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史话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大名史话 >> 清朝时期的京师大名府(1644年——1911年)

清朝时期的京师大名府(1644年——1911年)(3)

发表日期:2011-8-24 15:04:21 作者:佚名 浏览数:

一七一七年丁酉清康熙五十六年

四月十一日,通州仓米积压过多,分送直隶各府州县存储,每府万石,每州县数千石,于青黄不接时平粜。

是年,元城人高廷献任江南虹县知县,在任豁免临河遭淤田赋,裁革采办旧规,民歌颂恩德。官至安庆同知。

刊刻窦氏《二余集》。窦氏(1677——1716),女诗人,大名人,生于官宦之家,叙州知府窦日严之女,元城县陈朝荫妻。自幼读书,性情温和,孝敬公婆,和睦妯娌。平日喜读书,对唐明诸家诗选,尤其喜爱。

一七一八年戊戌清康熙五十七年

夏,二麦大熟,秋禾歉收。

是年,区锡任元城知县。

一七一九年己亥清康熙五十八年

正月初一,日食,阴云,微雪不见。

是年,李俊有任元城知县。

赵炎任大名知县,任上大行贪贿,为冤魂惊吓而死。

一七二零年庚子清康熙五十九年

六月,地震,旱。

是年,平定新疆叛乱,令各州县供应军马。

一七二一年辛丑清康熙六十年

春夏大旱,麦禾无收,米贵,民饥。五月二十一日,发常平仓谷贷贫民,缓征新旧钱粮。二十四日,豁免被灾州县钱粮。

六月十七日,因亢旱,命将常平仓米谷散赈平粜,救济穷民。恐秋收歉薄,就便于清河县油坊地方截留二十万石今年漕粮,觅民船由水路分运大名、广平二府州县收贮备荒。

一七二二年壬寅清康熙六十一年

正月,大雪。夏旱,民饥。

十月二十五日,日本幕府将军德川吉宗为殖产兴业,调阅明正统《大名府志》、万历《保定府志》、万历《河间府志》等十二部明代府志。

十一月,大雪。

成兖(约生于顺治年,卒于康熙年),字鲁公,大名人。以画闻名,年少时蓝瑛游大名府,见其画作,极为赞赏,谓他日必出于己上。求画人每日接踵入门,绢帛堆满几案,成兖厌烦,往往束之高阁,故流传极少,得之视为至宝。

赵皇梅,康熙年间人,字香雪,大名人。少聪慧,稍长好古奇书,与窦遴奇、窦征奇常参研。曾游北京,见知于魏裔介,魏裔介自谓生平知己无人超越赵皇梅。曹秋岳与张衡、荀勖、王朴、蔡沈辩乐问策,赵皇梅滔滔万言,曹秋岳深加赏赞。自是黄河以北,无人不知其名,然屡试不第,未几病死。魏裔介闻知,感叹说:“吾乡失一博物君子矣。”著有《覆瓿草》、《古今文评》、《七先生赞》、《苍淡集》。

一七二三年 癸卯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祯)雍正元年

四月十一日,升大名副将韩良辅为天津总兵官。

夏,旱。五月十三日,直隶巡抚李维均奏称,大名府属州县元城、魏县、大名、开州、浚县、长垣、清丰、南乐、东明等于五月初二、初三等日得雨三、四寸余不等,滑县得雨七、八寸,内黄县得雨四、五寸。旱情缓解。

七月七日,大名副将颜光旿署理福建福宁总兵官。

十月八日,命各省、府、州、县、卫建“忠义孝悌之祠”、“节孝妇女之祠”各一所,均立石碑刊刻姓名,亡故者设牌位,每年春秋两祭,发给建坊银两。

一七二四年甲辰清雍正二年

二月二十二日,令州县选团练民壮五十名,勤加训练,加强武备,尤壮者拔为头役,其工食于州县俸禄中酌给。

夏,麦稔。

十月二十日,命河南兑运漕粮,彰德、卫辉、怀庆三府及阳武、原武、封邱三县仍在卫辉五陵水次兑运,其开州、归德等五府一州折征采买米一十五万余石,自卫辉府至大名府小滩镇沿河一带,随地买米,随地交兑,不拘卫辉、小滩。卫辉至小滩,经浚县、滑县、内黄、大名、元城境,其间沿河村落,颇多巨镇大市,商贩云集,运粮船只约三百艘,随地交兑可免牙行囤户弊端。

