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论坛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志论坛 >> 清初直隶山东河南总督的历史考察

清初直隶山东河南总督的历史考察

发表日期:2014-5-7 10:21:03 作者:佚名 浏览数:

作者简介:桂士辉,男,中国政法大学二学位班毕业,工作单位:河北省大名县地方志办公室。

 

【内容摘要】直隶总督被誉为清代的“疆臣领袖”,其前身是清顺治六年,为了扑灭冀鲁豫交界处的反清义军,而在大名府设立的直隶山东河南总督,康熙八年因兵戈平定而被裁撤。期间还曾一度在大名府设立保定巡抚、直隶总督。在直隶总督历史上,设在大名府的直隶山东河南总督时期比较重要,虽然旋设旋裁,但它是由明朝临时派遣在清初逐渐转为定制的过度产物,考察这一阶段的历史,分析其职权的变化和历任督抚在大名府的政事,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直隶总督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地方封疆大臣之一,总管直隶、河南、山东的军民政务,在清代居各省总督之首。由于直隶省地处京畿要地,因此直隶总督被称之为清代“疆臣领袖”。直隶总督前身是设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的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1],驻地大名府。顺治十五年(1658年)裁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复设保定巡抚,仍驻大名府。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廷诏15省设立总督,开始专设直隶总督一职,驻地大名府。康熙四年(1665年),裁撤直隶总督,改设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仍驻大名府。康熙八年(1669年,裁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直隶设巡抚,迁驻保定。雍正元年(1723年)再次设立直隶总督,并成为定制,直至清末。本文依据文献资料,对清顺治、康熙两朝的直隶山东河南总督作一考察,对一些文献记载进行考证辨误,分析探讨直隶山东河南总督的衙署、职权、统辖范围和历任督抚在大名府的政事。

一、满清统治在大名府的确立

清顺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初二日,清军进入北京,开始了入主中原的历史。时大名府归李自成大顺政权,刘芳亮署置官吏,以张景辰为防御使,李烨然为大名府知府,宗洪翼为大名府同知,陈王纪为理刑,乔廷秀为元城知县,吕乾炀为大名知县。武将马宁、熊正官、王国功,李日泽统兵镇守大名府城。六月三十日,清军游击戴兴、都司刘圣宗等率军围攻大名府,故明官绅接应,内外夹击。大顺防御使张景辰因兵力不敌,率城内府、县官员“斩关而出”。[2]大名府纳入清廷版图,但清署置的官员并未上任,且大顺军在彰德、磁州一带,时刻会卷土重来。七月九日,大顺军檄牌至大名府,云:“权将军刘,亲自领兵十万,由彰德、磁州一带指日攻取大名。”清真顺广大副总兵署理总兵事王璟惊慌失措,急报:“大名为神京门户,万一失守,则河北一带势如破竹,恳乞速发大兵,星夜前来,以救危疆。”[3]清军主力迅速西下,击溃大顺军。

苏自兴、邓名扬等举反清大旗,内黄、开州两城聚集义兵十余万。八月初五日,赵二艮部攻围清丰县,继而,进攻大名府城。初七日,大名道张之俊及大名、广平、顺德三府屡屡告急,称“最可虑者,莫如大名府,贼盗充斥,公然无忌”。清廷令王璟领兵一千五百人前往剿灭,王璟所过之地,市舍焚毁、遗民无几。在清军的残酷镇压下,真定、大名、顺德、广平四府山寨“贼寇”悉平。[4]大名府境内反清义军暂时挫败。满清统治在大名府的统治地位正式确立,清仍沿袭明制,设大名兵备道、大名府,大名兵备道辖大名、广平、顺德三府,大名府辖大名、元城、魏县、清丰、南乐、内黄、滑县、浚县、东明、长垣、开州。

二、直隶山东河南总督的设立及发展

大名府境内及境外反清义军的奋起抗清极大地威胁着清的统治。曹州李化鲸举义反清,巨野县、大名府、归德府(河南商丘)纷纷响应,大名府苏自兴、邓名扬、李跃门、刘文明,山东省丁明吾、李化鲸、张近堂等出入直、鲁、豫边境,攻略州县。[5]顺治四年(1647年)正月初三日,河南总兵孔希贵奏报:“义军孔五进攻大名府,击败之。”[6]

为增强大名府的军事防御力量,围剿义军。顺治五年(1948年)正月初五日,增设沧州、大名府驻防八旗兵,命武拉禅以梅勒额真(副都统)驻大名府,负责平息义军,靖地方。七月,因兖西、曹州等处义军连陷州县,清廷令驻防河间府甲喇章京阿儿赖、阿儿散率清军前往大名府,会同真定总兵鲁国男协力围剿。

