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史话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大名史话 >> 清朝时期的京师大名府(1644年——1911年)

清朝时期的京师大名府(1644年——1911年)(8)

发表日期:2011-8-24 15:04:21 作者:佚名 浏览数:

一八六一年辛酉清咸丰十一年

正月,天龙八卦教红旗、绿旗、黄旗、黑旗、白旗起义,宋景诗黑旗军起自范、濮,白莲教起自朝城、莘、观城,拥众数万,自春至夏,在顺德、广平、大名三府属州县出没无常。黑旗军进入元城县境,在小滩、束馆、张铁集及以东村庄杀富济贫,并约捻军北上,清军不能禁。土匪乘乱而起,各立山头名某某杆,骚扰地方,绑架勒索,烧杀抢掠,无恶不做。大名、元城两县纷纷筑寨墙自卫,地方民团奋起抵御,会同清军围剿,擒获竿首胡七、李八、孙胖子,其他土匪远窜外县。大名道因“贼”出没无常,捕治甚急,株连无辜百姓。

三月七日,元城县民团在王家庄与黑旗军作战。

十七日,元城县小滩镇人何道心、何瀚率民团与捻军作战身死。

四月七日,民团在元城县封固、鲍庄村与黑旗军作战。

八日,宋景诗联络自范县、濮阳数入大名府之捻军长枪会刘占考部,计数万人,围攻大名府,城中有人暗中制作旗帜约期内应起事。

九日,宋、刘两部围攻大名府南关寨墙,南关士绅按户出丁,组织“六合团”抵御,城中把总张兆熊等率数百清军助战。自黎明战至中午,不克,解围西去,气势高涨,畿辅震动。是役,清兵阵亡一人,捻军伤数人。

二十日,民团在元城县马颊河与黑旗军作战,民团死七人。时冠县白莲教杨太率部屯驻元城县束馆镇,小滩镇一带亦有白莲教集结,西北广平县葫芦营有白莲教盘踞,刘占考在南乐,大名府城形势危急,四面楚歌。

二十一日,大名兵备道王榕吉率清军迎战捻军,捻军不敌退却。

二十四日,民团在元城县郭蒋村与黑旗军作战,民团死二人。

二十六日,民团在元城县东门口卫河西与黑旗军作战,民团死十五人。又在河口与黑旗军作战,民团死七人。后数月移攻严家营,捻军不支,游击远去,四野肃清。

五月二日,大名府清军一千四百五十名驻扎旧城大街,严防冠县五旗军进犯,并携带大量雨伞用以惊扰白莲教马队。

三日,清军由顺道店渡过卫河,北上小滩镇,在小滩镇东北打败白莲教,追击十数里,俘虏教军百余名,全部斩首阵前,清军仅受伤十余人,遂驻扎小滩镇。因兵力单薄,又调天津清军一千一百五十名。

清军获知白莲教于七日扑围小滩镇,提前撤军设伏,白莲教五千余人扑空,被击毙一百余名,其余退往东南、东北方向。清军趁胜追击,并将善乐营白莲教红、黑二旗军一千余人击溃。小滩镇东十余里四屯地方为白莲教胡容占防守,白莲教总首领杨太所在村庄距小滩镇不过三十余里。

七日,民团在元城县善乐营与黑旗军作战。大名知府刘煦督师破清丰“贼垒”,率乡团八千人,乘胜进攻濮州“老巢”。

山东白莲教约期合围大名府城,清军修建寨堡,深堑高垒,专人负责,日夜巡逻,严防攻城。并紧闭大名府城四门,四乡不通达二十余日。城中粮价高涨,贫民不能支,出现易子而食,盗窃案件频发,清军不能制止。小麦大熟,百姓见清军畏怯不出,收割小麦送入白莲教军营。

