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论坛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志论坛 >> 西周“五鹿”起源辩误

西周“五鹿”起源辩误

发表日期:2014-8-11 16:02:16 作者:佚名 浏览数:

作者简介:蒋林魁,男,汉族,1965年5月13日出生,大名县龙王庙镇甘庄村人。现任大名县工商联副主席、都府文化暨大运河文化研究学会会员、大名县民间收藏协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大名府古玩城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大名县人民政府特聘文史研究员。

 

 西周早期,建国五十年至一百年左右的时候,第五位周天子周穆王姬满在位其间(公元前976年——公元前922年),周游天下,曾三次游历菹台(即河北省大名县东部沙麓山)。周穆王东征,己巳这一天,住在菹台。辛未这一天,在水草肥美,林木茂盛的菹台附近打猎捕兽,一只白鹿受惊突然撞在穆天子车驾上,而后脱逃狂奔。穆天子乘坐渠黄骏马驾的车,前往追逐白鹿。在众人围追堵截下成功捕获白鹿。穆天子为这座山丘重新命名,叫做“五鹿”。 后世五鹿之名渐渐取代菹台,世人知五鹿而不知菹台矣。周穆王第二次东游“舍于五鹿”时,其女叔坐(坐字有女字旁,下同)在此思念亡母(一说继母)盛姬而悲哭,因此又称“叔坐丘”。周穆王第三次是癸酉日天子南征,至于菹台。在五鹿留居多日,自五鹿又东游漯(音塔)水等地。

五鹿起源,有言五座沙丘活像五只可爱的梅花鹿,故名五鹿。此种说法是不明就里望文生义罢了,市井传言,以讹传讹,人云亦云,实误。

又有方家说因穆天子驾六只白鹿之车驾出游,脱逃一只剩五鹿驾车,而名五鹿者,实为臆断,更误。殊不知,前说谬三百,后说更谬以千里。吾必正本朔源,恢复历史真面目,正教世人,亦不致贻笑大方了。

 

一·穆天子所驾到底是马还是鹿呢

 

《穆天子传》卷六曰:“己巳,天子东征,舍于菹台。是说己巳这一天,穆天子东征,走到菹台,就是后来的沙麓山,天色已晚,便安营扎寨住到了这里。菹有两个读音,第一读zū(组),《礼记·内则》有云:麋鹿为菹。《说文解字》释曰:“则菹之称菜肉通。段玉裁谓:韲菹皆本菜称,用为肉称也。”《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都释义为肉酱。或曰用麋鹿之肉所切的大片肉。第二读 jù (巨)。指水草丛生的沼泽地。菹台不但水草肥美,还林木茂盛,风景秀丽,读音自然就是后者jv菹台了。《穆天子传》卷六曰:“辛未,纽菹之兽。於是白鹿一,牾乘逸出走。天子乘渠黄之乘逐焉。天子丘之,是曰五鹿。”辛未这一天,在菹台捕兽打猎。“於是白鹿一,牾乘逸出走。”《汉典》释曰:“牾 wǔ ,1. 古同“啎 ”,背逆;抵触。 2. 相逢;遇”。《说文解字》曰:“牾,逆,迎也。逆,不顺也。相迎者必相逆也。”《玉篇》曰:“相触也。与忤同。”牾的意思就是相撞、相遇、相迎、相触。乘,读sheng,车驾的意思。晋郭璞注:“言突围出。牾,触也,或曰所驾鹿迕,犹惊也。”错误就出在这里,郭璞曰“言(白鹿受惊)突围出。牾,触也。”完全正确。可是他下边接着说了一句:“或曰所驾鹿迕,犹惊也。”是说驾车之鹿迕。迕,是相触、相撞的意思,驾车的鹿撞到了哪里?难道是撞到了大树,或是驾车的鹿撞到了自己的车上了吗?又说“犹惊也”。郭璞注这后一句逻辑混乱,语义皆不通,完全错误,给后世造成了无穷遗患。后说恰恰是采信了他错的那一部分,将错就错,错上加错。郭璞是晋朝文学大家,但他不是神,他的理论也不是完全正确,应该弃其糟泊,取其精华,而不是完全接受。最后三字“逸出走”,逸,就是逃逸的意思。这一句的意思是,突然一只白鹿受惊狂奔,误撞在穆天子的车驾上,而后惊慌奔逃而去。

“天子乘渠黄之乘逐焉。”这一句出现了两个“乘”字,然意思读音皆不同,

第一个“乘”读cheng成,意为乘坐的意思;第二个“乘”读sheng盛,车驾的意思。“渠黄之乘”什么意思呢?《穆天子传》卷一曰:“天子之骏: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骅骝、绿耳。”“天子之骏”意思很明白,天子之骏马的意思。《博物志》曰:“周穆公欲驱八骏周行天下,造父为御,西巡狩,见西王母,。”《说文解字》曰:“骏,马之良材者。”《汉典》曰:“骏,良马”。以此可知,从“赤骥”到“绿耳”八个名词是八匹骏马的名字。“渠黄”:《汉典》释曰:“渠黄,骏马名。周穆王八骏之一。”晋郭璞《江赋》:“ 飞廉无以睎其踪,渠黄不能企其景。” 渠黄是一种毛色处于栗色与黄色之间的马;还有深黄色或火黄色的意思;一说鹅黄色的马。所以,可以断定,这种马的毛色与黄色是颇为接近的,有时偏淡一些,有时则偏深一些。“逐焉”即追逐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穆天子乘坐渠黄骏马所拉的车向前追逐。

