义玄祖师澄灵宝塔”。1100年来,澄灵塔一直保存完好,却在“文革”中被毁,舍利遗失,现塔顶宝相珠和部分塔檐、附柱、基石等残件,以及舍利石函尚存。(编辑 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