杨荣昌妻沙氏,杨荣安妻马氏,马元兴妻马氏三人被“贼”所逼,不从遇害。

秋,大水,蠲缓粮租有差。

六月九日,黑旗军自临清败退大名府,占据小滩镇、龙王庙镇。十日,在娘娘庙村渡口渡过卫河,打败清军,游击北去。

十七日、十九日,清军攻破朝城、观城,白莲教张善继率部突围,自小滩镇北部渡卫河西去,因清军追击急迫,淹死无数。

九月十七日,白莲教盘踞小滩镇一带。二十一日,清军围剿,击毙二三百人,其余向西南逃窜。

十月,清廷命兵部侍郎胜保从速剿灭大名府小滩镇、龙王庙镇等处“贼匪”,毋令滋蔓。

十一月二十八日,民团与黑旗军作战。

月底,宋景诗黑旗军向清廷全面妥协,黑旗军及其它各旗军名义上暂驻馆陶、临清、大名,等候随清军南征。教军将士均分散回家,无意南征。

十二月,蠲缓开州、东明、长垣、元城、大名五州县被水被扰村庄本年额赋及民借仓谷。给元城、大名坍塌房屋修缮费用。

大名镇总兵阿麟保为人忠厚,而大名镇系军务紧要之处,阿麟保不宜担任大名镇总兵,与通永镇总兵伊绵阿对调。

捻军首领刘占考等人虽名义上降清,但仍游击如故。为防明春返回山东,再举反清大旗。且大名府为北路关键所在,伏莽遍地,清廷严饬地方文武官员合力围剿,务必在两月内剿灭捻军。

是年,岁饥民贫,县官徭役差派,名目繁杂,胥役追呼,鸡犬不宁。

龚怀、过锦云、刘杰先后任大名知县,曹邦华署理大名知县。隆祥、费瀛先后任元城知县。

咸丰年间,元城县书差勒派捐输,加征粮银,知县袒护,百姓苦累。监生杨廷相将实情向直隶总督衙门控告,直隶总督批转由大名府审办,元城县书吏郑洛善贿通大名府书吏杨洛森,将此案转交元城县审理。元城县三班衙役徐老天、马快朱九荣、韩鸣凤等将杨廷相锁押牢狱,百般凌辱,断绝饮食,又加以威吓,以报控告之愤。杨廷相顾命央求,勒索制钱五百串,众人凑足一百五十串方给杨廷相饮食。不数日,朱九荣声称杨廷相在押身故。监生宗际可等人不胜愤恨,起状上诉。

咸丰、同治年间,元城县屡派皇差,按例摊丁夫马匹,约需京钱五百余吊,而知县却令每亩小地出四十文,全县合计四万余缗。大名府城东北数十村,连年遭水,民力不支,经乡绅恳请知县,方减少至二十二文或二十四文。

元城县人赵杰、张超、郝一经、彭采、马负瑞均为同治前武科进士,科分失年。

一八六二年壬戌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元年

正月七日,命正白旗汉军副都统遮克敦布赴大名府督办直隶、山东防剿捻军事宜。

八日,暂缓开州、东明、长垣、大名、元城五州县被灾被扰村庄春征新赋。

胜保自馆陶率清军取道大名南下,在河南,捻军投降将领张玉怀、杨朋岭借口无船无粮,引马步二千余人回奔东北,清军随后追击。二十日,张玉怀、杨朋岭大部入元城县境,进逼小滩镇,团勇首领孔昭著率部阻击,孔昭著战死,团勇死伤近千人。二十一日,张玉怀、杨朋岭率部回归冠县,部下四散回家,一路无骚扰情事。二十四日,又东南回奔莘县,大顺广道王榕吉率军围堵,再次被押赴黄河。

二月二日、三日,张玉怀等以凑齐路费为名,分股北上进入冠县清水镇一带。十八日,杨朋岭率七十余骑由北馆陶渡河至龙洼,掠行客焚杀如故。因督办在大名府城,行营在馆陶县,兵力不足,仍予以招抚。

三月二日,前任大名镇总兵官马德昭署甘肃提督。

七日,清廷予大名等处阵亡恩骑尉胡良臣等祭葬,世职加等。

五月,降清红旗军五百余人再反莘县马连寺,扬言称朝城、元城民团寻仇杀掠,不得不集众自卫。

六月,大水,缓征有差。

七月三日,莘县人靳二发旺竖起红黄黑三色旗,广平、曲周等潜伏人员响应,冠县人张大牛集众数百响应,分路由鸭窝直奔馆陶,自秤钩湾渡过卫河,白莲教李崇德也由秤钩湾渡过卫河。清军张之和、张凤元等率骑兵数十人,与朝城县民团白云龙等及元城县民团合击,张大牛等渡河西去,被清军追击四散。卫河东部余部于十七、十八两日进击馆陶,被击溃,大股奔西南,又分两股,一趋小滩镇渡卫河,一奔莘县西段家庄。

