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辑录
域情概览
新闻要事
古今揽胜
风物图典
历史经纬
大名人物
史志书展
文化长廊
丽君文化
消费指南
异域风情
史料辑录
方志馆藏
方志中国
历史文化名城
行业采风
志鉴动态
市场扫描
艾家口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史料辑录 >> 大名县集聚发展要素 打造“四个饭碗”

大名县集聚发展要素 打造“四个饭碗”

发表日期:2014-6-17 9:14:20 作者:佚名 浏览数:

 

看过水浒和狄仁杰的人一定知道大名府。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的大名县有着辉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素有“河朔重镇、北门锁钥”之誉称。解放后曾建立大名市。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大名曾几度辉煌,长期做为中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然而,世事变迁,昔日繁荣辉煌的大名府逐渐萧条。1966年,周恩来总理视察大名时说,大名一定要复兴的!大名人牢记伟人的话,不断解放思想,大上项目,近年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今年以来,县委书记王晓桦到任以来,提出了以打造宋府明城(发展旅游业)和强力招商引资并驾齐驱的发展战略,结合传统农业大县的实际,把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概括为打造“四个饭碗”, 作为大名县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在大名复兴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加坚定有力的步伐。

打造“四个饭碗”助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近来,大名县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运用唯物辩证法来确定发展战略,结合传统农业大县的实际,把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概括为打造“四个饭碗”。

通过产业化改造提升农业产业,把农业这个泥饭碗变成金饭碗。大名县用抓项目的办法抓农业,找到转化的关节点,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把农业转化成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让贫穷的农业转化成富裕的农业。该县依据资源特点和优势,形成了四个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即漳卫河三角区30万亩无公害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卫河以东30万亩绿色出口花生生产基地,北部30万亩专用玉米生产基地和沿215省道5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其中50%实现了订单生产。四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每年为农民增加收入4000万元,人均增收100元左右。同时,该县全力打响“中国花生之乡”、“中国面粉之都”的牌子,积极推进农产品的品牌化、标准化,先后组建了面粉、花生产业办公室,加大了花生、面粉加工产业的发展力度,延长了产业链条,深化了产业深加工层次。

通过招商引资打造工业饭碗。该县狠抓对外开放,把招商引资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拿来主义”,补大名之缺。通过对外开放,把生产要素引进来、发展起来。他们强力做实招商文章,该项工作的方向定位是“一个依靠,四个面向”,即依靠大名老乡为平台,把该县的投资优势宣传出去,吸引客商投资大名;四个面向一是面向邯郸,盯紧可能迁移的项目,做好引进和承接;二是面向天津,通过招商洽谈,挖掘更多的企业资源;三是面向山东和周边地区;四是面向两个“三角”即“长三角”和“珠三角”,依托面粉大县的优势,下大力从这两个地区招引食品加工项目。今年以来,大名县不断加快招商步伐,大上工业项目,瞄准既定目标,开足马力,迅速扩张本县的经济总量,实现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今年以来已有鑫得隆化纤POY长丝产业扩张、温州花生制品、圣明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节能灯等13个总投资9亿元的项目落地。使这个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焕发出了极大的生机与活力。

通过宋府明城的开发和建设,打造文化旅游饭碗。应对经济危机需要进行大力度的城市建设,招商引资需要开展大力度的城市建设,发展旅游业更需要大力度的开展城市建设。该县依托三省交界区位优势、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将大名在邯郸“东部振兴”中定位为“特色食品城、宋明文化旅游城和冀东南物流中心”。 把大名“古”的这一特色充分发挥出来,充分利用这个载体,把大名的地理文化,用物质化的方式重新挖掘出来,发扬光大,通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来拉动内需,为县域经济强筋壮骨。大名县以打造“宋府明城”为统领,采取“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分步实施,加快推进”的方式,坚持三年大变样与发展文化旅游事业相结合、与项目建设相结合、与城中村改造相结合、与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相结合、与城市绿化相结合,逐步实现“退宅还绿、退宅还墙、退宅还河、退宅还城”,恢复古城风貌,倾力打造全国最大最完整的宋文化展区和明清特色历史古城。

通过商业集散地的引进和建设,打造商贸流通饭碗。在周边各县中,大名县承东启西,承北启南,该县大力实施“环境兴县”战略,把优化环境当作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命力,推进体制创新,全力营造“政策洼地、服务高地、诚信圣地”,努力把大名建成三省交界处中心城市,使大名成为创业者的首选之地,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县靠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他们先后规划建设了十大市场,初步培育出农资、农机、摩托、家具、粮油、果蔬、百货等市场体系,使县城作为三省结合部商贸物流中心地位日益显现。

