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史话
大名史话
史事聚焦
史志论坛
小城故事
您当前位置:大名博览 >> 历史经纬 >> 大名史话 >> 明朝时期的京师大名府(1368年——1644年)

明朝时期的京师大名府(1368年——1644年)(5)

发表日期:2011-8-24 15:05:17 作者:佚名 浏览数:

一五三六年丙申明嘉靖十五年

正月二十九日,泰和伯陈万言孙陈书疏请袭爵,吏部称陈万言以恩泽封爵,依例不应袭爵。嘉靖帝因孝洁陈皇后为元配,诏以陈书为锦衣卫都指挥同知,带俸。《明史》载陈万言死后,子孙不袭爵,误。

三月,大雨雪。

秋,大蝗,食禾且尽。

是年,陈绣任大名知县,陈珪任元城知县。

从礼部尚书夏言议,改谥陈皇后曰“孝洁”。

大名县在东门外建义冢,面积三亩。

一五三七年 丁酉明嘉靖十六年

二月至八月,大霖雨,疫。

是年,谷雍任元城知县。

一五三八年戊戌明嘉靖十七年

二月六日,升大名府知府高金为按察司副使。

四月,旱。秋,大雨水。九月八日,因水灾,免大名府属州县秋粮有差。

十月,重修大名道衙门,次年六月竣工。

一五三九年己亥明嘉靖十八年

五月八日,免大名、广平两府本年余地银,以苏马户之困。

九月一日,因灾伤免大名府所属州县田粮。

是年,徐铭任元城知县。

一五四零年庚子明嘉靖十九年

五月二十九日,升大名府同知张弁为陕西按察司佥事。

八月,大名县人张朝纲以经魁中试,补陕西永寿县。教民耕织,劝垦田,种五谷,立学校,民风大变。期满,县民挽留再三,因其子张应凤升任陕西按察使,例应回避。离任,民立生祠纪念。

秋旱,蝗伤稼,民大饥。

是年,戚绅任大名知县。何镔任元城知县。

一五四一年辛丑明嘉靖二十年 

自春至夏,大旱、饥,五月乃雨,人相食,飞蝗蔽天。大名知府张谦上任后,即行赈救。

张谦,浙江慈溪人,执政严明,持身清廉,从严治吏,官吏不敢受贿。豁养马余地钱,清编种马、银差甲首等积弊,民感其德,为其立生祠。

四月,大名府才子卢楠被诬入狱,械送大名府会审。狱成,拟之大辟。卢楠上书雪冤,得以暂时免死,并揭露当时监狱黑暗:“狱幽虐之地,一夫辜死则暴之数日始出,落发髭,变肌肤,巨鼠如狼,啖其面目,甚则群啸抉腹,嘬其肠胃,脂膏相糜于垣墙之间”。

卢楠(1507——1560),浚县人,明代嘉靖年间著名文学家,其赋作受到王世贞高度赞扬,王世贞将其列为“后五子”,与大名人刘六德同誉为大名府两大才子。

夏秋,真定、顺德、广平、大名四府水。

是年,王来聘任元城知县。

一五四二年壬寅明嘉靖二十一年

闰五月,淫雨伤稼。

六月,河溢,漂民田庐,大饥,民转徙过半。

是年,俺答侵犯山西,攻入太原等地,大肆骚掠。直隶震动,大名府动用工匠万人修城,因灾害连年,民众困苦,张谦出府库五千银两免除百姓困苦。大名县知县杨归儒修建寨堡二十八所。

一五四四年甲辰明嘉靖二十三年

夏,霖雨,大水,饥,张谦请以官库代输夏税。八月七日,因灾伤,免大名府属州县并各卫所税粮有差。

是年,黑风昼晦,着物皆火。

邬宗元任大名知县。

一五四五年乙巳明嘉靖二十四年 

六月,免保定、大名、河间、真定、顺德、广平六府旱灾田租。

冬,从邢保等人所请,大名、元城、浚、南乐四县于饮牛口(今李茂堤西)开立大渠,一月渠成,渠宽两丈有余,深一丈二有余,上有桥便利通行,灌溉田地八百余倾,次年夏大稔,得麦十余万斛。

