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风味饮食
特色物产
民间工艺
古物遗存
风物杂记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风物图典 >> 民风民俗 >> 《水浒传》中北京大名府元宵节

《水浒传》中北京大名府元宵节

发表日期:2014-2-13 10:55:46 作者:佚名 浏览数:

水浒传》中先后有三次提到元宵节。第一次是第三十三回“宋江夜看小鳌山,花荣大闹清风寨”中,宋江在清风镇“夜看小鳌山”,被寨主刘高拿住;第二次是第六十六回“时迁火烧翠云楼,吴用智取大名府”,梁山好汉值正月十五闹元宵之际攻打大名府,劫牢营救卢俊义;第三次是第七十二回“柴进簪花入禁苑,李逵元夜闹东京”,宋江去东京元宵夜赏灯。下面只说 《水浒传》中第六十六回北京大名府元宵节。

《水浒传》中提到的元宵节就是农历正月十五,本称上元节,按我国的语言习惯,元为始,宵为夜,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叫元宵,而上元节的主要庆祝活动在夜间,所以叫元宵节。

 


 

《水浒传》第六十六回作者便是利用宋朝时期北京大名府的元宵放灯来发展故事情节的。首先由于“这北京大名府是河北头一个大郡,冲要去处。却有诸路买卖,云屯雾集,只听放灯,都来赶趁。”于是梁山好汉有的装作进城来观赏花灯,有的挑着花灯在城中闲走,有的装扮成“社火”,特别是时迁打扮成卖元宵节物“闹鹅儿”的,他们都混进了观赏花灯和赶趁买卖的人群里,进入了北京大名府城。从而出现了“时迁火烧翠云楼,吴用智取大名府”这样激烈、紧张的一幕。

1、场景 :《水浒传》第六十六回北京大名府元宵节前描写:家家门前扎起灯栅,都要赛挂好灯,巧样烟火;户内缚起山棚,摆放五色屏风炮灯,四边都挂名人书画,并奇异古董玩器之物;在城大街小巷,家家都要点灯。大名府留守司州桥边,搭起一座鳌山,上面盘红黄纸龙两条,每片鳞甲上点灯一盏,口喷净水。去州桥河内周围上下,点灯不计其数。铜佛寺前扎起一座鳌山,上面盘青龙一条,周回也有千百盏花灯。翠云楼前也扎起一座鳌山,上面盘着一条白龙,四面灯火,不计其数。元宵节夜晚描写:黄昏月上,六街三市,各处坊隅巷陌,点放花灯。大街小巷,都有社火。值此元宵,有诗为证:北京三五风光好,膏雨初晴春意早。银花火树不夜城,陆地拥出蓬莱岛。烛龙街照夜光寒,人民歌舞欣时安。五凤羽扶双贝阙,六鳌背驾三神山。又:红妆女立朱帘下,白面郎骑紫骝马。笙箫嘹亮入青雲,月光清射鸳鸯瓦。翠雲楼高侵碧天,嬉游来往多婵娟。灯球灿烂若锦绣,王孙公子真神仙。

 


 

2、灯棚:以“说话人”的口吻对“灯棚”的正面描写,描述了北京大名府的元宵灯景:家家门前扎起灯棚,都要赛挂花灯,巧样烟火。户内缚起山棚,摆放五色屏风炮灯,四边都挂名人画片并奇异古董玩器之物。从时迁的视线的侧面描写:正月十三日,(时迁)却在城中往来观看居民百姓搭缚灯棚,悬挂灯火。

3、鳌山:“鳌山”原指古代传说海上有巨龟背负神山,后世每逢元宵灯节,便摹拟其形,把无数绚丽多彩的花灯扎架而起,供游人观赏,谓之“鳌山”。《水浒》中,作者在描绘元宵灯景时,对鳌山的描写极其细致,极其生动。写北京大名府元宵灯节时,也描画了四处鳌山:一是在“市中心添搭两座鳌山”。二是在“大名府留守司州桥边搭起一座鳌山,上面盘红黄纸龙两条,每片鳞甲上点灯一盏,口喷净水。”三是在“铜佛寺前扎起一座鳌山,上面盘青龙一条,周围也有千百盏花灯。”四是在“翠云楼前也扎起一座鳌山,上面盘着一条白龙,四面灯火不计其数。”

4、龙灯:宋朝时期非常有地方特色的“烛龙”灯在《水浒传》中也有多处描写。如那首吟咏北京大名府元宵节的“灯词”中就写到了“烛龙衔照夜光寒”。在留守司州桥边的“一座鳌山上面,盘红黄纸龙的两条,每片鳞甲上点灯一盏,口喷净水。”又,在翠云楼前的“一座鳌山上面,盘着一条白龙,四面灯火不计其数。”

5、舞蹈:作者写到了北京大名府元宵灯节上所表演的又一个脍炙人口的滑稽舞蹈《耍和尚》。《耍和尚》又称《耍大头》,这个至今已流传到全国深受人们喜爱的滑稽舞蹈。舞蹈中的两个人物:月明和尚即玉通禅师,柳翠是南宋杭州抱剑营的名妓。如第六十六回:……前街傀儡,顾不得面目皆非,后巷清音,尽丢坏龙笙凤管。……耍和尚烧得头焦额烂,麻婆子赶得屁滚尿流。踏竹马的暗中刀枪,舞鲍老的难免刃槊。就是在北京大名府元宵“舞队”中的由民间艺人表演的舞蹈《傀儡》舞、《耍和尚》、《麻婆子》、《踏竹马》、《舞鲍老》以及民间音乐《清音》全都是取材于宋朝时期元宵节广场的“舞队”表演。

6、节物:那首赞咏北京大名府元宵灯节的灯词中也有这样的描写:“翠云楼高侵碧天,嬉游来往多婵娟。灯球烂灿若锦绣。”元宵之夜,三五成群到北京最热闹的翠云楼嬉游的婵娟,她们头上戴着“小灯球”,如锦绣般光照耀人。如第六十六回对时迁装作卖元宵节物“闹蛾儿”的小贩,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却说时迁挟着一个篮儿,里面都是硫黄,焰硝,放火的药头,篮儿上插几朵闹蛾儿,踅入翠云楼后,走上楼去,只见阁子内吹笙箫,动鼓板,掀云闹社,子弟们闹闹嚷嚷,都在楼上打哄赏灯,时迁上到楼上,只做卖闹蛾儿的,各处阁子里去看。时迁在元宵之夜,潜入北京城,上翠云楼的目的是要火烧翠云楼,为梁山好汉救出卢俊义而放火为号,故而他巧妙地装成卖“闹蛾儿”的小贩。在装有硫黄、焰硝和放火的药头的“篮儿上插几朵闹蛾儿”,以掩人耳目。从而掀开了火烧翠云楼、智取大名府这惊天动地的一幕。

7、筹办:因为北京大名府“诸路买卖,云屯雾集。只听放灯,都来赶趁”,各地来的人们,更为放灯造足了声势。在城里,“城坊隅巷陌该管厢官,每日点视,只得装扮社火”,由于官府的监督,全民都行动了起来;“豪富之家,各自去赛花灯”,有钱人家趁此机会展示自己的实力;官府也在城里扎起了四座鳌山;“城中各处宫观寺院佛殿法堂中,各设灯火,庆赏丰年。三瓦两舍,更不必说”。大名府的元宵节放灯,是由官府、百姓一起筹备的,也是由官府和民间共同出资兴办的。

转自《damingren_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