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潘美的功过是非
潘美(公元925年-991年在世),字仲询,宋大名人(今属魏县)。《宋史》有传,《宋史新编》等亦谈及其人,均对其褒奖有加。说他很早就追随宋太祖定天下信任于得位之初,遂受征讨之托。”“陈桥兵变”之后,北宋立足未稳,“陕帅袁彦凶悍……太祖虑其为变”,潘美“单骑往谕”,使得袁彦人京师朝见。李重进叛乱时,太祖亲征,石守信为招讨使,潘美为副将。平叛后,他以功授泰州团练使。开宝三年,潘美率军征岭南,灭南汉,遂被任命为山南节度使兼岭南转运使。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宋军渡长江,攻南唐,主将曹彬,副将潘美。潘美率兵袭击,获胜。灭南唐后,他被任命为宣徽北院使。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潘美又率兵征太原,灭北汉。在结束五代十国以来分裂割据局面的战争中,潘美为北宋太祖和太宗两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以后,潘美“留屯以捍北边……自是北边以宁。”太平兴国八年,潘美因功官至忠武军节度使,加检校太师,进封韩国公。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北伐辽国。北伐中因东路宋军失败,中、西两路宋军也被迫撤退。西路军杨业因得不到主帅潘美的支援,在陈家谷口(今山西宁武东北)战败被俘,绝食三日而死,杨业之死,使北宋失去了一位智勇双全、威震契丹的名将。潘美以失陷骁将杨业,削三秩,为检校太保。明年复检校太师,判真定府,兼判太原府,成为宋王朝两河边防总帅,加同平章事(宰相衔数月卒,年六十七。赠中书令。
对以上评价大不以为然的常征先生在《杨家将史事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9月),通过对《宋史》、《辽史》、《烬全录》、《十国春秋》等正史及有关史料进行“力透纸背”的分析,认为潘美罪过不轻,主要有五条:①“征幽州,为幽州行营都部署,幽州战败……”,有败绩。②讨溪峒蛮獠,美穷其巢穴,多所杀获。攻太原,潘美所部屠城,掠其妇女为营妓,放火烧城,决水渰[yan]灌,直到把“锦绣太原城”夷为平地。③平时驭下好“乘怒杀人”。④“他累次运用上司的职权对杨业实行钳制,钳制不足,又累上谤书,斥言其短”,最后不惜败军误国,假手于敌把杨业害死。⑤“潘美不敢与辽军交战”。
据以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是不是可以这样评价潘美:他有功有过,功在于忠于宋室朝廷,对地割据王国作战屡著战功;过在于烧杀屠掠弱敌或降敌,畏惧强敌,忌妒、陷害副手。特别要紧的是,陈家谷之败,有着深刻的历史影响,几乎可以成为北宋、南宋孱弱不振的转折点。
二、潘美故里在哪里
《宋史,列传第十七》(上海书店,上海古籍出版社,元脱脱等修)载:“潘美,字仲询,大名人,父王璘[lin]以军校戍常山。”《列传》中所称的大名,即大名府,大名府人是可以肯定的。至于那个村庄,有两说,一说是今魏县边马乡李庄人。时大名府辖魏县等县,故称其为大名人是合理的。今魏县城东南17.5公里的李庄即是潘美故里,李庄东南距边马集乡150米,以直线距离计算,李庄距宋大名府城19公里。
