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
当代人物
游子风范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大名人物 >> 历史名人 >> 乌古孙良桢

乌古孙良桢

发表日期:2013-12-4 9:17:39 作者:佚名 浏览数:

乌古孙良桢(?1358),字干卿,号约斋。其先为女真乌古部人,曾祖父时徒居大名。父乌古孙泽,官至廉访使。良桢天资超人,好读书。至治二年(1322),补江阴州(治今扛苏江阴)判官,后调婺州武义县(今属浙江)尹,有政绩。改漳州路(治今福建漳州)推官,狱有不实,即予平反。移官泉州,转延平(治今福建南平)判官,迁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弹劾辽阳行省左丞相达识贴睦尔等。升都事。以言不尽行,解官去。复起为监察御史,多次上疏劝谏,皆不报。

至正四年(1344),授刑部员外郎,转御史台都事。五年,改中书左司都事,出为江东道肃政廉访副使,上任一日即辞归。六年,授平江路(治今江苏苏州)总管,未赴。八年,复召为右司员外郎。次年,升郎中。迁广东道肃政廉访使,未行,仍为郎中。迁福建道肃政廉访使,途中召还,任参议中书省事,兼经筵官。十一年,拜治书侍御史,升中书参知政事、同知经筵事。

至正十三年,升中书左丞,兼大司农卿,仍同知经筵事。值军饷不足,遂与右丞悟良哈台立分司农司,主屯田。此次屯田,规模很大。政府规定,西自西山,南至保定、河间,北至檀(治今北京密云)、顺州(治今北京顺义),东至迁民镇(今秦皇岛东北),凡系官土地,及原有各处屯田,一律由分司农司制定办法,募民佃种。又由江浙、淮东等处召募能种水田及修筑围堰之人北上,聘为农师,教民耕种。屯田当年即收粮二十万石。皇太子立,良桢被召为詹亭院副詹事。

至正十四年,迁淮南行省左丞。先前,泰州张士诚降而复叛,杀淮南行省参知政事赵琏,进占高邮、六合,良桢从太师脱脱统诸路兵马南征,将克高邮,诏令解除脱脱兵权。有人劝脱脱勒兵北向,为朝廷察知。事情牵连到良桢,但查无实证,遂还任中书左丞,分省彰德(治今河南安阳),调运军粮。半年后,还中书。十六年,进阶荣禄大夫。十七年,迁大司农。次年,升右丞,仍兼大司农。以疾归,寻卒。

良桢对朝政多有建议,如建议罢免福建、山东盐课,罢浙东、西长生牛租及频海受灾围田赋税,皆有利于民。有诗文奏议若干卷藏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