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六一年辛丑清顺治十八年
八月十三日,命各省均设总督一员,驻省城,直隶总督驻大名府。
九月十六日,添设直隶提督一人,改刘良佐为直隶提督,驻大名府。刘良佐在大名府城东狄仁杰祠堂碑侧开凿甘泉井,井上建甘泉庵,为当时一大胜景。今庵、井湮没无存。
十月二日,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苗澄任直隶总督。
是年,浙江仁和人缪国俊任元城县丞,事事留心,禁绝煎贩私盐。三次清军过境,措置得当,安然无事。
征练饷,每亩加银一分,次年免。大名府人丁四十六万七千二百四十二,徭银六万五千三百二两三钱一厘。
一六六二年壬寅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元年
夏,麦大熟。大旱。
七月,大霖雨,四旬有余,房舍倾圮。
十月二日,以成克巩为大学士。
是年,浙江吴兴人沈兰知大名县,天性狷介,治县以圣贤为榜样,曾曰:“宁保障,勿蚕丝,宁祥鸾,勿市虎”。
一六六三年癸卯清康熙二年
四月十七日,大学士成克巩以疾请假,令解任调理。
是年,安徽霍邱人王辉知元城县,性格端介,安民,禁出杂派,忽然而终。
河南登封人耿介授大名兵备道、按察副使,吏畏民怀,阖境称治。直隶旗逃案株连甚多,往往一案牵连三四十人。耿介在任未满一年,断案三百余,未尝株连无辜一人。又除积弊、革冗费、戒贪墨,恩威并用,政绩大着。未几,丁内艰去,父老送行数百里,拦路痛哭,络绎如织。康熙三年九月九日,王大化等人立《天雄万民感德碑》,成克巩作记。
一六六四年甲辰清康熙三年
三月二十四日,殿试进士,元城人孙郁三甲第七十四名。孙郁,字右汉,号雪崖,官桐乡知县,有诗名。
十二月,元城县裁训导一员。
是年,江苏丹徒人陈灴任大名知县,卫水涨溢,奋力堵塞,民得免被水。
议定大名县每年派出工匠二十三名、元城县每年派出工匠七十七名,交由户部管理。
一六六五年乙巳清康熙四年
春,旱,风沙蔽日,至四月始雨。五月十六日,直隶巡抚王登联疏报大名府属十一州县均报旱灾。命速发常平仓粟赈之,并免田租有差。
五月二十二日,裁并各省督抚,裁直隶总督,直隶、河南、山东设一总督管三省事。
六月一日,以朱昌祚为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十四日,议定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驻劄大名府。
二十六日,直隶提督原驻大名府,移镇河间府。直隶督标、提标兵员各二千名,督标兵旧驻河间府,提标兵旧驻大名府。三省总督驻大名府,提督改驻河间府,省城要地不可无重兵弹压,若令标兵彼此更调移驻,恐携家带口,扰累民间。七月二十日,免调两标兵丁,只换统辖将领。
是年,四川阆中人谢述度任元城知县,勤政爱民。
一六六六年丙午清康熙五年
十一月,京畿圈地案。因拨换土地苦累军民,直隶河南山东总督朱昌祚、直隶巡抚王登联联合抗疏,请罢圈地。二十日,辅臣鰲拜以改拨圈地,诬大学士、户部尚书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等罪,逮下狱。
十二月十四日,朱昌祚罢免。二十日,鰲拜矫旨处绞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籍没家产。
是年,分把总、百总驻防州县。
一六六七年丁未清康熙六年
正月四日,白秉真任三省总督,移总督署于大名道署。白秉真于总督署西北角掘地尺余而得泉,遂修甃成井,筑醴亭其上。
三月二十五日,元城县有二人中进士,张鸿仪三甲第九十六名,黄之鼎三甲第七十二名,二人均有诗名。
七月,旱蝗。遣官督捕,免租有差。裁大名府推官。
