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府州志”是“河北地理”新推出的系列报道。在一定程度上,这个系列仍然是“城市”系列报道的延续,因为定州、蔚州、大名府等,在历史上一度作为“中心城市”而存在。我们挖掘这些府、州的历史,关注它们的现状和发展,试图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解读、记录历史。
走出定州火车站,脚步有些犹豫,不知道该往哪里去。
定州与想象中的古城不一样。似乎是源于对历史的某种痴迷,一想到“古城”,应该是独有的灰色,那是只有历经千年风雨才会在其肌体上附着的色彩。同时,古城会始终保持着一种神秘,它吸引着你前去,而当你真正接近时,却又怀有畏惧,不敢轻易靠近。我们相信,那里的一砖一瓦,都有讲不完的故事。
然而,定州给人的感觉还是太新了。
所以,当我们带着谨慎上路,这一刻终于可以走进定州古城去看、去听、去触摸时,却有些失落。这并不是说,我们功利的寻找到头来毫无收获。故事是有的,只是美丽的余味略感凄凉。


定州城内的百姓生活(1925年美国人镜头中的定州)

老街还在,只是没有老物件了
外地人很少了解的定州古与今
对于这座文字记载史长达3000余年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前来旅游的人一般都会选择去这几个地方看看:文庙、开元寺塔、贡院,顶多再加上南城门。
这条不成文的旅游线路,让人们在城内绕上一圈,历史与现实,在内心纠缠出各种情绪。
或许,定州就是这样,既真实又带有某种想象。
文庙门前,两位老妇坐在售票口闲聊,其中一位拿着一串钥匙,来回摆动,发出声响。不时有游客进来打断她们的谈话,她们并不介意,偶尔笑笑。
定州文庙又称“孔子庙”,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了。此时,一位挽起裤脚、趿拉着布鞋、推着自行车叫卖红枣的老农正巧经过,他吃力地喊着:“谁买枣呢?”却无人回应。他似乎就是这么无心地走街串巷,只是蓦然闯入这红墙灰瓦的空间。这一幕、这一刻,他成了映照历史最清晰的影像。
文庙现存东中西三个毗邻的院落。不过,只有中院供游人参观。一进门,是两棵古树,相传是苏东坡亲自种下,因此被称为“东坡双槐”。
这位北宋著名文学家所到之处,似乎都会为当地的文化积淀增加深度。他在定州任职虽仅半年多,却也给这座城市留下了诸多影响。比如他创作了“定州大秧歌”,现在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他亲手酿制的“中山松醪”酒,“雪浪石”等。
文庙内有古树29棵,而且,“这些都是有身份(列入古树名录)的。”导游边晓露说,“它们是定州古城历史的见证者。”
这天,恰巧隔壁冀中职业技术学院的导游专业学生来此实习,院内到处是欢声笑语。
自称是这些学生“师哥”的谢军与我们攀谈,当我们提到“历史”一词时,他显得有些惊讶,“你们是外地人?”我们点头称是。“定州对外宣传力度不大,外地人很少了解定州的。”他这样解释道。
这种认识,在定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韩振京那里也得到了印证。这几年来,他先后接待过日本、美国、新西兰等国家的学者,也曾接待过一些大地方来参观考察的高层领导和知识分子,当听了介绍和看了一些景点之后,他们都非常惊诧,说定州这个地方“有真的”,可惜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当年的城门(1925年美国人镜头中的定州)

南城门前,市民坐看过客

昔日的开元寺塔(1925年美国人镜头中的定州) 今天的开元寺塔前繁花盛开
昔日的“神奇壮丽”与现在的“废毁改建”
定州还被称为“壮烈之城”,这与一场战争有关。
宋代,金兵侵宋时,河北州郡尽入金,惟定州城屹立不降。自1126年起,至1128年,定州被金军围困三年,城中粮绝,士兵甚至无力手持兵器。知府陈遘欲全力一拼,为防止城池失守,家人受到屈辱,在最后一战之前,命部下将家人全部杀死。定州城落入金人之手,得知陈遘这一壮举后,金军将其厚葬。
作为大漠南下华北大平原之要冲,定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为“九州咽喉”。
当年,八路军攻打定州城(时称定县)时,战争持续了七天七夜才结束,激烈程度可见一斑。不过,由此可以看出这座古城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
据《水经注》载,定州城最早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所筑。明清时期是定州城的定形期。明洪武元年(1368年),都督平安展筑城墙,这时一座壮丽宏伟的城池雏形开始显现。据记载,当时的城墙周长二十六里余十三步,高三丈,四门各建月城,上有门楼。到了清末,一座城墙坚固,城内衙署、贡院、文庙、寺观、园林等公用设施齐备的定州城完整地呈现在华北平原上。
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让定州人对古城毫不吝啬溢美之词,人们写道:在这里,你几乎可以看到中国各个朝代的印迹。这里神奇,岁月中垒压了尘封的记忆。这里壮丽,血火中成就了巨人开疆拓土的伟绩。
不过,相对于昔日的“神奇”、“梦想”、“壮丽”,如今,古城的历史似乎不再那么立体。现在,它更多关联的是“废毁”或“改建”这样的字眼。
这样的例子,在古城不胜枚举。韩振京说:“定州塔西面有个剧院,是一栋二层木楼,里面喝茶看戏,像北京城的茶馆。当然还有包厢。我小时候也经常去,不过都是从下水道通风口偷偷钻进去,因为买不起票。虽然不知道唱的是什么,但是看着很热闹,很开心。”
“这个拆的时间还不久。其实,这十年间,定州为追求现代化建筑和面貌,将城市原有个性和特色破坏了”的现实,还是令韩振京感慨万端:“如果不毁坏,比现在搞的这些建筑有价值多了。现在,定州人忽然明白过来了,觉得非常可惜……”
类似的遗憾还有文庙的泮池和小桥。韩振京跺跺脚:“它们就在我们这栋办公楼下压着呢。不过,这座桥还没有彻底毁坏,河道也只是用土填埋住了。如果现在(把办公楼)拆了它还能显现出来,这些还都可以恢复。”不过,其难度也可想而知。
最让韩振京心痛的是衙署的拆毁。这座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的建筑群,在韩振京眼里,是定州“最宏伟”的建筑。
而且,在其更楼的匾额上“古中山国”四个字,也正象征着定州的骄傲与荣耀。
定州是古中山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在汉代,定州为中山国首府。几千年来,定州曾两度被立为国都,一是战国中山国都,一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慕容垂建后燕国都。定州这几年在城市文化建设上,也一直在打“中山文化”这张牌,并不断发掘和整理相关内容,举办各种中山文化论坛。

