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蒋林魁,现任大名县工商联副主席、都府文化暨大运河文化研究学会研究员、大名县民间收藏协会副会长兼副秘书长、大名府古玩城管委会副主任、大名县人民政府特聘文史研究员兼史志编辑、大名县政协常委兼文史委副主任。
大名能为大小朝廷十五次国都陪都,乃形胜之地也。东接齐鲁,西连秦晋,北靠燕赵,南控楚魏,交通又有古黄河(古黄河历史上曾三次流经大名),古大运河(今卫河就是隋大运河的永济渠段)、与漳河(隋、唐、宋、元有多次关于漳河漕运之记载)水运之便,陆路西至秦川太行、东通东岳泰山的官驿大道的地利之便。又有四省(晋、冀、鲁、豫)咽喉,七省(晋、冀、鲁、豫、陕、皖、苏)通衢之称,而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魏州者得天下,失魏州者失天下的谚语(魏文候、孙燕、史思明、田悦、朱温、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郭威、刘豫等皆然),北宋又有北门锁钥之名,这也是大名人值得骄傲的一章。民国以来,铁路交通逐步发达,建国后省域重新划分,大名才失去交通枢纽、中心城市的地位。故而搜集众书,附列于下。
第一次 观扈国(国都)
《古史记年》说:“魏州名夏,观扈之国。盖魏与扈其初本为戎有,及禹灭之后以封其支庶耳”。《读史方舆纪要》曰:“大名夏为观扈之国。”《畿辅通志》曰:“大名府,禹贡冀兖豫三州之域,夏为观扈国。”《九域志》载曰:大名府,古观扈国,亦商之旧都商城。以上四书都说大名是夏朝的观扈国,有国必有国都。此观扈国非陕西扈县之扈国,二者不可混淆,扈国为关中之小方国,辖区不可能越三晋、跨太行东至大名一带。大名东部有扈村,疑似为观扈国都城之遗址。
第二次 商都(殷商·国都)
明正德《大名府志》、民国程本《大名县志》都说:“大名本是殷商旧都”。《九域志》载曰:“大名府,古观扈国,亦商之旧都商城”。商朝国都因水患曾屡次迁徙有前八后五之说,商朝迁都竟达十三次之多。大名之古殷城应该就是十三商都之一。
《旧唐书·地理志》元城县条载:“隋县,治古殷城。朝城县东北十二里”。朝城县故治城不一,清光绪《南乐县志》记载,北宋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因黄河泛滥,朝城自今南乐县韩张镇东迁杜婆镇(今山东莘县朝城镇)。《旧唐书·地理志》为五代后晋官修,“朝城县东北十二里”当是指今南乐县韩张镇东北12里。后世文献,如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在大名府下也记载为“朝城县东北十二里”,均是抄录《旧唐书·地理志》,若以此而称古殷城在今天的山东省莘县朝城镇东北,大误。《南乐县志》认为古殷城在福堪乡一带,亦误。
吴道明《元城县学新建魁星楼记》又载:“元城,古殷城也。故有沙麓阻其北,屯氏环其西。”古殷城在沙麓山南麓,屯氏河是西汉时期黄河的支流名称,北宋黄河曾流经马颊河,这里的屯氏当是指的马颊河,古殷城又位于马颊河东岸,依山傍水,是风水极佳的地方。
据以上史料推断,古殷城亦即商都,约在今大名县文集村、山岳村一带。
北宋时期的黄河洪水泛滥,在这一带屡屡决口,古殷城毁于黄河之可能性极大。
第三次 别都(魏国·陪都)
周威烈王姬午八年,魏文侯姬斯七年(公元前418年)得魏地(今大名、魏县、临漳一带),魏武侯姬击元年(公元前386年)建别都(即陪都})于大名,并封公子姬元食邑于此,命其镇守别都。此即为元城地名的由来,最早的元城遗址就在未城一带。至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别都在大名长达161年。《明志》记载:“魏武侯城在旧府城南十里”。《汉书·地理志》魏郡注:高帝置、莽曰:“魏城”又曰“魏城亭”。应劭曰:魏武候别都,今府城西南十里,数村布列,皆名魏城,疑即其墟。今未城村实魏城之讹也。别都治所在今大名未城村。
