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史话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大名史话 >> 明朝时期的京师大名府(1368年——1644年)

明朝时期的京师大名府(1368年——1644年)(6)

发表日期:2011-8-24 15:05:17 作者:佚名 浏览数:

一五七四年甲戌明万历二年

三月,大风晦冥。时黑风起西北,自午(十一时至十三时)至酉(十七时至十九时)始息。

四月,天鸣鼓于西南。

是年,李廷彦任大名知县。

一五七五年乙亥明万历三年

十月十二日,以陕西右参议姜继曾为河南副使,驻劄大名府

是年,万世德任元城知县,孙杰任大名知县。

谢榛广游,历大河南北,皆称“先生”。游历燕赵间,至大名府,客请赋寿诗百首,成八十余首,投笔而卒。谢榛(1495——1575),字茂秦,山东临清人,终生不仕。少年时,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组织诗社,推为社长,并称嘉靖七才子,史称“后七子”。倡导文学复兴运动。有《四溟山人集》、《四溟诗集》等。

一五七六年丙子明万历四年

漳河北徙滏阳河,至今改道方成定局,元城、馆陶流绝。因漳河北徙,不再入卫,运河浅涩不通,时人多议复漳河南流故道,大名、魏县等县频受漳河泛滥之苦,因漳河离去,漳患“始得息肩”,极力反对漳河恢复南流。加以明廷无力修整漕运,且淮安、徐州粮仓已粒米无存,“引漳济卫”终成泡影,漳河“由是终明世不复南”。

一五七七年丁丑明万历五年

秋,大霖雨伤稼。

是年,准将河南征收行粮改在小滩镇者,直接赴临清仓交纳,而以临清广积二仓新旧贮米,抵作运官行粮,通融支给。

一五七八年戊寅明万历六年

大名府户七万一千一百八十,口六十九万二千零五十八,大名县、元城县平均有户七千一百一十八,口六万九千二百零六。

大名府派征棉花绒二万六千六百二十四斤,棉布八千零一十九匹,高于邻近各府。大名府贡赋清单,人丁丝折绢六千八百九十三匹、农桑丝折绢八百一十匹,秋地亩绵花绒二万五千一百二十五斤。