十一月八日,免直隶开州、元城等十一州县本年旱灾额赋有差。
是年,徐衮任大名知县,政尚宽大,事不苛刻,及罢官,胥吏追呼。
范明德任大名通判,刚直不阿,上官随意指总督府幕士犯法,守法不留情面。
一六六八年戊申清康熙七年
正月至六月不雨,大旱无麦。
六月十七日,地大震,自西北至东南,声如雷,人不能立,庐舍倒塌。八月中旬,复震多次。
一六六九年己酉清康熙八年
七月一日,因时局平定,兵戈入库,裁直隶河南山东三省总督。九月十日,白秉真致仕。
十三日,因裁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原在大名府所设总督标员裁,改设副将。所设标下五营兵四千名,原调山东河南兵二千名,撤回本省,下余二千名官兵,以一千名防守大名府,以一千名分拨镇防兵力单少处。
四月,颁诏实行更名田,明各省册建藩封所置王庄、皇庄、官庄以及勋戚赐田等田地产业改归百姓垦种,并编人赋役全书,由各所在州县征收粮租的那一部分田土。大名府有藩产、宫勋二项。
是年,大名兵备道不称兵备道,大名道仍驻大名府。
一六七零年庚戌清康熙九年
春,大旱无麦。大名道孔荫樾与大名知府周邦彬煮粥赈饥民。
二月,大名府知府周邦彬捐建府学尊经阁,次年五月竣工。
三月四日,大名县刘元福中进士,三甲第二百一十名;元城县有二人中进士,陈孚三甲第一百二十七名,黄任二甲第四十七名。
陈孚为魏裔介门生,谦虚好学,族里以道学称之,未赴选,病卒。
黄任,字志伊,号逊庵,有诗名,著有《坛斋诗集》。
八月二十七日,免元城、清丰、南乐三县亡丁缺额徭银。
秋,奎光出现大名县刘元福家。征元城县柳枝。刘遵宪花园太湖石
水复大涨,大名知县顾咸泰率民堵御,数日水势不减,民大恐。顾咸泰身当水冲,以门板阻水,须叟水平。大名县城屡遭水患,苦于修筑,顾咸泰捐俸开工,数月完固。并建文昌阁,于城之四隅又创建四望台。
十一月二十日,免元城县本年旱灾额赋有差。
是年,大名知府周邦彬重修三省总督衙署,建讲堂、号舍,树“人文蔚起”牌坊,改书院名为天雄书院,添建麓泽亭。又改建郭汝贤所建白衣堂为寺院,佛殿高雅宽敞,金碧辉映,占地三十三亩。康熙敕赐“护国临济寺”,有名师雪岸慈和尚、便门、大鉴、大彻三大法师,夏讲经律,冬参禅道。今广播电视局及东北即临济寺旧址。
天津盐商孙芝芳奉文,大名府城内四关厢及张铁集等三十九里皆其行盐之地,每年九千引。
山东历城人王怀玉任元城县典吏,以弭盗诘奸为要务,督修城垣,严查铺栅,尽心守法。
陨石落大名,今不详何在。里巷相传陨石落西街刘家花园,化而为石,为今大名县石刻博物馆所收藏,此说大误。崔东壁对此事存疑,及与刘氏兄弟交游后,观其石及其所刻篆文楷字。详问陨石一事,称“实无其事。先人宦南方,得此石,奇其状非人世所有,聊刻此言以为戏耳。”
一六七一年辛亥清康熙十年
七月,旱,遍地生蝗,食秋苗殆尽。大名道孔荫樾督吏民捕杀,遂清。周邦彬请免元城、大名等县租赋有差,拨米赈济贫民。
是年,罢大名镇总兵。
逃亡人丁陆续招抚复业。
大名县民成氏自称“九天圣女”,愚民迷信如狂。顾咸泰将其捕至县衙,观者林立。成氏初受拷打,似不疼,不久,呼救哀求。于是焚烧其旗牌、符剑,解散信徒。
一六七二年壬子清康熙十一年
春旱,飞蝗遍野,田禾绝收。大名道孔荫樾、大名知府周邦彬倡捐,施粥救济饥民。
因元城县行盐被大名县盐商刘起晋侵占,大名府城关厢内食盐,须远赴大名县去买,极为不便,故天津盐商孙芝芳九千盐引每年仅售三分之一,元城知县谢述度受累去职。三月十一日,陈伟任元城知县,请销本县盐引,县民始摆脱远买之苦。陈伟又革门兵滥供,减里下杂派,创立保甲。
五月,烈风暴雨整夜,县城女墙摧毁十之七,城墙倒塌过半,顾咸泰请砖砌加固,因需花费大名县一年田租,不许。于是召集民众费时一月重修坚固,大名镇马定国出力不小。又将城南文昌阁、四角楼重修。
