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县(旧元城县)王村乡铁炉庄村王氏家族,清代一个家庭曾两科考中三位武进士,其中同治朝辛未科,王可相、王可富亲兄弟二人会试同科同榜题名,王可相并殿试为榜眼;光绪庚辰科,其侄子王景元又高中武进士。

考察墓碑
兄弟赶考
铁炉庄村,历来有尚武之风。早在北宋时,官军在此地修造兵器,安有很多铁炉,成村后故名铁炉庄。铁炉庄王姓,系明代初期从山西黎城县王阁庄迁来。先祖王义(一说为王德美)是个习武之人,其后历代习武不辍,清代尤盛,村东有演武场,村北有跑马场,村中有多处拳脚场,一到夜晚人们就不约而同聚在一起演练武艺。该村王姓第十一世王择选老人,家有五子,尤以次子王可相、三子王可富武功最高,骑马射箭、刀枪剑戟、大洪拳术,样样出众。王择选悉心培养,盼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有用之才,光宗耀祖。功夫不负有心人,王可相、王可富兄弟二人,在三年举行一次的县府童试中,以优异成绩双双考中,成为武秀才。清同治庚午年(1870年)秋,王择选老人卖掉家中正在开花的12亩绿豆地,资助王可相、王可富二人到顺天府参加乡试,王可相以第一名的成绩高中解元,王可富也以第八名中举。次年九月癸卯,兄弟二人又奉命到京城参加会试,全国各地举子取中贡士一百二十人,其中直隶取中十五人(《清同治朝实录》之三二零卷),王可相取得第一名会元,王可富取得第九名。
殿试夺冠
清同治辛未年冬月戊午朔(1871年十月初一),御试中式武举子王可相等一百二十人于太和殿前(《清同治朝实录》之三二一卷)。庚申(十月初三),醇郡王科尔沁、博多勒噶台亲王伯彦讷谟祜、正红旗汉军都统全庆,校阅中式武举马步射技勇。首场试骑马射箭、射毡球。马射之树,树距三十五步,驰马三趟,发箭九枝,三箭中靶为合格。王可相、王可富均连射连中九箭。毡球为斗形,直径约二尺,用皮毡做成,置于马道旁边高三尺之土墩上,王可相、王可富亦连续三发九箭射中,毡球落下。二场考步射、技勇。步射九矢中三为合格,王可富九矢八中,王可相九矢九中。步射后再开弓、舞刀、掇石,试技勇。头项拉硬弓,弓二力、十力、八力三号,另备有十二力以上的出号弓。应试者弓号自选,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满为准。王可富选十二力弓,王可相选十二力以上的出号弓,二人三次均拉满。二项舞大刀,刀分一百二十斤、一百斤、八十斤三号,试刀者应完成左右闯刀过顶、前后胸舞花等动作。刀号自选,一次完成为准。王可富选择一百二十斤大刀,王可相选择了自带的一百八十斤大刀,二人亦圆满完成规定动作。第三项是提石礩,即专为考试而备的石块,长方体,两边各有可以用手指抠住的地方。也分为三号,头号三百斤,二号二百五十斤,三号二百斤。同时备有三百斤以上的出号石礩,应试者石号自选。要求将石礩提至胸腹之间,再借助腹力将石礩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献印”,一次完成为合格。王可富选择三百斤石礩,一气呵成;王可相选择三百斤六十斤的出号石礩,除完成规定动作“石礩过腹”、“献印”外,并自行增加单手将三百斤六十斤石礩举过头顶的“举礩过顶”动作,获得满堂喝彩。三场为文场,又称内场,试策论。试《武经》论一篇、策一篇。王可相、王可富兄弟二人武艺高超,文才也出类拔萃 ,顺利交卷。
辛酉日(十月初四),上御养心殿。醇郡王等引见中式武举。亲定甲乙(《清同治朝实录》之三二一卷)。王可相在呈进的十名武进士名列第一,王可富排第十,福建上杭丁锦堂排在第六。但由于王可相、王可富二人名字取的不好,“可”与“克”同音,犯“克相”、“克富”之忌讳,而第六名丁锦堂名字吉利,丁锦堂反而取中状元,第一名出现了“让一人”,钦定榜眼。壬戌日(十月初五),同治帝至太和殿传胪,亲定武会试三甲。赐一甲丁锦堂、王可相、佟在田三人武进士及第,丁锦堂为武状元,王可相为武榜眼,佟在田为武探花;二甲徐振纲等十六人武进士出身,三甲杨荣、王可富等七十三人同武进士出身(《清同治朝实录》之三二一卷)。
福荫家族
王可相被钦点榜眼后,同治皇帝御封他为花翎侍卫、正三品参将,赏黄马褂,赐“榜眼及第” 匾额,在京城配红带花骑马夸官三日,回家乡候缺,待三年后赴任。
王可富殿试钦定武进士后,授武略将军(骑尉),在兵部登记注册,亦回家乡等候选用。
一人得道,福荫家族。由于王可相、王可富二人在朝取得功名,其家族成员也同时受到朝廷封赏。祖父王思学,皇清晋封武功将军;父亲王择选,皇清诰赠镇威将军;大伯父王上选,皇清诰赠武功将军;二伯父王清选,皇清诰赠武功将军;四叔父王朝选,皇清诰赠武功将军;长兄王可群,皇清诰赠镇威将军,武庠生。