二十五日,因大名县人王叔喆办理馆陶县团练,纠集多人在临清州尖庄下堡寺亮团。清廷派员查王叔喆办理河东、河西团练一事,若办理未果,另派公正绅士办理,毋令散漫无纪,滋生事端。时清政府大肆训练民团抵御捻军。

八月十二日,因清丰、南乐、大名、元城被旱处秋收歉薄,督饬地方官妥善安抚弹压,毋令滋生事端,并蠲免不忙粮米。

十五日,捻军突入馆陶、冠县境内,被清军击散,但并未受大创,仍忽聚忽散。清廷严令附近各州县,将捻军余部尽数捕捉。并命遮克敦布率兵勇乡团在大名府严加防范,力争擒获郜四等人,彻底平息捻军。

是日,肥乡县教徒王守清邀同邯郸县白永金等、武安县郭文训等、元城县捕役陈方、广平县秦五常、肥乡县人常二磨、刘成等,拟于闰八月十九日各在其县举事,首攻大名府、次攻广平府。秘密串联数千人,并联络山东教军相呼应。十一日,被当局察觉,失败。

二十六日,因大名等属“马贼”尚未剿除,命查明集合处所,剿灭干净。因大名府捕役与“盐匪、马匪”暗中串通,清军围剿屡屡失败。

闰八月二十八日,因上年捻军游击大名、顺德、广平、东昌、曹州各府,直隶、山东两省交界地方均遭焚掠,百姓流离失居。春季二麦薄收,夏秋亢旱,民力拮据。命迅速查明受灾轻重,奏请蠲缓。又追予故直隶道员刘煦于大名府暨原籍建立专祠,予大名、顺德、广平三府属阵亡绅团书役五千六百十七名赏恤如例。

九月,因捻军马怀玉滋事,遮克敦布行营移临清。

十月三日,宋景诗部下推张锡珠为首领,众数万人,再次起事于莘县、冠县,渡漳河,犯大名府,游击大名、顺德、广平三府地界。邯郸县郭二庄村民王守清与大名县李化龙约期起事,遭镇压,王守清在元城县被捕遇难。

十一月九日,大顺广兵备道秦聚奎由元城县小滩镇前往冠县白塔集进剿,因伊锦阿畏惧退军,致使秦聚奎战死桑阿镇。命在大名府及原籍建秦聚奎专祠。

十日,因守大名府城出力,追赠故道员刘煦,赏都司张化龙等花翎,知县龚怀等蓝翎,其余升叙开复有差。缓征元城、大名歉收村庄新旧额赋租课暨民借仓谷有差。

十四日,直隶省实行保甲。

十二月二十一日,因张锡珠游击大名等府,百姓流离失所,困苦不堪,免除大名、东昌等府属被扰各处钱粮。清军围剿义军,毫无军纪可言,纵兵肆意抢掠,讳败为胜,杀良冒功,滥杀降众。又大名镇清军滋事,民恨兵,甚于恨“贼”。

中旬,陕西安康人祝垲任大顺广道。任上出仓谷数百石,赈饥民,全活甚众。又禁止娼赌,沿河筑堤,民不患水十余年。

下旬,张锡珠率数千人自成安县进犯大名县境西南,与乡勇大战赵三家村,双方死伤百十人。

冬,元城县提常平仓谷赈恤贫民。

是年,胡源任元城知县。

一八六三年 癸亥清同治二年

正月二日,缓元城、大名被扰地方额赋有差。自十三日起,清军在香城固、南馆陶、黄金堤、路头等处作战连胜。

二十六日,张锡珠所部二千余人攻扑大名府北部班家庄河口,强渡卫河,清军奋力抵抗,将义军击退义军,转而分股攻善乐营,意在分散清军兵力。肥乡乡勇和大名镇总兵姜国仲列队抵御,义军见清军有备,又分马队数百名,转攻秤钩湾强渡。经大名都司宁耀祖督率清军施放连环枪,义军奋力猛攻三小时,不胜退兵。另一股马步兵数百名,转攻南馆陶,因清军严阵以待,绕至罗家渡,隐匿村庄,伺机抢渡东去。