七月,大名县河溢,暴涨日甚,顾咸泰运土筑堤,水至大名县门额外,宰杀牲口祈祷,并将大名县门牌投掷水中,水势顿时停止上涨。
是年,大名知府周邦彬重修大名府文庙,版印所撰修之《大名府志》,凡三十二卷。
元城县主薄吴发督修元城县所辖卫河七十三里河堤。
元城县拨给太监田怀诚地一顷八十亩。
一六七三年 癸丑清康熙十二年
三月二十三日,殿试进士,大名县有二人中进士,张鼎新三甲第九十二名,王胤芳三甲第一百一十名(县志作王芳、府志作王印芳均误),元城县有一人中进士,黄伸三甲第三十六名。
六月,大雨连日不断,大名府城墙自西而南坍塌里许。二十一日,卫河水溢苑家湾、小滩镇沿河村落,洪水冲刷河堤,几次将崩。陈伟祈祷河神,主薄吴发调集附近居民协济筑月堤,吏民奋力抗洪。二十二日至二十七日,水势渐减。时有小兽形似小驴,泄波而行,所至黑水泛滥,民焚香祈祷,河复澄清。
八月九日,减天津盐商孙芝芳元城县盐引三千,准许在附近京通等处,通融带销。元城县每年实际行盐引六千。
一六七四年甲寅清康熙十三年
正月,大雨雪,震雷。
夏,大名府、保定府、顺德府清军依次南征,南下清军在元城县喂马,三次供应之需,不派乡里,拮据维艰。
是年,大名府设一副将。
以驿马协济冲要,元城县、大名县初协济保定府,再顺德府,再邯郸县,工料远递,所费浩繁。
顾耿臣任大名府知府,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到任后,闻听成克巩子弟恃强凌弱,强占民田五百余公顷,官吏畏惧权势,投鼠忌器,不敢过问。顾耿臣不避权贵,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为民讨回被占田亩。吴三桂叛清后,大名府反清势力趁机而起,更有投向吴三桂,发布文告诬陷富绅者。顾耿臣处变不惊,即派官吏着力追查,为首者治罪,随从者释放,大名府反清失败。
一六七五年乙卯清康熙十四年
大名道潘世晋在大名府城南郊之文昌宫南建义学,督学王泽、大名知府顾耿臣及各州县官员讲学其中。
新河白莲教反清,远近响应者数万,掠聚落陷新河,正定巡抚金世德、副将罗茂同讨平,大名府无一胁从者。
陈伟修元城县署,费用概不加派。又委派千总驻防金滩镇,主管河道运输,后改为把总。
奉旨裁元城县驿马工料之半,元城县额设驿马数三倍于他县,工料虽裁,而马数依旧。
一六七六年丙辰清康熙十五年
正月,陈伟征集资料,始修《元城县志》,凡六卷首一卷,次年付版刻印。
大名县志残缺,时方修通志,顾咸泰征集文献,成克巩执笔,重修《大名县志》,凡五纲、六叙、九论、二十八目、六十一赞,五卷四册,时称善本。是年付版刻印。
是年,复教谕、训导官。吕炯任元城知县。
清康熙《元城县志》县署图
一六七七年丁巳清康熙十六年
春,旱。秋,大水,漂官民庐舍。
一六七九年己未清康熙十八年
七月,地震。
八月,霖雨四旬,大水坏田舍。增盐引。
一六八零年庚申清康熙十九年
夏蝗不入境,岁大稔。
吴洪传任元城知县。
俞尧任大名知县。俞尧因循陋规,中秋节前夕,向直隶巡抚于成龙送厚礼。于成龙严词拒收,并特地颁发《严禁馈送檄》,通报俞尧送礼一事,明令所属官吏今后如发现逢年过节私相送礼,查出题参,决不宽恕。
康熙《畿辅通志》卷十一《户口》载:大名府属原额上中下三等八则折就下下人丁共七十二万五百六十三丁……康熙十九年实在人丁五十七万九百七十九丁半。
一六八二年壬戌清康熙二十一年
八月二十一日,免元城县本年旱灾额赋有差。
九月四日,元城人黄仪中进士,三甲第一百零七名。黄仪官安化知县,有诗名,著有《灌园处近草》。
一六八三年 癸亥清康熙二十二年
河南漕米二十五万余石原系征银买米起运,康熙十五年因需用兵饷改折,后因各省漕米截留,北京城米谷不足,仍令买米起运。河南省各州县差官役前往大名府小滩地方买米交兑,越境采办,囤户牙行任意加价,官民交困,河南巡抚王日藻请行改折。二月十三日,令改折解部,相应裁去河南省粮道。