铁炉庄王氏家谱全图


家谱局部
官府在铁炉庄村南大路北侧为王氏家族建造了石质牌坊,正面居中上镌“榜眼坊”三字,背面分别镌刻王可相、王可富的功名及其家族成员受皇帝封赏的记载,并镌刻“五脊六兽”等饰物。翻建了王可相、王可富府邸,在王可相大门上悬“榜眼及第”金匾,门前立“下马桩”。这些文物现均无存。
景元入仕
王家第三位武进士名叫王景元(又称景元),他是王可相大大伯王上选的孙子、亲叔伯哥哥王可均的儿子,与王可相、王可富是亲堂叔侄关系。
民国本《大名县志》人物志载:王景元,元城人,光绪庚午六年进士,花翎侍卫,河南南阳府游击(其家谱记为考城游击)。访问得知:王景元从小和叔父王可相、王可富一起练习武术,功底极深。经过童试、乡试,得中武举,于光绪庚辰六年(1880年)殿试为武进士(一说钦定探花),御授花翎侍卫,后到河南南阳府任从三品游击。其父王可均皇清诰赠武义都尉、武举,叔父王可立皇清诰赠武义都尉、武庠。


家谱局部
王景元到南阳府任上后,官为分营领兵大员(相当于今军分区司令)。他组织操练军士,剿匪缉盗,深入险境,身先士卒,忠于职守,枕戈待旦,竭力维护一方治安。他爱民如子,周济孤寡,乐善好施,深得南阳民众爱戴。他担任武官数十年,68岁时故于任上(生卒年月不详)。时南阳民众沿街哭祭,并委派60余人肩抬其灵柩,水陆相送,护送到大名原籍安葬。
王景元墓位于铁炉庄村东郊,原为柏木棺椁,青石板筑壁盖顶,坟内按照其遗嘱不埋贵重殉葬品;坟前立墓碑一通。1967年“文革”中,王景元墓被挖开,条石被拉走当做学校课桌,现已无存;墓碑被拉倒,由邻村榨油坊充作碾底,现下落不明,墓前仅存碑座。

