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九六年丙辰明弘治七年
正月二十四日,命大名府将上年应送往北京之棉花绒暂折银,绒一斤折银一钱,待年丰依旧。
三月三日,裁元城县管河主簿。
一四九七年丁巳明弘治八年
三月九日,升大名府知府李瓒为山东布政司右参政,仍掌府事兼防守河堤。时修河功成,太监李兴等言李瓒劳效尤著。
十一月三十日,因旱灾,免顺德、真定、大名、广平、河间五府所属州县秋粮六万九千石、草一百二十五万七千三百六十束、绵花绒一万六千三百八十斤。
一四九六年丙辰明弘治九年
雹伤麦,人畜死者甚众,大者如拳如碗。
一四九七年丁巳明弘治十年
明初徙大名府治,未建贡院,每逢科举考试,临时搭设帐蓬。是年,河南偃师进士张崇任元城知县。上任后,向大名知府申请捐俸倡修,大名府饬令十二州县通力修建,三月告竣。
清咸丰《大名府志》贡院图
一四九八年戊午明弘治十一年
陕西人韩福任大名知府。时承平日久,正统年间所设民壮名存实亡。盗贼渐起,行保甲法,州县轮番习练,奸盗屏迹,道不拾遗,设置认物亭,行路者如归其家。在任八年,政绩为畿辅冠,治平天下第一。
一五零零年庚申 明弘治十三年
山东章丘人华珩任元城知县,任上革除吏治弊端,裁减冗费,听讼明允,断事如神明,民众称赞。
一五零一年辛酉明弘治十四年
七月二十五日,监察御史顾潜上书称:“大名虽颇殷庶,然皆苦徭役繁重”。
是月,顺天、保定、真定、顺德、广平、大名等府大水河溢,或为深涧,或盖压沙,绝无收成。
闰七月二十二日,赈水灾,免被灾税粮。
八月三十日,大名府天不鼓而鸣。
一五零二年壬戌明弘治十五年
正月三日,户部主事于宗德于元城县小滩镇二司北侧建户部分司,是役财取于开封,夫役取于元城。三月二日竣工。户部分司在今金滩镇十字街西北,卫河故道东南。
二月四日,吏部从公访察,称广东左布政使周孟中、浙江按察使朱钦、苏州府知府曹凤、大名府知府韩福、沂州知州张凤、宜阳县知县吴献六人才行稍优。
四月,大名府大水,河溢。漳河水决魏县西界,北注广平,河下流而东入馆陶。户部分司旧址
九月十七日,大名、南京、徐州、顺德、济南、东昌、兖州同时地震,有声如雷。大名府坏城垣庐舍。
十二月二十八日,因大旱、民饥,免真定、广平、大名、顺德、河间秋粮子粒五万五千一百一十石、草八十二万四千七百五十束、棉绒一万四千一百九十斤有奇。
是年,大名府户六万八千七百九十四,口六十万五千一百四十九,内男口三十七万八千,女口二十二万七千。大名县户二千五百二十八,内民户一千四百一十八、军户二百九十、杂户八十五、寄庄户七百三十五,口一万九千六百二十六,内男子一万二千五十二,妇女七千五百七十三。元城县户三千七百四十八,内民户三千二百、军户三百三十七、杂户一百一十一,口五万四千六百三十五,内男子三万五千九百九十三,妇女一万八千六百四十二。自弘治四年至弘治十五年,大名府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千分之四点七,较此年以前百余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略低。
大名府编里,洪武二十四年为三百一十八里,弘治十五年为五百七十九里,与户口年平均增长率大致略同。无论在户口统计还是里甲编制上,大名府堪称为当时少有之模范府。
大名府派征棉花绒为二万五千一百二十五斤、棉布五千七百匹,高于临近各府。布政司等起运大名府丝、麻、棉及其织物,边库阔白布一千三百疋,京库人丁丝折绢六千八百二十八疋,农桑丝折绢八百一十疋。
一五零三年 癸亥明弘治十六年
大名知县徐士彬重修大名县城门楼、角楼。
一五零四年甲子明弘治十七年
九月二十八日,因旱灾,免大名、真定、顺德三府夏税有差。
是年,大名府元城县民家,乌巢中生一白雏,因收豢养。长大,莹洁如雪。进献朝廷,不受,退还。
一五零五年乙丑明弘治十八年
六月四日,升大名府知府韩福为浙江布政司右参政。
八日,令大名府选千名民壮听候调用。
一五零六年丙寅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元年
八月九日戌刻(十九时至二十一时),大名府西南明星火光一道向西北没,有声如雷。