第四次 燕都(孙燕·国都)
周赧王姬延四十三年,燕惠王姬乐资七年,公元前272年,孙燕在安贤镇建都,登基,称燕王,建大燕国。《史记·燕昭公世家》记载,燕国被齐国击败后,燕昭王姬平“卑身厚币以招贤”,并以女儿燕丹公主许配给燕国相成安君孙操,镇守南疆,并命名驻地为安贤镇。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国殷富,一举击败齐国。燕昭王卒,其子燕惠王立,惠王无道,又与名将乐毅有隙而免之,众贤士相继离去,燕国无大将,而被齐国击败。惠王八年(公元前271年)又想借故削夺孙操的相位与军权,孙操愤怒之极,杀死了惠王,太子逃到了楚国,请楚、韩、魏三国共伐燕国,成安君孙操与儿子孙龙、孙虎战败被杀。孙操之孙,孙膑之侄,孙龙之子孙燕,他素有大志,正想成就一番伟业。忽闻父、祖三人被杀,气得他钢牙咬碎,急急安顿好父、祖后事。毅然打出大燕旗号,父、祖旧部,尽至麾下。燕国城池甲兵,皆为他所有。老根据地安贤镇,从他祖父孙操开始,祖孙三代几十年的苦心经营,以成燕国南部最大的都邑重镇,城高池深,兵精粮足。在众谋士、良将的拥戴下,于(公元前271年)在安贤镇登基称“大燕国王”改安贤镇为燕都,置百官,行政令。又把他三叔孙膑孙伯龄从云台山请回来,帮助他治理国家,安抚天下。因国都在燕国南部,暂称南燕。
后来惠王之子武成王立,因国都在燕国的北部,暂称北燕。南燕北燕两位燕王都派出精兵决战厮杀,这一战就是三年多,形成拉锯战。南燕王孙燕在军师孙膑的指挥下,屡屡得胜,占有大片土地、城池,很快就到了北燕都城易州城下。北燕王急忙向楚、韩、魏三国求救。北燕、楚、韩、魏四国联军齐向南燕开战,经过几次恶战,南燕终因没有外援,寡不敌众,武成王四年(公元前268年)在四国联军打击下南燕战败,持续了三年半的南燕国灭亡。南燕王孙燕随三叔孙膑逃亡齐国。(《邯郸辞典》“安贤镇”条174页)。燕都治所在今大名县束馆镇。
第五次 许都(宇文许·国都)
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九月,右屯卫将军、丞相宇文化及在巩县为李密所败,率众二万余,号称十万,北趋魏县,自知必败,叹曰:“人生故当死,岂不一日为帝乎”?即鸩杀恭帝秦王杨浩(隋炀帝之侄),僭称皇帝于魏县(治今大名县城南魏店村),国号“许”,建元“天寿”,建都置百官。攻元宝藏于魏州,四旬不克,反为所败,亡失千余人《隋书·本传》。武德二年正月七日元宝藏举魏州降唐。十八日,唐淮安王李神通为山东安抚大使,大败宇文化及,斩首二千余,拔魏县。化及东走聊城,为窦建德所擒。部将智及、元武达、孟秉、杨士览、许弘仁,皆斩之。乃以槛车载化及至襄国,并二子承基、承趾皆斩之,传首于突厥王后,即隋宗室之女义成公主处,枭首于虏庭。士及自济北西归长安。元年九月立,二年二月亡《旧唐书》。
虽名魏县,地址在今大名县区域内,故列其上。其治在于村渡西五里,今名旧县店,又曰魏店。唐开元间,益徙而西,此城遂废《魏县治邑志》、《邯郸辞典》。民国《大名县志》又曰:宇文化及登基不在此城,在今大名城西北之旧县庙古城。不知何说为是,无论二城哪个为准,今皆为大名地,故附其上。
第六次 周都·燕都(史周燕·国都)
史思明,宁夷州人,原名阿史那崒干,安禄山部将,因战功唐玄宗李隆基赐名“思明”。及安庆绪杀禄山自立为帝,他为唐师所败,退保邺城,降唐,封归义王,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肃宗恐其再反,计谋杀之,乃起兵再叛。