王景元墓全景

墓碑石座
英年早逝
王可相,字赞化,在家兄弟排行为二。他最尊崇的人是闵损。闵损字子骞(qiān),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在孔门中以德行和老成持重著称,而尤其以孝行超群闻名于世。闵损守身自爱,“不仕大夫,不贪污君之禄”。季代曾派人去请他出任费邑宰,他却要来人替他婉言推辞,并说,如果再来召我的话,那我就渡过汶水出国去了。闵损是孔子弟子中唯一明确主张不做官的人,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德行科)之一。
王可相获得功名衣锦还乡后,一直闷闷不乐,也许是由于殿试武功第一却点了个二名榜眼,而第六名当了状元,心中不快之故。他曾明确表示,效法闵损,“不仕大夫,不贪污君之禄”。他一面悉心照料孝顺父母,一面照旧演练武艺,常常舞动殿试取得功名时所用重180斤的大刀,健步如飞,虎虎生风,像是发泄情绪。闲暇时经常指导子侄及乡邻练武,并主持扩建了村北跑马场和村东演武场。获得功名的第三年(1874年)仲秋某日,王可相因琐事遭母亲斥责,心情沮丧,一病不起,月余后故于家中,终年32岁。在弥留之际,朝廷颁下让王可相到云南担任正三品参将之诏。斯人已去矣,终未赴任。
王可相生卒年月不详。以已知资料推算,其生年似为1842年,卒于1874年9月。
王可相去世后,身穿清朝三品官服入棺,葬于村东演武场西侧(现铁炉庄村健身广场北侧)。其墓穴用青砖砌成,墓前矗立高三丈六尺的柏木方斗旗杆一对。该墓直到新中国建立初期仍保持原状,1959年铁炉庄村办集体大食堂时,缺少砖块,村中以拆砖建食堂之名将墓室挖开,传说墓室内珠宝等殉葬品被盗。1967年“破四旧”中,墓前的旗杆被推倒。1968年村中修路,又以妨碍交通施工为由把该墓北迁100余米,原址变为路基。

王可相墓旧址
宝珠生辉
王可相死后,留下的遗物主要是殿试时所用的180斤大刀,其儿孙奉为传家之宝。此刀起先一直在其嫡系子孙家中保存,逢年过节才取出瞻仰,村中习武者以观看过此刀为荣。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时,被当做废铁扛走熔化。
王可相遗物现存一颗宝珠。在1968年铁炉庄村修路迁坟时,王可相四世孙、王姓第十六世王xx(本人不愿公开名字),到其老祖宗墓中拣拾遗骸,在王可相尸骨上部发现了此宝珠(如图)。此珠应系1959年未盗走之物。

王可相曾孙王稳祥在墓地


宝珠
该宝珠为圆形,直径3cm , 重40.2克,呈淡蓝青色,间或有绿色纹饰,上有三个穿孔,呈T型相通。此珠历经百年,仍熠熠生辉。初步鉴定,该宝珠为贵重的玉石研琢而成,系清代四品以上官员朝珠上的 “佛头”,或顶戴上的顶珠。这也是王可相在清代受皇封的证据之一。此珠一个搞文物的欲出8万元买走,持珠人说这是老祖宗的遗物,10万元也不卖。
弟从兄愿
自古忠孝难两全。由于王可相取得功名后不做官,弟弟王可富也遵从兄长意愿,效法闵损,公开上书,愿尽孝道,不入仕途,终生在家侍奉父母、抚养子孙。
王可富,字润齐,在家兄弟排行为三。他在家除继续习武外,孝行“非寻常可比”(《润齐公神道碑记》,下同)。他“竭力事亲”,衣服饮食等全依父母意愿而为之,以“顺”为孝道第一;“友於兄弟”,兄弟之间相敬如宾,最好的服饰器用自己不要而让给他人;“中分资财”,他把荒废瘠薄的土地和最低档的房屋留给自己;他“勤俭治家”,不穿绫罗绸缎,常年穿着粗布衣衫,并且浆洗多次还不舍得扔掉,仍旧穿用;平常饮食,粗茶淡饭,自己种植菜园,以园中蔬菜当做肉食,吃的津津有味;对待街坊邻居,“温柔和睦,慷慨好施,济困扶危,挥霍不吝”,其善行被广为称赞,并载于《润齐公神道碑记》。
王可富高寿80岁(时农村习惯虚岁)无疾而终,生卒年月不详。若按比其兄王可相小一岁计,其生年似为1843年,卒于1922年。王可富墓在铁炉庄村南,墓前有“清辛未科武进士 特授武略将军 王公润齐神道”碑,立碑时间为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季春之月(4月)上浣毂旦日(上旬吉日)。此碑疑为王可富之子王魁元等在王可富逝世十周年纪念日时所立。碑阳两侧镌联云:“叔侄同科虎榜夺三士,兄弟齐唱金銮让一人”。此联概括了王氏一门出三位武科进士的事迹,“让一人”指王可相殿试武功第一本应钦点状元却“让” 给了别人,成为二名榜眼的史实。碑阴镌刻“润齐公神道碑记”,记载了王可富及其家人的简要生平。此碑“文革”中被推倒,碑座及碑额被毁,碑体现存王可富曾孙王海春家中。

