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风味饮食
特色物产
民间工艺
古物遗存
风物杂记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风物图典 >> 民风民俗 >> 浅谈 “门当户对”

浅谈 “门当户对”

发表日期:2013-4-10 14:18:43 作者:佚名 浏览数:

作者简介:王拯,河北省大名县人口计生局办公室工作。  

 

“门当户对” 旧指男女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相当,适合结亲,是中国古代男女婚嫁衡量条件的常用语。 1919年“五四“运动”前,被当成金科玉律奉行。“五四”运动后,则被做为一种陈旧、落后及反动的观念来批判。

在当今中国,父母在子女婚姻上的发言权越来越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早已成为滚滚长江东逝水,奔流到海不复回。自由恋爱已成为社会的主流,只要而且符合法定结婚年龄,热恋中的男女,随时可以拿着身份证,到其中一方户籍地的民政部门领取《结婚证》,连单位证明也不用开,婚姻自主得到了最大体现。

但他们是否真正就不讲 “门当户对”了呢?

笔者认为:恰恰相反,“门当户对”始终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是做为一种规律在运转着,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遵循这条规律,婚姻就可能长久且幸福美满,违背这条规律,婚姻就可能破裂或失败。你看当今社会上的“名女嫁豪门,才子配佳人,打工哥娶了打工妹,老实人还找老实人”比比皆是,纵然不象古代那样将军娶了宰相女,状元当了驸马郎。但这不是 “门当户对”又是什么呢?

而那些不讲“门当户对”,仅凭一时的冲动就毅然冲破阻力走上红地毯,或者热衷试婚的年轻人。他们婚姻的成功率又有多少?持久率又有多长呢?当今社会居高不下的离婚率,似乎验证了一切。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更别说流传上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化。“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婚姻是男女双方一辈子的大事,自然要慎之又慎。

恋爱是两个人的事,婚姻也是两个人的事,也是两个家庭的事。家庭氛围、家庭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是在一个家族一代一代沿袭下来的,即便周围的环境有变化,也不会轻易改变。如果有相近的生活习惯,对现实事物的看法相近,生活中才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才会有共同的快乐,才会保持更长久的彼此欣赏,也才会让婚姻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在选择婚姻时主动讲究一下“门当户对”,听一听真心希望你一辈子幸福的父母、亲朋和好友的意见,未必是什么坏事。起码也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吧!

但新时代的“门当户对”,绝不能沿袭过去单凭门第和财富就能定终身的“一言堂”。而要在权衡双方家庭的门第、财富、习惯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二人在思想上是否达到共同或相近的高度,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是否相互认同,生活习惯、消费习惯上是否产生共鸣,是否有共同语言和同甘共苦的精神和准备,建立在这样综合基础上的“门当户对”,才是真正的“门当户对”。讲究一下又何尝不可呢?

值得注意的是:千万不要“潜力股”在“门当户对”中的价值。只要对方够聪明能干且志向远大,即使家庭地位和财富暂时远远不如自己,但其日后的前程却不可限量,慧眼识英,雪中送炭,甚至和这样的人才结为秦晋之好,不失为千古佳话。王宝玔为薜平贵苦守寒窑十八年,吕雉甘嫁穷困潦倒时的汉高祖,戏文上的富家千金,哪一个不是看上了对方的才能和远大志向,而将其做为潜力股,来中和其在家庭地位和财富上的不足,而达到将来的“门当户对”呢?但你得必须得有伯乐识千里马的火眼金睛和前期投入的共患难才行。如果没有,那就老老实实地从谈恋爱开始,就讲究一下新时代的“门当户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