唐肃宗李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十二月下旬拔魏州(今河北大名),乾元二年正月初一己巳朔,史思明于魏州城北筑坛,僭称“大圣周王”,建元“应天”,不久又自称“大圣周皇帝”。三月向西进兵解安庆绪邺城(今河南安阳)之围,遂杀安庆绪,四月,更国号大燕,自称应天皇帝。五月改年号顺天,范阳改称为燕京,洛阳为周京,长安为秦京。改所辖诸州为郡,魏州改为魏郡。立妻子辛氏为皇后,封儿子史朝义为怀王、周挚为宰相、李归仁为将军。建都置百官《新唐书·逆臣传》。《旧唐书》卷十载:“二年春正月,史思明自称燕王于魏州”。
当年九月于魏州(今大名)铸名泉得壹元宝,后因得壹非吉,改铸顺天元宝。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史思明被长子史朝义发动兵变而杀害。周都治所在今大名大街、双台一带。
第七次 魏国(田魏·国都)
唐德宗李适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十一月一日,田悦在魏州城西筑坛祀天,遂称魏王,建魏国,置百官,并把魏州改为大名府(此即是大名府一名的来历)。以长子为兵马元帅、大名府留后,扈萼为留守。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春正月大赦天下。命给事中孔巢父为使持节至河北宣劳,诏至河北,田悦自去王号,诏加田悦检校尚书右仆射、封济阳郡王(见民国程廷恒断注本《大名县志》上484页、《旧唐书·田悦传》卷一四一)。
“悦重德滔,欲推为盟主而臣之。滔不敢当,乃更议如七国故事。田悦国号魏,僭称魏王,以府为大名府,署子为府留后;以扈萼为留守,许士则为司武,曾穆司文,裴抗司礼,封演司刑,并为侍郎;刘士素为内史舍人,张瑜、孙光佐为给事中,邢曹俊、孟希佑为左右仆射,田晁、高缅为征西节度使,蔡济、薛有伦为虎牙将军,高崇节知军前兵马,夏侯为兵马使。”兴元元年,滔自将兵欲南度河助泚,使王郅见悦计事曰:“顷大王在重围,孤与赵刻日赴王难以全魏、贝。今秦帝已据关中,孤以步骑十万与回纥趋东都相应接,王能从孤济河,合势以取大梁,孤得西收巩、陕,与秦兵会,天下可定也。则王与赵王永无南虑,为唇齿之国,幸速计之《新唐书·田悦传》。”
四叛镇称王建号与署置百官的指导思想,是在效仿战国七雄的口号下建立世袭小朝廷。效战国,肱髀相依,以土地传子孙,即所谓不改年号,如昔七国诸侯奉周家正朔。四镇并建国号为诸侯,分别建号称王,各改“妻曰妃”、“长子曰世子”,“子曰国公”,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礼制和官制,无不是围绕以土地传子孙,实为标准的封建小王朝。
从田承嗣割据魏州始至唐亡,田承嗣、田悦、田绪、田季安、田怀谏、田宏正、李愬、田布、史宪诚、何进滔、何弘敬、何全皞、韩君雄、韩简、乐彦祯、罗弘信、罗绍威等七姓十七任节度使,共一百五十年左右的时间,时叛时附,实际归附唐中央的时间很短,所以至唐亡一直为藩镇割据,独霸一方,成为国中之国,此都实不虚也。
史学界对称为国都的条件有四大要素:
1·自称帝或王。田悦等依东周之制奉大唐为正朔,不改年号,自称魏王、建国、自设百官。
2·霸占国土。田悦不但占有六州四十三县之地,还连年发动战争,四周扩充地盘。
3·传位于子孙。从前任节度使田承嗣去世前,就选定田悦为自己的接班人,要不是被田绪所杀,肯定于百年之后会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子孙的。
4·宗庙在焉。国家的执政形象标准,必须有宗庙与春秋大祭。在上届节度使田承嗣时不但设有宗庙,还在宗庙内加供四圣像与牌位(四圣指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到田悦称魏王时就更不必说了,肯定有。
