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
民风民俗
风味饮食
特色物产
民间工艺
古物遗存
风物杂记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风物图典 >> 民风民俗 >> 随礼和请客

随礼和请客

发表日期:2013-4-10 14:15:30 作者:佚名 浏览数:

作者简介:王拯,在大名县人口计生局办公室工作。2010年被聘为县史志研究员、县志编辑。

 

随礼,又叫随份子、凑份子。在我们这个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礼义之邦是最流行的,贫富贵贱,一视同仁,普及率几达100%,区别只在礼物的轻重。国外是否也流行,我不晓得,就是有,估计也没有我们的历史悠久和普及!

记得小时候看大人随礼,基本上都是随东西。喜事扯个被子面、买个床单、小孩衣服和玩具,白事买块布料什么的,挂在事主院子里的墙上、晾衣服的绳子上,花花绿绿、青黄蓝黑,引人注目。挂的东西越多,证明人缘越好,随礼人越多。不仅亲朋好友随,邻里百舍也随,只不过随的礼物轻一些,意思意思,趁数而已。

上班后的前几年,通过观察发现,人们随礼仍是以随东西为主。喜事一般送太空被、毛毯、小家电、小孩衣服和玩具,白事仍是送布,但布的质量则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面料的长短也以能做一套或一件衣服为标准,原因当然是生活水平提高了,收入增长了,送的礼物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了。再以后,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礼则以随钱为主,送东西为辅了;到近几年,则几乎全部是随钱了,起步金额也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10元,逐渐增到30元、50元、80元、100元,还有随200元的。

我刚上班时一个月能领到手的工资是195元,按10元的起步价算,够随19个半礼;而现在每个月能领到手的工资是1890多元,按100元的起步价算,随19个还不够。随礼起步价的增长速度要比工资增长的速度略快一点。这只是指象我这样的普通县级公务员而言,大中城市、效益高的单位干部职工的随礼数额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当然,也有互相攀比主动提升随礼幅度的。3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0元、50000元,甚至一出手就是100000元的也不稀罕,但只限于他们之间的一个小圈子,如房地产开发商、富得流油的大老板等,外人是望尘莫及的。至于那些借随礼之便,搞行贿之实的,就更不足为外人道了。他们“随的礼”,肯定是个大数字,甚至是天文数字,名目也是五花八门,一般人想学也学不来。一是没资金,学不了。二是看不惯,不屑学。

说完随礼,再说请客。这里所说的请客专指随礼后事主安排的请客,其他的请客不算在内。随礼以后要请客,这个规矩不知道是谁定的,什么时候定的,但大家执行得都很彻底。

记得小时候随礼后的请客,基本上介于亲戚朋友之间。无论是红事还是白事,大家都到事主家去,十里八乡,天南海北的,聚在一起不容易,办完事后一起吃顿饭,互相认识认识,增强一下感情,以后有什么事互相照应照应,皆大欢喜,无可厚非。还都是在事主家里就地拉桌。屋子里摆不下的,就在院子里支上帐蓬,将酒席安在帐蓬里,院子里还摆不下的,就摆到最近的邻居家里。厨师是本村一条街上两个炒菜炒得较好的村民,服务员就是周围邻居家的年轻小伙子,再加上几个中年家庭妇女帮助烧火、洗盘子、冼碗,一切就都OK了。桌子、盘子、碗等是从邻居家借的,或者从专门从事租赁酒席器物的人家赁的;做菜的原料都是提前一天在市场上采购的。至于一席上多少个盘(一般不超过13个)、吸什么烟、喝什么酒,都要遵守村里红白理事会的规定,防止互相攀比。这样平均下来每桌不到80块钱,招待亲戚朋友后,多少还有些盈余。条件不太好的家庭,甚至还要将这个盈余提前考虑在内,用到对亲戚朋友的招待上。等于是靠亲戚朋友、邻里百舍和同事的随礼盈余,办了一点自己的事。再给别人随礼时,也就心甘情愿,礼尚往来了。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刚上班那几年,社会上的风气,还是除亲戚朋友外,单位同事和邻里百舍之间,基本上是光随礼不请客。关系特别近的,在起步价的基础上额外再加一份“礼”,纳入亲朋好友的序列才坐席。事主家办事还是略有盈余,皆大欢喜。

进入21世纪,特别是最近十年来,社会风气则逐渐改为将单位同事、邻里百舍和亲戚朋友一样对待,无论随多少钱的礼,都纳入请客的序列。酒桌越拉越多,标准越来越高。办一个事招待亲戚朋友、单位同事和邻里百舍,没有二三十桌绝对下不来,多的五六十桌、上百桌的也大有人在。而且基本上都不在家拉桌,而是直接上饭店了。酒宴标准也越来越高。不含烟酒,光菜就从刚开始时的每桌100元、150元,不断攀升到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大中城市和条件好一点的,则早已攀升到了1000元、2000元,甚至3000元一桌了。这样事主家办事就从以前的盈余转为亏损,随礼的人越多,亏损越严重。但由于大家都这样,只好硬撑着,否则就显得没面子,在大家面前抬不起头来。而随礼的人也有苦说不出,去吧给事主增加负担。不去吧又怕事主说自己架子大,不给事主捧场,不给事主面子。有时一天要同时给好几个人随礼,一顿饭跑好几个酒场,苦不堪言。钱随出去了几百,酒精灌了一肚。除了胃肠不舒服,酒场上认识的人,基本上没记住。长此以往,殊堪忧虑,实有探讨改进之必要。

笔者认为:正常的随礼无可厚非,也是人之常情。但在请客上,则应该区别对待,或者干脆“复古”。亲戚朋友热热闹闹,随礼后可以安排请客。同事和邻居则光随礼不赴宴,或只派极少数代表出席。这样既减轻事主的负担,也少浪费自己的时间,净化社会风气。只不过知难行易,要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得整个社会协调联动,单靠一两个单位、一两个人带头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净化社会风气、倡导社会文明,从随礼不赴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