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全题语:
书法作品讲究的是含“金”量,讲究的是作者的字外功力,或者说讲究的是作者的文化底蕴。因为书到深处已经不见书之法了,而是要见到书中的文化含量,书到极致要看其文化修养的高低了。即:胸有诗书气自华。“气自华”了才能见到字的自华处来。有了“字的自华”才能让人生出快感,才能让人生出自华之气来。世人愿意收藏书法、保留字画的原因恐怕意义就在这里了。
王青山,别名华杰,字夕辉,1949年8月出生于山东青岛市,祖藉河北大名县城内,现为民进河北省委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委员、(国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国际羲之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书法美术家艺术创作中心终身荣誉教授、中原书画研究院客座教授、邯郸市人大代表、邯郸市政协委员、邯郸市老教授协会会员、大名县台胞台属联谊会主任、大名县书法协会顾问、大名政协书画院副院长。
王青山是一位台属,1949年父亲随军去了台湾以后,他随母亲和外祖父回到原籍河北省大名县定居。因受父亲去台的影响,只上到小学毕业。他13岁失学,去供销社系统草帽辫行业当小工。长大后,在县供销社当档案员、资料员等,曾任大名县供销合作社办公室主任,高级经济师。
从艺40多年,擅长楷、草、隶、篆、行、魏碑等多种书体,尤其长于篆书、隶书、行草,他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得荣誉。40年的学艺、锻炼、书法展示,他走过了自学成才的道路,是一条非常艰苦的道路。
王青山自幼勤于思考勤于学习,因父亲的牵连,他屡受歧视,没有玩伴,王青山整天闷在家里。但是,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和一位书香门第、远见卓识的外祖父。外祖父和母亲看到这些,心痛不已,他们思考再三,决定引导他走上书法之路。在外祖父的资助下,在母亲的督导下王青山开始练习书法,临摹大家。几年后渐渐成了气候,远近有了一些名声。常被同学老师、供销社的大人们邀去写字。母亲知道后,噼里啪啦地给了他一顿批评,说他的字还差得远哩,强迫他沉下心来好好写字,不要浮躁,不要张扬。外祖父为他找来了当时所有能找到的、中国书法史上的名家、名帖,逼他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练字。他在练习书法过程中常请教当时大名县书坛上知名中老年书法家,他们是颜士达、裴青晖、张少逸、王乐同、杨克已、杨克礼、贾渔琴等。这些书法家不但教他笔法,还告诉他临帖的方法:楷书临颜真卿《多宝塔碑》、柳公权《玄秘塔碑》和华世奎《孝经贴》等,行草书法写的是“二王”、张旭,魏碑学的是《元怀墓志》、赵之谦笔意;隶书学《张迂碑》、《礼器碑》,篆书学邓石如、吴让之、吴大澂等。王青山为了服务社会多方面的需要和自身的基础需要,他博采众长,熔众一炉。他工作之余研习书法,很少过个完整的星期天,每年为县内外各界书写的书法作品都在500幅以上,匾牌数十块之多。其中有解蕴山烈士纪念碑文、原大名府北城楼上的“麒麟城、大名府”和大名府城墙修复记碑刻等大字。
至今王青山还记得那些名家的书法气势,都是他珍贵的记忆,他从那些大家那里学到了整体的和每个字的谋篇、布局、点划、收放、使转及墨色等技法,在这些大家、名家的熏陶下,又经过几年的苦练,他的书法水准不断提升,更加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他被誉为“书画界一鸣惊人的后起之秀”,成为各种展览会的书写骨干。
1971年初夏,这是个值得记忆的日子,他被抽到地县战备办公室去搞“邯郸地区战备卫生展览”,地点就是现在的博物馆南副馆,他有幸和李守诚老师一起工作,他们俩负责书写全部展板。王青山讲:“在这里,跟李守诚老师学到了很多东西。”他的书法有了大步的提高。
