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论坛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志论坛 >> 大名一带多次作为国都的历史条件

大名一带多次作为国都的历史条件

发表日期:2014-8-8 10:55:43 作者:佚名 浏览数:

作者简介:赵明信先生,1945年2月生,山东莘县王奉人,1966年5月入党,1970年3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大学学历,高级政工师,二级高级检察官。赵明信先生北京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河北省工作,曾任职邯郸日报社社长、中共大名县委书记、石家庄市检察院检察长、石家庄市政协副主席。

 

在“大名史志网”上,高兴地看到蒋林魁同志《大名曾做过十三次国都与陪都》的文章。蒋林魁同志能把大名的历史挖掘得如此之深,确实令人钦佩。

就我来说,大名历史上做过这么多次都城,并且4000多年前就做过国都,这是第一次看到。蒋林魁同志的观点确实很新。要使这个观点站住脚并深入人心,还要查找大量的历史资料,作进一步艰苦细致的论证,有些问题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但大名历史上确实存在多次作为国都的客观条件。

 

(一)

 

今冀鲁豫三省交界之地是广袤的平原。而在2600多年之前,在今河北省大名县的东部、山东省莘县的南部,则巍峨矗立着历史上著名的沙麓山等山脉。

关于沙麓山,大名县解放前的诸本县志均记载有名。根据几十年前未被全部平整的地貌分析,大名县东半部的500平方公里之上原来就是沙麓山。《穆天子传》卷六,即东晋郭璞《周穆王盛姬死事》记载:周代,周穆王和其爱女叔cuo曾两次来到山上。第一次,周穆王的兴致很高,对沙麓山铭勒题辞,进行封敕。随之又在沙麓山附近猎得白鹿,得到美人盛姬。但不久盛姬患病、去世,周穆王隆重地厚葬、痛悼他的心爱之人,叔cuo参与主持了追悼仪式。第二次,叔cuo又随周穆王到沙麓山,刚来到居住下来,叔cuo就因思念盛姬而痛哭不已。由于叔cuo曾在沙麓山居住,还有传说叔cuo死后葬在沙麓山,所以建庙纪念她。此庙被当地人称为东土山奶奶庙,年年香火不断。这就是郦道元《水经注》卷五所记沙丘堰,现为石家寨村。在大名县城东25华里。

历史上,沙麓山所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当时,黄河西出潼关,流到今河南省濮阳市便转而向北,经今河北省大名县中部、山东省冠县和临清市西部,奔河北省衡水市、沧州市,然后注入渤海。历史上把太行山与这一段黄河之间称为“河内之地”,亦即九州之一的冀州。

对冀州至关重要的还有邯郸南边的漳河。它流出太行山后,咆哮奔腾,东向流入沙麓山西部的黄河。漳河像连接沙麓山与太行山的线条,把冀州之地划分为南北两块。冀州北部,即今河北省中南部,被黄河和太行山屏蔽为一条南北走廊(姑且称其为“河北走廊”)。沙麓山距离太行山不足100公里,两山之间如同河北走廊的南端咽喉。沙麓山如同控制河北走廊咽喉的锁钥。

河北走廊咽喉往南,就是上古五帝活动的中心区域——中原。黄帝之后,颛顼和帝喾的首都都在今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尽管距离邯郸市区只有150公里,距今大名县城仅75公里,但沙麓山和太行山扼制了中原势力向北扩展,保障了北方民族在今河北省中南部的活动。河北走廊成为北狄的天然理想王国。

大禹分九州,首为冀州,把河内之地全部划在冀州之内,而且把州治定在漳河岸边的邺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希望把漳河之北的土地(北田)与南部之地共同掌握在手。但是,沙麓山却使这种希冀只能作为长期的梦想。

同样,在当时条件下,山东与中原之间的交通受到滚滚黄河的限制。再加上黄河东边的湖泊、沼泽以及山峰,挡住了中原势力向东扩展。山东省莘县的资料提供,“莘县南部如今是平原,古代却是土丘起伏,沟壑遍地,故古地名中多见丘字”。可以推断,在更早一些时候,也会是山脉。这些山峰和沙麓山连在一起,成为隔开中原与山东的高墙。西周之前,沙麓山之东的民族被称为东夷。直到西周分封诸侯国、成功统治山东之时,沙麓山之东主要是东夷的民族历史,这是山东历史的一大特点。

可以想见,今大名一带当时对于中原是多么重要。在这里,向东向北分别可以察看东夷、北狄的动向,占据山水地形便于抵御东夷、北狄的入侵,乃是观察敌情护卫中原的战略要地。夏在这里建观扈之国,是情理之中之事。

 

(二)

 

可以设想,如果没有沙麓山的存在,黄河从今濮阳市转而向北之后,是不会向北流那么远的。而且,沙麓山把脚下的黄河尽力推向西去,沙麓山是河北走廊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沙麓山使今邯郸市东部成为河北走廊的咽喉,其战略位置对河北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4000多年前,商王朝的兴起正是得益于河北的地理形势,利用了这里的自然资源。帝喾时期,北方有一有娀氏部落,其首领简狄吃玄鸟之卵而生子名契。契长大之后居住在蕃(平山蒲吾村,现在黄壁庄水库之中),聪明能干。大禹治水成功之后,舜加封禹。因契帮助大禹有功,便对契赐姓子,并把他封在商。

商在哪里?就在今邯郸市东部。北京大学教授孙淼在1987年出版的《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年12月第一版)中作了透彻的考察分析。他认为:“无论从天文学、考古学和文献记载几方面进行考查,情况都是一致的,所以把商的起源地定在漳水流域,还是比较合适的。”(《夏商史稿》267页)