这四个标准田悦完全符合,魏州自然就是国都无疑了。田悦是按照战国时的诸侯国标准建国的,东周诸侯国其中就有赵都邯郸,如不承认魏国田悦,那么邯郸赵都的称谓自然就是不合格的了。所以,只要符合四大要素,无论建国的时间长短,皆可称为国都。魏国国都在今大名大街双台一带。
第八次 东京(后唐·国都)
唐哀帝李柷(zhu)天祐二十年,后梁太祖朱温龙德三年,公元923年,晋王李存勖,夺得幽、镇、魏等州,尽有河北土地甲兵,在晋梁之争中占居优势。四月在魏州牙城之南筑坛登基自立为皇帝,国号“大唐”(史称后唐),改元同光,建都魏州称东京,设三省六部置百官,是为唐庄宗。
唐中和三年(公元883年)魏博节度使乐彦贞扩建魏州城,分内城、中城、外城三道城墙。皇城即王城亦称内城。建有武德殿、文思殿、画堂和寝殿。皇城四周有四个城门,为东、南、西、北门。罗城亦叫中城,周长40里,有南砖门、观音门、橙槽门、冠氏门、朝臣门等五个门。大城亦叫外城,周长80里,有南砖门、观音门、北河门、魏县门、冠氏门、朝城门、上斗门、下斗门。李存勖将武德殿改为视政殿,文思殿为崇德殿,画堂为天清殿,寝殿为乾福殿;皇城南门为乾明门,北门为元德门,东门为万春门,西门为千秋门。三道城墙修得宏伟壮观。
《新五代史·唐本纪》第五载曰:同光元年夏四月己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改元,国号唐。行台左丞相豆卢革为门下侍郎,右丞相卢程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门使郭崇韬,昭义监军张居翰为枢密使。以魏州为东京,太原为西京,镇州为北都。闰月,追尊祖考为皇帝,妣为皇后:曾祖执宜、祖妣崔氏皆谥曰昭烈,庙号懿祖;祖国昌、祖妣秦氏皆谥曰文景,庙号献祖;考谥曰武,庙号太祖。立庙于太原,自唐高祖、太宗、懿宗、昭宗为七庙。
东京在今大名县大街、双台一带
第九次 邺都(后唐·陪都)
同光元年十月后唐军攻取开封,灭梁,迁都洛阳。东京兴唐府降为陪都,称为邺都兴唐府。
同光二年春正月癸酉,各臣上尊号曰昭文睿武光孝皇帝。癸未,立刘氏为皇后。
同光三年灭蜀,统一黄河流域。三年春正月庚子,如东京,毁即位坛为鞠场。二月己巳,聚鞠于新场。乙亥,射雁于王莽河。辛巳,射雁于北郊。乙酉,射鸭于郭泊。
同光四年为乱军流矢所中,死。谥曰“光圣神闵孝皇帝”,庙号为唐庄宗。
终唐一代,历经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慜帝、后唐废帝一直为邺都。邺都遗址在今大名县大街、双台一带。
第十次 邺都(后晋·陪都)
沙陀部人石敬瑭,其父石绍雍,本名臬捩鸡。敬瑭年轻时朴实稳重,寡言笑,喜兵书。每战必冲锋陷阵,战功卓著。石敬瑭数次解救李嗣源于危急之中,从而得到器重,逐渐成为李嗣源之心腹。李嗣源遂把女儿永宁公主嫁给他,并让他统率“左射军”的亲兵。后唐末帝李从珂继位后,任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但双方互相猜忌。
后唐末帝李从珂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起兵造反,后唐军兵围太原,石敬瑭向契丹求援,割让幽、涿、蓟、檀、顺、瀛、莫、蔚、朔、云、应、新、妫、儒、武、寰十六州入于契丹,并每年献帛三十万匹。从此河北大平原无险可守。并甘做“儿皇帝”,称契丹主为“父皇帝”,而被世人唾弃为汉奸,民族败类。勾结契丹贵族灭后唐,十一月十二日受契丹册封为帝,是为后晋高祖,己亥,大赦,改元,年号天福,建都汴京。天福元年十二月改东京兴唐府为邺都广晋府《通鉴》卷二八零。而《旧五代史》卷七十六却记载:“二年九月乙丑改兴唐府为广晋府,兴唐县为广晋县”。掌书记桑维翰为翰林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知枢密使事。闰月丙寅,翰林学士承旨、尚书户部侍郎赵莹为门下侍郎,桑维翰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二年春正月癸亥,封后唐宗室子为公《新五代史·晋本纪》第八。