第二年〈1972年)初秋,邯郸地革委在“邯郸毛泽东思想展览馆(即现在的邯郸博物馆)举办大型农业学大寨展览,这是“邯郸毛泽东思想展览馆”建成后第一个大型展览,王青山被抽调参加筹备工作,被调去参加筹备工作的还有杨克礼老先生。杨克礼老先生是大名县文化界的前辈,是大名县文化馆的创始人之一,多才多艺,在书法艺术上、绘画摄影上、沙盘设计等方面都很精通。他是这次展览的领军人物,是这次展览会的总体设计。整个展览的分工是王青山负责所有的文字,他出小样,然后按比例放大,制成展板。具体地说:大字标题由王青山书写,再由其他各县调来的美工放样,制成绒布纸字,再贴到塑料板上,刻成立体字,按规矩粘上版面。书写照片下的解说词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高的地方,他就站到桌子上,再在桌子上架上凳子,站在凳子上写;中间的地方,他就站在桌子上写;低的地方,他就站在地上写;高低都不合适的地方,他或弯腰、或踮脚、或趴着写。为了艺术上的精益求精,他克服了体力上的极大消耗,极大地锻炼了自己,使自己的腕力、臂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有了这些经历,他在大字艺术上比别人都有很大的出息。
这个时期为他书法艺术更上一层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青山被河北省军区推荐参观了北京的许多展览,他先后参加了四次类似的活动。别的书法家在自己的、独特的路上精进、成材,王青山却是在为人民服务的路上精进、成材。夏天他顶着酷暑,冬天他冒着严寒,从不间断自己书法学习和锻炼,手上磨出了老茧,腕上贴上了膏药,正像范仲淹在《灵鸟赋》里说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在外祖父和母亲的督导下,王青山立志在书法艺术上向高峰挺进。
《文心雕龙风骨篇》曰:“文术多门,各适所好”,书法艺术同样是有许多个门类的,书法家们则各有各的所好,各有各的追求和擅长。王青山在苦练中得到提高,得到大家们的指引,他在青年时期就走到一种境界了。
1983年中国开放了对台湾的中国人的政策。王青山去台湾探望父亲,带去了他的书法作品,这一下轰动了台湾的书法界。父亲流着眼泪向台湾书法界介绍他的儿子王青山的作品,频频被台湾同仁肯定和赞许,他带去的作品被父亲的朋友们一抢而空。
这次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王青山的学艺意志。
他的书法作品在国内也开始被认可,他多次参加国内书法展及国际精品交流展,并多次获金奖。获奖作品曾在许多大媒体上刊登,他本人被多家书画协会、书画院聘为院士和客座教授。
王青山学习书法的理念,是重传统而不囿于传统,他十分赞成傅青主关于书写的“四宁四毋”说,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王青山秉承董其昌论述学习提高书法艺术的三境界:董其昌说:一曰“初若印泥”。初学书法要有心若止水的心境,“鸿爪雪泥”,要静下心来一丝不苟地临帖。临帖就是化我为古,博采前人之长。实际上是让自己的字像古人的字,以“像”为主。这个阶段是他少年时代外祖父和母亲逼他逼出来的心得;二曰“中若印水”。“中若印水”就是行云流水,就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孟子语),也就是苏东坡居士所说的“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可以随意挥洒,将着意与随意、作意与率意、有意与无意,相辅相融,成为浑然一体。这个阶段在他从师李守诚、杨克礼等老先生的时候就有了模样。这个时期以“不像”为主,是跳出古人的魔影;三曰“终若印空”。就是无意于工而工,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于无心处成惊雷,这是书法之最高境界。是以“创”为主,也就是要走出属于自己的规范体、自己的风格流派来的阶段。古人语:“书也者,心学也”。这个阶段在他去第三次去台湾探亲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
但是王青山的心学还在继续。
书法作品讲究的是含“金”量,讲究的是作者的字外功力,或者说讲究的是作者的文化底蕴。有书法评论家认为王青山的书法属典型的文人书法。我以为此话精当。因为书到深处已经不见书之法了,而是要见到书中的文化含量,书到极致要看其文化修养的高低了。书之妙道,先文后墨。古人云,书乃文人之艺,书者必为文人。因文人必读经书、习文史,晓诗赋,谙国学,即:胸有诗书气自华也。“气自华”了才能见到字的自华处来。有了“字的自华”才能让人生出快感,才能让人生出自华之气来。世人愿意收藏书法、保留字画的原因恐怕意义就在这里了。
书法应有的生命力,好的字画得以留存的原因就在这里,反之则如过眼烟云,弃之路旁。