是年,王赉任元城知县。有年。

一五四六年丙午明嘉靖二十五年

华舜钦任大名知县。华舜钦,字余溪,江西无锡人。在任时,民苦府役,充斗鸡者多赔累,力请上司予以解脱。修筑堤堰,民称“华侯堤”。生平俭约,节省白银百两,临行分毫不取,县吏送至京城亦不接受。

一五四七年丁未明嘉靖二十六年

六月,河溢,漂田庐,民多流亡。

闰九月十一日,雷礼为大名府通判。

是年,曹州僧人聚众起事,大名府及河南各州县闻风骚动,大名兵备副使李冕率民兵数千屯东明县,寻因事平,兵罢。

一五四八年戊申明嘉靖二十七年

正月,大名县知县华舜钦增设南门。大名县城旧有东、西两门,地势低洼,下雨水涨,行人不便。辨方正位,惟南向明,且地势高,于是建南门。尚未开建,华舜钦调往北京。李勉庵署理大名县事,动用往年修城剩余物料兴建南门,经费为变卖官地银一百八十余两,仲夏竣工。其规制有瓮城一座,门楼三间,北有城楼三间,大名知府顾玉柱题写门名“保和”,并刻石。

宋五礼记碑因地震残断为九块。三月,大名知府顾玉柱遣人穿土挖出,赑屃头遗留地下。

夏,大水,民饥。漳河自虾蟆口南徙,入内黄县,过大名县至府城北始入故道。顾玉柱距红船湾前堤三十步筑堤一道,并艾家口东窑厂筑大堤,以障漳河。

是年,割大名府东岳庙空地,建堂三楹,东西房屋各十五楹,作为养济院。

一五四九年己酉明嘉靖二十八年

春夏,大旱无麦。十月五日,因灾伤,免税粮。

二月二十日,敕河南按察司副使项乔专一整饬大名府等地方兵备,兼辖山东、河南、直隶邻近州县卫所。次年十月,升广东参知政事。

七月四日,户部奏,因临清仓积粮数多,年久红腐,令山东运军旧赴小滩支行粮者,径赴临清。准行。

九月一日,遣大名知府顾玉柱御祭孝洁皇后父母。孝洁皇后祖母杨氏病故,封赠孝洁皇后祖母杨氏、祖父陈志,并敕所司造坟合葬,赐祭。十二月,给锦衣卫带俸指挥同知陈书造坟银一万二千六百四十余两。

是年,明修筑长城防御俺答侵犯,大名府属州县出战车,大车六辆,小车三百五十三辆,丁夫三千九百三十二人。 

御祭碑

一五五零年庚戌明嘉靖二十九年

三月十八日,大名人杨守愚中进士,三甲第一百五十七名。授大理评事,有能名。参议任上,大同营兵因缺饷哗变,一言而定。晚年告归,两修《大名府志》。

六月,俺答围北京,征畿辅民兵入卫,大名知府张瀚修城池聚饷练兵以备,按户籍三十丁取一,而以二十九人供其饷,得八百人,速至真定府,使者称其才。邢洺患水,巡按令大名府代输其租,张瀚力争,遂罢。张瀚政务闲暇之余劝农桑,鼓励科试,由是科举日盛,与东南相高下。

大名兵备道原辖广平、大名二府及关中戍兵,无提兵守备边境职责。因俺答进犯,割顺德府隶大名道,每年提兵五千人扼守倒马关以防蒙古兵。

八月二十三日,调大名兵备副使殷学防守涿州。

是年,旱蝗伤稼。牛拱辰任元城知县。

一五五一年辛亥明嘉靖三十年

夏秋,大水,卫河、漳河并溢,平地水深数尺。魏县元城县受灾尤甚,溺死无数,民大饥。大名知府张瀚抚慰备至,免税粮有差,百姓赖以生还。

十月二日,孝洁皇后忌日,遣彭城伯张熊祭陵寝。

十一月,地震,免被灾税粮有差。

是年,元城书院改为察院,东号房如旧,西号房改为四贤祠。

一五五二年壬子明嘉靖三十一年

五月二十六日,赐锦衣卫带俸都指挥同知皇亲陈书妻张氏祭一坛,因陈书孝洁皇后侄故。

魏县元城县疫疠大作,死徙相继,复大水,灾伤与去年相同。十月十四日,因水灾,免大名府属州县秋粮有差。

是年,明散文家茅坤任大名兵备副使。因北虏常以万骑呼啸而至,飞车战无以御敌,于是茅坤仿效唐代马燧偏厢车之法,制战车五百,鱼贯而行,行以载兵,止则为阵,威震北方。蓟辽督帅杨博叹为奇才,啧啧声不绝口,特意向朝廷推荐。因宰辅徐阶指使广西巡按御史陈善治诬劾贪污府江之役赏银,落职。茅坤文宗王安石,所选评《唐宋八家文钞》,海内颂之。《大名府志·权舆志》始于茅坤。