初直隶不置按察使,置大名巡道兼河南按察使衔,通永天津巡道兼山东按察使衔,霸昌井陉巡道兼山西按察使衔。是年,改直隶按察使衔。

元城知县王曰恭采纳形家建议,拆毁元城县衙二堂。

大名道赵国麟捐资修天雄书院。

照浙江例,实施摊丁入亩。

清同治《元城县志》县署图

一七二五年乙巳清雍正三年

三月,因直隶守巡二道改布、按二司,通永、天津、霸昌、大名、口北五道等俱改直隶布、按二司衔。

五月,水。七月,又水,蠲赈有差。

因河南漕船道经大名府属浚县、滑县、内黄,隔省指挥不灵,河南巡抚田文镜请将三县改归河南。六月二十日,割内黄县隶彰德府,割浚县、滑县隶卫辉府。大名府领一州(开州)七县(元城、大名、魏、南乐、清丰、长垣、东明)。

因直隶今年雨水过多,八月十八日,遣官分赴直隶各处修葺城池,以工代赈。

九月,米贵,留河南小米二十万石分发各州县备赈。

是年,大名兵备副使赵国麟、大名知府曾逢圣修府学。

一七二六年丙午清雍正四年

二月九日,因卫河水盛,命在汲、浚、汤阴、内黄等处筑草坝二十六座,于大名县张儿庄亦筑草坝一座,首尾接应,以济漕运。

十一日,将直隶诸河分四局管辖,其中苑家口以西各淀及畿南诸河为一局,原由大名道管,改属清河道,移驻保定府。所有管河同知州判以下人员悉听管辖,其天津、大名两道既定为河道,专司河务,所属州县钱粮刑名事务各归天津、大名知府。

四月,漳水骤发,十余村被淹。

七月十五日,因清查直隶州县仓谷,向来亏缺甚多,借粜仓谷弊端种种,无非地方官巧为掩饰亏空之计。命正定、顺德、大名、广平、保定五府所属二十一州县借出之谷,俱令解任官员自行催还,一年为限。大名府知府曾逢圣被参亏空,其历任多年,多作弊贪赃之事。

八月,命自明年元旦起,直隶省强盗案,不分首从皆斩。

十月十一日,遣御史六员分三路,每路二员,巡查直隶,顺天、永平、宣化为一路,大名、顺德、广平为一路,保定、正定、河间为一路。

十二月二十一日,升大名副将李佛保为湖广镇总兵官。

岁稔。

湖北黄冈人周蒿任大名知县,节俭持身,人所不堪,处之自若。勤政爱民,察视乡里,自带食粮,不扰乡民。或单骑私访,田头巷尾与民谈论尤如家人,问询疾苦,人不知其是知县。在任九年。

复设正定总兵官,大名协仍改归正定镇。

一七二七年丁未清雍正五年

七月十二日,发银六万两赈直隶滨河州县穷民。

是月,漳河决成安县,复南徙,自赵三家村分为二股入魏县境:一由院堡、白仕望,经县城北、东代固北过罗庄入元城县境;一由马头、申家店,经魏县城南礼贤台下,东至马头村又东北汇于元城县西店村,东至馆陶县合御河。漳河水盛,御河水弱,夏秋漳河水涨则横截河口,御河水不能下流,漳河水落,所携带泥沙堵塞河口,卫河水弱,导致河水倒流,上游数决。