因大名府地处三省交界,咽喉要道,且义军蜂起,真保巡抚无权调动兵力之权,总兵也没有越境剿灭之权。出于镇压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反清义军的需要,顺治六年(1949年)八月初十,礼部给事中姚文然奏请,裁真保巡抚,改设总督,驻大名府,辖直隶、山东及河南怀庆、卫辉、彰德三府,以督剿捕。得到顺治帝允准,八月二十四日,以原任浙闽总督张存仁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直隶、山东、河南、巡抚保定等府、提督紫荆等关、兼理海防军务。[7]

因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驻大名府,故也称大名总督。[8]张存仁首任直隶山东河南总督后,马光辉、李荫祖、张悬锡继任之。张悬锡在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任上因受辱自刎被降级,总督职缺。顺治十五年(1658年)五月二十九日,议政王、贝勒、大臣会推总督,顺治帝称:“向因地方初定,特设直省总督,以资弹压,今可不设。但直隶八府幅员辽阔。著再添巡抚一员,分行管理。其驻劄处所及管辖地方,吏部酌议妥确、并应用抚臣,即行会推具奏。”[9]于是,裁直隶山东河南总督,直隶省在顺天巡抚之外,又设一个保定巡抚,仍驻大名府。顺治十五年七月十四日,以礼部右侍郎潘朝选为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提督军务。[10]

然在裁撤三省总督改设巡抚的时间及巡抚称谓上,《清史稿·地理志一》作:“十六年,改为直隶巡抚。”清雍正《畿辅通志》、《光绪会典事例》、康熙《畿辅通志》、康熙《大名府志》等均误作顺治十六年改为直隶巡抚。顺天巡抚于顺治十八年裁撤,直隶地方只有保定巡抚一员巡抚,因之逐渐称为直隶巡抚,且与雍正二年改为直隶总督。因之,清代官书遂将后来法定的直隶巡抚称谓代替当初的法定称为保定巡抚。故华林甫《新修<清史地理志>广平、大名二府初稿》大名府条下作“顺治初属保定巡抚,五年至十五年为直隶河南山东三省总督治,十五年至十八年为保定巡抚治,十八年至康熙四年为直隶总督治,康熙四年至八年为三省总督治。”

顺治十七年(1660年)十月一日,保定巡抚自大名府移正定府。保定巡抚驻大名府凡三年,巡抚有潘朝选、刘祚远、王登联三人。

顺治十八年(1661八月十三日,清廷诏谕在直隶、山东、河南等15省各设立总督一员,驻省城,直隶总督驻大名府。十月初二日,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苗澄任直隶总督。[11]

康熙四年(1665年)五月二十二日,议政王贝勒大臣、九卿科道会议《吏部题请裁并督抚一疏》。议定:裁直隶总督,直隶、山东、河南设一总督总管三省事。六月初一日,升朱昌祚为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十四日,议定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驻劄大名府。《清史稿》作康熙三年改三省总督,误。康熙八年(1669年)七月一日,因时局平定,兵戈入库,裁直隶河南山东三省总督,此后再未设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12]康熙朝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凡八年两任,初由朱昌祚担任,继则白秉真任之。

三、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的衙署

顺治、康熙两朝,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的衙署共有两处:元城书院、大名道署。

元城书院在今南顺城街北,寺胡洞东,勺头街南,大名府城隍庙西。清乾隆年间为大名县衙署,民国时期为河北省第二高等法院,建国后为县社辩厂,今多半划归居民区。

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三月,大名兵备道刘秉鉴在大名府城西南创建元城书院,书院前建刘安世祠堂,后有上达楼,雄甲一方。嘉靖、隆庆年间重修。元城书院的建筑有东西号房和书室,“俱南向,通官街”。上达楼居中,上达楼雄甲一方,登临其上可俯瞰全城。上达楼楼上为文昌阁,楼南有刘安世祠堂,再南为前察院。直隶山东河南总督驻节大名府,因后察院(民国河北五女师旧址)“湫隘不堪居”,于是将前察院作为总督府衙署,“而通后书院之地以为内衙。自庚寅岁(顺治七年)二月间,因改上达楼,去文昌像,募各州县匠俊,造今南向、东向、西向三楼以为卧室。”顺治八年,因文昌帝君显灵,惟恐后任者不吉利,三省总督马光辉“乃塑小像供楼上,而其下仍为内房”。[13]

