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论坛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志论坛 >> 魏博节度使何氏家族与大名府故城——大名府故城考略之三

魏博节度使何氏家族与大名府故城——大名府故城考略之三

发表日期:2013-10-24 16:04:05 作者:佚名 浏览数:

摘要:本文依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所取得的资料,对何氏家族三世功绩的历史进行了探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何氏藩镇与大名府故城的历史渊源关系,为人们正确认识唐晚期藩镇割据的历史,挖掘大名府故城的历史价值和意义,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大名府;藩镇:地方文化:邯郸

 

大名府故城(以下简称故城)在唐代晚期,为“河朔三镇”之一的魏博镇的首府和中心。魏博自田承嗣家族统治50余年后,节度使为史宪诚所替代,但时间较为短暂,仅7年时间。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由于军中兵变,节度使史宪诚被杀,何进滔受朝廷加奉,接替了魏博节度使的职位。故城历史上又重新开始了新一轮家族统治时期。何氏“自进滔至全皋,凡三世,四十二年。”(1)何氏家族长达四十余年的藩镇割据史,在故城乃至唐藩镇史上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对何氏家族藩镇割据的历史进行系统探讨,无论对认识了解故城的历史价值,还是对唐藩镇割据史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但截止到目前,有关何氏家族的系统研究还仍未开展起来,追溯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相应的文物考古调查资料所致。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基本建设和考古调查勘探工作的进行,何氏家族的墓地和墓志遗存相继被发现,为我们正确认识何氏家族的历史,探讨唐晚期藩镇割据状况及深入研究故城提供了重要资料。本文即依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资料,对何氏家族与故城的关系,进行一些初步探讨和评析。

一、何氏家族在魏博镇的统治及与唐王朝的关系

1、何进滔通领魏博镇

穆宗长庆二年(822年),田氏家族最后一任节度使田布被先锋兵马使史宪诚逼杀,朝廷下诏任命史宪诚为魏博节度使。宪诚虽然表面上接受朝廷的旄钺,归受朝廷管辖,但内实与幽州、成德节度使相互连接,阴谋叛乱。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六月,唐朝廷“以史宪诚为兼侍中、河东节度使;以李听兼魏博节度使;以相、卫、澶三州,分史孝章(又名史唐,宪诚之子)为节度使。”(2)李听自贝州行军至馆陶时,魏州内部即发生军乱。由于史宪诚将魏州府库粮财大肆挥霍,引起将士不满,军中大乱,杀死了史宪诚,举荐都知兵马使何进滔为留后。李听至魏州,遭到何进滔的拒绝。何进滔出奇兵攻伐李听,李听大败,得昭义兵相救,投奔至滑台。“河北久用兵,馈运不给,朝廷厌苦之。八月,壬子,以进滔为魏博节度使,复以相、卫、澶三州归之。”(3)何进滔不但取得了魏博节度使之位,还将被分割出去的相、卫、澶三州重归于自己的管辖之下,重新恢复了魏博原属领地。

2、何进滔、何弘敬、何全皋三世主要功绩

何进滔,灵武人。关于其政绩,见之史书的记载主要是在田弘正时代。何进滔原属田弘正部将,田弘正攻伐成德节度使王承宗,进滔带兵攻镇州。王承宗派将引精骑千余人逼近魏博,被进滔率领的将士击退,大获胜利。“弘正奉诏讨郓州,破李师道,时进滔为衙内都知兵马使,以功授兼侍御史。”(4);大和三年(829年),魏州军变,史宪诚被杀后,何进滔被朝廷加封为魏博节度使;关于何进滔任魏博节度使后直至开成五年(840年)卒期间的活动和功绩,史书则记载甚少,《旧唐书》中只说:“为魏帅十余年,大得民情,累官至司徒、平章事卒。”另查阅其他相关史书,记载基本略同。

进滔死,军中推举进滔子、都知兵马使何重顺为留后,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六月,“以魏博节度使何重顺为节度使。”(5)世袭了父位。会昌三年(853年)二月“赐魏博节度使何重顺名弘敬。”(6)武宗讨伐判军刘稹,弘敬任东面招讨泽潞使。及王宰越乾河攻泽州,“镇州王元逵下邢、洺二州,兵次上党”(7)何弘敬出兵讨伐刘稹,拔平恩、肥乡等地。泽潞平定后,诏加金紫诏加金紫左仆射平章事,食封百户,不久加司空。宣宗时期,对魏博专事姑息,封为光禄大夫、司徒平章事、太保兼司徒。“懿宗初,兼中书令,封楚国公。咸通七年(866年)死,赠太师。”(8