《册府元龟》曰:“后晋高祖天福七年夏四月乙丑,敕改邺都皇城、罗城及大城诸门:改宣明门为朱凤门,武德殿为视政殿,文思殿为崇德殿,画堂为天清殿,寝殿为乾福殿,其门悉从殿名。皇城南门为乾明门,北门为元德门,东门为万春门,西门为千秋门。罗城南砖门为广运门,观音门为金明门,橙糟门为清景门,冠氏门为永芳门,朝城门为景风门。大城南门为昭明门,观音门为广义门,北河门为靖安门,魏县门为应福门,冠氏门为迎春门,朝城门为兴仁门,上斗门为延清门,下斗门为通运门。”
天福七年六月,高祖石敬瑭死于邺都保昌殿《五代会要》。广晋尹、齐王石重贵于柩前即帝位,是为后晋出帝《旧五代史》卷八十。
石重贵一即位,就力主向契丹主称孙不称臣,契丹主耶律德光大怒,发兵攻晋,前两次勉强击退契丹,后晋开运四年正月契丹第三次发兵,终于攻破汴京,俘虏了石重贵,后晋灭亡,后晋一朝凡十一年。邺都在今大名县大街、双台一带。
第十一次 邺都(后汉·陪都)
刘知远,生于唐昭宗乾宁二年(公元895年),从小为人沉稳庄重,不好嬉戏。先在李克用的养子唐明宗李嗣源部下为军卒。后晋时历任检校司空、侍卫马步都指挥使、点检随驾六军诸卫事、许州节度使、朱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北京(今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等职,日趋显贵。
后晋出帝石重贵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刘知远为河东节度使,累封至北平王。时契丹灭后晋,刘知远看准时机,他乘人民抗击契丹军时,在太原称帝,是为后汉高祖,国号大汉,建都汴京,史称后汉。次年正月改元乾祐,更名暠,当月去世,时年54岁。改邺都广晋府为邺都大名府,仍为陪都。
其子刘承祐继位,是为隐帝。后汉隐帝元年三月改广晋府为大名府,改广晋县为大名县《旧五代史》卷一百、《大清一统志》卷十八。由于朝廷激烈的内争,乾祐三年邺都留守郭威和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王殷等举兵攻入开封,隐帝刘承祐被杀,后汉灭亡,凡四年。邺都在今大名县大街、双台一带。
第十二次 邺都(后周·陪都)
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人郭威904年-954年),父亲郭简,曾为晋顺州刺史。后汉时为枢密使、邺都留守、天雄节度使,掌管全国的兵权。曾灭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威降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又移师北伐,大败契丹,河北诸州郡皆听郭威节制。
后汉隐帝对郭威等有功大将十分疑忌。与亲信李业密谋,诏令马军指挥使郭崇诛杀宣徽使王峻、郭威等;诏令镇宁军节度李弘义诛杀侍卫步军指挥使王殷,不料李弘义反以诏书密示于王殷。王殷即派人向郭威告急。郭威见事情紧急,即采用谋士魏仁浦之计,伪作诏书,宣称隐帝令郭威诛杀诸位将领。于是群情激愤,后汉隐帝刘承祐乾祐三年十二月推举郭威起兵讨伐,以“清君侧”。