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氛围 

大名县大街乡张周村想打两眼浅井,群众不知道该找谁办。村民陈继明到乡里办事,看到乡院里的公开栏上面清楚地写着哪个领导主管哪块工作,还有联系电话。他就给主管的同志打了个电话,主管同志主动出来找到他,了解了村里的情况,立即和县水利部门联系,把打井这个事落实了。“我感觉这个公开栏真是方便老百姓办事。”陈继明激动地说。该乡乡党委书记孟宪平说:“把这些干部信息一公开,老百姓有事就会给我们打电话,我甚至在半夜也会接到这样的电话,这样看起来我们的麻烦事多了,实际上老百姓方便了。

今年以来,大名县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中,立足制度创新推动作风建设,高效、高能、高质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政务运行公开透明和干部选任公开透明作为开展“两项活动”的切入点,让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做到了靠“透明”的制度转作风,靠“透明”的制度树正气,靠“透明”的制度提效率,大大提高了党和政府公信力和工作透明度,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发展氛围,打开了工作的新局面。

干部作风有效转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带头到农村、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县委书记王晓桦先后4次到五得利面粉集团有限公司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帮助他们引进现代管理理念,并协调有关部门为企业解决政策优惠、资金周转、新上项目等难题。县委副书记、县长乔朝英针对陈庄村“整村搬迁”问题,先后多次组织召开乡村干部群众大会,走访党员群众30余户,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解决方案。各单位领导干部深入联系企业、项目和农村开展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各级领导班子成员为所联系的村、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490余条,帮助解决问题50余件,为企业提供发展信息30余条,为群众提供致富信息60余条,帮助协调解决物品及资金约56万元。

如今,走进大名县任何一个乡镇机关大门,大家都会看到这样的公开栏,上面除了有包乡镇县级领导的照片、职务、手机号码外,还包括该乡镇的职权与办事流程、干部基本信息、岗位职责和情况简介,群众办事该找谁、怎么找,一目了然。全县60个县直单位也结合部门实际制定了“六个一”公开内容,即一表,一套完整的行政权力目录表;一牌,部门工作人员个人信息公示牌;一图,办事流程图;一台,机关工作人员监督公示台;一签,机关工作人员座位签;一卡,机关工作人员外出公示卡。 

同时,把行政审批事项、审批程序、收费标准及收费依据等事项,在网上、报上、墙上等多种形式进行公开。今年以来,全县各级干部直接为群众解决问题500余件,简化办事程序后,办理行政许可事项200余件,服务事项一万余件,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今年以来,大名县为革除过往干部选拔任用中的种种弊端,从公开透明入手,进一步科学地推进落实干部选任民主集中制,探索了科学落实《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新途径,形成各级干部靠作为赢地位的人生追求和清新的公仆新风。如今,大名县干部任免全部通过党政信息网、电视台、印发县委文件等形式向社会公开选任过程,在阳光下操作推进。公开选拔15名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和面向全市及周边县公开选拔4名县直单位副科级干部全部都是公开进行,党政信息网、电视台等媒体全程跟踪报道。

“工作好不好,群众当裁判。位子有没有,群众说了算”。大名县着力创新干部选任制度,用制度正“用人”,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激发了干事创业活力,锻造出一支靠得住、有本事、肯实干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名县推行政务运行公开透明和干部选任公开透明的工作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干部作风建设年”两项活动的深入开展,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说真话、办真事、动真格、见真效”四真工作作风已经形成,使广大干部群众的心思和精力进一步汇聚到了干事、创业、求发展上。

让城乡群众共沐冬日阳光

回忆起过去走上几里地、艰难饮水的生活,铺上乡李二庄村李秀丽一脸忧郁。“现在可好了,我家再也不用到几里外拉水吃了。”李秀丽高兴的说,“政府给家通上了自来水,用这水煮出来的米饭格外香!”

“幸亏俺村修了公路,还通了公交车,不到30分钟就赶到了县医院,医生说再晚来半个小时人就抢救不过来了,要是以前坑坑洼洼的还不通车得1个多小时才能到县医院,真感谢县里实施了‘村村通’工程,救了俺老头子一条命。”大街乡张谷村王翠兰老人感激地说。

“我可以上大学啦!”龙王庙镇四村考上大学却没钱交学费的杨晓宇捧着政府送来的助学金喜出望外。

……

以上的几个镜头是大名县服务民生的切实之举。近年来,大名县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坚持以人为本,实施 “民生工程”,使当地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了县委、县政府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带来的实惠。

饮水不再难,汩汩甘泉润心田

深冬时节,走进大名县黄金堤乡马时庄村,一股和谐之风迎面扑来。殷实富足的村民生活,干净明亮的乡村小巷,破土而立的农家洋楼,令人赏心悦目。76岁的村民马东民打开自家水龙头,望着哗哗流出的自来水动情地说:“咱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是党和政府的真切关怀,才让我们这个村告别了祖祖辈辈吃水难的历史。”