夏,大风拔木坏屋,麦欠收。
一六八四年甲子清康熙二十三年
四月二十一日,工部请命直隶、河南两省闭塞卫河水口以利漕运,漕船过后听其分流。因沿河田地失去灌溉,遇天旱民必困苦,不准。
是年,漳河由磁县入临漳县,东北入广平县南界分为二支,一由大名府魏县至馆陶县入卫河;一入邱县又分二支,一经威县南东北行入南宫县,至青县入运河;一入广宗县,北行至宁晋县会滏阳河,抵冀州入滹沱河。漳河又开始北、中、南三路并行,漳河再次流经大名、元城。以后,“日更南迁”。
一六八五年乙丑清康熙二十四年
三月,元城人张璟中进士,三甲第一百一十名。
四月十二日,免大名府上年未完钱粮及本年应征地赋三分之一。
是岁,大旱。大名府人丁五十八万八千六百五十八,徭银七万四千六百六十九两二钱三分六厘。
一六八六年丙寅清康熙二十五年
十二月十八日,免真定、顺德、广平、大名四府下年各项地丁钱粮。
岁大旱,蝗不入境。
一六八七年丁卯清康熙二十六年
唐国华任元城知县。免元城县地赋、积欠。
一六八八年戊辰清康熙二十七年
旱灾,岁歉。
大名协由正定总兵辖改归巡抚。
一六八九年己巳清康熙二十八年
亢旱甚于往年,五月十五日,大学士、九卿等奏报大名府始有雨。
九月十七日,直隶巡抚于成龙报直隶旱灾情形:宣府、广平、真定等府属四十四州县受灾十分,保定、顺德、大名、顺天、河间等府属五十六州县受灾七、八、九分不等。命按照定例,按被灾份数酌免钱粮。
二十三日,大名府有通判二员,裁去一员。
一六九零年庚午清康熙二十九年
九月三日,免顺天、保定、河间、真定、顺德、广平、大名七府所属并宣府等处被灾地方上年未征地丁二十六万三千五百余两、粮五万七千三百九十余石,本年上半年应征银三十一万一千五百余两、粮二万八千七百二十余石。
是年,减盐引。大名虸蚄害稼。
一六九一年辛未清康熙三十年
六月二十六日,予故原任少傅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成克巩祭葬如例。
是年,浙江海盐人俞兆曾任元城知县,廉平宽简,断案尤精,外县疑案多委其审判,剖决如流,判决得当,并记其始末,名《犹人录》。卒于任,民建祠纪念。
一六九二年壬申清康熙三十一年
春,大风昼晦。空中有火光,着铁皆明,自申(十五时至十七时)至亥(二十一时至二十三时)息。
是年,大名兵备副使陈世安重修大名府学,捐制祭器存学宫。
一六九三年 癸酉清康熙三十二年
夏,蝗,免灾赋有差。
六月十八日,因河南漕米不出于本省,系民间在大名府小滩镇采买,极为不便,河南巡抚顾汧请改折停运。令停止百姓采买,折合为银两,由巡抚携带银两亲赴大名府采办运抵北京,倘有迟误,从重治罪。
一六九四年甲戌清康熙三十三年
三月二十三日,大名人李训中进士,三甲第二百一十一名。
一六九五年乙亥清康熙三十四年
四月六日,地震。
一六九六年丙子清康熙三十五年
夏,水旋涨旋落,禾稼无损。
是年,戴蕃嵩任元城知县。河南巡抚李辉祖请移小滩镇兑运于卫辉府水次,从之。
一六九七年丁丑清康熙三十六年
六月九日,漳水骤至馆陶县与卫水合。漳河改道,一支自大名、魏县、元城至馆陶入卫河。此后,北流渐微,十年内渐转为南流为主。
一六九八年戊寅清康熙三十七年
六月十六日,因河南漕粮原在大名府小滩镇兑运,原任河南巡抚李辉祖改迁卫辉府水次,不但路途远千里,山谷崎岖,盘剥过留加倍,运输艰难。从河南任城等八卫运丁张文安等呈请,仍将河南漕粮改于小滩镇兑运。
一六九九年己卯清康熙三十八年
漳水改道后,命直隶巡抚李光地察勘漳河、滹沱河故道。四月二十九日,李光地还报,称漳河分为四支,一支自大名、魏县、元城至馆陶归卫入运。一支由广平县至邱县复分为二支:一支俗称“老漳河”,自邱县东北分流经南宫、枣强等县至青县杜林村与完固口之支流合,至鲍家嘴归运;一支俗称“小漳河”,亦自邱县西北分流经巨鹿、广宗、平乡至宁晋与滏阳河会,又经束鹿(今辛集县)入冀州与滹沱河会,由衡水至献县完固口复分为二支:一支至青县会老漳河;一支经河间、大城为子牙河出王家口归淀。