隐帝先把郭威的柴夫人、两子、五女和柴荣留居京都开封的亲属全部杀害,又派兵抵御郭威。七里坡之战,后汉战败,隐帝被郭允明所杀。郭威带兵入京,觐见太后,让太后临朝听政,并且假意拥立刘氏宗室武宁节度刘赟为帝,突然闻报契丹南下,于是率军北上抵御,途径澶州,士兵兵变黄袍加身,郭威返回汴梁,并逼太后任他为“监国”,夺得国政《新五代史·周本纪第十一》、《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一》。
公元951年正月丁卯日,代汉称帝,国号大周,改元广顺,史称后周,是为后周太祖。建都汴京。大名仍为邺都大名府。过继妻侄天雄牙军都指挥使郭荣(原名柴荣)为养子。郭威生性节俭、虚心纳谏、努力革除积弊,重用有才德的文臣,使北方的经济、政治形势渐渐趋向好转。显德元年(公元954年)正月太祖病死。,郭荣登基,是为周世宗,改元显德,元年正月下诏:罢邺都为大名府《邯郸历史大事编年》。
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邢州尧山柴家庄(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祖父柴翁、父柴守礼是当地望族,从小在姑丈郭威家长大,因谨慎笃厚被郭威收为养子,改名郭荣。史载其“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性沉重寡言”。柴(郭)荣先任天雄牙内指挥使、领贵乡刺史、检校右仆射。郭威建立后周,委任柴(郭)荣治理澶州,其境为政清肃,盗不犯境。加封晋王并出任开封尹,判内外兵马事。954年,郭威驾崩,柴(郭)荣继位为帝。
柴(郭)荣在位六年期间,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使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开始复苏。他又南征北战,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在议取幽州时病倒,不久去世,年仅39岁,庙号世宗,谥号睿武孝文皇帝。
邺都在今大名县大街、双台一带。
第十三次 北京(北宋·陪都)
宋仁宗赵祯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契丹集重兵于幽、蓟,辽兵一路南侵,声言南下攻宋,仁宗召集东京文武官员紧急商讨对策。官员中有三派不同意见:一派是逃跑,主张避开契丹锋芒迁京都到洛阳;一派是主和派,主张派员向契丹求和、割地、赔款;三是吕夷简,主张迎敌北上,建大名为北京,敌若南犯,就御驾北京,亲自指挥抗战。他说“契丹欺软怕硬,你越向他示弱,他越欺负你;你越敢于和他战斗,他就越怯你;你越向他求和,他要求的条件越苛刻;如迁都洛阳,他得以渡过黄河,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城墙再高,池水再深,也就无济于事了。”仁宗采纳了吕夷简的主张,遂于庆历二年五月把大名建为陪都—北京。宋廷诏真定府、定州、天雄军(驻大名府)、澶州各备兵马十万人,储粮够二年之用,及器甲五万副,密修战备。又诏河北诸州择强劲者刺手背为义勇军。
《宋史·地理志》曰:“出内库钱十万,大修行宫,三省六部一应俱全,略如东京开封。魏县地称为京郊。京城周长四十八里二百零六步,门十七,宫城周长三里一百九十八步,原为宋真宗驻跸行宫。宫城南三门:中为顺豫门,东为省风门,西为展义门。东一门,为东安门。西一门,为西安门。顺豫门内东西各一门,为左、右保成门。次北班瑞殿,殿前东西门二:东为凝祥门,西为丽泽门。殿东南时巡殿门,次北时巡殿,次靖方殿,次庆宁殿。时巡殿前东西门二:东为景清门,西为景和门。外城亦称罗城,周四十八里二百六步。南面有三道门,名为南河、南砖、鼓角门;北面两门,名为北河和北砖门;东面两门,为冠氏和朝城门;西面两门,为魏县和观音门;还有上水关和下水关。