二月六日,因大名、顺德二府剿办“窜匪”出力,赏游击长春等花翎,县丞余沛恩等蓝翎,其余加衔升叙有差。时捻军马队大部在小滩镇以东一带村庄驻扎。

十一日,民团在王家庄村东与捻军作战。

十七日,张锡珠白头军马队千余名、步兵二三千名再次由小滩镇等处强渡卫河,进入大名府属及曲周、平乡、宁晋等地。因白头军渡河西去,清政府将疏于防范各官员分别予以惩处:大名镇总兵副将姜国仲堵剿不力,暂行革职留任;府县地方官员既未事先预防,又未能速办赶挖濠工、调练协堵等事,大名府知府长启、大名县知县刘杰、代理元城县知县胡源摘去顶带;大顺广道祝垲尚未到防,督催实属不力,交部议处;直隶提督宝山督兵剿灭,仍任逃窜过河,降三级调用。

二十一日,山东捻军进逼大名府,宋景诗部由娘娘庙渡河西去,姜国仲驻军小滩镇,专守河口,任其渡河。张锡珠率捻军先后由小滩镇渡河西去,声势盛大,清军分头堵截,应接不暇。驻防龙王庙隘口之清军已落捻军之后,游击徐连升等领马步军赴临漳、内黄一带,会同其他清军及地方团练,扼要驻扎。大名府候补知府金秉忠由金滩镇奉命回大名府城,路经台上村,被捻军杨鹏岭所部擒获,押解万堤镇,金秉忠痛骂不屈,被杀。杨鹏岭率部占据黄金堤一带,所部一二千人,骑兵数百人。二十七日,予金秉忠祭葬世职。

三月八日,命直隶总督刘长佑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交界剿捻事宜。调集各路军马驻大名府城南关,粮草军饷直接向地方支派。

十七日,因大名府剿灭捻军获胜,开复姜国仲暂行革职处分。

夏,旱,麦歉收。秋,大熟。

九月十三日,清军在大名府石槽坊将杨淀一擒获处死,所部二百余人,击毙五六十人。

二十四日,直隶总督刘长佑奏报,宋景诗弃众潜逃,余众杨殿一、朱登峰、刘厚德、程敬书、岳金生等分道潜逃。大名、曲周、广平等县尚有马“贼”各四五十名、七八十名不等,往来奔逸。因首领尚未全部抓获,大名府、河间府一带伏莽尚多,难保不死灰复燃。

十月五日,元城人岳金堂武科殿试榜眼,授官二等侍卫,供职北京。

岳金堂(1831——1899),字镇侯,西司庄人。后出山东东昌府为官,累升参将。光绪十六至十七年间,聊城大水,岳金堂昼夜冒雨率领民夫筑护城堤,事后乡民在东城门外立石记其德。两任单县营参将,任内衣食简朴,铁面无私,深受民众爱戴。光绪二十五年六月,在马堌堆剿匪时阵亡,邑人为其设立专祠,岁时祭祀。民国《大名县志》、《单县志》均有传。

十一月二十六日,蠲缓大名县被灾地方额赋。

十二月六日,山东巡抚阎敬铭奏请仍抽收长芦盐厘金。因大名、滑县、浚县、内黄一带盐路畅销,准其设厘金局抽收。时正白旗汉军副都统遮克敦布已经在小滩镇、龙王庙镇私自设卡,抽取百货厘金,以助军粮。

是年,杨麟堂任大名知县,费瀛任元城知县。

一八六四年甲子清同治三年 

正月二日,缓征大名县新旧额赋暨杂课有差。

十九日,法国传教士鄂答位来大名府,擅自使用公函移文一件,试图在大名府建立教堂。大名知府李守祥查考,大名府向来无教堂旧址,鄂答位在大名府建教堂无凭无据,故不予答复。

因鄂答位多次催问,执意要在大名府建教堂。就是否准许其择地建教堂,三月十日,直隶总督刘长佑呈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十三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批复,因大名府无教堂旧址,法国公使所送教堂旧基清单中也无大名府,自系传教士自行组建,与《中法条约》第六款相符,应可准行。因鄂答位强压迫受,必须两厢情愿,租买建造,严申建堂后不许干预诉讼,百姓亦不得与教堂为难,致生事端。

五月一日,因鄂答位擅自使用公函,有失体制,大名府将鄂答位所用移文送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法国交涉。

