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家坊是一家具有法人资格的个人独资企业,实行企业加织布户的生产经营方式,主要产品是纯棉线床上用品套件、衬衣等。拥有魏县李家口、大名红寺、大名邓台等3个分坊,员工324名,年织布能力达100000米。发展和联系农家织布能手和传承人400多人,分布在魏县、成安、广平、大名、曲周县等五县,以及河南省南乐县。发展加工户300多户。有“郭家坊”、“天仙织女”2个注册商标。
郭家土布郭家坊的前身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主要业务是棉花换线,即交押金从棉纺厂购棉线,回村后用棉线兑换棉花;从1997年至2004年从事经线业务,即先投资购进花色线,根据用户需求,经成一匹布的经线,售给用户。2005年“非遗”保护工作开始,纳入县保护工作系统。2010年挂牌成立“魏县传统棉纺织技艺传习所”;2010年领取正式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是土布纺织加工;2012年增加了批发零售业务。
领导视察
郭家坊的发展壮大得到了国家、省、市、县各级领导的支持与关怀。

2009年2月副总理李岚清视察郭家坊,并与传承人张爱芳(织布机操作者)交谈

2009年2月24日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北京传统技艺大展视察郭家坊农家织布机,并与传承人张爱芳(织布机操作者)交谈

2009年2月24日郭家坊传承人张爱芳(左二)、郭焕友(右一)与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周和平

2013年2月河北省宣传部部长艾文礼视察

2013年2月河北省文化厅厅长张妹芝(左二)视察郭家坊农家纺织
代表性传承人
郭家坊现有传统棉纺织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
常张勤,女,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954年出生,魏县漳河村人。1965年开始跟随母亲学习织布技艺。2006年3月参加魏县梨花节织布展演,同年6月参加河北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辅导外国留学生上机体验。2007年举办土纺土织高层论坛时,与会专家学者观摩了她的织布表演。
张爱芳,女,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从13岁起开始跟母亲学习纺花织布。对搓花节、纺花、打线、浆线、络线、经线、掏缯、闯抒、过交、印线、绑机、织布等主要工序都样样精通。通过上几代家传,又通过近几年的钻研学习、在织布方面能用两页缯织出白布、各种直条纹、各种方格、凉席、席片纹等布,用四项缯能出织出斗纹、水纹、斜纹、鱼眼、竹竿节、升子底、井字格等,又发展创新了梅花点四页缯。2005年,在其村邯郸市魏县沙口集乡李家口村成立了魏县棉纺织技艺传习所,组织家庭妇女及周边村县爱好者学习织布,传授亲属及周边村、县织布能手300多名,以使传统棉纺织技艺得到更好传承。
此外还有杜爱英、严瑞英、陈香梅等人。



文化交流
1、2009年2月,在邯郸参加河北美食林春节文化庙会民间工艺展示活动,现场献艺。
2、2009年4月,参加魏县“梨花节”现场织布表演。
3、2009年6月, 参加邯郸国际小商品博览会,并当场献艺。
4、2010年元月,参加北京国粹菁华—民族文化节,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马文辉观看了她的的织布表演。
5、2010年4月,参加魏县政府举办的梨花节,现场献艺。
6、2010年6月, 参加北京市“皇晟造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场献艺。
7、2011年4月, 魏县梨花节、出动四台织布机献艺,分别织平布、凉席、四页缯、汉字等花纹图案布。
8、2011年5月,参加了邯郸第六届中原民间艺术节的民间工艺表演,现场献艺。
9、2011年11月,参加北京第四届“中华民族珍品艺术馆”表演7天。

土纺布专家论坛

省级传承人张爱芳夫妇在土纺布专家论坛上

与外国朋友交流

传承人张爱芳(左)在展示

传承人张爱芳夫妇参展

传承人张爱芳(左)与参访者交流

传承人张爱芳(左)在传授技艺

传承人张爱芳在展馆外
展会展示
1、2009年2月,参加文化部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技艺大展”活动,在北京农展馆现场献艺。国务院原副总经理李岚清、国务委员刘延东观看了她的织布表演;并参加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
5月,参加邯郸市中原民间艺术节的民间工艺表演。
7月,参加山东省济南市齐鲁文化产业园“非遗”展区、现场献艺。
2、2010年2月,参加邯郸美食林春节文化庙会现场献艺。
5月,参加邯郸市中原民间艺术节,当场献艺。
3、2011年2月, 参加邯郸美食林春节文化庙会当场献艺。
4月 参加了省政府、省文化厅、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协办的(正定)国际小商品博览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销活动;
6月, 参加了北京市“长城天地”非遗厅,现场献艺。
4、2012年2月, 参加邯郸美食林春节文化庙会表演10天;
4月, 参加正定国际小商品城表演3天;
5月, 参加邯郸第六届中原民间艺术节表演3天。