是年,大名知府石禄修大名府城。
刻石禄修、唐锦篆《大名府志》十卷。唐锦(1474——1555),明代学者,原籍晋阳灵石(今山西灵石县),明初迁上海(今上海市)。生平以修志为己任,力主方志贵于实用。明弘治八年以经学魁南畿,明年为进士,以时名推修《大明会典》。后授大名府东明县知县,“以安民为本,暇则勘校文籍,手不释卷,郡诸公咸遣子受学,因修《大名府志》十卷”。
《大名府志》载:大名县辖十九里、一镇、六集。元城县辖七乡、三十三里、六坊、二镇、六集、二店。大名府不产檀木、椴木,然每年需上交檀木九十丈、椴木五百丈。
李拱任元城知县。
漳河本由成安县注魏县,至元城县西店东,由馆陶县入卫河。正德初年,漳河自大名府西南阎家渡入卫河,东北经艾家口、小滩镇入馆陶县。
一五零七年丁卯明正德二年
大名府境内讹传有灾异怪夜出闾里,青气黑色,夜间突出,或有物如狐狸,如犬,其行如风之疾,常伤人面,咬人脚。于小儿尤加残害,众击打铜铁器或敲鼓守护,夜间常有数十起,旬月乃息。又地震,八月旱。
从御史王德奏请,令大名等府于种马、儿马中拣选四尺以上,十岁以下者,按份解送,矮小老弱马,卖价抵偿。
罢保定巡抚,大名府仍属北直隶巡抚。
张奎任元城知县。
一五零八年戊辰明正德三年
二月四日,升大名府知府石禄为山东布政司右参政,仍掌府事。次年三月十日升为南京太仆寺少卿。
三月十八日,大名人颜正中进士,二甲第九十一名。
是年,地震,微感。
一五零九年己巳明正德四年
五月二十一日,詹事府主簿李继先因得罪刘瑾左迁元城知县。
一五一零年庚午明正德五年
三月,因水旱免大名府正德三年逋税。
是年,复置保定巡抚,大名府属之。自此后,常置不罢。
一五一一年辛未明正德六年
四月,刘宠(刘六)、刘晨(刘七)、杨虎、齐彦明率义军南下,攻邯郸、成安、鸡泽、曲周等地。大名府素无兵备,大名知府马卿檄州县缮城浚河,收官寺铜佛像铸造武器,招壮年为队伍,以大名知县陈智、教谕陈悃为长,威声震河朔。
九月,刘宠、刘晨、齐彦明率义军至大名府境内,民众揭杆操梃群起响应,横行无阻。大名府官员惊恐不安,各思转徙,大名府通判周埙因畏缩不进,被逮问。大名府学教授陈滞出奇制胜,义军折损一千余人,府城未破。
是年,江西上饶人汪渊任大名知县,政事精练,才能卓著。后擢监察御史,官至大理少卿。每遇新任大名知县,必以利弊告知,其拳拳情系大名如此。
李永暶任元城知县。
时边境多事,马非瞟壮不准充数,往往购买西马以充数,费用十倍,民不堪命。刘六、刘七事后,每亩征银二分,作为买马征调资费,遗害无穷。
一五一二年壬申明正德七年
四月十四日,发公帑赈饥民,大名府一万三千五百石,支于德州临清仓。
秋,大旱,免税粮。
十二月十一日,因河南改兑粮小滩镇,河道剥浅,其费不赀,加耗米三升,仍饬管河都御史疏浚河道。
是年,置大名兵备道佥事一员,以拱卫京师。官称列于河南,廨署则置于大名府城道前街路北(今大名戏院)。
一五一三年 癸酉明正德八年
十二月二十八日,添设大名府通判一员、东明、长垣等县主簿各一员,专管河道。
是年,大名府旱,赈恤有差。
一五一四年甲戌明正德九年
五月二日,因顺天、河间、真定、保定、顺德、广平、大名等府灾,准存留今岁起运京边粮草十之二三以备赈灾,并减免拖欠应征之数。
是月,雨雹伤麦,如卵如拳,大者若碗,人畜死者甚众。
八月二十四日,命总兵郤永以所部官军及河间官军一千五百人驻德州,副总兵桂勇以所部一千人驻大名府,游击将军贾监以大同官军五百人驻徐州,以防东平举义。
九月六日,因真定府、大名府种马多于保定各府,兗州种马多于山东诸府,河南诸府种马又少于北直隶、山东诸府。令将种马、骡马从公分派均一,因各地民情不同作罢。
十一月十八日,裁革河间、大名等府地方镇守总兵官。
十二月,重建乾清宫,加天下赋一百万两,限一年内全部收齐,催办急迫,海内骚然。
是年,大名府大旱,民饥。
一五一五年乙亥明正德十年
三月二十一日,命镇守大名等处总兵官郤永移防宣府。
大名府大旱,民饥。大名知府马卿请求赈灾,遣侍郎王某行视。王某未至,而粟已发,颇不顺王某意,及入大名府境,民情安然,叹为能吏。阉党宁果巡抚真定,令大名府供饷二千,马卿请出示上级公文,宁果终不能夺。九月八日,升马卿为浙江按察司副使。
十八日,开州、长垣县、东明县旧分隶曹州兵备,今改隶大名兵备。