弘敬卒后,其子何全皋于第二年,即咸通八年(867年)被诏授为魏博节度使,世袭了父位。后因平定判军庞勋有功,被朝廷加官授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何全皋年少,性情骄暴,克扣军中粮饷,杀戮士卒,将士不甘忍受,咸通十一年(870年),军中发生判乱,何全皋被杀。至此,结束了何氏家族在魏博长达四十余年的统治。

何全皋被杀后,“推大将韩君雄为留后。成德节度使王景崇为之请旌节。”(9)第二年春,被朝廷诏授为魏博节度使。从此,魏博进入了由土生土长的魏州人统治时代,先后经过了韩君雄、韩简、乐彦祯、罗弘信、罗绍威等,直到唐朝灭亡,并延续至五代时期。

上述何氏藩镇的演变过程,虽然较为简单,但何氏家族四十余年的割据统治对唐王朝的影响还是能够窥之一斑:

1、何氏家族的藩镇势力仍相当大,唐朝廷对何氏藩镇采取的仍然是“姑息”的政策。何进滔取得魏博节度使职位后,把原来朝廷分置给史孝章的相、卫、澶三州重新归于自己的管辖之下,使魏博藩镇的势力恢复到了原来魏博镇所管辖的六州之地;唐朝廷恩准何氏藩镇节度使的职位可以世袭,足见何氏家族势力之大;何氏三世,尤其是何进滔和何弘敬不断地被朝廷加官进职,显然说明何氏藩镇对唐王朝中央政权的影响是巨大的。透过上述现象,我们可以不难看出唐朝廷对何氏家族采取的仍然是姑息的政策。唐朝廷的姑息政策,一定程度上又助长了何氏势力的膨胀和蔓延。在已发现并发掘的何弘敬墓特殊的形制和规模及墓志的宏大上也可以得到证明。

2、总体上看,何氏家族与唐王朝保持着较为融洽的君臣关系。我们知道田弘正统帅魏博时代,是听命于朝廷管辖的,也许是受此影响,何氏家族在其统帅魏博的四十余年中,没有发生叛乱或与其他各镇连判事件,基本上与朝廷保持着较为融洽的关系。关于这一点,从史书记载的何进滔德政碑中也可看出。何进滔死后,唐文宗诏当时的翰林学士刘公权为其撰文,并为其立德政碑,建牌楼以示歌功颂德,若进滔节度使与唐朝廷为敌,其死后是不会受到文宗皇帝这么高的待遇的。

上述是我们对何氏家族藩镇统治的一些探讨和评述,那么,何氏家族与故城的历史渊源又是如何呢?

二、何氏家族与大名府故城的几个问题

随着文物调查勘探工作的开展,何氏家族的墓地被发现,并出土了迄今唐代最大的墓志—何弘敬墓志。何氏遗迹、遗存的发现和出土,为我们进一步认识何氏家族与故城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1、万堤古墓群与何氏先茔

何氏家族在魏博统治了四十余年,死后葬身何处?即何氏先茔到底在哪里?史书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随着基本建设的进行和文物工作者考古勘探发掘的开展,何氏家族的墓地问题得以初步解决。经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考古勘探发掘证实:位于大名县万堤劳改场至漳河南岸一带,是唐魏博节度使何进滔的宗茔,分布面积约两平方公里。即我们现在所称的万堤古墓群。

万堤古墓群,位于今大名县东北11.5公里的万堤村东北,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自1963年发现并挖掘何弘敬墓志以来,现已探明还有三座墓埋于地下。文物工作者将它们分别编号为M1M4。其中编号为MIM3的三座墓在大名县万堤农场,M4墓在万堤村东。