如果这种说法不错的话,那么我就可以这样说了,中国字的书写技巧,可以通过天长日久的临摹而获得,可以用苦练达到与经典的亲近,而“心学”的丰富程度则是深不见底无穷无尽的,是需要长期的修炼的。故而书法一旦失去文人的品格,其艺术的层次也必然是低微的。王青山深知这一点,所以,他不追求轰动不追求艺术以外虚幻的云彩,而是踏踏实实坐下来,认认真真读书,贴地潜心地写字,他不断地从古人的法贴中寻找灵感,在前人的行迹中寻找文化,在不断的历练中渐臻化境。
王青山同志以古为师,宗师“二王”,技法“张颠醉素”,慕摹“傅山王铎”,醉心允明狂放,其作品开张有度,收放自如,不失自我,或如处子,或如脱兔,或如狂风吹雪,作品具有浓郁的书卷气息,悦人耳目。
孔子对“诗经”有“思无邪”之评。王青山的字也有“思无邪”的气质。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也就是透过字里行间,看到书法家的心性与心态。王青山先生在生活中谦和、谦顺、谦恭的品表情操,是他企慕自然、自在、自由生存方式与生活方式的一种折射吧!但这不能说他的内心也是“淡漠”的,从他的字里可以看到他的热烈、他的热情,看出他很专心地亲吻生活,拥抱生活,是一个很有社会责任感的资深老书法家。王青山老骥伏枥,笔耕不缀,这很让我们感动,让时代感动。
他的书法作品先后在首届“王铎杯”全国书画书评大赛、全国书画夺王大赛、“金猴之春”中国楹联书法大展、第一届“洛阳杯”中韩书画家作品大赛、走进新加坡——中国书画家精品展、在翰墨丹青迎世博中国老年书法艺术邀请赛等获金奖;在“寅虎咏春”全国诗书画印四绝大赛中获“寅虎艺术奖暨书法佳作一等奖”、纪念河北省政协成立六十周年楹联书法一等奖;在“华表奖”、“泛区杯”、“醴泉铭杯”、“长城杯”、“庆祝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等全国书画大赛获银奖;在“中国书法美术赴澳展”和“中越书画联谊展”获铜奖;在河北省纪念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书法作品获三等奖;在“泰山杯”、“首届敦煌国际书画艺术大展”、“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周年”、“黄鹤奖”(圣茵杯)、“第二届海峡两岸书画交流大展等全国书画艺术展”获优秀奖;在“国粹奖”、“中华魂”等全国艺术大展获入选奖;入选海峡两岸名人名家书画作品展和中国近代书画展等;入展入编台湾方面举办的“源流,海峡两岸现代名家邀请展”、“百家佛字榜书展”、“双清·海峡两岸艺术家联展”;入编当代中国著名书画篆刻家润格博览、百年经典中国书法全集、中华人民共和国书画名家作品集、世纪中国名家艺术大典、中国硬笔书法精英大典等。
1983年以来,利用父亲在台湾定居的便利,他捎寄到台湾的书法作品900多件。1997年春节至2001年4月期间三次赴台探亲、在台居留9个多月的时间里,共为台湾同胞书写书法作品2400多件,结交嘉义市、南投县、台中县书法协会理事长及台南市、台中市、屏东县、苗栗县、成功大学、中正大学等台湾文化艺术界人士150多人,为台湾嘉义吴凤科技大学题写了校名,并为综合办公大楼题写了楼名和纪念碑文,为台南市“大雅艺术馆”、“尊煌艺术中心”等10多家题写了馆名店名。2001年初在台南市和屏东县成功地举办了两次个人书法展,书法作品在台湾地区广为流传,深受台湾同胞赞誉,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其书法作品还先后在台北、香港、澳门地区和美国、新加坡、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展出与收藏。为家乡大名书写了大量的匾牌,其中有原大名府古城楼上的“麒麟城·大名府”和大名府城墙修复记碑刻等。其书法作品和事迹还多次在《人民日报》、《中华合作时报》、《河北日报》、《邯郸日报》、《中国国际新闻网》、《中国统一战线》、《民主》、《公益人》、《乡音》等20多种报刊杂志上发表。
王青山同志应邀随中国书画艺术家代表团赴台湾交流访问(包括个人探亲),在台湾、日本、在东南亚等地受到书法界朋友热烈欢迎,被授予“友好使者”。其作品被台湾、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友人收藏。
2013年8月6日于半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