昔日雪浪斋(1925年美国人镜头中的定州) 今日的雪浪斋风景依旧

已被拆毁的府衙是当时最宏伟的建筑(1925年美国人镜头中的定州)

今日的文庙,只有中院供人参观
80多年前美国人镜头中的定州老街
“我非常怀念和留恋定州的老街,它承载的历史记忆非常深刻。比如塔胡同、料草胡同、边家胡同、南都府营胡同、北都府营胡同、东马道胡同、西马道胡同,一看名字,就知道功能。”韩振京说。
“老街在哪儿?”记者问。
“去南城门看看吧。”他说。
城门外,一家眼镜店挂着“老字号”的招牌,里面却装修一新。眼镜店对面是一间略显破旧的门脸,这是一家烧饼店,门口没有任何招牌,却有很多顾客。
店老板正在光着脊梁和面。一炉烧饼烤熟了,他掏出焦黄酥脆的烧饼,混合着芝麻、花生油、面粉的香味扑鼻而来。门前的梧桐树下,街坊正在打麻将。香味弥漫而来,当中一个人喊:“来俩烧饼。”
烧饼店老板告诉我们这条街是老街,只是没有老物件。他指指自己的屋子说:“我这间屋子,过去是这儿最大的店铺,老板是贩盐的。”
幸运的是,我们在韩振京那里找到了一些老照片。那是1925年,晏阳初与平教会——他作为主要领导者发起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定州(时称定县)进行社会教育实验(即“定县实验”)时,随行的一位美国人拍摄的一组照片。这位美国人让我们看到了百年前定州城内的行人,看到了喜庆的迎亲队伍,也看到了出殡的悲戚。

贡院照壁前曾经的“揭榜”盛况(1925年美国人镜头中的定州)

贡院门前冷落
昔日贡院今日的考生祈愿地
照片一张张翻过,其中一张是夕阳西下时的开元寺塔剪影。很多来定州的摄影爱好者,都喜欢拍这座塔的一个剪影。
开元寺塔是一座11层的阁式建筑,高83.7米,是世界上现存最高的砖木结构古塔,有“中华第一塔”之美誉。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料记载,宋太宗时开元寺僧人会能奉旨西竺取经,得“舍利子”归。咸平四年(1001年),皇帝诏会能建塔,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始成,历时55年,工程浩大,有“砍尽嘉山(曲阳境内)木,修成定州塔”之说。
门庭同样有些冷落的还有贡院。不过,在高考前夕,这里甚至有些拥挤,都是前来祈愿的考生和家长。
贡院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是我国北方惟一保存完整的州属贡院,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地人叫贡院“考棚”,现在主要由影壁、大门、魁阁号舍、大堂、后楼组成。原来的贡院规模要宏大得多,史书记载,它有文武两个考场,既能考秀才,又可考武生。现在,武场已不存在。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影壁,它不仅有遮蔽和装饰的作用,还是考后揭榜的地方。“揭榜”无疑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不仅要鸣炮奏乐,还要高搭梯架,由本州书法最好的三五个人来书写(这时是不准围观的)。榜文的写法也很有讲究,以中试考生考号排列成圈状,中间一个“中”字,这个“中”字的写法,是取“贵”字的上半部字形,即上半部长,下半部短,寓意“高中”。待写完后,由兵丁高呼发榜,人们便蜂拥而至寻找自家姓名。
古老农业城的城市化未来
韩振京感慨:“古城的记忆正在淡漠,正在被逐步忘记……”这句话,对正在实施中等城市战略的定州,似乎更具现实意义。
不过,由于历史上战乱、灾害等原因,定州城毁了建、建了又毁,因此,至今基本还是一个烙大饼式的农业城。此外,韩振京还认为,定州城市化总体水平低,城市经济薄弱以及由于过去城建上的一盘散沙,导致城市格局还处在一个大集镇位次上。
不过,定州还是有诸多有利条件,比如深厚的文化底蕴。还有,定州经过几十年的城市建设,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和物质力量。特别是定州电厂、长安汽车、旭阳焦化、伊利液态奶等立市项目的相继落户投产,也为定州树立了良好的投资兴业形象。
对于未来,有的人充满信心,有的人却依依难舍。“定州的确是古城,但它每天都在变新。”一位市民说。
■文/本报记者申晓飞 ■摄/本报记者崔靖
■供图/定州市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