M1号墓经考古发掘出土的墓志和文物工作者鉴定,为魏博节度使何弘敬之墓。此墓是1963年农场打井时发现,并于1964年、1972年、1974年,破坏性地挖掘了三次。发掘揭示出了该墓特殊的形制和结构:古墓面南,正前方约10米处,有九根棱行石柱,每根高3米,柱与柱相距均为2米,成正方形列阵。门为券顶石拱门,高3米,宽1.4米,厚0.25米。门后有两根长约1.5米,直径约0.2米粗糟的石柱,紧紧地顶着两扇石门。在门和墓室之间置一0.7米左右的石香炉。绕过石香炉再往里便是墓室。墓室似一个圆形砖井,其直径约6米,深约9米,顶部密封。清开墓室的乱砖、石块和残墙,是一层平铺着的石板。石板长度不等,厚约0.30.4米,厚0.2米,均为东西方向并排,相互挤得很紧。劈开缺口再撬动木板,一股浓烈的松香味扑鼻而来,木质良好,无一处糟坏。出土石器数件,墓志两合,其中一盒志盖顶面正中篆刻“唐故魏博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赠太师庐江何公墓志铭”。这是何弘敬的墓志,小的一盒从篆刻的内容可知是何弘敬妻子的墓志。从该墓出土的石器、墓砖和墓志铭等情况,文物工作者断定M1号墓为何弘敬墓。攎

M2号墓在万堤农场一号墓正北,从该墓再往北30米即到漳河。1973年农场打井时,发现在1620米深处,锥带上来的却是碎砖块,与M1号墓砖相同,估计也是唐墓。文物工作者依据何弘敬墓志的记述,“以八月一日癸葬于魏州贵乡县义君乡司徒村三城里西,去先茔一百二十步。”推测何弘敬是埋在何氏先茔的,M2号墓可能是何弘敬的父亲或祖父的。

M3号墓在M2号墓的北面,漳河道里。漳河涨水时冲出许多砖,与何弘敬的墓砖相似。

M4号墓在万堤村东二里。有封土,不规则,高约1.5,夹杂有沟纹砖,与何弘敬墓砖相同,推测可能也是唐墓。

综合发掘出土的墓志记载及其他相关资料,我们可以基本断定万堤古墓群应是何氏先茔墓地。但同时也有一些疑问需要进一步加以探讨:首先,从发掘结果看,未发现何弘敬等人的尸骨和精细的唐代随葬品。是专家所疑墓早期可能遭盗掘,还是另有其他原因;其次,从已经发掘的何弘敬墓看,何氏墓葬的形式与众不同,形成该墓特殊形式说明了什么,是藩镇越制的表现,还是唐代晚期墓葬的规制,应该引起考古工作者的注意;其次,除M1号墓发掘之外,其他三座墓还没有进行发掘,能否完全证实就是何氏先茔,还有待以后考古工作进行检验。但,尽管如此,何弘敬墓的发现,为我们探讨何氏家族与故城的历史渊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从何弘敬墓志看唐晚期的藩镇割据

1963年至1973年,文物工作者对万堤古墓群M1号墓进行了发掘,当时出土了大小两盒墓志。小的一合顶面正中篆刻十七字“大唐赠封越国太夫人武威安氏之墓碑铭”,这是何弘敬妻子安氏的墓志,志石为正方形,正面楷书2560字。此盒墓志已无,据传该墓志被磨庄村民拉走并毁掉。大的一盒是何弘敬的墓志,于1969年运到邯郸,现保存于邯郸市丛台公园邯郸碑林内。墓志为青石质,志盖呈盝顶式。盖边长1.881.96米,顶面正中篆刻二十五字:“唐故魏博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中书令赠太师庐江何公墓志铭”。四周、四杀和交角,浮雕“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牛、马、兽面等。造型大方,刻工极为精致。志面为正方形,边长1.95米,厚0.53,四壁雕花卉,供养人。正面楷书59行,3800余字。墓志内容以歌颂何弘敬的功德为主,但叙述历史较深,涉及面较广,有唐王朝与藩镇的关系,也有唐王朝与邻邦的经济、政治、军事的来往关系。何弘敬墓志规模之大,雕刻之精美,文字之多,在已发现的唐代墓志中实数罕见,属全国之最,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何弘敬墓志的发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晚期藩镇割据的节度使,实为不受朝廷管辖的土皇帝的事实。墓志充实了史书中有关记载的不足,对于研究唐藩镇割据,唐王朝与邻国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