九月二十八日,因磁州仅驻防一千总,官微兵寡。从直隶总督宜兆熊所请,令大名协右营守备带兵一百零九名,移驻磁州。令大名协右营千总带兵一百二十五名驻元城县,令右营把总带兵六十一名防守小滩镇,专司防汛。

岁稔。

一七二八年戊申清雍正六年

大名府知府曾逢圣因亏缺库帑,被劾。雍正帝命所属被屈受害者,据实控告。大名府老秀才窦相可告发曾逢圣居官贪劣,布政使张适竟将窦秀才严刑毙命,诈称在监病故。正月,命大名府被屈受害之人,据实控告审理,以惩贪墨。福敏、史贻直前往保定,将曾逢圣各案及夹毙秀才情由按查得实,直隶总督、吏部尚书宜兆熊、吏部右侍郎刘师恕降级调用。(《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一百五十疆臣二载窦相可为吴桥县生员)。

大有年。

一七三零年庚戌清雍正八年

春霜杀麦。

六月,大水。

五月二日,颁给顺天、永平、保定、河间、广平、大名等府属道、府、州佐二各官,有分驻弹压、管理水利、粮务等项以及直隶州州同、州判钤记,以明职守。

七月,大雨,河水暴涨,漂没人畜。遣官行视,蠲赈有差。

是年,修大名府城。

一七三一年辛亥清雍正九年

春,旱,民饥,穷民或携家带口南下河南就食,或铤而走险,以劫掠维持生计。大名府发生劫盗十余案,每案数十人。因直隶盗犯依律不分首从皆斩,直隶总督刘于义见所持凶器仅农具,赃物仅米谷,实乃饥民借粮争夺,并非强盗,奏请得减。直隶盗案分首从自此始。

六月,大名、广平、彰德三府所属州县大水。

十一月,改大名协中军守备、大名协右营守备为都司佥书。

十二月十日,因魏县城外监生常择之嫂周氏家银衣等物被劫案,前魏县知县现任大名知县周嵩、现任典史陈轼、大名府河捕通判方鸣夏被参。

一七三二年壬子清雍正十年

清庄亲王赐大名府临济寺匾额、联各一。

原大名府所设守备改设中军都司一员。

一七三三年 癸丑清雍正十一年

三月,元城县民谢胜云妻吕氏一产三男,官府给米五石、布十疋。

五月二十八日,元城知县魏德茂因任性、滥用刑法、草菅人命,被参,革职。王师任元城知县。王师,字贞甫,山西临汾人。王胜町村有荒地数百亩,每年征收赋税,王师免除,并教导百姓种植作物,变沙壤为沃土,灾荒之年可自行赈救。

十月六日,复设大名顺德广平兵备道一员兼管河道工程,驻大名府,大名、顺德、广平三府民生利病、官吏贤否、仓储等皆可过问。三府兵隶属正定营。

是年,水灾歉收。

一七三四年甲寅 清雍正十二年

大名协原设千总二员,是年改驻临洺关千总一员。

一七三五年乙卯 清雍正十三年

七月三日,直隶所属府、厅、州、县、卫、所上年分征解河间、天津、大名三府及东昌府河库银三千余两已解送完毕。

是年,姜顺蛟以拔贡授江南任知县。姜顺蛟,大名人,字雨飞,读书以经世济民为本,不习俗学。以才干出众升苏州知府,为总督尹继善、巡抚陈宏谋所识。乾隆三十年,乾隆南巡,召对平河桥,赐物,不久解任。所在甚有政绩,尤以苏州任卓著,民称之太公。乐善好施,不计家产,做官三十年,囊中空空。