上年大顺广道由河南招募之一千五百名清军裁减五百名,留存一千名巡防大名府。

夏,麦稔。漳卫并溢,秋禾被淹。

七月四日,缓征元城、大名被水村庄新旧额赋。自同治三年至十一年,两县连年皆水,俱缓免钱粮。

十一日,命直隶总督刘长佑、山东巡抚阎敬铭悉心体察大名、兖州二镇情形,分拨安置投诚之太平军战士。刘长佑称事多阻碍难行。

因直隶省营务积年废弛,各营清军多寡悬殊,号令不一,且大名镇标清军滋事。刘长佑仿照湘军制度,选将练兵,力求整顿,改设保定、宣化、古北口、大名、正定、通永六军,其中大名练军为一千二百三十四人。

七月间,潜逃捻军头领苏落坤在馆陶县鸭窝地方传帖聚众。

八月,大名知县刘杰调补青县知县,江毓秀调任大名知县,不久改任元城知县,陈载继任大名知县。江毓秀改任元城知县后不久又调离,费瀛继任元城知县。

九月二十日,准于小滩镇、龙王庙镇设卡抽取厘金,以助大名府清军饷粮。因捻军由小滩镇游击过境,商业萧条,故只于龙王庙镇设卡。

十月十六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批复,因大名府旧无教堂旧址,法国传教士在大名府建教堂系节外生枝。法国在直隶教堂旧基一案,先前与法国公使议定将让给正定府一处官地,其他旧基一概不得再行查还,不准在大名府建教堂。如鄂答位执意在大名府建教堂,与之辩论,不得含糊办理。

十九日,蠲缓元城、大名被水地方新旧额赋有差。

十二月六日,直隶总督刘长佑批复大名知府李朝仪,不准法国传教士鄂答位在大名府建教堂。

二十二日,于大名等营内调拨马步官兵,并招集旧日勇丁往新疆助剿。

冬,树介。 

是年,大名道制定大名书院月课,前任祝垲捐款一千两银,筹款二千二百两,作为书院道课经费,资助家贫学生完成学业、日常经费、奖学金、乡试盘缠等均由此出。

一八六五年乙丑清同治四年

正月四日,缓征元城、大名被水地方新旧额赋及杂课有差。

十三日,迅雷起于东南方。

二月,补修大名府城东三里店引河堤。

四月十五日,命副将崔福泰率清军、民团各五百名,驻防元城县小滩地方,严防捻军窜入大名。

二十九日,为防捻军北上,命直隶总督刘长佑扼守大名府等处,直隶按察使张树声赴大名府督饬民团昼夜巡访黄河,勿令进入直隶境内。元城、大名西县各地方修寨练丁,以资保卫。

五月二十八日,因濮、范一带尚需添设炮船,令大名道范梁等雇船改造,刘长佑亲驻开州督造。

闰五月十六日,命刘长佑查明现任大顺广道能否胜任吏治军务,责令于通省知县中遴选才能干济者,或调补或委任沿河州县各缺。

六月,漳河涨发,分二支河入卫河,东支河为今城东三里店引河,由徐万仓入卫河;西支河自万堤至崔家庄,入东支河,合入卫河。分流后因河堤残缺失修,秋汛水涨,岁岁淹没,民苦其害,各地筑堤防御。元城县总管坟村人张森组织百姓开挖三里店引河,修筑西堤六十余里。

八月,捻军游击山东濮、范南岸,刘长佑驰赴大名府,将捻军击退。

十一月一日,蠲缓元城、大名被水地方新旧额赋并各项地租暨民借仓谷。

四日,元城人岳庆长中武科进士。

是年,张保泰任大名知县。

一八六六年丙寅清同治五年

正月二日,缓征元城、大名被水地方新旧额赋暨杂课有差。

八月二日,以候补总兵官姜国仲为大名镇总兵官。

是月,法国天主教徒郎某、鄂答位及威县人冀神父在大名府城东街购买王姓房产,始行传教。

元城、大名水灾,秋禾被淹。十月二十七日,缓征被水地方新旧额赋暨仓谷有差。

是年,姚治恬任元城知县。

捻军游击河南,畿南防务吃紧。清廷办理畿南团练,协同官兵布防。直隶总督刘长佑委派前河南巡抚郑元善会同大顺广道范梁,督所辖三府二十七县官绅办理团练,各县团练均有团名。后捻军失败,地方平静,团练解散。