王可富墓址

王可富墓碑碑文正面

王可富墓碑碑文阴面


王可富墓碑碑文局部
附:
润齐公神道碑记
素闻天下□□(追求)者田屋,世间难得者兄弟。已故大宋小宋郊祁之昆仲齐芳①,玉昆金友铨锡之后先媲美②。從可知董骞【音qiān】③□□孝行兼全为者为难两,一本同气齐赴鹰扬之宴者④誉於当时者为尤难也,乃不意於□润齐王公见之矣。
公王□□(名讳)可富,字润齐,清辛未科武进士。王(祖)父讳思学,父讳择选,母董氏,生公昆仲五人,於行为三,继母王氏无出。长兄可群,字□众,弱冠即入武庠⑤,不图上进,操持家政。次子可相,字赞化,清同治庚午科解元,辛未科会元, 钦点榜眼及第。公昆仲於乡会同榜,共上公车,两凤齐飞,携手升王陛,共登青云梯者公其有焉。次弟可能,字济堂,幼读诗书,壮志未遂,亦一时卓卓者。次弟可临,字利民,亦武庠生。一门之中五龙腾起,花兿【音yì】同枝,共相辉耀,光显前人,垂裕后世,□(纵)窦氏之五凤荀氏之八龙⑥,殆有不是过者歟【音yú】至。
公之孝行待己接人尤非寻常可比。竭力事亲衣服饮食必以得亲顺亲而后已,友於兄弟服饰器用弃肥美而不顾,中分资财宁取荒顿以自安,勤俭治家大布之衣三浣而不弃;食不兼味,园蔬以当肉。及与乡党闾【音lǘ】□□(里之)往来,温柔和睦,慷慨好施,济困扶危,挥霍不吝,至今华屋腴【音yú]】田相辉耀,芝兰玉树共联芳,非公素行可风孝友所感者焉能此哉?
公嗣君魁元等,於玄戥【音děng】侰【音jiǒng】灘【音tān,】之岁(7),輙【音zhé】深追远之,思□(善)行恐之湮没,欲表彰於墓道,乃挟状乞余为之。余学识谫【音jiǎn】陋,胸无滴墨,欲制有道之铭,恐不能发髴【音fú】其万一。奈敦促数日,不得已而为应其请,秉笔直书,均无粉饰,庶於公之生平为不负云。
前清木天院待诏 法政毕业 候补监狱员巡赏 朱鸿庆 撰文
直隶监狱学校毕业 前署河南旧考城分县事 堂侄孙运熙 沐浴篆额并书丹
浚邑王珍刻字
注释
①《宋史·宋祁传》:兄宋郊,弟宋祁。宋祁“与兄庠同时举进士……人呼为‘二宋’,以大小别之。”
② 兄弟的美称。《南史·王铨传》:“銓虽学业不及弟锡,而孝行齐焉。时人以为銓锡二 王,可谓玉昆金友。”
③ 董指董永,其卖身葬父的孝行感动天神,遂有七仙女下凡的神话。骞(qiān音千)指子骞——闵损,字子骞,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在孔门中以德行和老成持重著称。
④ 科举制度中,武科乡试放榜后,考官和考中武举者共同参加的宴会。
⑤ 即武秀才。
⑥《卜筮正宗卷二》第五篇 黄金策之七“身命”语:“父如值木,窦君生丹桂五枝芳”“兄持金旺,喜看荀氏之八龙。”
(7)窘迫、处境困迫的边沿之意。或指家庭状况到了不宽裕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