成文昭,康熙雍正年间人,字周卜,号过村,又号钝农,成克巩之曾孙,自幼攻苦励学,好收录古书,时与顾嗣立、方苞辈文酒宴游。其赋质文弱,而发声为诗,尽屏燕赵叫嚣之气,一以和平雅俊为宗。曾携带所著诗百轴,游走北京,一时名满京城,文人墨客结交唯恐落后。其古体诗以韩苏为宗,开阖变化能自成一家言。论者称其诗:“清刻峻瘦,无仪形饬貌,以傍新城门户之习,为始非豪杰之士”。卒年三十七岁,人惜之。著有《谟觞书屋诗集》、《湘南三客吟》。

清康熙《大名府志》大名县治图

一七三六年丙辰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元年

六月,定大名等五道所属河道堤埝民修工程,于每年霜降后兴修。

七月,漳河水势猛涨,民堤漫溢,临漳下游决,魏县境内遂成支河两道:一由德政、张二庄东北入元城县境;一由仕望集、李家口至申桥又分为二股:北流经韩道村西又北入元城县境;东流经韩道村注入大名府城护城河,经引河东北至善乐营入御河。此河道历时六十年。

元城县寿妇陆氏一百零九岁,官府给银建“贞寿之门坊”,特赐皇宫御用缎一定,银十两。

十一月三日,直隶总督李卫奏报大名县知县邓光树旧染痰症,猝暴中风,在任病故,所遗大名县简缺请以试用知县王毓德署理。

一七三七年丁巳清乾隆二年

五月四日,大名人周礼中进士,三甲第一百二十九名。周礼,字典三,号和岗。以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国史馆纂修。乾隆十年补贵州道监察御史,兼陕西道。任上两次上书,皆事关大体,议论无所顾忌,大学士陈世倌称其有“古之遗风”。

六月,大水,漂没田庐,蠲赈有差。

八月十八日,因署大名县事试用知县陈霖病故,以何四聪补授其所遗员缺。

是月,大名府同知彭某查漳河源流,大名人崔广有随行,分查浊、漳二流,归而记其说。

一七三八年戊午清乾隆三年

五月,大名府稻米每一仓石价银一两七钱五分至二两一钱四分,称为价贱。

十一月十九日,大名府仓贮积谷二千九百三十三石有奇、社谷三千一百石有奇,各属仓贮丰裕,无需府仓调剂。而魏县贮谷,节年动用,所余无几。命将府仓贮积谷粜卖银两,改发魏县采买存贮,社仓谷石及时粜陈易新,仍贮府仓,以备公借。

一七三九年己未清乾隆四年

久雨,大淫雨伤稼,六月十八、十九等日,漳、卫水发,元城县梅家口等四村、大名县于家庄等七村漫水经过。蠲赈有差。

十一月一日,以大名协副将丁士杰为河南河北镇总兵官。十七日,候补副将罗俊补大名协副将。

是年,康熙四十五年间因卫河水弱,引漳由馆陶入卫,以济漕运,后全漳入卫,以致卫河难以容受,每有涨溢之患。河道总督白钟山请增建闸门,浚复漳水故道,调节漳、卫水量济运,使卫河不致泛溢,为一劳永逸之计。遣官勘查。

沙南佳任大名知县,董承勋署理元城知县。

禁止越省进香,以防“流于邪教”。时北方多有此俗,往往千万成群,行程千里以上。

一七四零年庚申清乾隆五年

二月二十五日,直隶河道总督顾琮等勘查后奏称,漳河改归故道,于运河有益。自元城县和儿寨东起至青县鲍家嘴入京杭运河之处止,六百余里河身久经淤浅,全漳之水难以容纳。应分泄漳水,使山东、直隶两省均无所害,元城县和儿寨村北原有河沟一道,令地方官严禁小民,不许筑坝拦水,任其宣洩,以分水势。从之。

夏蝗。

六月十七日,董承勋试用期满,授元城县知县。

十二月十八日,因广大同知所管大名府属元城县、魏县漳河堤工路近事简,所管广平府属滏、洺、沙等河渠堤埝,相隔较远,一人难以兼顾。将广大同知改为大名府同知,专管河务,大名府通判移驻东明县,专管捕务,滏、洺等河工由广平府同知就近管理。