据《史记》记载,商地是资源丰富、土质肥沃之地。子契的子孙后代得到这块宝地,其经济实力便逐渐壮大起来。而且,商地的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对于商字的本义,《说文解字》解释为“从外知内也”。商地是河北走廊的咽喉,无论是中原觊觎幽燕,还是北方部族窥测中原,这一带都是“从外知内”之地。子契之后,其子孙便把今河北省南部连成一片,逐渐产生入主中原之志。到子契的第十四代孙天乙(即成汤),商族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夏,成汤则成为出类拔萃之才。他居往在亳,亳在今魏县南部之内黄县、浚县一带(今属安阳市,距濮阳市较近)。

这时,今山东省莘县出了一个能人伊尹(约前1630~前1550),名挚,是一个在“有莘之野”躬耕务农的奴隶。作了成汤的“阿衡”(宰相),辅佐成汤打败夏桀的军队,拥戴成汤为“天子”而建立商朝。

商朝建国之始,就在今河北省和河南省的交界之处。商朝国都因水患曾屡次迁徙有前八后五之说,商朝迁都达十三次之多。孙淼教授认为,商的第一个首都亳就是今河南省南乐县的亳城集。后来,商朝多次迁都,最后定都殷(今安阳市)。大名是十三商都之一的记载是可信的。

 

(三)

 

公元前770年西周灭亡之后,中国的历史进入春秋时期。此时,今石家庄一带的鲜虞国乘机南下,接连侵犯中原诸侯国。处在强敌侵犯、生死存亡的形势之下,各诸侯国迫切需要推举一位领袖,联合起来,共同抗敌。于是,管仲参谋扶持,齐桓公顺应大势所趋,开始了称霸大业。这个时候,中原华夏越来越认清沙麓山战略位置之重要。齐桓公“筑五鹿、中牟、邺盖与杜丘,以卫诸夏之地,所以示权于中国也。”(《管子  小匡第二十》)在沙麓山上修筑五鹿城,其战略构想,既是为了对付北狄,也是为了控制中原。在他制服宋国郑国、讨伐山戎以救燕、存邢救卫等重大军事斗争中,五鹿城都发挥了其战略作用。五鹿城的位置在今大名县北峰乡现城村。

公元前646年农历八月,巨响震天动地,沙麓山的几道山峰突然崩塌,地面抖动塌陷,五鹿城陷进地下。大地张开大嘴,把沙麓山的几道山峰吞下大半。一日之间,高大秀丽的沙麓山变成了土丘杂乱、沟壑纵横的沙麓墟。从此以后,五鹿城便有了“袭邑”之称。袭邑者,陷于地下也。(见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公羊传注疏卷十一》——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附校勘记下册第2254页)

沙麓山崩塌之后,控扼南北的威势大减。但是,沙墟之上土丘起伏,沟深林密,而且,西边就是黄河渡口,仍然是控制东西之枢扭。所以,很快就在原五鹿城的西边,选新址重新建起了五鹿城。

到了战国,战争连续不断,沙麓墟的战略地位仍然相当重要。魏武侯在位期间(公元前386——公元前371年),封其子公子元食邑于此,五鹿城更名为元城。魏武侯面对齐国赵国两大劲敌,必然高度重视这一带的战略作用,在此建别都是可能的。

“公元前272年,孙燕在安贤镇建都,登基,称燕王,建大燕国。”——这第四次建都也是要占据这一战略要地。

 

(四)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沙麓墟和五鹿城的军事战略意义逐渐消失,但其文化影响还十分明显。据民国二十三年《大名县志》卷一《大名县三区历代沿革表》: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以元城为县治,设元城县。南北朝时期,前燕慕容暐(公元360——370在位)为宣扬这里曾是王莽的祖籍,改元城县为贵乡县,并且一度设贵乡郡。

这时,形势越来越需要这一带更充分地发挥连接南北之作用,并要求中心城池西移至更为便利之处。于是,北魏时首先在元城县的西半部分出贵乡县,治所在赵城(今大名县东北部,当在今红庙乡赵桥村的北边,现为漳河行洪河道)。由于赵城低洼潮湿,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七年(公元578年),贵乡县治由赵城迁到孔思集寺(今大名县大街乡大街村一带)。北周静帝宇文阐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在此设魏州。从此,魏州取代五鹿城,开始发挥连接东西、特别是控扼南北的重要作用。

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开凿的卫运河从此经过。卫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命脉,魏州作为南北交通命脉上的枢纽,其连接南北的作用突飞猛进地增长。由于契丹等北方民族企图南侵,军事重地的作用益显突出。这就成为以后多次作为首都、陪都的客观条件。

这里需要指出,以前对大名在北宋时期的历史宣传较多,对在唐代的历史宣传则较少,有待加强。唐代,魏州已经极为繁华,李白赋诗赞颂:“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由于卫运河的上游在淇县,即今卫辉市,所以李白把卫运河称为淇水)。公元662年,唐朝就在魏州设置大都督府。万岁通天年间(公元696、697年),契丹占领冀州,武则天令狄仁杰出任魏州刺史。公元758年,唐肃宗在魏州设置魏博节度使,管辖魏、博、贝、卫、澶、相六州,几乎相当于今冀南、豫北、鲁西北地区。那个时候,今大名一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由于隋代之后大名一带经济繁荣,战略位置重要,所以发生了田悦僭称魏王、李存勖筑坛登基、五代作为邺都、北宋作为陪都等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