传承人张爱芳的织布机前围满了观众

传承人张爱芳向外国小朋友展示织布技艺

传承人张爱芳向外国小朋友传授技艺

向外国朋友赠送土织布

展位上的传承人张爱芳

传承人张爱芳向小朋友展示纺线技艺
媒体报道
自2005年以来,郭家坊多次参加县、市、省和国家文化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活动,现场织布表演。《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河北日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河北工人报》、《邯郸晚报》均有过报道;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澳门电视台、河北电视台、邯郸电视台也做过报道,社会影响广泛。





媒体报道
“魏县土纺土织印染手工艺保护与传承专家论坛”在魏县举行
邯郸市政府门户网站 2007年10月20日
9月20日至21日,“魏县土纺土织印染手工艺保护与传承专家论坛”在魏县举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绵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河北师范大学教授魏立群等8位专家参加了论坛,邯郸市文化局、魏县县委、县政府领导出席论坛并讲话。
这次专家论坛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邯郸市文化局、中共魏县县委、魏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魏县文体旅游局承办。旨在通过专家论坛进一步挖掘、抢救、保护和开发“魏县土纺土织”与“印花布技艺”,使这一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很好地发扬、传承。
会议采取参观与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家们先后参观了民间纺织作坊以及工艺流程和“魏县土纺土织和印染手工艺展览”,并为“魏县土纺土织和印花布收藏馆”揭牌。在研讨会上,专家们对魏县土纺土织和印花布技艺的开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来自山东艺术学院的李百均教授在介绍了山东鲁锦保护的经验后,建议应给土纺土织一个命名,同时在原保护项目的基础上开发新的项目。李绵璐委员建议,将现在的分散生产适当组织,综合经营,一定要创新,产品要结合品种特征,以美化生活为主进入百姓的生活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林乐成表示,愿将魏县土纺土织列入清华大学工艺美术研究所的专门课题加以研究,并可在清华大学举办“魏县土纺土织专题展”。
专家们一致认为,民间文化要得到保护和传承,一是需要领导支持,二是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三是要有专家的参与。
魏县土纺土织手工艺保护与传承论坛举行
2007-10-23中国文化传媒网
本报讯 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民间手工技艺?怎样把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近日,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院校的专家来到了河北魏县,为当地土纺土织以及印染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出谋划策。
魏县地处河北省南端,是中原地区的一个千年古县。由于气候适宜,自宋以来,作为棉花主产地的魏县,其民间纺织和印染手工艺便十分发达。目前,该县有织布机6000余台,织工8000余名。民间织工所沿袭的纺织与印染工艺保存了大量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研究我国中原地区的纺织印染史以及民风民俗等,具有独特的价值。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近年来,魏县抓住既具备魏县特色又有着广泛群众基础的“土纺土织”和“印花布技艺”两个项目,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拨专款、命名传承人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了这两个项目的普查、挖掘、抢救、保护和开发工作。
