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
当代人物
游子风范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大名人物 >> 历史名人 >> 大名历史上的四位状元

大名历史上的四位状元

发表日期:2014-5-7 10:33:22 作者:佚名 浏览数:

中国科举制度自隋朝建立以来,状元无疑是最耀眼的名词。考历代状元名录,大名籍的有四人。

 

郭震655713),字元振,以字显。魏州贵乡(河北大名)人。中国唐朝将领,宰相、诗人。唐高宗咸亨四年(673)癸酉科进士第一人。此科第一次只录取了17 名进士,有人指斥考试有问题,结果重考,录取了79 人,郭震独占鳌头。

郭震以字显,少有大志,16 岁即入太学,与薛稷、赵彦昭一同学习。18 岁即进士高第,为通泉尉。任侠使气,拨去小节,尝盗铸及掠卖部中口千余,以饷遗宾客。武后召欲诘,既与语,奇之,索所为文章,上《宝剑篇》。后览嘉叹。授右武卫铠曹参军,进奉宸监丞。曾出使吐蕃。长安元年(701)任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州大使,治边有方。起初,凉州(治今甘肃武威)南北界域相距不过400余里,突厥、吐蕃常发兵前来袭扰。他于该州南境设和戎城(今甘肃古浪),北境置白亭军(今甘肃民勤东北),控制要道,开拓州境 1500余里。从此,巩固了凉州防务。他在任五年中,广屯田,兴水利,对凉州地区的安定和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唐中宗神龙年间,迁左骁卫将军、兼检校安西大都护。不久,任金山道行军大总管。唐睿宗立,召为太仆卿。景云二年,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先天元年(712),郭震为朔方军大总管,筑丰安(今宁夏中卫西)、定远城(今宁夏平罗南),以加强边防。后因参与平息皇室内乱有功,以兵部尚书复同中书门下三品,封代国公,兼御史大夫,持节为朔方道大总管。唐明皇讲武骊山,以军容不整,流新州。开元元年,起为饶州司马,道病卒。集二十卷,今编诗一卷。

唐睿宗即位(710)后入朝为太仆卿。景云二年(711)进同中书们下三品。先天二年(713)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代国公。帮助唐玄宗登上皇帝宝座。但不久,玄宗讲武骊山,又以军容不整将其流放到荒边之地。唐玄宗开元元年(713),郭震又被任命为饶州司马,在上任途中病卒,享年58 岁。

郭元振虽少年雄迈,及贵居大臣、宰相高位,住处仍极俭约。手不离卷,很少有人见其面有愠色。其诗以《宝剑篇》(一名《古剑歌》)为代表作。他借咏宝剑的废弃,来感叹人才的埋没,托物言志,慷慨豪迈,为唐初七古优秀诗作。五律《塞上》描写边关将士的辛劳和郁闷,亦较深切。著有《定远安边策》三卷,《安邦策》一卷,《九谏书》一卷,文集二十卷,已散失。《全唐诗》录其诗23首,编为一卷;《全唐文》收录期奏疏五篇。

 

王整(970~?),字子齐,大名县人。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己未科进士第一人。王整中状元后,历官太子舍人,监兖州酒务,后至殿中丞。曾以六宅使身份出使辽国,祝贺萧太后诞辰。回朝后,又曾提点河北刑狱。余事不详。

附:有资料称王整籍贯为“咸阳魏州人”而将其列为咸阳人,实大误。咸阳从未管辖魏州,之所以这样记载,并非记载失误,而是郡望遗风下的记录法,记载某人籍贯,姓氏郡望+籍贯地的记载法,“咸阳魏州(今属)人”就是郡望的流风,咸阳是指王整族系的郡望,而魏州是指王整的籍贯,这种记载方法在宋朝基本绝迹。

 

李釜,生卒年不详。大名人,字元量。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庚辰科状元。李釜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学渊博,犹崇儒学。其母妊娠之时,一日晨起釜鸣,其声可畏,声绝而母亲分娩,其父亲遂以“釜”命名。李釜少年好学,即长,负才名,于省试中夺取第一。因徽宗服丧期未满,未亲试进士,诏令以省试第一名李釜为新科进士第一名。中状元后,李釜历官河中通判,出知真州,因忤怒蔡京外甥,被免官,后起为中名舍人,以待制知筠州。李釜诗文极佳,《宋诗纪事》辑有其《留题王官谷》诗,诗云:“司空唐达士,寂寞卧云岑。扰扰任群态,休休信此心。泉声半山急,柳色旧庭深。仿佛登临处,遗踪一访寻。”

附:李釜籍贯有淮水人一说,存疑待考。

 

纳兰胡鲁刺(1160?1218),字号不详。大名路伯鲁欢猛安人,女真族。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丁巳科策论进士第一人。敢作敢为,有政绩,有操行,有仁德,不愧大魁称号。

纳兰胡鲁刺性情淳厚直爽,寡于言笑,好读书,博古通今。中状元后,任应奉翰林文字,曾奉诏令于临潢、上京等地统计耕牛数目。丞相完颜襄在肇州有田产,其家奴隐匿耕牛数目不报,纳兰胡鲁刺将其依法治罪。于是,两路再无隐匿不报者。回朝后,丞相不计私利,称其贤能。

纳兰胡鲁刺父亲病逝,其守丧极尽礼仪,为当地御史所称举。服丧期满,纳兰胡鲁刺转为翰林修撰,迁同知顺天军节度使事,随军征宋,因功加朝靖大夫,改礼部员外郎,曹州刺史。

曹州豪强仆散扣合于定陶间非法建立渡口,聚敛财物以饱私囊,几任官吏不敢查办,纳兰胡鲁刺到任后,抓捕仆散扣合,将其依法治罪,并穷究其党徒,使曹州治安得以彻底好转。

贞皊二年(1214),纳兰胡鲁刺改任泗州防御史后,召为吏部侍郎,迁绛阳军节度使,代行河东南宣抚副使职责。当时,金与蒙古战事吃紧,纳兰胡鲁刺领兵民,加固城池,修缮军械,招募壮丁,屯集粮草,积极备战,并向年老及有学问者咨询战守之策,又将这些做法上报朝廷,被宣宗诏令嘉奖,并令其他郡县参照办理。接着,加纳兰胡鲁刺为资善大夫,改任代理经略使,诏令入京。纳兰胡鲁刺因病不能行,兴定二年(1218)卒于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