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论坛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志论坛 >> “太子冢”在哪里

“太子冢”在哪里

发表日期:2014-6-26 16:48:49 作者:佚名 浏览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和东周五百年间社会的各个方面。该书中的《邶风·二子乘舟》原文曰:

二子乘舟(两子各去乘小舟),

泛泛其景(河里飘浮影悠悠)。

愿言思子(每一想到他们俩),

中心养养(心中感到无限愁)。

二子乘舟(两子各去乘小舟),

泛泛其逝(船心远去影悠悠)。

愿言思子(每一想到他们俩),

不瑕有害(该不遭害在船头)?

有人认为,这是卫国人因卫宣公的两个太子争相为死而作的伤感诗。二子争死之事载于《史记·卫康叔世家》等史籍,说春秋时,卫国(都于朝歌,即今河南淇县)国君卫晋(公元前718年——前700年在位)继位前,曾与庶母夷姜私通,生一子叫伋。卫晋成为国君后,号宣公,立伋为太子。等到伋成年后,卫宣公为其聘齐国女宣姜。卫宣公见宣姜美貌,神移心变,将宣姜送人“新台”(旧址一说在今临漳县西黄河旁的齐、卫交界处),据为己有,成为夫人。后宣姜生下子寿和子朔二子,于是蓄意加害于伋而夺嫡。卫宣公因夺伋之妻宣姜而厌恶伋。听了宣姜和子朔的谗言欲废除伋,于是给太子伋白旄,命他去齐国协约(齐国都于营丘,即临淄,位于今山东淄博东北),而暗中在齐卫边界布下“强盗”,截而杀之。这个阴谋被子寿探知,子寿有情有义,他恳请太子说:“边界有强盗,见了白旄就要杀掉你,不可去”。太子品行端正,说:“违背父命而求生,不可”,遂表示照常出行。子寿置酒来到伋的船上,以饯行为名将伋灌醉,留言说:“我已代往,请太子逃命。”等伋酒醒,不见白旄和子寿,急忙坐船追赶。当追到边界,子寿被“强盗”误作太子伋杀死。太子伋出于激愤,斥责“强盗”:“你们要杀的乃是我呀!”“强盗”又将伋杀死,回报宣公。宣公不让二子尸身回国,随即就地安葬。今大名县东50华里冢北村有“太子冢”。

民国23年(公元1934年)《大名县志》(断注程廷恒本,1990年10月,张少逸、陈献德等断注)载:“太子冢:在今城东六十里,十区冢北集南门外约半里许,旧传为卫太子伋墓。宣公令伋之齐使,贼先待于隘而杀之,尸不返国,遂葬于此。一说为魏太子申墓,庞涓兵败马陵,太子申被虏,为齐人所杀,民具衣冠葬之。二说并存,俟考。”新版《大名县志》(大名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主编陈奇龄、陈献德,新华出版社出版,1994年)据民国本县志称:“据査,冢北村南半华里处有一太子冢,其说有二,一说是春秋时卫公子伋之墓;一说是战国魏公子申之墓,因该村在墓之北面,故名冢北。”

新、旧《大名县志》所载均未对太子冢墓主人是谁下论断,我们可以看一看,是不是太子申呢?司马迁在《史记·魏世家》称:“齐虏魏太子申,杀将军(庞)涓,军遂大破。”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亦称……齐因乘胜攻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以上文字均认为是魏太子申,《战国策,魏策二》却说:“齐魏马陵之战,齐大胜魏,杀太子申,覆其十万之军”。这就是说,马陵之战时,齐军杀了太子申。《战国史》(杨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3月)说:“在这次战争(马陵之战)中,齐因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擒杀了魏太子申和庞涓。《孙膑兵法·陈忌问垒篇》证实了这一点。”《孙膑传》(花山文艺出版社,玉溪生著,1996年)认为马陵之战中庞涓死难之日在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七月七日,后队主帅太子申于次日进入孙膑设下的埋伏圈,在作战中,太子申阵亡。如果太子申是在马陵之战中被杀的,就有可能埋在马陵附近,今冢北村就位于马陵东北附近,太子冢葬有太子申的可能性也比较大了。

传说有太子冢的地方还有莘县的太子张庄,这里距大名县冢北村的直线距离为14公里。《莘县志》(莘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陈庆立、胡维国主编,齐鲁书社出版)说太子冢,位于王铺乡太子张庄西北250米处,传为春秋时卫宣公之子急(伋)、寿之墓。现封土髙6.5米,占地约1800平方米。建国前,曾从顶部挖开,知为竖穴砖室墓,墓室形近房屋。室内已空,当为被盗所致。从形制看,非春秋所修,大约不早于汉代。1978年,聊城地区和莘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把大名和莘县两地的两个太子冢联系起来看,大名葬有太子伋的可能性大些,但葬的是太子一人,还是葬有太子伋、公子寿二人;还是魏太子申?这就很难说了。故太子冢葬的是谁至今仍是一个谜。文尾附骥:春秋时,黄河下游有舟楫之利。卫国与齐国之间的一段黄河在交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齐国西境至于河,卫国领域大体包括今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国都朝歌濒于河,由朝歌起碇,顺水而下,就可抵达齐国西境。

选自《邯郸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