大名府知府王都奉命在善化山采运花斑石,修筑北京定陵。

窦杰任元城知县。

一五七九年己卯明万历七年

正月二十二日,诏毁天下书院。元城书院、应龙书院废。

四月六日,复除原任云南副使胡维新为河南副使,整饬大名兵备。

是年,尽革种马。

一五八零年庚辰明万历八年

三月二十五日,升大名府知府王嘉宾为山西副使。赵慎修任大名知府,续修《大名府志》称一时文献。

八月二十日,赐故锦衣卫带俸指挥同知陈书祭葬,因陈书系孝洁皇后亲侄故。

是年,河南汝阳人萧察任大名知县,视事明决,大名、广平、顺德三府讼狱皆来咨询,人称“萧青天”。

一五八一年辛巳明万历九年

春旱,夏淫雨,秋复旱。

七月,推行“一条鞭法”。合并州县赋役,编为一条,通计赋税,通派徭役。

冬,清丈州县地亩。元城知县蔡时鼎为治清严,立法周密。大名知县萧察分划疆界,积弊尽除。

一五八二年壬午明万历十年

自万历八年以来,亢旱相仍,收成欠薄,大名县、涉县尤甚。免夏秋税粮,赈救贫乏。

八月,大名县儒生朱之扬中顺天乡试,有明一朝大名县儒生中乡试自此始。朱之扬历任藁城教谕,宜县知县,河南布政司检校,英山、砀山知县等职。

一五八三年 癸未明万历十一年

三月十八日,元城县有二人中进士,陈廉二甲第四十四名,董宋儒三甲第一百三十八名。

是年,旱蝗。始均田亩。产一猪,一头四耳八足两尾。

增刻嘉靖《大名府志》二十九卷。

王梦鲤任大名知县,张烨任元城知县。

漳河从临漳分成两支,北支循元至顺元年河道,由武强县入滹沱河;南支由临漳南东南下,至楚旺西北汇入卫河。

一五八四年 甲申明万历十二年

四月二日,升大名府知府赵慎修为河南副使。

一五八五年乙酉明万历十三年

三月十三日,傍晚,黑风折屋飞瓦,至十七日止,地表积沙,厚者盈尺。

大旱、蝗,免田租十之三。四月七日,因旱蠲天下被灾田租一年。

是年,大名县一民家生一猪,三头一身,人手足。

一五八六年丙戌明万历十四年

正月二十日,锦衣卫已故都指挥同知陈书妻吴氏奏请由男陈尚思递减承袭。陈万言授职之后,依例只应再袭一辈,因孝洁陈皇后之家奉特旨准令承袭,故而陈书得以减袭都指挥同知,陈应龙得以减袭指挥佥事,已减袭三辈,陈尚思系四辈,似难准其再袭,但孝洁陈皇后懿亲与其他外戚不同,而陈应龙授职不久即病故,情亦可悯,准陈尚思袭副千户一辈,以后再不许越例陈请。

春夏,大旱,自正月至六月乃雨,大名、顺德、真定、广平、河间五府尤甚。秋蝻生,食晚禾殆尽。

三月,元城人张应凤中进士,三甲第二百七十七名。

十月,真定、顺德、广平、大名、河间五府属州县各有水旱重灾,免田租十分之二,余停征。

十二月十四日,发临清、德州仓米作为明春赈灾之用。

是年,薛凤翔任大名知县。

元城县小滩镇监兑分司移驻馆陶县,市兑顿减,官民大不便。时黄河以北,号清原为“小姑苏”,号小滩镇为“小清源”。( 监兑分司移驻馆陶县时间,清咸丰《大名府志》记载为万历十四年,清光绪《馆陶县志》记载为“万历十二年”。今从咸丰府志。)

一五八七年丁亥明万历十五年

三月,地震起自西北,移晷方止,夜复大震,宿鸟齐鸣。

四月,升大名府知府蒋科为山东兵备副使。

夏,大旱,田禾干死,免存留米。

十月七日,顺天、广平、大名三府被灾州县钱粮免征,停补有差。

一五八八年戊子明万历十六年

四月,大名府水旱相仍,民饥大疫,饿殍载道,人死强半,升米二百钱无市者。发临清仓米赈救,州县发粟煮粥,民得以保全。自万历十年来,连续六年大旱,田禾干死,生者逃亡,死者枕籍,真定府、大名府一带尤甚。夏,麦虽大稔,委弃在野,无人收获。

是年,西北边境紧张,檄州县乡村设堡防御。

大名兵备副使乔瑞建议,取古常平法建置义仓,春散秋敛,以利民用。元城知县刘三英在元城县境建小滩镇、束馆集、儒家寨、黄金堤四处义仓。

王尔彦、高知止先后任大名知县。

漳河还北流,卫河故道遂为漳河所弃。总督河漕杨一魁议引沁水入卫,给事中常居敬以“卫小沁大,卫清沁浊,恐利少害多。”乃止。

一五八九年己丑明万历十七年 

正月十三日,潞王回封地新乡,经河间、大名二府,其支给廪粮及纤夫等项费用浩大。因连年荒疫,实难筹措,命动支天津仓米一万七千石、临清仓米一万一千石,征发河间府、大名府夫役,在元城县善乐营今营镇建行宫。因卫河水浅,舟夫愁苦。方议征调民夫开凿疏浚河道时,忽然雨来,河道水满,船只顺利通过。

三月三日,大风,色红黑,折木发屋,大冻,死者载道。明一朝元老坊

十八日,大名人李景元中进士,二甲第二十九名。

十一月一日,给事中万自约弹劾南京工部右侍郎张西铭当考选时揭害元城知县张烨。

是年,大名原无社学,大名府知府尹应元占用大名府城南门、北门外空闲官地,又购置东关、西关徐第等居民地基,建四处社学,购置土地二百五十亩,所得田租用于教读。大名府知府尹应元又捐银三百六十七两,元城知县刘三英捐银六十两,作为经费。