一八六七年丁卯清同治六年

正月二日,延缓元城、大名被水地方新旧额赋暨杂课有差。

为剿灭捻军,钦差大臣左宗棠、李鸿章及河南巡抚李鹤年均驻大名府。左宗棠、李鸿章、陈国瑞率清军相继过境,陈部军令严明,左、李两部无军纪,所过村庄往往搜刮财物,骚扰百姓,远甚于土匪,百姓不堪忍受,不时发生反抗。三月十五日,李鸿章军路经元城县路固集,先行小股清军肆意骚扰百姓,被村民绑缚庙前。清军大怒,要剿灭村庄,前大名兵备道祝垲在军中,极力劝阻,仅将为首杨风等人押赴大名府城,欲枭首示众。时花庄崔某,与李鸿章有救命之恩,经求情放归。

是月,直隶总督刘长佑就法国天主教传教士鄂答位购买大名府城王姓房屋,王姓之子逃脱一事,饬地方官严加缉拿。

二月,大名兵备道范梁、大名府知府杨毓楠修大名府学。原计划上年春动工,经费出自府署。又有廪生刘光圻捐铜钱五万,增生李鹤岭捐银七十两。夏秋间,学使主持科考、岁考同时进行,文武入学数百人,又劝导新生捐铜钱一百五十万,方购置物料,于今春动工,七月竣工。

九月,大名、元城水。

捻军余部百余骑乘隙游击而南,绕临清、冠县、馆陶县并广平、大名二府属地,又增至三百余人之多。

十二月六日,延缓元城、大名被水地方新旧额赋暨杂课有差。

是月,捻军张宗禹自元城县入南乐县,经南乐县南,西渡卫河,北绕入大名县西去。

是年,王崑崖任元城知县。

同治年间,万家堤南凤凰桥颓废,万家堤人成心泰卖田二十五亩,进行重修。落成后,时人称为“成公桥”。

一八六八年戊辰清同治七年

正月二日,缓征元城、大名被水被扰地方新旧额赋租课暨民借仓谷有差。

三月,捻军张宗禹自临漳抢渡东来,由滑县、浚县、开州、南乐入大名,东北游击过境,南部村庄多被焚掠。安徽巡抚英翰率军紧随其后,夜间占据民房,五更起行,百姓始能回家。元城县大江村村民忤怒清军,清军欲将陈姓人全部杀害。时南乐知县张保泰在清军营中辨明南乐县岳儒固村一案,命其代审元城县民,救活众多。张保泰后任大名知府。

四月,因清军过境,屡屡骚扰地方,南乐、元城两县民众不堪骚扰,屡次发生民团杀害清军,劫掠银两、马匹,开枪抗拒事件。清廷命地方官员严加惩办,以儆刁顽,亦令带兵将领不可骚扰地方。

夏,修筑万家堤漳河支河堤埝。

六月,漳河涨溢,水深六七尺,大名县旧治附近村庄洪水一片。

七月,张宗禹部在大名府被清军合围,少数突围,大部被歼。

十月二十八日,蠲缓元城、大名被水地方新旧额赋。

是年,庄士全、庆之金先后任大名知县,杨应枚任元城知县。

一八六九年己巳清同治八年

正月二日,缓征元城、大名歉收地方新旧额赋租课有差。

夏,亢旱,麦歉收,肥乡、广平、成安、邯郸及永年毗连肥乡之数十村庄及大名、元城最苦,被灾尤甚。大名知府陈崇砥以有田十亩以上者不赈,赤贫大口千钱,小口五百钱,强壮不给,先编保甲,造细册,不称赈而称贷。事毕,民安。

秋,盗贼甫平,乡建堡,里建寨,配刀带剑自卫者往往而有。元城县水灾,大名县西境一带波水横行,蓼红蒲芦,遍地皆是,有高七八尺者。大名、元城连续五年水灾,子粒不见,百姓生活极端困难。

十一月四日,蠲元城、大名被水地方新旧额赋暨各项租课民借仓谷有差。

十二月二十七日,在天津存储现钱项下拨制钱十万串,由天津派员至大名府,交大顺广道钱鼎铭收领,妥善发放,拯救灾民。分予大名县一万数千钱,分立钱局,计口大小,按数分给,民得其实惠。

是年,埝军残部在大名府东过境,城东一带官绅多被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