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丽君文化 >> 媒体聚焦 >> 浏览文章
媒体聚焦 文化交流 旅游景区 会员风采 回味经典 视频回放 歌友诗抄 史料回眸

叶永烈:走访 邓丽君“成长之故乡”

发表日期:2014-6-29 17:31:30 作者:佚名 浏览数:

叶永烈在泸州邓丽君铜像前

 

邓丽君度过童年的地方,当时叫台北县芦洲乡。

我在2007年来到那里的时候,那里叫台北县芦洲市。那是因为1997年10月6日芦洲人口超过15万,升级为台北县的一个县辖市。

我在2011年秋来到那里的时候,那里则成为新北市芦洲区。因为2010年12月25日台北县正式改制升格为“院辖市”(即直辖于“行政院”),改名为新北市,芦洲也就成为市辖区。

芦洲在台北西北的淡水河畔,对岸就是台北市的士林区,也就是蒋介石的士林官邸所在地。

芦洲是淡水河畔的一片沙洲,河岸两旁芦苇丛生,在芦花盛开时一片雪白,因而得名芦洲。

芦洲又名鹭洲,常有成群的鹭鸶翱翔于芦花水泽之间,因此得名。

芦洲还有一个名字叫“和尚洲”。据说清朝的时候这里的土地由当地庙宇的僧侣掌管。僧侣俗称和尚,于是有了和尚洲之名。

我在2007年是乘坐专车从台北过淡水河上的重阳大桥,来到芦洲。那时候,芦洲还不通捷运。我在2011年秋日,从台北乘坐捷运直达芦洲。捷运芦洲线于2010年11月3日通车,使芦洲的交通变得非常方便,跟台北市区连成一体。

我走出芦洲捷运站,迎面就是一尊与真人一样高的崭新的邓丽君铜像。她头戴鲜花,手持话筒,正在笑容可掬地演唱。铜像前的黑色大理石上,用中文、日文、英文镌刻着金色的碑文表明,这尊铜像的名字叫做“芦洲之光”。碑文称,芦洲是邓丽君“成长之故乡”。碑文记载,邓丽君铜像是在芦洲区爱乡文化协会理事长杨莲福的推动下建成的。

一看杨莲福的名字,觉得很熟悉。哦,记起来了,在2007年12月,我来芦洲就是为了参观杨莲福竞选“立法委员”的场面。当时芦洲悬挂着高达十几米的杨莲福巨幅照片。

这尊邓丽君铜像是2011年月5月8日在这里举行落成典礼,所以显得很新。当地人士把邓丽君铜像安置在芦洲捷运站出口,为的是让旅客到达芦洲之后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个芦洲新地标,看到邓丽君的甜美形象。

在芦洲人看来,大批“陆客”来台,内中很多是“丽粉”。芦洲是邓丽君人生成长最重要的地方,要让邓丽君像磁石一样吸引成千上万的“陆客”来芦洲。正因为这样,芦洲大打“邓丽君牌”。

芦洲相当热闹。现在芦洲的人口将近20万,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2.6万人,已经成为台湾人口密度第4高的都市市辖区。

芦洲的主干道叫中正路,邓丽君的故居和母校都在中正路上。我拦了一辆出租车,很幸运,司机是本地人,我请他带我去寻找邓丽君的故居和母校。司机说,邓丽君的母校——新北市芦洲区国民小学,好找,在芦洲谁都知道,不过邓丽君的故居已经被拆除了,只能带你到故居附近转一下,然后去邓丽君的母校。

邓丽君当年的家,在芦洲市中正路77巷防炮部队眷村16号。我来到那里,看到的是六、七层的新盖的居民楼,已经没有当年眷村的踪影。

邓家所住的眷村,其实是日本统治时期的一个用红砖砌成的仓库——青果株式会社鹭洲庄仓库。所谓青果,也就是柑橘。芦洲盛产柑橘,被青果株式会社收购之后存放在这里。当国民党大批军队退到台湾,人满为患,尤其是在台北,很难给军队眷属安排住处。于是就连这样的柑橘仓库,也被隔成一小间、一小间。所以这个眷村的条件在当时算是很差的。邓丽君一家,就挤在其中的一小间。邓丽君的父亲在这小屋里还用木板搭建了阁楼,以使5个子女有安身之所。虽说这里名义上是防炮部队的眷村,其实来自各军种的人都有,以防炮部队人数较多罢了。