裁三省总督设保定巡抚后,元城书院并前察院又作为保定巡抚衙署。顺治十七年(1660年),保定巡抚移驻正定府后,这里又作为直隶提督衙署。顺治十八年,设直隶总督驻大名府,直隶提督移驻河间府,这里又作为直隶总督衙署。康熙四年(1665年)五月,裁直隶总督,设直隶山东河南总督,仍以元城书院和前察院作为衙署。[14]康熙六年(1667年)白秉真任直隶山东河南总督后,鉴于之前的总督署文昌帝君显灵一事,认为“神所凭依,不可动也”,于是将三省总督衙署移大名道署,恢复元城书院的文昌阁和刘安世祠堂。[15]大名道署创设于明正德七年,今大名城内道前街路北人民戏院即其旧址。康熙八年七月,直隶山东河南总督裁撤后,仍为大名道署,直至1928年大名道废。

四、历任总督、巡抚在大名府的政事

自顺治五年设立直隶山东河南总督至康熙八年裁撤,这一时期内,三省总督有张存仁、马光辉、李荫祖、张玄锡、朱昌祚、白秉真;保定巡抚有潘朝选、刘祚远、王登联:直隶总督有苗澄;直隶提督有刘良佐。均为清初名臣,任内积极执行清廷的政策,镇压农民起义军,安抚百姓,巩固了清政权的统治。其在大名府的政绩,清历次编修的《大名府志》、《大名县志》、《元城县志》等均有记载。

张存仁:任期为顺治六年八月二十四日至顺治八年十月,因病免职。张存仁(?——1652),原为明宁远副将,降清后属汉镶蓝旗,由清兵部尚书,浙闽总督,右副都御史,授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一等子爵,死后谥曰“忠勤”,祀直隶山东河南浙江福建名宦。任期内,“至则灭李化鲸,荡余贼张七等,考略优裕,功在封疆,德被黎庶。”[16]

马光辉:任期为顺治八年十月十七日至顺治十一年二月二十一日,因病免职。马光辉(?——1655),顺义大兴人,属汉镶蓝旗,明武举,降清后任游击、户部理事官、吏部参政,清军入关后任户部侍郎,顺治八年十月升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直隶山东河南、提督紫荆等关,兼理天津海防军务。顺治十一年,加太子太保衔。顺治十二年七月病死,谥曰“忠靖”。任期内,“宽严得体,军容整肃,修建郡城楼橹,悉出己囊。又平胶州之乱,居民赖以安堵。”[17]

李荫祖:任期为顺治十一年二月二十八日至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改任湖广总督。李荫祖(16291664),字绳武,朝鲜族。陕西提督李思忠次子。汉军正黄旗人。初授户部员外郎,三迁兵部侍郎。顺治十一年(1654),直隶水灾,奉命与尚书巴哈纳等治赈。寻升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直隶山东河南等处军务。十四年(1657),加太子太保,移督湖广,十七年,因病辞官。康熙三年病逝,入祀直隶山东河南湖广名宦。任期内,疏请免除受灾州县秋粮,招流民还故乡,镇压榆园军和大名府境内反清势力。时云南有军事,李荫祖带车马粮草长征南下,纪律严明,兵过不扰民。“抚军有方,能秋毫无犯,当滇省用兵之际,长征南下,理刍粮,给车马,谒大将,导之纪律,兵过而民不知扰。辑吏爱民,在在以诚心,出之人之感之者,久而不能释。”[18]

张悬锡:任期为顺治十四年一月十二日至十五年五月一日,降三品调职。张悬锡(?——1658),字仲若,清苑人,本名“玄锡”,为避讳作“悬锡”。原明进士,顺治十四年一月,因直省总督关系甚重,必得其人,乃能胜任。于是加张悬锡太子太保,仍以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直隶山东河南等处军务,兼理粮饷。顺治十五年四月二十三日,张悬锡受麻勒吉诘责受辱,激愤自刎,遇救未死。五月初一日,顺治帝谕旨:“张悬锡以总督三省重任,即有屈抑情节,皆当陈奏,遽尔刎颈,殊失大臣之体,本当罢黜,念其素行清谨,姑著降三级调用。”旋死。张悬锡“以廉介受知,简任三省总督,自署军门云:‘臣心似水,国法如山’,一生不负此语。”[19]

潘朝选:任期为顺治十五年七月十四日至十七年三月十九日,解职。潘朝选,字世衡,拔贡,由礼部右侍郎授保定巡抚。任内镇压反清义军,整饬驿递等。[20]