福建晋江人郑得书除大名县,为政宽惠,建奎峰塔,凿泮池,有功于学校。擢户部主事,未赴任而卒,建祠堂于大名县城西郭(今大名县旧治西村)。

桐城学派中坚人物方大镇以进士授大名府推官,上任后便行“性善说”,平反冤案,救活一百三十余人,又捐钱助农,世人高之。因政绩卓著,升任江西道御史。

一五九零年庚寅明万历十八年

三月三日,大名府各地有黑风自西北起,白昼晦冥,天色乍黑乍赤,飞沙走石,咫尺不辩,行人或堕井或冻死,自午(十一时至十三时)至酉(十七时至十九时)始定。

四月,大旱,历夏秋至十月乃雨,免大名被灾夏税。

五月,郑得书修大名县学,次年三月竣工。

是年,因大名县迎候大名兵备道、大名府官员常于民家歇息,多有不便,大名知县郑得书在艾家口买一范姓土地八亩,建肃节馆。

大名府城北宋二庄为大名府通衢要道,因无桥,往来艰难,但归属大名县,大名府令大名、元城、魏县三县共建宋二庄新桥。

大名县城西南三里漳河村原先有碧霞元君阁,准提佛母殿,中宪大夫赵时敏改建为报国寺。清康熙二年僧人道秀募捐,增修弥勒佛殿及水陆殿,为当时一大丛林。今漳河村、报国寺均湮没无存。

一五九一年辛卯明万历十九年 

涂时相知大名府,在任兴举废坠多惠政,大名府城隍庙大门旧为圈门,“规制弗称”,改建成三戟门,并将城隍庙内外修饰一新。又采纳形家建议,于八月在大名县城西开支河十余里,南自白水村坝口,流经大名县城西门半里外莲花池一带,北抵艾家口漳河故道,建石闸引水入大名府城护城河。开凿支河虽有利于商贸运输,但屡屡决溢,为害大名县不浅。

九月,大名蝗、大旱,免田租。

一五九二年壬辰明万历二十年 

三月,元城人董复亨中进士,三甲第二十七名。董复亨,字见心,号太初,汉大儒董仲舒后裔。读书终身不忘,元城书院时与长垣李化龙、南乐魏允贞并称鼎甲。以进士任章邱知县,后为兵部郎中。磊落无城府,宵小忌妒,归省,年五十一卒。《章丘县志》记载他:“博学有重名,江陵柄国时召之,力辞不往。政瑕之余,手不释卷,尤加意作人,视若子弟,清操不滓,于利禄若将浼焉。辑县志三十四卷,行取礼科给事中,天启年祀名宦。”董复亨与王世贞、谢臻、赵南星、顾宪成、魏见泉、魏允贞、茅坤等一时名士诗歌应酬过从甚密。喜好奖掖后进,黄立极成基命得其力。著有《繁露园集》、《补亡斋稿》、《章邱县志》。

七月,大名府知府涂时相开挖支河刚竣工,淫雨适至,漳、卫俱水大发,涨漫溢,大名府城南城墙坍塌,城中几成巨浸。元城县水深丈许,淹没民田,禾稼尽毁损。大名县正西溃堤,大水决高村,东奔围县城三月,县城根忽然沉陷,急忙用埽住堵缺口,县城岌岌可危。涂时相亲自赶到,闸口,追悔莫及。自此以后,支河决口频繁,为害甚大。十月,赈民有差。

