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丽君文化 >> 媒体聚焦 >> 浏览文章
媒体聚焦 文化交流 旅游景区 会员风采 回味经典 视频回放 歌友诗抄 史料回眸

文化走私时代的邓丽君

发表日期:2014-7-7 16:35:09 作者:佚名 浏览数:

·解读流行·

  在邓丽君喘息般的气声中,一代人对另一种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的想象被激发起来了

  文化走私时代的邓丽君

  上世纪70年代末的某一天,一群大学生聚在简陋的寝室里,围着大板砖似的三洋牌单声道收录机听歌。收录机里传来一个软绵绵、甜腻腻的女声,歌声有时清丽、甜蜜,有时热烈、奔放,或婉转,或忧伤,声音听上去似乎中气不足,时不时地有一种娇喘咻咻的喘息声夹杂其中这是我第一次听邓丽君的歌。

  邓丽君的曼妙歌声,让一群青春年少的男生心醉神迷。此前,这种声音,只在革命电影里的敌方电台里出现过。它属于国民党女特务和十里洋场上堕落的歌女。文革结束之后,这种消失多年的声音卷土重来,使我们这些前不久还是红小兵的人大为迷醉,不能自已。

  当时,这种靡靡之音是不可能被公开传播的,如同其他一些海外物品一样,只能通过隐秘的地下管道来传播。事实上,那是一个走私活动很活跃的时代。一些较酷的日用消费品,诸如牛仔裤、T恤衫、墨镜、折叠伞、打火机、电子表、收录机、电视机,等等,都是走私的对象。便携式收录两用机和录音磁带,也是必不可少的构件。当时,大鬓角飞机头发型、墨镜、喇叭裤、花衬衫、三节头皮鞋和四喇叭收录机是有叛逆倾向的所谓不良青年的全副行头。他们斜提着收录机,吹着不成调的口哨,招摇过市,一路惹来道德纯洁的市民的白眼。这一情形,构成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城镇的文化奇观。

  与之一道进来的,自然也包括相关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在这场现代史上最大规模的文化走私行动中,从金庸的武侠小说,琼瑶的言情小说,到由秦汉、林青霞等主演的琼瑶片,刘文正、罗大佑等人的新民谣和校园歌曲,纷纷涌入内地。

  邓丽君则是这场文化走私浪潮中规模最大的走私品。依靠那些不知道被转录过多少次的录音磁带,在邓丽君喘息般的气声中,一代人对另一种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的想象被激发起来了,它提示着日常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不仅曾经存在过,而且现在依然存在在某处。一时间,邓丽君的软性声音席卷文革后的中国大陆。这种力量,现在称之为软实力

  邓丽君的歌正好迎合了民众的精神需求,尤其是在文革刚结束时期,日常的温情和爱欲,恰恰是大陆文化最为匮乏的成分。作为回应,李谷一等红色歌手也尝试着一改高亢激昂的革命嗓音,在主旋律的歌曲中加入了软性的元素。一曲气声《乡恋》倾诉的不仅是对故乡和国家的歌颂,还有欲说还休的恋情。当时的政治语境当中,其引起非议是意料之中的事。无论如何,声音的软化已经是无可挽回的趋向。


  1980年代中期,共青团中央推荐了十余首优秀歌曲,以对抗邓丽君式的靡靡之音。但在这些歌曲的旋律中,却混杂了大量的柔软添加剂,试图改变革命歌曲的刚性结构,软化过于坚硬的政治意识形态。苏小明、王洁实-谢莉斯组合等演唱者,开始推出新型演唱模式。王酩、施光南、谷建芬等作曲家也试图顺应这个时代全新的抒情要求。

  到了1980年代后期,邓丽君在民间早已不是禁忌,也无需通过秘密管道进入大陆。流行歌手开始模仿和翻唱邓丽君。朱晓琳、李玲玉、王靖雯等流行歌手,也都以被人称之为小邓丽君为荣。这意味着邓丽君已经进入经典的行列。在这样的语境下,喜爱邓丽君也就不再是不良青年的特权,相反,甚至可以说,一个喜爱邓丽君的人,尽管未必有太高的素养,但在邓丽君式的柔情的潜移默化之下,心地不会坏到哪里去。

来源长江日报(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