一七四一年辛酉清乾隆六年

十一月十一日,裁汰顺天、保定、河间、正定、顺德、广平、大名等府并冀、深、定等州属原有额外余牙一项,名曰“盈余牙税”。

一七四二年壬戌清乾隆七年

四月,春雨不足,麦收减产,天津、河间、正定、顺德、广平、大名等处麦价腾贵,动用库银三万两,赴河南采买,运送直隶所属近河州县。

一七四三年癸亥清乾隆八年

四月,直隶窃案络绎不绝,大名、正定、顺德、广平四府以及开州、磁州等处最甚,令直隶总督高斌及提、镇等确保地方宁谧。

是年,孙宪任元城知县。

大名、元城、魏县挑漳河支流。

大名知府任宏业修天雄书院。

一七四四年甲子清乾隆九年

夏,麦稔。

七月一日,因天津府庆云县地僻民贫,商贩罕至,米粮缺乏,民食艰难。命于河南、大名等处采买杂粮。八月二日,再拨库银三万两采买大名府高粱。

是年,赐大名府临济寺御校藏经一十二部。

一七四五年乙丑清乾隆十年

六月,元城、大名、魏县、南乐、清丰、东明、长垣等县及开州有雨或没雨或不透足,收成歉薄。

十月四日,直隶总督那苏图奏,直隶被旱之永年、肥乡、曲周、成安、邯郸、广平、鸡泽、磁州、开州、元城、大名、魏、南乐、清丰、东明、长垣等三十六州县,秋收六分至九分不等,新旧钱粮,均应开征。

一七四六年丙寅清乾隆十一年

四月,大名府所属地方得雨甚微,不成分寸。

是年,大名县在大名府城道前街贡院东建广有仓,在大名县东街建预备仓,储谷两万石,在李茂堤、七里店、霍儿庄建社仓三处,在李茂堤、边马集、大严屯、罗胜屯、牙里集、七里店、霍儿庄建义仓七处。

张彦颖任大名知县。

元城县寿妇李氏一百零一岁,赐银帛建坊。

一七四七年丁卯清乾隆十二年

四月六日,正定镇标大名协副将海沖阿调补天津镇标,候补副将佟柱补授大名协副将。

二十八日,顺天、保定等府及顺德、广平、大名、赵州等处各水利工程均已告竣。此工程自乾隆九年始,前后用银七十余万两。

五月二十八日,大名、顺德、广平等府属高田于二十日前有未经遍种者,自五月下旬、陆续得雨,俱已播种,大名、元城、东明等县尚未报到。

六月,大水成灾。

一七四八年戊辰清乾隆十三年

三月,大雪伤麦。

五月二日,保定、广平、大名三府甘霖叠沛,麦收甚广,发司库银,每府买麦二三万石。蠲免元城县上年水灾地亩额赋有差。

七月,正定镇两营并龙固、固关、龙泉、大名协两营、杜胜、广平、顺德等营建营房一百间。

一七四九年己巳清乾隆十四年

夏,大雨水,漳河泛滥,沥水没田,缓征租税。

十一月十六日,直隶总督方观承奏报大名府邪教一案。元城县民人陈宫、朱培卿有铁布衫法术,以行医为名,往来曹州府等地。访查元城县陈宫本有疯疾,朱培卿二子朱桂、朱桐在外。乾隆帝命多选干役,分头缉捕,不可存无事之念。