是年,李炳任元城知县。任上亲自清查仓谷,制定乡约,修葺元城县小滩镇、束馆集、儒家寨、黄金堤四处义仓,建张铁集、西付集、长屯村、西店集四处社仓。

一五九三年 癸巳明万历二十一年

大名府关帝庙大铁钟三月二十八日,以姜士昌为河南右参政,驻劄大名府。

是月,民饥,大名知府涂时相行平粜仓粮,官民便之。

四五月,大霖雨连降二月,沥雨成灾,麦尽被淹。

是年,魏县知县田大年筑河堤御漳河,西起临漳县境,东至王二庄,长五十五华里,人称“田公堤”。自此漳河遂北徙,复由魏县、成安、肥乡、曲周东北达于天津。

在大名府城南瓮城内建大名府关帝庙,后铸大铁钟一,重三点零六吨,高二点四九米,口径一点四七米。今存大名石刻博物馆。

卫都、王道一先后任大名知县。

涂时相檄元城知县李炳修城内外坊表,各坊子姓争先输助,不二月告竣。

一五九四年甲午明万历二十二年 

三月,大霜杀稼。

七月,淫霖连注,水涨尺许,大名府南城及社学陡然崩坍,城内坏官舍民居十之五六,士民震恐。涂时相取坚硬榆木入地五尺帮砌,又于南门下建水沟注入护城河,又将四门城楼、角楼、垛口、铺舍、拦马墙整饬一新。

十月,大名县、东明县细雨成冰,草木之萌皆如椽,冻折无数。

一五九七年丁酉明万历二十五年

八月二十六日,地震,水溢,天鸣鼓。

是年,高出任大名知县。

一五九八年戊戌明万历二十六年

汪腾蛟任大名知县。因倭难运米高丽(今朝鲜)。

一五九九年己亥明万历二十七年

闰四月八日,因倭平,除东征加派田赋。

夏旱,秋稔。

是年,徐顺明任元城知县,精明能干,吏民怀畏,凛然不敢欺。《汤显祖全集》卷二十《送徐大名》送行诗或作于此年。

遣中使抽各州县集场课税。

一六零零年庚子明万历二十八年

大名县雨雹,因灾伤,民饥“盗”起。

秋涝,大名府城内庐舍、围墙倒尽。漳河决小屯,东经魏县、元城,抵馆陶入卫,为一变,其害小,而广平府属县渐苦漳,谋复移大名府。卫水往日仰仗漳水,而今漳河北流,卫水细缓不能卷沙泥,干涸不能漕运。九月一日,给事中王德完奏请塞漳河北流,仍由回隆入卫河,以济运河。魏县举人陈所志作《疏漳议》驳斥,明廷采纳,漳河仍北流不南移。

十一月,大霖雨。

是年,监兑分司复由馆陶县回迁元城县小滩镇。

大蝗。

一六零三年癸卯明万历三十一年

秋,大霖雨。

自万历二十九年来,连续三年,元城、大名河数决。

大名知县汪腾蛟会同南乐县将由内黄县入大名县梅家口之硝河旧河身小加挑浚,水东流直下,后河身淤为平地。

浙江会稽人董元儒任大名知县,值岁饥,赈粮施粥,民始苏。又革除行户,轻徭役,黎民渐起。

一六零四年甲辰明万历三十二年

西大街古槐三月十五日,大名县有二人中进士,刘遵宪三甲第三十九名,张铨三甲第一百三十三名;元城有一人中进士,黄立极三甲第九十八名。

刘遵宪(1575——1644),字可权,曾任兵部尚书、工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时政峻刻,阁部大臣因罪去者七十余人,刘遵宪独以清端受知,全身而退。著有《挥尘集》、《会心录》、《云西桥稿》、《恕罪斋集》、《归田小记》、《筹边余咏》、《友声亭集》等。

张铨(1575——?),字平仲。历任平阳府推官、户部主事、广宁兵备副使。著有《五鹿山房》等集,自称“五鹿居士”。

黄立极(1568——1637),字石笥,又字中五,号我范。有《留笏草堂集》,《畿辅诗传》谓其诗“雄深雅健,不落大历之后”。一九六六年卫河工程建设中,黄立极祖茔被挖掘。黄立极墓志铭为青石质,长一点三五米,宽一点二五米,厚零点三四米,志盖篆刻“明光禄大夫左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中五黄公暨配赠一品夫人周氏杜氏合葬墓志铭”,九行五字排列。志铭六十四行,满行一百字,铭文四周每侧均为二龙戏珠,祥云相衬,志文详细记载黄立极家世、生平、政要及其家族成员册封情况。铭文为兵部尚书孙承宗撰文,都察御史刘遵宪书丹,王家桢题额。志文字体清秀挺拔,雕刻精美,有一定书法价值,为河北省第三大墓志,今存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九月一日,赈畿南六府饥。

