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王青山,汉族,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1949年8月出生于山东青岛市,祖籍河北省大名县城内马厂街。现为中国民进河北省委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邯郸市第十届政协委员,邯郸市老教授协会会员,大名县台胞台属联谊会主任,大名县书法协会顾问。此文撰于2012年9月。
最近,县政协组织部分市县政协委员视察明城内现存的部分清末民初古建筑,说明了县里对保护现存的古建筑,合理利用,发展大名文化旅游业的重视。这次视察的目的在于号召古城内广大居民和社会各界提高对现存古建筑的保护意识,避免乱拆乱建,再留遗憾。
早在2005年,我在“加快挖掘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大名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中就提到城内道前街西头路北的河北省立第五女子师范学校旧址,是我县乃至全省唯一现存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等学校建筑,当时由县印刷厂占用,便于协调,稍加修缮即可作为旅游景点。因没有能够引起当时县领导的重视,没有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以致校址内建筑特点突出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大礼堂不久被拆掉,翻建为车间,从而留下了很大遗憾!正是由于我们对近代古建筑的存在意义认识的浅薄,对大名古城保护利用眼光上的短视,保护无规划,无措施,古以致建筑不断拆除,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大名城历史悠久,起于春秋,盛于唐宋。自三国曹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置阳平郡起至1937年“七七事变”的17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数为国都、陪都,还先后为郡、州、府、路、道治所在地。就是现存的建于明朝初年的这座古城也有600多年历史,曾是大名府、三省总督府、冀南道、大名专区、大名市等行政机构的所在地。如大名这样拥有1700多年区域中心史,文化积淀丰富的地方,在全国为数不多。大名长期作为黄河以北、华北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留下了丰厚而宝贵的人文资源。一次性水毁于地下的唐宋大名府古城已成为国宝级文物单位,一旦发掘,将成为展示北宋都城文化的大规模标本。现存肌理较完整、风貌完较好的明代古城内仍存有一定数量的清末民国年间和建国后的古建筑、历史建筑,其风格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极具保护和研究价值,也是我们申报省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硬件和资本。我们务必要万分珍惜,悉心保护才是。我认为,就我县而言,保护利用好古城,致力打造历史文化旅游城市,进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大名社会与经济的良性、生态发展的综合价值、社会效益和长远意义重大。
现在,我们多年期盼的古城墙在原址上已修复了起来,古城的格局、风貌更加完整,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已经奠定。下一步就是如何下大力开发恢复文化旅游景点,加快我县的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问题。经过多年的关注和调查研究,我认为,首先要加大保护和修缮现有的古建筑是当务之急。建议对已发现的这部分清末民初的古建筑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挂牌明示加以保护;对部分象五女师旧址这样的古建筑群可由县政府先出资买下来,以建民俗馆、五女师纪念馆等方式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二是组织人员深入调查挖掘古城内现存的古建筑。如教堂区内一些老建筑和南大街现存的几座百年门店也应列为古建筑保护对象。三是要集中财力,有计划地复建一些城内的历史文化景点,如西大街西头路北的贵乡书院,大寺街北头的普照寺和南边的杨堃故居,道前街的广晋书院、道台衙门、关帝庙;县前街的府衙、晚香堂;南门东西顺城街的府文庙、府城隍庙等历史文化景点。四是加大对古建筑保护宣传的力度。利用电视、广播、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宣传保护现存为数不多的古建筑对发展开发大名文化旅游业的重要性,以提高广大群众自觉保护古建筑的自觉性,提高全民保护意识。五是尽快修通城内四周环城马道。马道宽度至少不低于8米,以解决城内交通,方便下一步保护性改造和开展文化旅游业。
总之,通过这次对名城古建筑的调研活动,激发社会各界有知之士加大对我县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力度,带动和影响广大群众自觉保护历史古建筑意识,为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文化旅游业,建设三省结合部中等城市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