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改正南南河门为景风门,南砖门为亨嘉门,鼓角门为阜昌门。正北北河门为安平门,北砖门为耀德门。正东冠氏门为华景门,冠氏第二重门为春祺门,子城东门为泰通门。正西魏县门为宝成门,魏县第二重门为利和门,子城西门为宣泽门。东南朝城门为安流门,朝城第二重门为巽齐门。西南观音门为安正门,观音第二重门为静方门。上水关为善利,下水关为永济。内城创置北门为靖武门。元丰七年,废善利、永济关。”
《大名县志》载:“外城周四十八里二百有六步,南面三门:正南曰南河,东曰南砖,西曰鼓角;北面二门:正北曰北河,其西曰北砖;东面二门:正东曰冠氏,东南曰朝城;西面二门:正西曰魏县,西南曰观音。又上水关曰善利,下水关曰永济。”
出内库钱十万,大修行宫,三省六部一应俱全,略如东京开封。魏县地称为京郊。城周长四十八里二百零六步,门十七,宫城周长三里一百九十八步,原为宋真宗驻跸行宫。当时北京位于河北平原主要交通线御河东岸(北宋时御河尚在城西)。地当南北水陆交通要冲,为河北重镇。至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二月,北宋灭亡止,北京一名在大名延用了八十六年。北京在今大名县大街双台一带。
第十四次 北京(大齐·国都)
景州阜城人刘豫,北宋末年,历任殿中侍御使,河北提刑等职。金兵南下,弃职潜逃。建炎二年知济南府,杀抗金将领关胜,降金。金封他为“京东、淮南安抚使,知东平府兼诸路马步军都总管,节制大名府、开州、德州、濮州、滨州、博州、棣州、沧州等诸军”。金国共议在中原地区立一藩国,以镇南服。挞赖为刘豫求封,金太宗下诏说:“今立刘豫为子皇帝,既为邻国之君,又为大朝(金朝)之子。”
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公元1130年)七月二十七日,金遣大同尹高庆裔、知制诰韩嵷备玺、绶及宝册,立宋叛臣刘豫为“大齐”皇帝。九月,刘豫正式登基为大齐皇帝,十一月改年号阜昌,建都大名府,都名北京,设三省六部置百官。张孝纯等为宰相,弟刘益为北京留守,母翟氏为皇太后,妾钱氏为皇后。钱氏,宣和内人也,因知宫廷礼仪故立之。儿子刘麟为尚书左丞相、诸路兵马大总管。名泉阜昌通宝、元宝、重宝皆铸于此时的大名。统治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后又加山西、陕西地区。齐都北京在今大名县大街、双台一带。
第十五次 北都(大齐·陪都)
大齐阜昌三年,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四月初五日迁都东京(今开封),改名汴京,东平府改为东京,北京大名府改号北都。刘豫当子皇帝共八年,其中以大名作国都三年,大名改名北都,又作副都六年(阜昌三年四月五日前国都在大名,所以大名占三个年头,四月五日后大名改成副都,又占六个年头,中间一年两头都算,两者相加实为八年)。至此,北京一名又用了三个年头。从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大名建号北京始,至阜昌三年(公元1132年)改名北都止,北京一名前后陆续用了九十一年。
刘豫配合金兵攻宋,屡为韩世忠、岳飞所败。宋高宗赵构绍兴七年(公元1137年)十月被废黜,改封为蜀王;绍兴十一年金庭赐刘豫钱一万贯,田五十顷,牛五十头;绍兴十二年(1142年)再改封为曹王,迁居临潢(今内蒙古巴林左旗附近),绍兴十三年六月(1143年)死在流放地《宋史·叛臣上》、《金史》卷四。齐都北都在今大名县大街、双台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