八月二十九日,李光地请于大名、广平两府所属州县开浚疏通漳河,分减漳河水势。在上游广平县境内开一支河,经魏县境北部,复由广平、元城、馆陶入卫河。
一七零零年庚辰清康熙三十九年
三月二十三日,元城县有二人中进士,张调陛三甲第二百三十四名,高光宗三甲第一百四十八名。高光宗授浙江云和知县,后升任吏部考功司郎中。时吏部有四君子之称,高光宗为其一。
六月二十九日,升大名副将朱廷柱为云南开化总兵官。
一七零一年辛巳清康熙四十年
清康熙《大名县志》儒学图十一月,李光地勘察漳河,建议漳河遇大水时,采取挑水坝等法使水分流,北不致挟滹沱河以侵田,南不致合卫河以害运。准行。
是年,有年。
大名府知府鲍复昌修葺大名府城墙。
大名知县陈天立修学宫。
一七零二年壬午清康熙四十一年
春,大风,其色红,自西北来,拔木飘屋瓦。
秋,大水,蠲免有差,民无流徙,然犹艰食。
十月十一日,以大名副将安跃拔为广东潮州总兵官。
一七零三年癸未清康熙四十二年
岁大祲。春煮赈。秋大水,陆地行舟,直至会通河。
一七零四年甲申清康熙四十三年
春疫,人死众多。夏麦稔。秋,黑蜻蜓飞扬蔽空,内黄县尤多。
是年,蒋芾任魏县知县,时魏县滨漳河,县境北部七年无收获。元城县与魏县相邻,屡次奉檄筑堤,相互推诿。蒋芾劝民劳役均摊,五日堤成。
一七零五年乙酉清康熙四十四年
二月,黑风。
一七零六年丙戌清康熙四十五年
三月二十三日,元城人李莹中进士,三甲第四十二名。
四月,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初稿呈康熙御览。该书记载,清初大名府原有七十二万五百六十三丁,现存五十二万六千三百四十八丁。大名县原有户三千五百六十五、丁四万三千九百二十一,现存二万六千一百四十一丁。元城县原有户三万六千五百二十、丁六万二千一百一十五,现存五万八千七百三十六。
是年,广东电白人黎式仪任大名知县,革除陋规,遇岁饥,煮粥赈济,救活以万计。又捐俸修学宫、创书院等。在任十四年,深受县民爱戴。
因卫河水弱,不可漕运,自馆陶“决漳入卫”,以济漕运。
《行水金鉴》大名府段卫河图
一七零八年戊子清康熙四十七年
夏,大旱,八月始雨,禾尽槁死。次年,动仓粮赈粜,并缓征丁银。
是年,漳河益南,流经大名、元城,上流淤塞,全漳自今馆陶入卫。自此,北路与中路断塞,遇秋水暴涨,辄由故道北流,横溢四出。
一七零九年己丑清康熙四十八年
十月七日,大名人闪文绣、颜文选中武科进士。
闪文绣,字素公,回族,大名府南关人,面貌雄伟,胆略过人。授二等侍卫,累官河北镇总兵,居官二十年,廉洁自持,革除陋规,戎政肃然。乾隆召见,赏赐千金,召对勤政殿,晋升议政大臣,西征,卒于军中。
一七一零年庚寅清康熙四十九年
十月三日,命自康熙五十年始,天下钱粮通免。
岁稔。大名知府俞品增修大名府城女墙。
一七一二年壬辰清康熙五十一年
四月五日,元城人黄之绶中进士,三甲第七十九名。
是年,大名清军营兵徐秀因私率部分清兵劫持副将李育德,发炮轰击衙署,炮火彻夜不绝。大名府知府吴允谋率丁壮严守四门,终因人少不敌,徐秀被设计擒获,余党悉平。
一七一三年 癸巳清康熙五十二年
二月,黑风。
三月十八日,康熙六十岁寿辰,命京畿民八十岁以上者进京祝寿。
闰五月,大风雨,有龙现身。
十月三日,升大名道年希尧为广西按察使司按察使
是年,大名知县黎式仪修学。
一七一四年甲午清康熙五十三年
岁稔。大名人步吉生中武科进士。
一七一五年 乙未清康熙五十四年
淫雨过多,漳河南迁。
大名府城南关建府义学一处。
大名县社仓、义仓谷并归常平、今通常平、社义三仓,至乾隆年间储谷有四万零八百五十二石,同治年间仓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