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柴氏后人已经认定,后周柴世宗之子--纪王柴熙谨被潘美收养,改名潘惟正(一说潘惟吉)。(笔者注:括号中“一说潘惟吉”是柴氏后人的原话)。据柴氏当今后人柴道琳 、柴立新 、柴立超三位先生撰文中说:“ 后周纪王柴熙谨被潘美收养,改名潘维(惟)正、一说潘维(惟)吉,潘维(惟)吉为刺史(将军),其子潘夙,字伯恭,大名人。宋开国功臣潘美从孙。仁宗天圣中,上书论时政,授仁寿主簿。知韶州,擢江西转运判官,转提点广西、湖北刑狱。因平邵州蛮之叛,破其围峒九十,徒知滑州,改湖北转运使、知桂州。入为司封郎、知昭问馆,历度支监铁副使、知河中府,迁光禄卿、知荆南、鄂州,卒于七十。夙以将家子,而能留心旁务,用当其才。潘夙子潘必正为举人,有《潘必正词选》。”柴氏后人认定维(惟)正、维(惟)吉为同一人。也认定潘夙是惟正和惟吉的儿子。
6.潘夙子潘必正,是戏剧舞台上人所共知的人物,《玉堂春》和《玉簪记》都有他的出场。但他却是真实的历史人物。《玉簪记》就是以他的经历写的故事。据《古今女史》和明人杂剧《张於湖误入女贞观》讲的是:北宋末年开封府尹潘夙与同僚陈某相交,恰好两家夫人怀有身孕,便指腹为亲,并以玉簪、鸳鸯扇坠为聘。潘家生子取名必正,陈家生女唤作娇莲。後来潘夙辞官回河南,陈家也远迁潭州,相隔万里,十六年间杳无音讯。潘必正读书上进,进京赶考,这时候陈娇莲父亲早已病故,母女两人相依为命。陈娇莲与母亲避金兵乱,途中走失,娇莲为张二娘所救,入金陵城外女贞观为女道士,法名妙常。建康太守张于湖赴任,暂寓女贞观,因窃听妙常弹琴,对其才华赞赏不已。第二天专程探访,斗奕论道,并以情语挑之,妙常严辞拒绝。不久观主之侄潘必正应试落第,不愿回乡,也寄居观内。必正遇到妙常,也为她的美貌和才华所吸引,顿生爱意。妙常也有意於必正。通过茶叙、琴挑、问病、题诗等多次交往後,两人交心,私托终生。不久姑母发现了他们的私情,决意拆散这对有情人,便催必正早日赴试,并亲送至江畔。妙常私雇小舟,追赶上潘生,以玉簪为表记相赠,潘生酬以鸳鸯扇坠,二人相泣而别。後必正及第授官,两人成婚相携返回河南。在河南潘家,妙常见到了母亲,原来妙常之母早已访至潘家,於是两家欢庆团圆。以真名真人真事写的戏剧是难能可贵的, 清代之後,舞台上经常上演的是《琴挑》与《秋江》,至今不衰。是什么原因呢?是否与美公抚孤及潘、柴二家有关系呢?
7.2005年12月3日《邯郸晚报》刊登赵明信先生的文章《北宋开国功臣潘美和他的故里》,文中说:“潘美的道德人品也有值得称道之处。宋太祖皇袍加身之初,到周恭帝被废之后居住在天清寺,周恭帝的宫人们一齐跪拜在地。宋太祖一问,知道是柴世宗的两个小儿子,很不耐烦,‘留着他们干什么?’他的随从当即把之两个小孩子提了出去。潘美用手掐着柱子,低头不语。宋太祖问:‘你认为我这样作不对吗?’潘美说:‘我岂敢说你不对,只是觉得于理不安。’宋太祖觉出不妥,立即把两个孩子叫回来,并把一个赐给潘美收养。潘美对待这个孩子和自己的亲生子女一样,这个孩子始终以潘美为父,这就是潘惟正。”这段话与宋朝王銍在《默记》中的记载是相同的。
8.潘美公的子女究竟有几人呢?从早期的资料上来看是有八个子女,即五子三女。理由有三:
一是据湖北广水市委党校潘成忠先生在给我的信中说:“宋仁宗庆历四年所修族谱《潘氏世谱源流简明表》记载有:惟熙、惟德、惟清、惟固、惟文(此子过继给潘美二弟潘骞)五个儿子。”庆历四年即公元1044年,美公去世是淳化二年(公元991年),相差只有五十三年,这个时候修的族谱,其真实性相对来说是很高的。这里惟熙是排在第一的,但《宋史》将惟熙排在最后。《宋史》是元朝脱脱主编的,距离美公去世已经快三百年了,所以愚以为庆历族谱所载可靠性要高一些。
