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东林场位于大名城东偏南10公里黄河故道,原属一片飞沙不毛之地。因是国家投资又在境内卫河以东,故名“国营大名县卫东林场”(简称卫东林场)。
卫东林场建于1958年,国家投资8万元,南起大龙公社曹任村,北至上马头公社石家寨村,南北长9公里,东西宽15公里,是由周围村庄的荒地组成的,总面积为19万亩。分南、中、北三个林区。首任场长赵善堂带领干部职工28人,在南林区白手起家,自力更生建起土房25间,作为场部。
1960年奉上级指示将北林区归还给生产大队。
1963年洪水后,场部由南林区移到中林区(即现在地址)。当年冬,经河北省林勘设计院勘查,在原定边界的基础上,南至大龙公社曹任村,东至南李庄公社的小湖村、南李庄村、沙窝庙村;北至赵站公社的花二庄、曹道口村,西至龙王庙公社的木堤村、郑村、双庙村,重新划定了林场边界线,林场面积为7875亩,并绘图造册报河北省林业厅备案。
卫东林场自建场起就主抓了林木栽培。1958年为防风固沙,联合当地群众在中林区插柳6000亩、1200万株。1963年遭受特大洪水,80%插柳被淹,1964年春补栽刺槐200万株。同时在南林区栽植一批杨、柳、刺槐等。
1977年根据林场地质情况在中区北端筑台田植树,南北向,每4米宽挖沟培土,造一道台田,台高1米,顶宽2米,沟底宽15米,台上栽刺槐,沟底栽北京杨。因地质瘠薄缺肥,长势不佳。同年建苗圃360亩,先后培育毛白杨600万株,毛白杨种条120万根,优良接穗84万根,除满足本县造林外,外销山东、河南等地。同时育成果树苗13万株,多销于县内。
1980年对林地进行了普查,实行分类经营。对低质林区,更新毛白杨750亩,栽植毛白杨227万株。并搞了沙地毛白杨施肥试验,效益良好。1990年经省测量调查,均达到或超过了阶段生长指标。同年还营造果园100亩,栽苹果树3700株。
1987年从山东引进欧美速生沙兰杨700株,种植面积20亩,经管理长势良好,1990年胸径最大的达20公分,一般在16—17公分。
1988年林场实行招标承包,1989年9月合同中止。
卫东林场1971年开展林业科研工作,现已积累数据几十万个。并做到生产、教学、科研一体化。卫东林场与北京林大、河北林学院合作,每年有毕业生来场实习。到1990年已有2名硕士研究生,经在场实习,撰写出2篇论文,被北京林大评为二、三等奖。有27名本科毕业生通过在林场实习,各自写出论文,均被评为优等。近10年来大名县林业上的科研或合作项目,大都是在林场搞成的,被国家、省级林业刊物选登16篇。
1981至1990年该场向社会提供木材2500立方米。1990年有活立木蓄积量15764立方米,林木总值330万元。有职工47人。
摘自《大名县志》(199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