一五五三年 癸丑明嘉靖三十二年

夏旱,秋大水,卫河与漳河相连,漫延二十余里。十月六日,免秋粮。

是年,林密任元城知县。甄敬任大名知县。时漳卫河频决,田地被淹,民逃亡过半,甄敬设法赈救,给耕牛粮种多所全活。又减免浮费杂派,与民休息,三年间,流民尽归。

一五五四年甲寅明嘉靖三十三年

三月七日,因易州、井陉、大名三道所属地情各异,遇警恐顾此失彼,自今以紫荆关属易州道、倒马龙故三关属井陉道、顺德府所辖关隘属大名道,每岁秋防之时,井陉道暂驻曲阳,大名道暂驻顺德,以备不虞。

大水,民大饥。时屡岁灾,斗米二百余钱,境内流民五万余口。

七月三十日,因大名、内黄水患甚大,免税粮。命户部发事例银万两,临清仓米二万余斛,府仓粮四万二百石,库银一万三千两,并劝富民捐助济给,全活三万余人。

是年,赵苣任元城知县。

一五五五年乙卯明嘉靖三十四年

正月一日,大霜,戌时(十九时至二十一时)雨。

春,旱,麦禾尽枯死。六月,复大水,蝗蝻生。

闰十一月十六日,免大名府被灾粮税。

十二月,地震,卧榻动摇,屋宇震响如雷。

是年,大名知县甄敬浚楼底埽口,筑堤,起自骈村东北新河口,南至内黄田石界,约百里有奇,漳卫得以安流,民称“甄侯堤”。

一五五六年丙辰明嘉靖三十五年

春,卢楠、谢榛赴大名府,与王世贞、李攀龙欢聚。时王世贞治狱大名府。卢楠将文集若干卷送王世贞,王世贞作《赠卢楠》诗三首。

二月十日,潼关卫地震,借大名府白银二千两备赈。

九月,大名人傅好贤中武科进士。

是年,山东恩县人段锦任大名知府,借小滩镇商税以济支费。在任二年,劝学勤礼,盗贼为良。凡过境使客闻其名,俱他道而去,不敢入扰。

大名知县甄敬躬履田间,以田亩高下、肥沃定等分租,择乡老谨厚有心计者主其事,定为三品之法,作《均田记》为证,刻石田地边。是时大名县耕地有十一万八千一百三十五亩四分一厘六,元城县耕地有三十七万九千八百八十三亩八分六厘一。元城县户四千八百六十五,口五万八千三百四十七,大名县户三千三百六十五,口二万四千二百三十九。

董遂任元城知县。

一五五七年丁巳明嘉靖三十六年

夏,旱,无麦。

秋,漳河盛而卫河不能容,两河并决,洪水泛滥,横流为灾,盘旋大名、元城、魏县、滑县、内黄等县,二三百里间溢为巨浸,民深受其害,有攀栖树木存活者。漳河决魏县回隆镇,遂舍艾家口,由回隆镇入卫。卫河因此而改道,经大名县城南,分流汗漫,东北流至岔道村,始入卫河旧河。漳、卫二河并在府境,大抵卫常安流,漳常决口。

七月,元城县小滩镇、浚县道口镇为山东、河南咽喉之地,每年春夏之交,部使者监兑驻节于此。大名兵备副使侯一元檄大名府议征道口税钱三百五十两有奇,作为浚县里甲支应费用,征小滩税钱一千两有奇,以十分之三协济大名县,其余归元城县,作为里甲支应费用。

八月,按照地亩数目分摊车辆、工匠赴北京营造宫殿。

十二月,巡抚都御史郑重请裁民兵以苏民困。时大名道操练民兵二千有余,较天津、易州、井陉多一二倍,且大名地处腹地,盗贼绝迹,境内平和,民兵实有害农耕,不利生产,准裁四分之一。