论坛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李绵璐等专家认为,魏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为土纺土织以及印染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创造了条件。他们建议,民间手工艺的保护,应该加强调查与研究,要充分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存的历史和现状,弄清楚其文化内涵;要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增加民间工艺美术的知识,开设相关的手工课程,培养技工人才;要通过举办展览、保护传承人等切实措施,推动保护工作扎实展开;要努力创新,使民间手工艺产品进入现代生活。
作为保护与传承重要场所的“魏县土纺土织、印花布收藏馆”同期揭牌,馆中收藏有魏县所产明清时代的印花布作品以及土纺土织作品。
河北魏县土纺土织文化遗产将生生不息
中国品牌服装网2009-9-18
中国人利用棉纤维织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初,到了13世纪末,手工棉纺织技术已在全国广泛传播。旧时的河北魏县农村,家家户户都会织布,老辈人身上穿的、床上用的、包袱、闺女嫁妆,都是自家纺的。在明、清和建国初期,由于魏县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农村棉花种植十分普遍,民间纺织技术也十分发达,家家都有木制的纺车和织机,户户都有织布娘。
魏县的土纺织技艺自古都是口传心授,母传女授或婆传媳授。在千百年的实践中已形成了魏县独特的土纺土织工艺程序、织布方法和多种成品布花样。
魏县土纺织工艺的第一个工序是纺线,右手搅动纺车,左手捏花抽线,多数人是先把弹好的棉花搓成花节后纺线,而纺线能手常直接把弹好的棉花撕成小块在手直接纺线。纺线在土纺织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线的质量是成品布质量的基础,所以纺线人技艺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成品布的质量。在整个土纺织工序中,纺线所用的时间最长。旧时魏县成年妇女在一年中多数时间在家纺线,甚至几个人聚在一起点灯纺到深夜。
线穗纺到一定的数量后便可打、染、浆、络线了。把线穗打成周长约2米左右的线拐,根据需要把线拐放入不同颜色的水锅中煮染,数分钟后用清水漂洗、凉干。浆线时,先除去小麦面中的面筋,煮成稀面糊,将色线或白线拐放入盛有稀面糊盆中揉搓均匀,然后在浆线杆上边晾晒边拧顺、抻拽,使浆线光滑,不粘不并,再把浆好的线分色转络在线络上。
魏县土纺织在建国初期达到鼎盛时期, 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机器纺织业的发展,土布生产渐渐被冷落,多数人不再织布,纺车和织机被闲置,有些被毁烧。而从20世纪90年代起,土纺织在魏县农村又重新兴起。据调查, 2005年全县有3000多位农村妇女置机生产土织布,但土纺土织已变成了机纺线手织布了。1983年以来,魏县李家口村郭焕永等以经、卖线为业,方便了土纺织人的需求,减轻了纺织艺人长时间纺线的劳动之苦,但同时也加快了手工纺线和其他传统工艺的消失。
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魏县县政府于2005年8月组成了调查小组对全县土纺土织进行了全面调查,挖掘整理传统工艺,保护纺织机具,收集传统布样,现收集传统手工印花布样5000多件,并以文字、公式、图解、图片、录像、电脑设计等形式,记录、展现魏县土纺土织工艺程序,创新产品设计手段,制定保护措施,并培养了新一代土纺织艺人,使魏县土纺织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生生不息。
产品展示
“郭家坊”农家土布是河北省特有的民间纯棉手工纺织品,具有悠久的织造历史、复杂的传统工艺、天然的织造面料、绚丽的图案艺术和浓郁的民族特色,颇具艺术魅力。
魏县郭家土布坊在对土纺土织技艺进行研究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出了“郭家坊”牌系列产品。产品优越性:
1、植物染料、手工制作、无污染纯绿色。
2、透气性好、极易吸汗、利于新陈代谢。
3、富有弹性、柔然舒适、冬暖夏凉之效。
4、防紫外线、不起静电、具有按摩作用。
“郭家坊”的土纺土织于2006年6月获河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不仅可提供原布、床单等初级产品,而且还可以结合现代人生活理念,对产品进行深加工,生产出枕套、床罩、座套、坐垫、靠背、台布、箱包、时装等新产品。产品包装精美,携带方便,实乃馈赠佳品。













工艺流程
纺花织布器械有纺车、木制织布机等,工艺流程有搓花节、纺线、打线、染线、浆线、络线、印布、掏缯、闯杼、倒纬、绑机、织布等。主要技法有二页缯和四页缯织法。二页缯即用两页缯和两只脚踏板提升和下拉经线,能织单色布和条纹布;四页缯即用四页缯和四只脚踏板提升和下拉经线,能织各种复杂的方格、花纹布。

搓花节

纺线

拐线

浆线

络线

经线

刷线

织布
纺织工具
收藏保护传统棉纺织器械、用具200余件(台),搜集传统手纺手织布样品60种;收藏该企业几年来设计织出的布品300多个花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