刘祚远:任期为顺治十七年四月十二日至同年六月,解职。刘正崇之子,字子延,山东安丘人,由大理寺卿授直隶巡抚。任上不足两月。

王登联:任期为顺治十七年九月二十四日至康熙五年十二月十四日,革职被杀。王登联(?——1666),字捷轩,属汉镶蓝旗人,贡生,授河南郑州知州,荐擢山东济宁道,累迁大理寺卿。顺治十七年授保定巡抚。严缉捕,盗贼屏息。康熙五年,以京东诸路圈地扰民,疏请停止,言甚痛切。革职被杀,民闻其死,甚哀之。康熙八年平反,追谥“悫愍”,祀直隶名宦。

苗澄:任期为顺治十八年十月二日至康熙四年五月二十二日,调职。苗澄,字大生,直隶任县人,顺治十六年九月,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任上,时有“真御史”美誉。顺治十七年七月至十二月,代理河务总督。顺治十八年十月二日出任直隶总督。任内,一方面缓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一方面大力镇压农民起义军,保证了清朝统治的巩固和延续。史称“节制瀛海,扬清激浊,开荒解逃,著有劳绩”;“山东巨寇作乱,一鼓擒之”。康熙五年十一月,改任西川总督,卒于任上。

朱昌祚:任期为康熙四年六月一日至五年十二月四日,革职被杀。朱昌祚(?——1666),字懋功,山东高唐人,由福建总督改任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军事驻防,不扰民间。因圈地“苦累军民,同巡抚王登联抗疏请罢,获罪死。”康熙八年平反,谥曰“勤愍”。祀直隶名宦。[21]

白秉真:任期为康熙六年一月四日至八年九月十六日,致仕。白秉真,又作白秉贞,字懿生,隶镶白旗汉军。顺治十七年(1660)授郧阳巡抚。康熙元年(1662)二月,迁山西总督。由山西总督改任直隶山东河南总督,康熙八年致仕。大名府城内多苦水区,白秉真在总督署西北角掘地尺余而得泉,遂修甃成井,筑醴亭其上。

刘良佐:任期为顺治十八年九月十六日,添设直隶、山东、山西、河南、云南五省提督。调江安提督刘良佐为直隶提督,驻大名府。刘良佐(?——1667),字明辅,大同左卫(山西大同)人,明末清初降臣。原是李自成部下,后降明,官拜总兵,宏光帝即位后,封其为广昌伯。1945年降清,属汉镶黄旗。在狄仁杰祠堂碑北高地开凿甘泉井,建甘泉庵,为当时一大胜景。

五、督抚的职权和统辖区域

直隶山东河南总督的历任总督职权并非一致,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存续之间,又设立过保定巡抚、直隶总督,无论是职权还是统辖范围均有变化。

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设立之初,首任总督张存仁是以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为兼衔,其职权除总督三省军事外,还“巡抚保定等府”,并“提督紫荆等关、兼理海防军务。”马光辉任内不再“巡抚保定等府”,所兼理的海防明确为“天津海防军务”。至李荫祖任内,仅“总督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三省总督的统辖范围是“总督直隶、山东、河南”,即今河北省大部、山西省北部、北京、天津、山东、河南的全部。这远比姚文然建议“总督直隶、山东及河南怀庆、卫辉、彰德三府”的区域大得多。康熙四年,再次设立直隶山东河南总督是因为“三藩叛也”,朱昌祚、白秉真总督直隶山东河南三省,主要亦是以军事为主。

保定巡抚时期,其职权亦不统一。潘朝选任内是“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提督军务”。刘祚远、王登联任内是“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保定、真、顺、广、大五府地方,管辖紫荆等关,提督军务,兼理粮饷。”增加了“管辖紫荆等关、兼理粮饷”两项职能。保定巡抚的统辖范围,驻大名府时期是“巡抚保定、真、顺、广、大五府地方”,保定巡抚移驻正定后的第二年,王登联兼理顺天巡抚事宜,此时的保定巡抚统辖直隶全境,故保定巡抚也称直隶巡抚。

直隶总督驻大名府时期,直隶总督虽然尚未成为定制,但是作为统管直隶省的地方军政长官,其职权偏重军政,统辖范围是顺天、永平、宣府、保定、真定、顺德、广平、大名、河间等九府和延庆、保安二州。