一五五八年戊午明嘉靖三十七年

正月,始征小滩镇市课。因元城县附郭,供应倍于他县,而小滩镇商人获利已久,大名兵备副使侯一元于小滩镇设税课司,征小滩镇市课,作为元城县供应费用。

七月,大有年。大名府十余年来,旱涝频仍,至此麦禾大埝,亩收数斛,为嘉靖朝以来所未有。巡抚御史檄州县,入谷三万余斛备赈。

是年,刻大名府通判潘仲骖撰修之《大名府志》,凡二十九卷。潘仲骖所修《大名府志》文笔雄厚,其后杨瑞续撰,而开山之功在此。

一五五九年己未明嘉靖三十八年

夏,大风拔木,毁官民庐舍。

是年,叶臣任大名知县。

一五六零年庚申明嘉靖三十九年 

文峰塔自正月至七月,不雨,大旱,草木尽死。

十月十六日,因灾伤,免大名等府税粮有差,仍以临清、德州、天津三仓米十万石充赈。

十一月一日,以工部存留大名府现例银开赈。

是年,大名兵备副使陈大宾因大名府学宫逼近南城,如人面墙正立,不利科举,于崇礼门东学宫前开小南门,并在小南门外东侧炮台上建文峰塔,在小南门上建魁星阁。

一五六一年辛酉明嘉靖四十年

四月,因灾伤,停征春季马匹,待秋后解运。

夏,蝗伤麦禾,民大饥。

是年,彭符任大名知县,武建邦任元城知县。

一五六二年壬戌明嘉靖四十一年

九月,黄河之南北、太行山之东西皆丰收,发银籴谷以实仓储。

是年,白鹤任元城知县。

一五六三年 癸亥嘉靖四十二年

春,大旱,虫食桑叶,无蚕。 

十二月十七日,大名府知府吕孔良贪肆不职,被罢。观音菩萨像

是年,元城县牛家村建灵佛寺,每年二月十五日为香火大会,善男信女商贾云集。铸有一尊观音菩萨铜造像,通高一点六米,型制精美,是国内不多见的艺术珍品,国家一级文物。

观音屈膝端坐,头戴五凤天冠,面容丰腴,神态瑞祥,面含微笑,非常慈善。明显夸大的颈线下环佩璎珞胸饰。冠带垂肩,双手抄于腹前,阔袖天衣外又着双凤披肩,一凤上展,一凤下翔。膝头各饰一条盘旋着的云龙。龙凤罗裙下露出两只小巧的绣花云鞋。

铜像通体布满精致的纹饰,各部纹饰变现手法又各不相同。龙、凤云均为镂铸高浮雕。其它衣纹、绣饰、璎珞诸纹则透雕、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凹浮雕、线刻等手法参用并见,刀法工整细腻,富于变化,做工之精,令人惊叹,连头发都丝丝不乱,实属罕见。

一五六四年甲子明嘉靖四十三年

二月十一日,礼科给事中辛自修言,近年考察,大名府属以谴去者居十之一,而顺天府属居十之五……必择才力有余者居其难。

四月四日,因旱灾,免大名府税粮有差。

秋,大水。

巡按直隶御史董学海巡按大名府,阅视城池,墙薄无砖,易于塌毁,召集兵备道徐贡元、大名府知府姚汝循议包砖加固。

七月十一日,因漏报、赃罚,革大名府通判顾履祥职。命户部通行各省,将所留脏罚尽数籴谷备赈,不许别项动支。

是年,大名县西门楼悬钟有伤,邑人欲更换新钟,旧钟忽洪亮异常。

一五六五年乙丑明嘉靖四十四年

吴道明牌坊残柱二月初旬,动用国库,分毫不取于民,计县分工,以砖石砌垒大名府城墙。采大伾山山石,筑城墙表里基础,用两层,横四尺五寸,高五层。五尺以上用砖垒砌,并建门楼、敌台、戍铺、女墙。同知刘贽监督。自东城门开始,八月,竣工,城始完固。

