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事聚焦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史事聚焦 >> 狄仁杰及其祠堂碑

狄仁杰及其祠堂碑

发表日期:2013-5-2 10:32:42 作者:佚名 浏览数:

 

狄仁杰,字怀英,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生于太原 (也就是现在山西省阳曲和文水县之间,后改为太原府),卒于唐久视(公元700年)九月,享年九十三岁。狄仁杰辅佐武则天是有卓识远见的,堪称一代名相。他在政治、军事、司法方面有卓越贡献。

最初,他任并州(太原府前身)都督府法曹,主管司法。由于司法工作有成就,调京师长安任大理丞,担任了中层官员,负责审核刑狱案件。凡经他审理的,狱无冤狱,案无冤案。唐高宗仪凤年间(公元676年)升为侍御史,奉行弹劾非法、督察郡县、代表朝廷出外执行任务。他执法如山,破案如神,至今传为佳话。《狄公案》小说至今脍炙人口,它的理论仍然是现代研究侦破案件的参考资料。又先后任宁州(今甘肃宁县)、豫州(今安阳)刺史。垂拱二年(公元686年)九月调回长安,任冬官侍郎,掌管工程制作。垂拱四年(公元688年)六月,斗胆向武则天建议历史上著名的事件“废淫祠”被武则天采纳。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武后拜狄仁杰为相,而名垂青史

狄仁杰在任侍御史期间,执法如山,铁面无私,与左台御史中丞耒俊臣结下私恨。耒俊臣性残忍,经常诬蔑公卿,武后阴纵甚惨,因而狄仁杰被耒俊臣诬陷下狱。后贬为彭泽(县名,在江西省北部)令。

万岁通天(公元696年)九月,武则天下诏,令天下勇士十万之众进攻契丹(当时少数民族,后建国号为辽)十月契丹攻陷冀州(现在河北省中、南部),河北震动。武则天调狄仁杰从彭泽到魏州(今大名)任刺史(州官),狄仁杰到魏州组织了反击,击退了契丹。冀州人民才免于继续受杀戮和战火的摧残,并保住了唐王朝的疆土。神功元年 (公元697年)回长安恢复相位。后又出任河北道行军副元帅、安抚大使等职。狄仁杰在魏州时间虽短,但是劳苦功高,对唐王朝的社稷和人民的安居乐业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魏州人民为给狄仁杰歌功颂德,于神功二年(公元698年)建造了祠堂,以报恩德。后来祠堂因乱而废。一说因战乱而毁;一说狄仁杰回长安,其子为所欲为,祠堂被群众焚之。

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十一月,魏博节度使田弘 正,根据相(今安阳)、卫(今汲县)、澶(今范县)、贝(今武城)、魏(今大名)、博(今聊城)六州人民的意愿,为纪念狄仁杰的功德,在原址(位置在今大名县殷李庄乡孔 庄村西北里许),重建了祠堂。此碑由冯宿撰文,胡澄书丹。现重建的祠堂已毁。我们现在仅能看到的“大唐狄 梁公祠堂碑”比最初的祠堂晚一百一十四年,距今已一 千一百七十余年的历史。此碑高四点四六米,宽一点四

六米,厚零点四六米,龟座已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的有关规定和河北 省人民政府〔1982〕157号文件,将此碑公布为河北省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摘自大名县政协《大名文史资料》第一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