近年来,大名县不断加强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农民饮水难的问题,把解决群众饮水安全作为重中之重的大事来抓,因地制宜,根据乡村地形、地质和水源条件以及群众居住情况,经过科学规划、勘测和设计,打出深井建成对水质过滤消毒的水厂,把自来水全天候输送到供应的家家户户。在近五年累计完成157个村饮水解困的基础上,2008年该县投资1200万元打饮水安全深井4眼,新建2处集中供水站。铺设供水主管道9.5万米,村级管道23万米。高质量、高标准地解决了46个村、3.0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今年以来,该县投入资金1956万元,新建集中供水站6处,打配饮水深井10眼,已铺设供水主管道16万米,解决了38个村、3.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公路通到村,黄土变成金

大名县埝头乡宋尧村张艳琴谈话间不时流露出甜蜜的微笑,“前几年路不好,农产品都是用架子车拉到公路上,再运到县城,损耗大不说,还卖不上好价钱。现在不一样了,村里通了柏油路,还通上了公交车,出家门不到一小时就能到县城,蔬菜卖得可好哩。真是路通财路通啊!”

刮风是“扬灰路”,下雨是“水泥路”,或者根本就没有路,这是从前大名公路交通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大名县交通事业,特别是农村公路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本着“公路通,百业兴”的理念,抓机遇,抢发展,全县上下形成了“人人关注公路建设,一切为公路建设让步”的大好局面。

大名县克服了资金短缺、机械不足、路基条件差等不利因素,今年完成农村公路建设里程36.7公里,改建桥梁1座,共完成总投资1824.66万元。投资300万元,对县乡村道路进行了养护,养护里程达1302.5公里。其中,县道养护里程65.1公里,标准化养护路段达40%以上,列养公路好路率达67%;乡道养护里程447.2公里,好路率达53%;村道养护里程790.2公里。随着农村公路的快速延伸,饱受闭塞之苦的广大农民的生活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种养的农副产品都能很快销往各地,以往路不通、车难行,农产品经常坏掉、烂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教育救助,一个都不能少

在县一中高三374班就读的杨乐天,是大名县西付集乡中户村人。她父亲因病去世,住院治疗期间花去医疗费十几万元,至今还欠6万多元外债。在没有父亲的日子里,她与母亲张玉梅相依为命,仅靠几亩地和舅舅的接济勉强度日。

这种揪心的画面引起该县决策者一连串的思索。为确保城乡贫困家庭孩子不因穷辍学,2002年,大名县委、县政府牵头成立了专门救助贫困学生的办事机构———大名县教育救助基金会。救助范围从一开始的专门救助大学生、高中生延伸到中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凡是家庭贫困上不起学的,都给予了救助。

在大名县一中,有10个特殊的班级,这些家庭贫困的孩子从初中到高中不用交任何学杂费,而且吃和穿的费用由县教育救助基金会提供,不用家里为他们操心,这就是“扶志班”。他们来自全县各个乡的升学考试中前20名里的贫困生。“扶志班”名字的取意来源于“欲扶贫先扶志”这句话。“扶志班”学生的成绩在全校总是名列前茅。

“再穷不能穷教育”,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大名县历任一把手均对教育问题十分关注,在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截至今年10月29日,2009年大名已下拨公用费782万元,免除学杂费备用金300万元,寄宿生生活费75万元。而为了让所有孩子都上得起学,仅今年上半年,大名共向1477名各类学校贫困生发放助学金229.6万元,为约500名大学生办理生源地贷款220万元。

为了改善中小学的办学条件,现在,大名县正在制定“校舍安全工程”3年规划,预计投入5亿多元,用3年时间,使全县中小学校舍逐步达到8级抗震标准。

新农合,让农民真正得实惠

致富十年功,大病一日穷。日前,大名县黄庄村村民黄雪丽在县医院住院一个星期就花去医疗费2100多元,但让她感到宽慰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他补助了990多元,这对于因病经济拮据的她家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随着新型合作医疗这一惠民政策在大名县的深入实施,该县已把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作为提高群众整体素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开展工作,越来越多的群众从合作医疗中得到实惠。

合作医疗自在该县开展以来,农民参合率实现了逐年稳步上升,由2007年参合人数50.8万人,参合率75.5%;2008年参合人数58.8万人,参合率达86.5%;到2009年参合人数上升为60.4万人,参合率达到了88.6%。2009年1—10月补偿共计19万人次,补偿金额共计4772万元。广大参合农民从党的惠民政策中获得了实惠,有效的缓解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信步大名,民生建设恰似冬日暖阳。民情、民风,风景这边独好!

(图/文:冯振海 孙俊广 冯军兵  张桂英 马顺利)   

转自(2009年12月24日《邯郸日报》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