二是据江西南皋忠武堂荥阳《潘氏族谱》卷首世系表记载:“美公由北京大名府迁河南开封府世系表:第一世美 公 ,魏州大名人,娶郗氏。生子五:惟熙、惟德、惟清、惟固、惟文;(笔者注:与上面庆历族谱五子完全相同)生女三:长适元帅傅谦,次适太尉谢铎,三适节度使杨廷汉。公佐宋太祖受周禅,陕帅袁彦单骑突寨,公谕曰:天命既归,宜修臣职,彦遂入朝。后伐南汉平江南,讨北汉,累建大功。拜忠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封韩国公。殁赠太师中书令相使谥武惠,咸平二年,配享太庙。其子惟熙之女为章怀皇后,又追封郑王,有传见谱首。第二世惟熙,官平州刺使,娶秦氏。生子三:仁裕、仁矩、仁显;生女一:即章怀皇后。惟德,官宫苑使,娶 氏。生子二:仁俭、仁宽。惟清,官崇仪使,娶 氏。生子二:仁忠、仁漫。惟固,拜上阁门使,娶 氏。生子一:仁正。惟文,过继骞公。第三世 :仁裕,官吉水太守。仁矩,官阁门候。仁显,官黄门侍郎。仁俭,官石门录事。仁宽,官毫州佥判。仁忠,官翰林承旨。仁温,官河中太守。仁正,官福州太守。”是谱将美公三代世系完全注明了。
三是据湖北省咸宁《潘氏族谱》总序中记载:“六十七世谱、生子震,以军校戊常山,此六十八世也。震生子三:长曰美,仕周至客省使,陈桥之变,太祖先告美仕於朝,后伐南唐平江南讨北汉累建大功,官至忠武军节度使同平章事,追赠太师中书令,谥武惠封郑王。次曰骞,三曰琳,从兄征伐,各立奇功。骞迁武威军节度使,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封晋平王。琳迁殿前都指使,崇进银青荣禄大夫,封鲁惠候。美子五:长惟熙,平州刺史,熙女为章怀皇后。次惟德,宫苑使;三惟清,崇仪使;四惟固,西上阁门使;幼子惟文,以弟骞无嗣,美以惟文嗣之。熙兄弟与叔琳俱家京兆。太祖开宝间,汉中反,上命骞将兵十万镇守九江,嗣子(惟文)以仕途危险,当遗子孙安,遂择湓浦(九江)之地家焉。惟文生子三:仁表、仁佑、仁爱,乃七十一世也。琳公生子三:长惟思、次惟孔、三惟新任吉水太守,思公封南昌候,生子一、名仁福。以上虽远世人忘,但历历可考也。”是谱将美公上下五代世系注的很清楚,只是美公之父名震,与《宋史》所记不同。在这里惟熙也是长子,五子名讳也完全相同。
所以愚以为美公有五个儿子和三个女儿是可信的。但五个儿子中,是没有惟正的。可是《宋史》却有惟正而没有惟文。广水市委党校潘成忠先生在信中说:“因为惟文过继给骞(公),因而《宋史》未载。”他的观点是有道理的。那么,“惟正”是不是美公所收养的柴世宗的儿子柴熙谨呢?如果是,“惟吉”是从子又作何解释呢?因为宋朝王巩在《随手杂录》中记载有:“太祖曰:「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美遂持归,其後太祖亦不问,美亦不复言,後终剌史,名惟吉(注:侄与吉偕音)。”在这里,宋太祖是明确要潘美将其作侄儿抚养的,不能作儿子。所以惟吉是从子(笔者注:所谓“从子”,也就是侄儿。比如《后汉书.谢弼传》中有‘中常侍曹节从子绍为东郡太守’之说)。如果惟吉是美公收养柴世宗的儿子柴熙谨,那么,惟正又是怎么回事呢?所以愚以为这里面仍然还有一个谜未曾解开。如果按王巩的《随手杂录》和王銍的《默记》所记以及柴氏后人的认定惟正和惟吉同为一人的话,那么《宋史》的记载岂不存在差错了吗?有人可能会对此提出反问:“《宋史》怎么会有差错呢?”我认为的确是不应有差错的!可事实上《宋史》还真的存在有疑问的地方,比如:据《宋史》列传第一 后妃上 说:“真宗章怀潘皇后,大名人,忠武军节度美第八女。”可是《宋史》列传第十七中记的是:“惟熙女,即章怀皇后也。”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实际上,章怀皇后据族谱记载是惟熙的女儿,并非美公第八女。《宋史》上还记有“后美(公)追封郑王,(也)是由章怀故”,这句话也是有问题的。因为美公是咸平二年八月就追封郑王了,但章怀皇后是庆历中才正式定名的,这里面有一个时间差。还有人认为潘美当太师是因为他是“国丈”,这也是误解,潘美是检校太师,是正一品统兵的官职。潘美之所以得到宋太祖的充分信任,在“杯酒释兵权”中没有释他的兵权,完全是因为他对大宋王朝的忠心耿耿和功劳。
笔者虽然对这段历史作了一些探讨,但自认为还是很敷浅的,差讹处一定很多,祈望宗亲们多多指正。
转自《潘氏宗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