除了在小屋里搭建阁楼之外,眷村家家户户都在后院的空地四周扎竹篱笆,以求扩大一点居住的空间。

芦洲地势低平,每逢台风暴雨就糟糕,道路常常积水及膝。邓家简陋的小屋也就浸泡在水里,全家7口人拥挤在阁楼,坐在那里过夜。

邓家的老邻居陈信义回忆说,邓家生活很苦,退役后的邓枢每天都要自己做大饼,绑在自行车后头,出门沿街叫卖。邓枢的乡音很重,“讲话听不懂”,因此除了打招呼,平日很少与周围的本省邻居打交道,倒是邓妈妈赵素桂“很会公关”,经常与邻居聊天。

我虽然未能见到当年的邓家的小屋,在一箭之遥的中山路70号,倒是找到了仿歌德式的天主教堂。大门口的黑色大理石上,刻着中英文金字:“芦洲圣若瑟天主堂,St. Joseph's Church”。这座教堂建于1887年,已经有着125年的历史。邓丽君是天主教徒,每周都到这里做礼拜,并在这里练歌。据称,邓丽君在这里受洗成为天主教徒,主要的原因是天主教堂会对贫穷家庭发放面粉和食物,而邓家当时相当贫困。

出租车沿着中正路向前,来到中正路100号前停下,大门口灰色的大理石上,嵌着一排金色大字:“新北市芦洲区国民小学”。这里便是邓丽君的母校,当年叫台北县芦洲乡国民小学,简称芦洲国小。

从芦洲中正路77巷的邓丽君故居,到70号的芦洲圣若瑟天主堂,到100号的芦洲国小,当年小邓丽君就是来来往往于芦洲中正路的这三处相隔不远的地方。

我曾经看过邓丽君成名之后,在1977年拜访母校芦洲国小的照片。当时台湾电视台为她返校摄制了特别节目。邓丽君说,母校还保持她当年上学的模样。然而出现在我的面前的芦洲国小,却是崭新的。主楼上嵌着“彩虹楼”三个白色大字,那是一幢地下二层、地上五层的综合大楼,内有专科教室、图书室、多功能教室、舞蹈教室、演艺厅、活动中心,而地下车库则拥有260个停车位。

芦洲国小是百年老校。我在校门口的纪念碑上,看到李登辉为该校题写的“百年树人”四个大字。由于原先的校舍早已老旧,成了危楼,新北市政府斥资5亿余元新台币在原址全面改建,成为芦洲“最新的老学校”。彩虹楼所在的位置,就是当年邓丽君上学时的行政楼。

就在我来到芦洲国小前两个月——2011年9月1日,芦洲国小改建校舍及地下停车场举行隆重的启用仪式,新北市长朱立伦、市议会议长陈幸进、教育局局长林腾蛟和芦洲国小校长柯份等共同剪彩及揭牌。校长柯份说,“彩虹楼”象征着“雨过天青后遇见彩虹的雀跃与幸福”。

经我说明来意,我受到芦洲国小李老师、杨老师非常热情接待。他们说,邓丽君是芦洲国小的骄傲,而芦洲国小是邓丽君成长道路上的里程碑。为了纪念邓丽君,在3 楼校史室中划出“校友邓丽君的文物专区”。他们说,“你来得正好,因为彩虹楼刚刚落成,校史室也刚刚整理完毕。如果你前几天来,很多镜框、照片都还堆在地上呢。你是来自上海的远客,也是重新布置的‘校友邓丽君的文物专区’的第一个参观者。”

来源:叶永烈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