3、何进滔德政碑与故城五礼记碑

1)、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右》记载:何进滔德政碑,唐翰林学士承旨兼侍书刘公权撰并书,进滔,《唐书》有传。开成五年(840年)立,其高数丈,制度甚伟,在今河北都转运使公廨内。又《集古录目》记载:翰林承旨兼侍书工部侍郎刘公权撰并书,翰林待诏梁王司马唐元度篆额。进滔为魏博节度使,文宗诏公权等为撰德政碑。以开成五年(840年)正月立,有碑楼尚存。(10)上述记载,为我们叙述了何进滔德政碑的树立年代及撰文、篆额人,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描绘出了何进滔德政碑的规模之宏大,为我们准确认识何进滔在唐代晚期藩镇中的地位,提供了历史的左证:何氏家族与唐代中央政府保持着较为和谐的关系。一方面何进滔本人对唐朝的贡献是巨大的,再者何氏家族是听命于朝廷的,否则文宗皇帝是不可能诏刘公权等人耗费财力为之立碑歌功颂德。

2)、从遗存的五礼记碑看何进滔德政碑

五礼记碑,为宋徽宗御题“御制大观五礼之记”碑,简称“五礼记碑”,碑全高12.34米,宽3.04米,厚1.08米,总重量140.47吨,是目前已知国内最大的古碑。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于大名县石刻馆内。

那么,何进滔德政碑与五礼记碑又有何关系呢?

经史书记载和今人考证,五礼记碑是磨去何进滔德政碑字迹改刻而成的。对此,在欧阳修、陆游和赵明诚的著作中都有记载。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集古录》中写到:“何碑(即何进滔碑)在今(指宋仁宗时)河北都转运使公蹶(即公署)内”。南宋大诗人陆游,在他的《老学庵笔记》中写道:“此都(即大名府)有魏博节度使田绪遗爱碑,张弘靖书;何进滔德政碑,刘公权书。皆石刻之杰也。政和(宋徽宗年号)中,梁左丞子美为尹,皆毁之,以其石刻新颁‘五礼’新仪”。北宋金石学家赵明诚在他的《金石录》中写道:“何进滔碑亦云政和中大名尹(即梁子美)建言,磨去旧文,别刻新制,好古者为之叹惜。今大名之五礼碑,当即梁子美所刻也。绪、进滔之事不足道,然以唐贤书法之工,后人所当宝爱。蝣陵改修五礼意在粉饰太平,而牧守建言,辄为毁人自成之举,上亦不以为非也。君侈而蔬臣,识者知宗诈之不长。”(11)上述文献和著作为后人真实地记载了何进滔德政碑与五礼记碑的历史关系。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写了一篇《五礼新仪》,大名府尹梁子美为讨好皇上,竟把刘公权字磨去,重新刊刻“吉、凶、军、宾、嘉”《五礼新仪》之序,故有“五礼之记”之称。该碑原立于宫门外阅兵台上(今双台村中),明建文三年(1401年)漳卫河水患毁城时将其冲倒,碑身前倾,砸毁碑座龟首淤埋于泥中。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大名知府顾玉柱将碑挖出,断为九块,龟首已碎,不能重立,遂弃尘埃达四百多年之久。

为保护好此碑,大名县文物部门于19895月,耗资20多万元,对该碑进行了对接和树立,并将碑迁至大名县石刻馆内。由于大名府尹毁碑之时,由于碑楼所挡,碑两侧唐代书法家刘公权的字迹没有完全磨去,至今刘公的墨迹仍能够辨认。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进一步证实五礼记碑确实是由何进滔德政碑改刻而成的。虽然何进滔的德政碑留给后人的是太多的遗憾,使人们无法目睹一代书法大师的墨宝,但从另一个方面也为见证故城和何氏家族的历史的提供难能珍贵的历史实物。

三、结束语

何氏家族在故城历史上统治了四十余年,遗留下了宝贵的文物遗存,特别是经过考古调查发掘及出土的遗迹、遗存,对人们准确认识故城历史价值及文化内涵,提供了难得的宝贵资料。我们期待着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科学考古发掘的进一步开展,能够揭开更多的有关何氏家族的历史之迷。

注释:

1)、《新唐书》卷223列传第一百三十五《藩镇魏博》。

2)、《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三《唐纪五十九》。

3)、《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四《唐纪六十》。

4)、《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5)、《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六《唐纪六十二》。

6)、《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七《唐纪六十三》。

7)、《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一》。

8)、《新唐书》卷223列传第一百三十五《魏博藩镇》。

9)、《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二《唐纪六十八》。

10)、转引自《大名县志》(下)断注程廷恒本《古迹卷》第38页。

11)、转引自《邯郸古迹名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