“天子丘之,是曰五鹿。”晋·郭璞注:“丘,谓为之名号,方言耳。五鹿:此为地名,曰五鹿丘。“五”同“牾”,上言鹿牾,此言五鹿,倒文耳” “天子丘之”的意思是穆天子重新为这座沙丘命名;“是曰五鹿”,是穆天子狩猎时被白鹿撞驾,在众人围追堵截下,抓住了受惊的白鹿。并被御厨做成美味献给天子享用。一为书写的便利,二为地名措辞的文雅,穆天子认为“牾”与“五”音义相通可以假借,就先把“牾鹿”改为“五鹿”,再以天子的名义把狩猎之地菹台,亲自重新命名为五鹿。是为纪念白鹿撞穆天子的渠黄车驾而所命名。

从此后菹台就变成了五鹿丘,如“乙丑,天子东征,舍于五鹿,叔女坐思哭(思盛姬而哭),是曰女坐之丘。”女坐丘即大名卫东之东土山也。但以后也常混用,如“癸酉,天子南征,至于菹台。”穆天子共来菹台(即五鹿)三次,以后再无记载。五鹿一名,至今已有三千年历史了。

是曰五鹿之后是:“官人之到是丘,剥其皮,是曰□皮。□其脯,是曰□脯。天子饮于漯(ta)水之上,官人膳鹿,献之天子。天子美之,是曰甘。癸酉,天子南祭白鹿于漯水,乃西饮于草中。大奏广乐,是曰乐人。”晋·郭璞注:“自此以上,皆因鹿以名所在地,用记之也。今元城县东郭有五鹿墟,晋文公所乞食于野人处者也。”

 

二·穆天子到底是驾八还是驾六呢

 

有人说:“周制,天子驾六。”到底周穆王是不是驾六呢?《列子集释·周穆王》卷三曰:“周穆王不恤国事,不乐臣妾,肆意远游。命驾八骏之乘,右服骅骝而左绿耳,右骖赤骥而左白义,主车则造父为御,泰丙为右;次车之乘,右服渠黄而左踰轮,左骖盗骊而右山子,柏夭主车,参百为御,奔戎为右。古代驾车四马中间的两匹马叫“服”,左右两边的马叫“骖”(音can参)。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周穆王不关心国家大事,也不喜欢后宫的妻妾佳丽,特别喜欢周游天下。命把自己最喜欢的八匹宝马良驹,分别套在两架车上,第一辆主车上中间的两匹服马分别是右套骅骝左套绿耳,两旁的两匹骖马分别是右套赤骥左套白义,造父掌鞭为主,泰丙为副掌鞭;第二辆副车中间的两匹服马分别是右套渠黄左套踰轮,两旁的两匹骖马分别是左套盗骊右套山子,柏夭驾车,参百掌鞭为主,奔戎为副掌鞭。周穆王出行时是四马驾一车,八匹骏马一前一后,浩浩荡荡,威风凛凛。妇孺皆知的八骏全图,即源于此,何不察焉?两辆车一样豪华奢丽,穆天子或坐主车或坐副车,这样既方便舒适,又可很好的躲避路遇刺客的刺杀。张良博浪沙椎击秦始皇,误中副车,而秦始皇安然无恙,即此故也。可是在围猎时,为了方便快捷,穆天子只驾了一匹渠黄骏马。

《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马,诸侯与卿同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 《春秋公羊传·何休解诂》曰:“乘马者,谓大夫以上备四也。礼,大夫以上至天子皆乘四马,所以通四方也。”《尚书》认为古制“天子驾四马”;《周礼》:“四马为乘;”《毛诗》:“天子至大夫同驾四,士驾二”。《诗·墉风》良马五之疏王肃云:“古者一辕之车驾三马则五辔,夏后氏驾两,谓之丽。殷益一騑(音非,套在旁边的马,意同骖),谓之骖。周又益一騑,谓之驷。驷者,一乘四马,两服两骖是也”。许慎认为天子驾六,郑玄认为天子驾四,二人皆为大家,旗鼓相当,两人的后继支持者打了一千多年没有硝烟的口水仗。时至今日,终于尘埃落定,其实两人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如盲人摸象,但都是看到了事物的局部,二人合璧就完美了。宋·陆佃认为:“天子之马,盛者驾六,常则驾四,此说可信”。 2002年10月,在河南洛阳市中心的东周王城遗址上施工建设中,就发现一辆单辕驭六匹马的车马坑。还有驭四匹马者8辆,驭两匹马者17辆。这更充分证明了陆佃说法的正确性。就是朝廷遇到最隆重的礼仪场合天子出行才驾六匹马,就像北京大阅兵这样的场合天子肯定就是驾六匹马了,天子平常出行也只是驾四匹马而已。

但这也是常规礼仪制度,穆天子好大喜功,爱摆谱撑门面,四海巡游中,既不是驾四匹马,也不是驾六匹马,更不是驾六只鹿,一路出行的车驾是八骏全在,形成一个特例典型八骏全图。就如国际惯例,开国大典或重大庆典最高鸣放礼炮二十一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毛主席命放礼炮二十八响,成为全世界绝无仅有的特例典型。穆天子的八骏全图,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绝后的特例典型。如拿一般规律之说,去套特例典型之事,保证你一套一个错,十套十不准。

《穆天子传》自始至终并没有一处说穆天子驾六只鹿出游,跑了一只,驾五只鹿的车驾向前追逐之记载,此说纯属臆断、误说。

狭义的五鹿,只有白鹿撞车驾一个意思;广义的五鹿,最多还能扩展为围鹿、捕鹿、捉鹿、获鹿、杀鹿、吃鹿,意思还略有沾边,勉强说得过去。恰恰既不能说五座沙丘像五只梅花鹿,取名五鹿。更不能说穆天子驾六只鹿出游,跑了一只,剩五只鹿驾车,故名五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