六、余论

一是,直隶山东河南总督设立在大名府的原因。直隶山东河南总督设立在大名府并非偶然,实因大名府“其郡界山东、河南之冲,鸿沟白马,控带绵络,古所谓河山之固,诸侯形制之势,海内莫重”地理位置使然。[22]明清时期的大名府辖境如同山东、河南两省间的一个楔子,冀鲁豫交界处的义军,北上则围攻大名,直逼北京,南下则江淮、中原,惟有三省总督设置在大名,方能更好的镇压冀鲁豫交界区的反清势力。此外,大名府久为用武之区,义勇尚武,民风彪悍,“风俗强悍,夙称难治”[23],在压迫面前敢于抗争,面对满清的入侵,民众不屈不挠奋起反抗,远胜其他地区,亦是一个因素。 

二是,直隶山东河南总督设立在大名府的意义。自曹魏黄初二年(221年)设立阳平郡至1937年河北省大名专区止,1700多年大名始终是冀南豫北重要的区域中心,曾两为国都(后唐、藩齐)七为陪都(魏国别都、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藩齐)。清初的直隶山东河南总督,元、明、清三朝省级机构唯一一次设在大名,前后21年。作为省会,它与保定、正定、天津、石家庄并列步入河北省的历史,这段历史是大名府的辉煌,也是明清大名府城政治上的顶峰,它不但是直隶省第一省会,更是直鲁豫三省的政治军事中心,这个历史地位是明清两朝其他府无法比拟的。

三是,直隶山东河南总督存废对大名府的影响。三省总督的裁撤,对大名府经济上的影响极为明显。直隶山东河南总督驻大名府后,大名府跃升为直鲁豫三省政治军事中心,庞大的军政人员消费,直接拉动了大名府经济的发展,三省总督裁撤后,经济迅速萧条。《艾家口等镇新易地方碑记》对此有详实记载:“我朝定鼎,虽两河他徙,然制台驻节,三省辐辏,民犹得习其业,安其居,烟火不至萧条……自牙撤后,郡城乃非复当年矣。家无中人之产,而徒迩一贾贩驵侩者也,遂往往坐绌……故是民不聊生,流离外散,即有孑遗而敝庐毁垣,衰飒满目。”[24]

 

 

【注释】

[1]清代官书对于清初各地总督、巡抚、将军、提督等官缺的设置和裁撤,以及某些地域和职官的称谓,其记载十分棍乱,甚至彼此抵悟。关于三省总督的最初设置时间,《清史稿·地理志一》、《光绪会典事例》卷23、《皇清文献通考·兵考五》等均作“顺治五年”。然据《清世祖实录》卷45顺治六年八月姚文然奏言设立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并任命张存仁为首任三省总督,直隶山东河南总督为顺治六年设,非顺治五年。

[2] 《顺治元年七月庆藩奉国中尉朱帅钦启本》,原录本藏第一历史档案馆。转引自顾城《明末农民战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44页。

[3] 国立中央研究院《明清史料》丙编第五本,1936年,第410页。

[4]《清实录·世祖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第三册,第122页。

[5]民国·程廷恒《大名县志》,1934年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第536页。

[6]《清实录·世祖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第三册第245页。

[7]《清实录·世祖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第三册,第361、364页。

[8]王汝涛、蔡生印编注《白耷山人诗集编年注》,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165页,《大名总督马光辉移会总河杨芳兴、总漕沈文奎,特书参余,下山东按察司狱》。清·储元升《东明县志》卷三“国朝大名总督李荫祖、总督朱昌祚”。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第161页。

[9]《清实录·世祖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第三册,第916页。

[10]《清实录·世祖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第三册,第923页。

[11]《清实录·圣祖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第四册,第91页。

[12]《清实录·圣祖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第四册,第229、230、232页。

[13]清·周邦彬修《大名府志》,海南出版社2001年影印,第74页。

[14]清·李卫《畿辅通志》卷六十。

[15]民国·程廷恒《大名县志》,1934年,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第398页。

[16]清·朱瑛等修《大名府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影印,第448页。

[17]清·朱瑛等修《大名府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影印,第449页。

[18]清·朱瑛等修《大名府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影印,第449页。

[19]清·朱瑛等修《大名府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影印,第449页。

[20]清·朱瑛等修《大名府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影印,第449页。

[21]清·朱瑛等修《大名府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影印,第450页。

[22]民国·程廷恒《大名县志》,1934年,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第252页。

[23]民国·程廷恒《大名县志》,1934年,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第254页。

[24]王兴、李亚主编《邯郸运河碑刻》,河北美术出版社,2012年,1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