一六零五年乙巳明万历三十三年

四月,大旱,蝗。

六月,大水,大名县卫河支河溢,决莲花池堤,大名县城几毁。

是年,傅春任大名知县。顾天叙任元城知县,清操自持,凛若冰霜,有“两袖清风”之颂。

一六零六年丙午明万历三十四年

三月二十九日,真定、顺德、广平、大名四府旱蝗,民饥,蠲赈有差及行派各税。

一六零七年丁未明万历三十五年

成基命画像三月十八日,大名县有二人中进士,成基命二甲第十九名,郭增光三甲第八十名。

成基命(1559——1635),字靖之,号毖予。天启中累官礼部右侍郎,因得罪魏忠贤落职。崇祯时,历任吏部左侍郎、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多有建树。性宽厚,每事持大体。为官清廉,有“清白相公”之称。卒赠少保,谥“文穆”,葬今大名城南关,俗称“成家坟”。一九五九年成基命墓被挖,二零一二年在其墓园修建南关风情街,墓被毁。其诗文《云石堂集》二十四卷,以其素园之云石堂命名。

郭增光,号旭阳。所任政绩卓著,后曾任工部右侍郎。天启七年五月,河南巡抚任上在开封建魏忠贤生祠,毁民房屋二千余间,创建宫殿九楹。参政周锵、祥符知县季寓庸恣意为之,郭增光听命而已。明豸秀承恩坊

闰六月三日,升大名兵备沈一中为河南右布政。

是月,淫雨,大名、广平、彰德等府属州县大水。卫河水溃大名县逯堤口,溢没田庐,水从下流窑厂决口上溢,薄大名县城,元城县陆地行舟。飞蝗自东北来,遮天蔽日,二十余日不尽,有落下者即遗种再生。成基命墓志盖成基命墓志铭文

一六零八年戊申明万历三十六年

春,大旱,斗米千钱。

七月三十日,北直隶各府州县同时地震。

是年,安重任大名知县。大蝗,此后,豆虫遍地,豆田几为伤尽。

一六一零年庚戌明万历三十八年

二月十七日,升大名知府陈瑛为浙江副使仍管湖州府事。

夏,飞蝗蔽日。

六月,淫雨倍常,卫河从大名县西决口东注,溃范胜堤、龙王庙,从张家潭上溢,汇大名县城外,三四月不涸,大名县城墙女墙倾倒,文庙各殿宇倾倒。

是年,穆远任元城知县。赵一鹤任大名知县,修补女墙、文庙等,植柳护城堤外。白马寺原有藏经一部,岁久散轶,赵一鹤命僧人抄补,入函保存。原大名县“藏经法云”即指此经。

一六一一年辛亥明万历三十九年

七月三日,升陕西右参政许汝魁为河南右布政、副使兵备大名。

是年,大荒。元城县穆远在大名府城北门里路东创建养济院,收养孤、贫。

御河泛滥坝口,元城县梅家口受害最深,大名知县赵一鹤请于大名府知府翟时雍将涂时相在大名县城西半里所开支河堵塞,并筑堤,修葺大名县城,又在大名县衙前建旌善、惩恶亭各三楹。因迕怒元城知县穆远,抚按罢其官,遂挂冠回乡,士民号呼拥留。后塞梅家口,二县均无水患。

赵一鹤罢官,李一鳌继任大名县知县,漏弊一应革去,不派分毫。

一六一二年壬子明万历四十年

六月十二日,大名兵备许汝魁加升河南左布政。

是月,李一鳌重修应龙书院,十一月竣工,费用取自公家,不分派民间。自朱湘创建应龙书院以来,岁久失修,只存有讲堂、心远堂。李一鳌开拓宽旧基,建大门,匾额“书院”,牌坊曰“光映青黎”,讲堂三楹,曰“刑拘唐”,后堂三楹,曰“谈经深处”,东上房四楹,曰“元晏斋”,南房三间,曰“稽古居”,东号房十楹,曰“考德”。西号房九楹,曰“问业”。堤上建远心堂三楹,前建栅栏,曰“山河揽秀”。