是年,浙江钱塘人张慎言任大名知县,为政与民休息,最严于捕盗,境内安谧,因开支河与上司意见相左,罢去。

一七五零年庚午清乾隆十五年

五月十日,元城知县孙宪调宛平县,邹云城调任元城知县。

是月,大旱。

是年,马国镇任大名知县。大名县挑挖引河。

一七五一年辛未清乾隆十六年

王所施任大名知县,寻离职。五月九日,李竦补授为大名知县,在任政简风清,重农耕与教谕石之琳修大名县学宫。

是月,夏收丰稔,河间、正定、大名等府属,麦价渐减一二钱。

是年,朱瑛任大名知府。

大名府漳水为患,往往水至府城下,筑堤丽家庄口,凿渠于下游,以待漫溢,筑叠道四十里,达于旧魏县,以通往来,遏制水势,得以无患。

一七五二年壬申清乾隆十七年

三月,大雨。

四月,大蝗,积盈尺,禾稼食尽。直隶总督方观承赴大名一带查勘,五月十一日,奏报正定、顺德、广平、大名四府最重,查勘大名、东明一路蝗蝻时遇大雨雹,大名地方雨水调勻。

十五日,大名府已故通判姚孔厥未完乾隆三年赴河南领麦案,应追核减银两。经查,家产全无,一子出外无踪迹,准予豁免。

十八日,方观承奏报,元城、大名、南乐、魏、清丰、东明、开州、长垣等十六州县甫经生发,现正扑捕。大名府八州县俱报生蝻,扑后复发。

二十七日,方观承奏报,大名、魏县滨临漳、卫,蝻易发,每多潜伏麦内,二县奉行不力,参处二县知县。其余元城、开州、东明、长垣、南乐、清丰等处多已扑尽。

《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三辑载其奏折:“梅廷训初报魏县蝻生十三处,李竦初报大名县蝻生十四处,节次据详捕净,尽具结申送在案。今臣查魏县实在净尽者止有二处,大名县实在净尽者止有五处,其余已报净尽处所,竟有大小蝗蝻夹杂于各色蚂蚱之内,均已长翅能飞。魏县计共十一处,大名县计共九处,并相连村庄,亦多有续生,不胜骇异……该二县当蝻子甫生之时,并不实力细加搜捕,逮行结报净尽,希图草率了事。及至复生,又不将长大生翅等情形,据实通报办理,殊干严例。兹据大名道赵之壁、大名府朱焕面察具揭详参,相应具实参奏。请旨将魏县知县梅廷训,大名县知县李竦均照例革职拿问”。大名知县李竦尽力捕蝗,竟为邻县中伤,罢免。

六月十九日,大名府属捕蝗蝻事竣。

冬,大名府同知刘杰督率民工挑挖引河。

一七五三年 癸酉清乾隆十八年

正月,大雪。

十二月,雨水。

是年,陈睿任大名知县,宽厚治理,民安其政。

狄咏篪任元城知县。

大名人成文曙拔贡。成文曙,字东皋,少时受学大名府学使应棻,文名甚重。著有《香谷诗集》,自号“香谷居士”。

一七五四年 甲戌清乾隆十九年

五月,拨给大名道二千两银分贮,遇仓猝急需时备用。因大名府与道员同城,大名府不再分贮。

一七五五年乙亥清乾隆二十年

六月,卫河决,与漳河水接,复坏大名县护城堤,入县城,居民皆出,庐舍全圮。直隶总督方观承发银票,赈恤灾民,并蠲其租有差。

七月二日,大名知府朱瑛续完乾隆十七年地丁钱粮,原参戴罪督催之案,照例准其开复。

是年,朱瑛重修大名府文庙,又续修府志。

清军进攻伊犁,调拨递马。

一七五六年丙子清乾隆二十一年

二月三日,大名县训导温葆文因赴任迟延三月以上,照例降一级调用。

是年,陈衍周任元城知县。

设大船十只,建小滩镇浮桥。小滩镇旧时有船只摆渡,明弘治年间改造为广济浮桥,兑运迁移后,浮桥损毁。今因卫河改道,桥废弃。

一七五七年丁丑清乾隆二十二年

春,大旱,漳河水浅,河流几绝。

五月,沁水挟淇水、漳水猛注卫水,卫水陡涨,高数丈,阔数十里,漫溢,城乡田舍,多被淹浸。漳河决溢,大水灌入魏县城,城废于水,县治成为废墟。时议迁县治于仕望集而未果,二十九日,卫河水漫大名县护城堤,大水灌城,城垣倒塌,房屋尽毁,积水四五尺。大名府城墙浸透丈许。朱瑛率众昼夜补护城堤,水猛溢入堤,走避城上。先是,水将至之际,民心惶惶,朱瑛早作预备,运米储于城楼,以所储米煮粥,遍给城上难民,全活甚多。数日水平,详按户口,开仓赈灾,抚恤周至。