三月二十日,大名人窦如兰中进士,三甲第二百八十六名,大名人张崇功三甲第二百五十一名、大名人张孔修三甲第二百三十八名,元城人吴道明三甲第二百七十九名。

窦如兰,字子化,授湖广石首县,及去职,父老泣留,至车不能前,石首民或五家立一庙,或十家立一庙,曰“窦侯祠”。

张崇功,字惟志,今大名县旧治村人,历任阳信、定陶知县,户部主事,辽东按察使,有功于边事。

张孔修,张崇功从弟,字允治,别号椿岩。历任扶沟知县、登州府同知、延安榆林镇同知、延安、西安知府,天津兵备副使等,有惠政。

吴道明,字行甫,号豫斋,元城县吴李村人。知郾城县,县民立去思碑。河南道监察御史任上,弹劾巡抚,人为之危,神情自若。山东按察副使任上,裁冗员节费用,作为表率。

十月十一日,董学海疏陈新镇、平川、黄池、艾家口四水驿,李家道、艾家口二递运所皆冗员,宜革。

是年,陈志道知元城县。朱湘知大名县。 

大名兵备道徐贡元拓宽大名府文庙大门,在大成殿东瓮台,周围二十丈有余,上建重楼,名“龙头阁”,高出云霄,与应奎亭相峙。

一五六六年丙寅明嘉靖四十五年

夏,白龙现西南,旋大雨如注,西方独晴。

十一月十四日,裁革大名府新镇、平川、黄池、艾家口四水驿及李家道口、艾家口二递运所。

是年,大名知县朱湘修葺大名县城,改东瓮城稍南向,重修护城堤,视旧增倍。又开西新街,于其前建大门一座邮亭三楹,仓廒各编字号,东二十楹,西十五楹,南十楹,北十楹。

一五六七年丁卯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元年

夏旱。秋苗焦枯。五月十八日,大名知县朱湘率士民徒步,十步一叩头,至龙王庙祈雨,西北雷震,大雨旋注。朱湘在大名县城护城南堤下创建书院,置学田二百亩。因祈雨有应,名“应龙书院”。又于四乡建社学十四所,选塾师训教,诵读之声遍四境,文风蔚起。

六月十九日,裁革大名府管马通判一员,南乐、清丰、内黄、东明等县巡捕主簿一员及开州、大名、南乐、清丰、内黄、东明、元城、魏县、浚县、滑县、长垣等州县训导一员。

是年,大名知府姚汝循黜职归故里后,游历、耕耘、写作。郑旻由兵部武选郎中出任大名府知府,在府治仪门内,庭之东西两侧开凿二井,命名“揆日”、“相方”,净水甘冽。郑旻,字世穆,揭阳人,嘉靖丙辰(1556年)科进士,累官贵州布政司左布政使。郑旻任大名府知府后,视国事为家事,兴衰补弊,日不暇给,被地方誉为“今之莱公”(寇准)。

调蓟镇、真定、大名、井陉及督抚标兵三万,分为三营,由总兵、参将、游击分将之,授戚继光总理练兵之职。春秋两次换防,三营兵移近边境驻防。

一五六八年戊辰明隆庆二年

元旦,大风扬沙走石,白昼晦暝,自北京至江浙皆同。

三月十八日,大名人赵时敏中进士,三甲第三百一十四名。忠孝祠碑

四月十日,王世贞任大名兵备副使,整饬大名等处兵备。任职四月,有政声。王世贞,十九岁中进士,好古诗文,文章震世,著作甚丰。大名府司马王道行以提携人才为己任,与王世贞相倡和,大名府好古者咸归之。

七月十七日,孝洁陈皇后迁葬永陵,与嘉靖合葬。

二十八日,大名府、真定府计亩出粮养马,马地余银之征,起于正德间为流民起义额外暂时设立,名征银市马,其后遂因而不革。命自嘉靖四十五年以前悉从蠲免。

冬,大名知府郑旻在大名府城南关建田弘正及其子田布忠孝祠,王世贞过大名府,撰《建忠孝祠碑记》,十二月立,碑现存大名石刻博物馆。忠孝祠碑额拓片

是年,大名知府郑旻疏通大名府护城河,修筑防护堤,巩固城防,建五座桥梁。郑旻有其着意于修学宫和元城书院,费用数千金,悉出自郑旻俸禄,不取民一毫。并亲自向府学生员授课,一时科甲之英,豪杰之士,出其门者甚多。为培植人才,命所属州县选拔优秀生员三五人,群聚于书院,教率之。中落的大名教育,因之焕然一新。