为什么说李庄是潘美故里?①1995年一位魏县老干部回忆说:“抗日战争时期,边马集村公所内尚有“潘美故里”横匾一块。②刘卫民、申凤鸣先生在2000年9月《赵文化》上发表的《为啥“活着姓李,死了姓潘”》一文中说:“李庄村原名潘庄,俗称潘太师墟,古称潘府或潘埠。为了考证潘美的籍里,笔者几次到该村调査,口碑资料与史籍记载相吻合,并有其衣冠冢和家谱流传。明代以前,该村李姓尚称潘姓,后来世人多谓潘美为奸臣。人言可畏,遂改姓李。该村出土的李姓祖碑,其文仍为潘姓。另外,李氏墓地尚有潘家路遗迹可寻。所以,至今李庄仍残存着‘活着姓李,死后姓潘’的习俗”。③《魏县志》(评审稿,魏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说:“南乐县方志办主任史国强曾三次来魏县实地考察,经访问老人,看家谱,写出《潘美故居考》一文,以无可辨驳的事实,确认潘美系魏县人。”④河南省南乐县志办主任史国强先生提供给笔者的《南乐县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10月,史国强总编)称:“仓颉庙(位于今南乐县西北吴村西)西边为边马镇(今魏县边马乡)。”中华民国23年《大名府志》载“边马桥碑记”,谓石桥“东至仓颔冢,西至潘太师墟(墟指墟墓或墟里),南至葛戚庄,北至张公瑾墓”。潘太师墟的位置正是今魏县边马集乡李庄。还有,《魏县地名志》(魏县地名办公室,1984年9月)说据査,明初李氏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氏名李庄”。如果这样,看来,李庄的李姓人家的来源也有可能不是出自一地。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当地村民大多不愿提及潘美这位历史人物。潘美埋葬在哪里?这也是个不太清楚的问题。今山西省中西部盂县北有个西潘乡,那里有潘美墓,今传说为衣冠冢。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潘美卒于真定府(今石家庄市北正定市)及并州(今太原市)任上。卒后葬在辖地、真定与并州之间的盂县山区,是可信的。至于相隔八年后(宋真宗咸平二年),以开国功臣配享太宗庙,其遗体移至宋陵(今河南巩州市境内)也是可能的。
潘美故里的另一种说法是今大名县旧治乡潘场村。大名县有关人士到村中做过调査,这个村里的潘姓人家自己承认是潘美的后代,并说原来族谱明确载有潘美,“文革”时被烧掉,从此失去证据。潘场村距宋大名府直线距离为5公里。据说,清乾隆版《大名县志·乡贤传·二》将潘美收录,但可能未标明确切籍贯。
三、潘美与戏曲小说中的潘仁美是什么关系
潘美是戏曲小说中的潘仁美或潘洪的原型应是无疑问的。传统戏曲剧目《李陵碑》、《两狼山》,新编历史剧《潘杨讼》、《夜审潘洪》,曲艺评书《杨家将》、《金枪传》等,说潘仁美系国丈、太师,其女儿是娘娘;说潘仁美射杀杨七郎,陷杨业自杀;还说杨业第六子杨延昭后在朝廷的帮助下,斩杀了潘仁美等等。潘仁美作为一个罪大恶极的奸臣形象,影响广泛,几乎妇孺皆知。这个典型形象,也是剧作者和演艺家对卖国投敌、残害忠良行径的一种鞭挞和发泄。有许多情节是虚构和渲染,是戏剧化、典型化使然。
说到称其为“太师”,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是有道理的,因为他58岁时,官加检校太师,这是其一;其二,他的女儿或孙女确实进过宮。这里面并存两说,一说宋太宗即位之初,他的第八女嫁给了太子、韩王赵恒,封吕国夫人,22岁时早亡。九年后、赵恒继承帝位,即宋真宗,便追封潘美为郑王。潘美则以宋太宗的亲翁升宣徽南院使,加开府仪同三司。由于这种关系,杨业之死的责任宋太宗迟迟不肯追究。后来因为杨业之妻折氏、子杨延昭上书申诉及朝野舆论,宋廷才勉强削他三级。仅一年后即行恢复,并有所重用。另一说是其孙女。《宋史》(上海书店,上海古籍出版社,元脱脱等修)列传第十七载,潘美有子五人:惟德、惟固、惟正、惟清、惟熙,有从子一人:惟吉。皆官。惟熙娶秦王(赵德芳)之女,惟熙之女即后来的章怀皇后,因此,潘美后被追封为郑王。读到这里,人们不禁要问,章怀皇后究竟是潘美“第八女”,还是“惟熙之女”,又给历史留下了一道难解的题目。不管怎样,潘美与宋室有姻亲关系,这一点是不错的。所以戏曲、小说中按“国丈”的意思称潘美为“太师”,并非空穴来风。
转自《邯郸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