卫河在小滩镇以南决口,冠县知县于堤下买地一块,取土堵塞决口,然水势浩大,下流不能容,直冲沙河,东北至馆陶、冠县,漫水淹没庄稼,冠县四门紧闭。

六月二十四日,因元城、大名河水陡涨,城乡田舍多被淹浸,命参照魏县办理赈恤事宜。

三十日,漳河漫口合龙,全河悉归故道。

七月七日,方观承奏报,魏县、元城、大名等水灾甚重,城乡居民室家荡析。魏县城外因连年受淤,已成釜底之形。魏县官民因屡遭水灾,迁徙不便,有意入邻县。

十六日,因魏县、元城、大名等处灾民均无失所,仅仅粮价日昂。命将魏县、大名、元城、清河应赈区域,每石减银三钱,待城乡道路通行,米粮充裕,即行停止,以节仓储。

十九日,因水涨,大名盐厂盐觔漂没,饬盐商照数补运,接济民食。

十一月五日,方观承奏称,大名县知县陈睿因旧病陡发自杀,请革职并委候补州同冯仲舒署理县务。据家人称陈睿于六月因卫河水涨受惊,时时自言自语,十月间,痰疾旧病突发,用小刀抹伤颈项。

八日,因文安营裁缺,都司侯开雄补授正定镇大名协右营都司刘应时病故缺。

是年,程闰生任元城知县。

一七五八年戊寅清乾隆二十三年

正月六日,上年大名府属大名、魏、元城、南乐、清丰五县被水,按例赈应至正二月为止,因贫民仍生活拮据,加恩将各县内极次贫民,再各加赈一个月。

四月十七日,免魏、大名、元城、清丰、南乐、东明、开州、长垣等二十九州县厅上年水灾额赋。清咸丰《大名府志》天雄书院图

五月二十日,废魏县入大名县、元城县。魏县原属三百三十七村,分隶元城县三十一村,分隶大名县三百零六村。大名县原辖北关、东关、三里店十三村划归元城县。

是月,谢清问任大名知县。

六月二十日,吏部批复,魏县裁汰,归并大名、元城管辖应办各项事宜。原魏县三百三十七村额赋及杂项银两,划分大名、元城征收。大名县治移驻府城,与元城县同为附郭县,员缺改为繁难。裁魏县教谕、训导、典史及官俸役食,魏县县丞改为大名县管理漳河县丞。大名县县丞仍驻大名县旧治(后迁龙王庙镇),管理卫河一切工程,防汛弁兵照旧存留。魏县原额文童十八名,武童十五名内,各拨二名,归元城县,剩余另编乡学字样考取,大名县训导一员专管乡学事务。魏县额设递马马夫、铺兵一体裁并。孤贫口粮棉衣等项按大名、元城二县分隶村庄,在存留项下支给。现存谷拨归大名县,作为常平额贮,余存谷粜价解司。天雄书院改作大名县公署,大名府通判旧署,改为天雄书院。

是月,元城县蝗,苑家湾、李家庄等处各生蝻子数块,道府率属下扑打净尽。

十二月二日,以大名副将朱玑为山东登州镇总兵。

是年,翁耀任元城知县。

馆陶县孟良寨等村在元城县沙圪塔村东北创修堤埝,截断元城县排水出路,双方发生械斗,经直隶、山东两省协议,商定今后山东不修,直隶不扒,听其自然,并竖碑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