郑廷相任元城知县。始革种马十之一。

高应圮任元城县丞。高应圮(生卒年不详),济南章丘人,贡生出身,著名戏曲家李开先得意门生之一。为政廉洁,有“清白”之誉。所作词曲经慎选约取,结集为《醉乡小稿》,取“不酒而醉,居城而乡”之意,由其师李开先作序。名家王世贞读后,赞叹不已。还著有《笔峰诗草》、《归田稿》等诗文,另有杂剧《北门锁钥》。

一五六九年己巳明隆庆三年

六月,飞蝗蔽日。

闰六月,大霖雨,四旬乃止。漳、卫涨溢,水势汹涌,为防水患,在城西南原建有五亩大小的分水台,在城四角砌石,均被护城,洪水直扑大名县城,泉涌入城,冲塌城墙一面,平地水深丈余,漂没庐舍几尽,城垣几成废墟,溺死无数。大名县自建县城一百三十年来,虽水患频仍,未有如此重灾,县民苦至甚。李本意暂借府城办公,有议废大名入元城,李本意率县里士绅抗议,终不废县。

八月二十五日,李本意奉令由大名府城返回大名县。

十一月一日,因水灾,大名县停带征粮一年。

清康熙《大名县志》县境图

一五七零年庚午明隆庆四年 

夏,王叔杲任大名府知府,于府署仪门东创建宾馆,建挹芬亭、晚香堂。因大名府城小南门位在巽方,泄气,利于学而不利于府,塞小南门,建影壁墙补其缺。

八月,大名县乡贤张崇功催促,李本意费时两月,修筑大名县城墙,重筑三门,其上建城楼两层,三楼鼎峙,丹碧交辉。城高三丈五尺,宽一丈二尺。又费时一月修筑护城堤,堤高一丈五尺、宽五丈,堤基坚固。《重修城楼及筑堤碑记》现存大名石刻博物馆。

秋,大水伤稼。九月十七日,免受灾秋粮有差。革除种马十之五,征银折解。

九月,李本意搜集旧事,于应龙书院重修《大名县志》,张东渔、赵有莘编撰,杨守愚序。大名县有志自朱湘始。

一五七一年辛未明隆庆五年

八月八日,免大名、广平两府养马余地银,数十年买马征银得免。

九月,山东观城等四县于小滩镇交兑者每石折耗米三升,以充盘剥之费。

是年,修漳河河堤,南接楼底旧堤至老堤头,长三十余里,北接龙王庙旧堤,到艾家口,长二十余里。又增修成化年间所筑御河河堤,起自张儿庄(今属魏县)至曹道口,长八十余里,高一丈,宽两丈。

大名府知府王叔杲修元城书院,建造号舍四十余间,选大名府十二属县庠诸生聚大名府,一时文风称盛。

李本意离任,张问明任大名知县。

山东聊城王汝训知元城县,清介方严,以廉能累迁工部侍郎。

一五七二年壬申明隆庆六年

七月二十八日,大名、广平、顺德三府天鼓,鸣声甚震。

隆庆年间,徽商黄汴《一统路程图记》记载,自颖州至大名府,响马贼甚恶,出没不时,难防。

一五七三年癸酉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元年

春旱。

三月二日,升王叔杲为湖广副使,整饬苏、松、常、镇兵备。九日,升刑科左给事中匡铎为大名府知府。

六月三日,在大名县城北三里之铜台(今老堤厂),元城县、大名县交界地,漳、卫二河交汇处筑堤,十日竣工。广袤三百九十余丈,高四尺,宽二丈有余。因大名知府匡铎主持筑堤,民称“匡公堤”,今为村落。

秋,大稔。

十一月十四日,因备用马折银,兵部奏议将寄养马折银,明年应征马匹,真定、大名、济南、开封、卫辉、彰德六府派取本色四分,折色六分。

是年,周芸任大名知县。

漳河北徙由成安、肥乡、曲周入滏阳河,自此至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漳河北路成为主流,漳患移至北路。

征大名府盐钞,钱一百六十万一千九百七十文,钞十万九百八十五贯,半解保定府库内,分拨钱二十八万五千七百六十文、钞一十四万二千八百四十贯解部。

大名府民壮折银,每年运往密云镇银四千两。

大名县人张自西等修缮白马寺,延请僧人坐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