李一鳌又置义田三倾五十八亩,每年地租收归本县义仓。又在大名县衙门内修建东西收粮房各八间。

十一月一日,遣大名府知府翟师雍谕祭李萃并其妻麻氏。

是年,山东、河南蝗,大名府与二省交界处有乌鸦数万,迎食之,蝗不入境内。

大名府知府孙成泰割理刑厅官田一顷六亩为大名县儒学学田,赵学敏捐地一百亩、成克巩捐地四十亩作为大名县儒学学田。

清康熙《大名县志》应龙书院图

一六一三年癸丑明万历四十一年

六月,大水,河涨,漂没田庐,蠲赈有差。

九月八日,李景元卒。李景元(1562——1613),字伯善,大名县人,以进士授户部主事,历礼部郎中、河南陕西藩臬、山西巡抚、兵部右侍郎等职。数有边功,缮修长城,前后节省数万金。生平好《左氏传》、《苏氏集》,著有《扶晋奏议》。

是年,《大名县志》付印,李景元、张洵编撰,凡二十卷,十七纲,四十一目。

一六一四年甲寅明万历四十二年

李永年任大名知县,管应律任元城知县。

一六一五年乙卯明万历四十三年

六月二十九日,升兵部郎中焦馨为河南副使、大名兵备道。

三月至七月,亢旱异常,秋禾尽枯,万民待哺,民多逃亡,逃窜、抢夺报无虚日。八月,发临清、德州二仓粟米三十万石平籴。

一六一六年丙辰明万历四十四年

七月,旱,蝗蝻蔽野,食禾殆尽。

是年,北直隶学政傅振商饬大名府修复元城书院,大名府知府翟师雍令元城知县管应律主持修建,拆旧建新,前后五十楹,工期不到三月,费用不足三百两白银。选拔大名府所属十二州县才俊,读书其中。

一六一七年丁巳明万历四十五年 

贺万年任大名知县,在大名县西筑堤,名“贺公堤”,后废。

方大任为元城知县。《元城县志》载其倡理学,整庙宇,治民、做人无所愧。《明实录》载其因“恣行贪酷”被罢免。

一六一八年戊午明万历四十六年 

八月,元城人张行远、志远同年中举,与其兄张明远(万历四十三年中举)时称“河北三凤”。

大熟,秋稔。

九月二十六日,始增辽饷,每亩加银三厘五毫,大名府加派一万九千六百六十八两八钱一分八厘。

是年,谢肇浙《五杂俎》卷十称:万历年间,棉花“今则冀鲁、燕洛之间尽种矣。”

一六一九年己未明万历四十七年 

正月十日,升刑部郎中钱士晋知大名府。

大旱,三秋无雨,麦未播种。

十二月,再增辽饷,每亩加银三厘五毫。

一六二零年庚申明万历四十八年明光宗(朱常洛)泰昌元年

正月,再增辽饷,每亩加银二厘。前后共为九厘。旱,蝗,地震,三灾并发。

三月十二日,复加天下田赋。

十一月十一日,免增饷一年。

十二月,因卫河流塞,总河侍郎王佐请引丹水,自修武而下皆能安流,建闸筑堰,可垂永利。然未能行。

冬,大雪。

是年,因朝鲜求援,直隶各州县出牛、骡、车运米山海关。

蒋向荣任大名知县。

一六二一年辛酉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

二月十日,升湖广布政使司右参政詹尔达为河南按察使,管大名兵备事。

十月,雨雾,落地成冰,草木被折。

是年,赵秉衡任元城知县。

山东教民起事,波及元城县。

一六二二年壬戌明天启二年

二月十二日,免天下带征钱粮二年及北畿加派。

三月十八日,大名人窦星中进士,三甲第一百五十名,元城人陈具庆二甲第十八名。

窦星,字平阶,知阳信、寿光,两县立祠纪念。任户部郎中,尚书数称其贤,荐为济南知府。

陈具庆,号生洲,入清后,征召为鸿文院,更定太和、中和、保和三殿号,祭祀名山大川,诸多制诰多出其手。主持顺治三年会试,和江南科举考试,所得多名士。著有《经世纪年》、《见金醵斋》等书,终秘书学士。

