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间:2013年5月17日上午
地 点:县政府第一会议室
主持人:马士英
出 席:市建设局、规划局负责人员:
梁耀峰(邯郸市建设局副局长、市名城办常务副主任)
马士英(市建设局名城办主任)
董智慧(市规划局城镇处长)
郭建华(市建设局名城办副主任)
常 川(市建设局名城办科员)
温 腾(市建设局名城办科员)
市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专家:
申有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委员会副秘书长)
侯廷生(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赵文化研究所所长)
莫礼非(市规划局原副局长、高级规划师)
王 兴(市文化局局长)
张宝生(市城乡规划院规划师)
县政府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员:
孟凡雄(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名城申报办主任)
杨 达(县方志办主任、名城申报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晋爱军(县规划局局长)
刘 冰(县新广文体旅局副局长)
桂士辉(县方志办副主任)
根据大名县政府的申请,按照市政府领导批示,邯郸市名城办组织相关专家对大名县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市级实地考察,随后,召开了初审会。
初审会共有五项议程:
第一项:大名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孟凡雄致欢迎词,并介绍大名历史文化及申报工作情况。
孟凡雄:代表县委政府对各位领导光临大名、指导名城建设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专家强调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件大事,县委、县政府相当重视。各位领导专家已多次光临大名,对大名的基本情况比较了解。专家们尤其对文化历史久远、底蕴深厚的地方比较关注,大名作为其中之一,大家了解的也比较透彻,对大名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杨达同志接任方志办以后为方志工作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工作认真、主动、积极。方志工作是一个弹性比较大的工作,干多干少都是干,方志办主动找工作,把份内工作做好的同时,主动要求承担县里的一些主要工作,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就是方志办主动提出并要求承办的,方志办在这项工作上以极大的热情倾注了大量的精力搜集信息、整理资料。县领导对这项工作也是高度重视,尽可能为方志办创造条件。从2011年初起,我们对申报文化名城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逐步了解申报的程序和步骤,积极开展对接工作,对条件、标准进行多次实地勘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大名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名人辈出,故事很多、传说很多,文化、工艺品、草编、小吃等方面也很有特色。大名优势劣势并存,可听的东西多、可看的东西少,旅游不发达。可喜的是,现任政府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认识到位,意识到大名历史文化名城这张名片对大名的宣传发展非常必要,在软件、硬件上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也在创造条件、争取条件,逐步完备。今天非常有幸请到各位专家站在专业高度,对大名提出专业指导,也对大名的现状进行评估,相信在各位专家的指导下,大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和文化旅游的发展都会开辟一个新局面,这是造福大名,系关大名长远发展的百年大计。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一旦申请成功,我们会珍惜荣誉,按照上级要求,把接下来的工作做得更好,把条件创造的更加完备,争取给大名争光,给邯郸争光。
第二项:观看大名县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多媒体演示文本。
第三项:专家讨论大名县申报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的意见。评审会推选申有顺任大名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评审专家组组长,侯廷生为秘书长。专家对大名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评审意见如下:

王兴:大名历史悠久、在史册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曾是都城,历史事件、历史名人很多,通过今天的考察和对大名的了解,大名遗存的不同时期的遗址以及历史建筑比较多,所以大名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先天条件。首先,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标准性的数据,申报过程中要按照标准进行准备。从文物方面进行讲评,文物分为田野文物和馆藏文物。文物可按照分类介绍,如古建筑、古石刻、古遗址等,或按级别介绍,如国家级、省级、市级等,按级别介绍最有说服力。馆藏文物也分级别,申报时可只介绍级别较高的,其他可简略介绍。石刻博物馆和大名县博物馆作为展示地方文物的场所要重点讲解。对现存的明、清、民国建筑要有规划性的文件,控制性的专项规划,统一要求。其次,要梳理大名古城内原有的肌理。对大名主要的街道进行摸查,对年久失修的古建筑要有具体的保护措施。有目前所做和今后打算怎么做的规划。第三,要加重对大名历史的挖掘,搜集老照片、摸查古树、古碑、古建筑等古东西,加重大名历史的深厚感。

张宝生: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需要历史风貌格局保存完整、有两个历史街区、有较完整的文物古迹及历史建筑。大名三个条件都符合。要区分历史建筑群与历史街区,两个不同概念。目前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大名缺少对历史建筑的挖掘、排查、登记造册,文本缺少对古城整体风貌格。局的介绍,保护措施也比较笼统。图片还需进一步加强,要高标准制作文本、图片集和反映历史与古城风貌的电视片。

侯廷生:按照有关要求填报相关表格、数据,准备齐全的材料,对所具备的条件一目了然。列出清单、完成程序。

莫礼非:大名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历史古迹丰富,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条件得天独厚。重庆大学制作的规划比较全面、科学,符合大名现状。城墙的修复工程很宏伟,但城墙里外脏乱差的环境应加大整顿力度,此外,护城河和城内的建筑物整治等问题都非常重要。五女师古建筑群,遗存规模较大,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民国女子师范学校,一定要杜绝乱搭乱建,恢复原有风貌,对申报省级,乃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都会添秤不少。作为平原地区,大名重要历史建筑保护得相当不错,十字街格局比较突出,历史街区的资源非常丰富。

申有顺:一、大名符合申报条件。对照国务院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中四条,第一条文物特别丰富,第二条历史建筑成区成片,第三条保留传统格局和风貌,第四条历史上是区域中心,或者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等。按这四条来说,大名都符合。不但符合省级名城标准,也基本符合国家级名城标准。但是有个硬条件——两个历史街区,大名稍有不足,但不等于不能申报,需要整治完善。二、要正确认识名城申报。申报不是目的是过程。申报的过程也是挖掘大名历史文化底蕴,延续特色和格局的过程;唤起保护意识,加强遗产保护的过程。它是一项综合性的大工程,需要建设、规划、文化、宣传等部门的共同参与、协作,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班子做后盾,一面挖掘,一面规划、整理,这个过程也是名城价值观认识的过程。三、两项硬件(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不足。大名具有丰富的历史建筑资源,但是缺少挖掘认定的正当程序。申报名城也是一个摸清家底的过程,提高历史遗址保护意识的过程。文物部门应按程序对古城内外的历史建筑进行摸底登记建档,由县政府下发文件,完成历史建筑的认定过程,并确定合适的保护措施,如挂牌保护等。大名历史街区比较成规模,但是界限模糊,要明确历史街区和风貌区的不同,确定不同的保护措施。街区有两个要求,历史建筑必需占60%,建筑面积占50%以上,街区面积必须大于1公顷。县政府应动员城管、规划、房管、宣传、街道办事处等各部门形成合力,共同为保护大名的历史文化努力。软件(材料)大名准备比较成熟,但也有一些问题。申报历史文化名城需要文本、保护规划、多媒体或视频、保护措施。现在缺少一个老照片不少于10张的照片集。多媒体光盘制作尚不符合要求,要再细化和条理,其内容主要包括:概况及历史沿革、历史文化特色、反映古镇古风照片、保护规划及措施。文本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应紧扣四个条件写。现在的不足是,缺少历史建筑,挖掘展示还不到位;缺少对大名特色的简练语言描述;保护措施还需进一步细化;要有专门负责的部门,具体的保护措施。下一步以市政府名义向省政府申报时,一定要从软件、硬件进一步完善。
最后,专家一致通过《大名县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市级专家初评会意见》,认为:大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城肌理犹存,明清古城墙体、城门及大量建筑物遗存丰富,保护(含修缮、恢复)完整,符合申报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