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
历史名人
当代人物
游子风范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大名人物 >> 历史名人 >> 郭元振

郭元振

发表日期:2013-3-18 15:41:41 作者:佚名 浏览数:


 

 

郭元振( 656—722),字元振,以字行世。魏州贵乡(今大名县)人。盛唐时有名的军事家、宰相。

元振十八岁举进士,授通泉县尉,他意气用事,不拘小节,先后掠卖所部一千余人,以资送于宾客。武则天闻此后,招入朝中诘问,谈话间发现元振是个奇才,索要他的文章,呈上《宝剑篇》,武则天很欣赏。时吐蕃请和,于是武则天任元振为右武卫铠曹参军,出使吐蕃。吐蕃大将论钦陵请求武则天撤去边防四镇(即龟兹、疏助、于阒、焉耆)的兵,割给吐蕃十姓之地(即西突厥十姓部落,地在碎叶,今天山南一带)武则天问计于郭元振。元振说今之边患,仅吐蕃、默啜两国,吐蕃请和,默啜受命,将利于中国也。若处不慎,则害必随之,今论钦陵欲分裂十姓,去四镇之兵,此诚动静之机,不可轻举措。若直接拒绝恐边患起更甚于前,则宜计以缓之,藉事以诱之,使彼和望未绝,恶意并不可顿生。夫善于国者,当先料内以敌外,内者甘(今张掖市)、凉(今武威市)、瓜(今安西县),肃(今酒泉市)诸州民心不稳,极待安抚,不贪外以害内,然后安平可保。钦陵以四镇近己,畏我侵略,今当报钦陵曰:四镇本扼诸藩东侵,今委之吐蕃则诸藩力益强,如吐蕃保无东侵意,当以吐浑诸部、靑海故地归于我朝,果能行之,则将俟斤部落也还吐蕃。此足塞钦陵口”。武则天采纳了元振的建议,使论钦陵无可适从。之后,元振又上疏:“臣揣吐蕃百姓,久倦徭戍之苦,人心思和,唯钦陵欲分四镇专制其国。陛下若每岁发和亲使,钦陵常不从命,其下必怨,其行必受犁时,使其上下间离。”武则天依计而行,数年后吐蕃君臣相猜,大将论钦陵被诛,其弟赞婆等来降,元振因功授主客郎中。

大足元年(701)突厥、吐蕃联兵寇凉州,皇帝拜元振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大使。先是凉州封界南北不过四百里,寇来常至城下。元振在南境硖口设置和戎城,在北界碛中置白亭军,控制要道,拓宽州境一千五百多里,自此凉州无忧扰。元振又令甘州刺史李汉通,开置屯田,尽其水陆之利,以连年丰收,民足兵壮。元振在凉州五年,夷夏提热,令行禁止,牛羊被野,路不拾遗,河西诸郡,置生词碣碑,以颂其徳。

中宗李哲当皇帝后,升元振为左骁卫将军、安西大都护(治今新疆库车县)统辖四镇、十姓,时西突厥首领乌质勒部落强盛,乌质勒愿撤去壁垒,与唐通好。元振去乌质勒的牙帐谈判,立于帐前与乌质勒言议,须臾风冻雪飞,元振未赏移足,乌质勒年老不胜寒苦,会罢而死。其子婆葛以元振故杀其父,欲勒兵攻之。副使解琬劝元振趁夜间逃离,元振不为所动,安于帐内。明日亲赴乌质勒大帐行吊,哭之甚哀,婆幕感其义,复与元振谈判通好,并献马五千,驼二百,牛羊十余万。不久,皇帝诏元振为金山道行军大总管。

原乌质勒之将阙啜忠节,与乌质勒子婆葛交怨,时相侵袭,而阙啜兵弱不支,为缓冲计,元振奏请让阙啜到朝中作官,其部落安置在瓜、沙(今敦煌市)州间。诏许,阙嗫遂行,至播仙城遇经略使周以悌,周挑拨阙啜说国家所以厚待君,因你部落有兵,今独行入朝,不过一落魄老胡人耳,非惟官资难得,诚性命亦堪虞矣!”并为其出谋,让其厚贿宰相宗楚客、纪处讷,使之废前议,免入朝,然后兵发安西,联合吐蕃攻婆葛,立阿史那献为十姓可汗,自己得以报仇,部落也得保。阙啜喜从其计,率兵攻陷于阒(今于田县穴将所得金银财富,派人从小路向宗楚客、纪处讷行贿。元振得知其谋后,上疏力陈阙啜此举必引起西域大乱,望朝庭速加约束。由于宗楚客和纪处讷从中作梗,所奏未被采纳。宗、纪等派摄御史中丞冯嘉宾持节安抚阙啜,以御史吕守素处置四镇,以牛师奖为安西副督护代元振领甘凉兵,召吐蕃并力攻击婆葛。婆葛震怒,当即以五千兵出安西(今库车县),五千出拨换,五千出焉耆(今焉耆回族自治县五千出疏勒)今疏勒县时元振在疏勒,驻于河口,不敢妄动。婆葛在舒河口大败敌军,擒阙啜,杀冯嘉宾,追杀吕守素于僻城,又攻陷火烧城杀牛师奖,进而攻陷安西,四镇路绝。宗楚客又以周以悌代元振统兵,且以阿史那献为十姓可汗,置军焉耆,以取婆葛。婆葛遗书元振,表示“本无仇于唐,而宰相宗楚客等受阙啜金,加兵于我,冯中丞、牛督护相次而来,奴等岂坐受死”。且请杀宗楚客等以谢天下。元振具情上奏,宗楚客大怒,诬元振有异图,召将罪之。元振使其子鸿间道回朝,向皇帝奏明真像,周以悌获罪被流放白州(今广西合浦县),皇帝赦免婆葛罪,册封为十姓可汗,仍以元振代周以悌。

睿宗李旦继皇帝位后,召元振为太仆卿,加银青光禄大夫。将行,安西奠长等痛哭相送,振持节自玉门关至凉州八百里,沿途各城中争具壶荣以迎之。景云二年(711)进同中书门下三品,迁吏部尚书,转兵部尚书,封馆陶男。先天元年(712),为朔方军大总管,指挥修筑定远城,次年回朝,仍任兵部尚书。

太平公主欲效其母武则天称女皇,勾结尚书左仆射窦怀贞、中书领肖至忠、左右羽林军大将常云楷、李慈等谋反篡位,太子李隆基发羽林军剿讨,睿宗登承天门,诸宰相惧走外省,惟元振统兵扈从,十四天未离皇帝左右。事定论功,进封代国公,食封四百户,賜物一千段。不久,又兼御史大夫,复为朔方大总官,以防突厥东侵。

李隆基当皇帝后,在骊山讲武,元振因遽奏失礼、军容不整而获罪,被问处斩,宰相刘幽求、张说等马前苦谏,才被赦免死罪,流放新州(今广东新兴县)。后皇帝思其功绩,授饶州(今江西波阳县)司马。开元十年,元振自恃有功,忧闷死于赴任途中,追赠太子少保。有文集二十卷。

元振为初唐名将,著名将略家,晚唐名诗人杜牧善于论兵,所著《注孙子序》里,列举了二十个知兵者,有吕尚、韩信、诸葛亮、司马懿等,最后一个即是郭元振。杜牧认为如此人者,当其一时,其所出计划,皆改古校今,策先完于内,功后成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