邹县、滕县教民起事,波及邻境。六月九日,兵部称大名府地方有白莲等教汇集成群,雄踞乡镇,声言接应山东起事教民,中有太学、青妗(读书人)迷惑不悟。直隶巡抚令州县各募兵三百,设官员一名,以备之。十月,扰元城县境。

夏蝗,飞蝗蔽日。

十一月九日,升大名兵备按察使詹尔达为四川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十一日,王应乾为河南参议、大名兵备。

一六二三年癸亥明天启三年

三月十八日午后,黑风骤起,移时乃息。 

八月五日,以大名府河捕通判移驻杜胜集兼辖山东等处捕务,裁杜胜集巡简一员。

九月十三日,升大名府知府唐焕为河南副使。

十一月五日,初夜戌时(十九时至二十一时),地震,房屋皆动,大名府城东倾地数丈。

十二月六日,保定巡抚张凤翔请裁冗以佐辽饷,裁大名府府司狱一员、大名府儒学训导二员、开州儒学训导一员。

是年,魏自滋任大名知县。

山东德州人王都任元城知县,清刚果断,令行如水,时县内游民多以赌博为奸,立法严禁,无敢犯者,赌博器具相戒不敢入境,县境大治,民为之立生祠。

一六二四年甲子明天启四年

春夏,旱。自正月至六月不雨。

八月二十二日,巳时(九时至十一时),清丰县地震,自西北向东南震声如雷,房屋摇动,人物震惊。

王渔洋《池北偶谈》载:天启中,大名民家一生七子俱都成立,每疾病则七人同之。

一六二五年乙丑明天启五年

正月二十九日,升河南归德府知府范中彦为大名道河南按察司副使。

春,风霾蔽日,三时始息。

三月九日,裁冗官,革大名府司狱、儒学训导二员、开州儒学训导一员。

七月二十四日,旧时小滩镇兑运设有监兑部司,自裁革之后督以粮道,而河南粮道与山东明军原无统辖,嚣张跋扈,不受约束。巡按河南御史杨方盛请将小滩镇兑运移属临清道,便于督率本属明军弹压,小滩镇旧有大名道公署一所,稍加修葺可作为临清道驻节之地。从之。

八月十二日,以礼部右侍郎黄立极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九月九日,又升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

十二月二十一日,广西道御史王珙参原任御史方大任,初知元城县时恣行贪酷凶横,借援邪党幸滥台班。将方大任削籍为民,追夺诰命,由抚按衙门提问追赃。

是年,马景行任大名知县,张必大任元城知县。 

毁天下一切书院。

一六二六年丙寅明天启六年

二月二十二日,升大名府知府向胤贤为湖广副使、郴桂兵备道。

九月,以黄立极为首辅。

十月九日,升礼部主客司郎中丁魁楚为山东按察司、副使大名兵备道。

十一月十一日,建极殿竖立金柱,赐首辅黄立极等银币有差,迁黄立极为建极殿大学士。

是年,魏忠贤阉党大肆迫害忠臣志士,礼部右侍郎成基命与钱谦益私下议论,气愤不平。不久,钱谦益被罢免,成基命改南京翰林院事。因成基命为杨涟门生,随即被闲居在家。

定兴县立奉圣夫人客氏德政碑,黄立极撰,张瑞图书。揭衔皆称义男,书势绝精。

一六二七年丁卯明天启七年

正月二十四日,升大名府知府王振熙为山东按察司、提学副使。黄立极祠堂抱厦

八月,加大名府知府卢象升山东按察司副使职衔,照旧管事,以示风励。

卢象升(16001639),字建斗,号九台,又字斗瞻、介瞻,江苏宜兴张渚人。任大名知府时,地方官员谄媚魏忠贤,倡议筹建魏忠贤生祠,请卢象升参与,遭拒绝。卢象升在大名府平抑多起冤狱,严惩恶霸、贪官,吏治为之一新。

首辅黄立极首议立崇祯为皇帝,斥文华殿。十一月三十日,少师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黄立极致仕。崇祯年号出自黄立极之手。

是年,范鸣珂任大名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