十二月十七日,曹州、武定州、大名府兵备官,皆因盗贼添设,今因事宁革之。近畿“盗”起,兵部尚书王琼请于大名府、武定府各设兵备副使一人,责以平贼。未行。
是年,李环任元城知县。
漳河决魏县双井,仍由艾家口入卫河,东北经元城县小滩镇入馆陶。
一五一六年丙子明正德十一年
二月三十日,改整饬大名等府兵备、河南按察司佥事汪正于河南管屯抚民。
十二月二十三日,因河间府水灾,命发顺德、广平、大名三府及府属州县仓库钱粮以赈之。
一五一七年丁丑明正德十二年
三月十五日,大名府普照寺创建藏经阁,嘉靖元年五月十三日完工。普照寺在大名城西南隅,为宋元间古刹,明初徙建大名府城时,普照寺亦随府迁建,寺院规模宽敞,僧徒二百余人。
三月十八日,元城人陈绶中进士,三甲第一百六十三名。
秋,大名府雨水成灾,秋成无望,民无食,饿殍载道,流移不止,盗贼起。发德州仓粮赈济。
八月九日,为防盗贼,大名府暂设兵备佥事一员。
十一月十六日,升户部员外郎杨守礼为河南按察司佥事、整饬大名等处兵备。
是年,张儒任元城知县。
一五一八年戊寅明正德十三年
因漳、卫二水决溢入境,大名知县吴拯增筑护城堤环县治,以卫漳水。并植柳千株,环抱县治,故名“吴公柳堤”。又在大名县学建祠堂祭祀乡贤名宦,大名籍中科举者勒石以志,姓名、籍贯、科举年限、官场简历等俱在其上。
十一月二日,因水灾免大名府、真定府所属五州县税粮有差。
一五一九年己卯明正德十四年
十二月十九日,因水灾,免大名、真定、顺德三府所属十一州县税粮有差。
一五二零年庚辰明正德十五年
三月,大名兵备道刘秉鉴在大名府城西南创建元城书院,书院前建刘忠定公祠堂,后有上达楼,雄甲一方。元城书院因发扬刘安世学说而冠名。
秋,大名县学宫东建名宦祠、乡贤祠,次年夏工成。
是年,郝文瑞任元城知县。
一五二一年辛巳明正德十六年
六月十二日,嘉靖初登基,钦天监官朱裕言称日月交食、分秒不合。差历官往河南南阳察旧立土圭,以合今日之晷,分立圭表于山东、湖广、陕西、大名等处,以测四方之影。
是年,淫雨无禾,漳卫河决,红船湾堤崩摧为平地。
元城人董进第中进士,三甲第七十名。董进第历任兹溪、太湖知县,不妄取于民,樵夫歌曰:“山水之清犹有尘,县官之清尘不染”。升任礼部给事中、吏部都给事中。后辞官。
一五二二年壬午明世宗(朱厚骢)嘉靖元年
三月十八日,升刘秉鉴为副使仍旧大名兵备。巡按欧珠议,因大名府“系三区之治乱,为畿辅之重轻”,佥事权轻,进大名兵备道佥事为副使,建节大名,隶河南按察司,以控两河之间。始辖大名、广平两府,后兼辖顺德,督领三府马步兵四千有奇,以操官十一员领之。
七月十日,命大名府每岁供细铜丝三百斤、矾红土五百斤。
八月十九日,因钦天监官员称,大名府有佳气,故从大名府秀女产生皇后。因将册立元城县陈李庄儒学廪膳生员陈万言长女为皇后,命陈万言为鸿胪寺卿,给予应得诰命,又升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妻冀氏封夫人给予诰命,赐第黄华坊。
陈万言(?——1535),“慷慨有大志,博览群书,为诸生冠”,然“屡试不售,年已五十余矣”,偶遇相士,惊言:“君相当腰玉,贵不可言!”及其女为皇后,陈万言遽然富贵,果应相士言。
是月,大名府霖雨,民大饥,死者相望于道。
九月二十八日,嘉靖帝与大名府元城县陈万言女举行大婚。
秋,大名、广平、顺德三府马步兵移镇顺德防马岭。
十一月七日,曹州兵备旧辖东明、长垣二县归大名兵备。
是年,郑翰任元城知县。
一五二三年 癸未明嘉靖二年
三月九日,中军都督府带俸都督同知陈万言因赐第黄华坊近教坊,上疏请辞,改给西安门外第一区。
十七日,大名人刘宗仁中进士,三甲第八十七名。刘宗仁为官三十年,仅有田百余亩。
是月,大风,昼晦逾旬始息。
四月十三日,升大名府知府任忠为按察司副使。
二月以来,大名府旱,五月,民大饥。
六月十四日,因灾伤,免嘉靖元年天下税粮之半。
七月,陈万言因言官甚多,力辞所赐西安门外宅第,嘉靖帝执意为之。
八月三日,因嘉靖皇后“梦龙绕其庐”,封陈万言为泰和伯(世袭,岁禄千石),封夫人冀氏为一品夫人,袭锦衣卫指挥一人,封其子陈绍祖为尚宝司丞。
是月,霖雨,饿死者相望于道。
九月,调拨国帑数十万两白银,于北京皇城西安门外为陈万言营造府第。隆冬时节,亦不停工,并特派御林军三千人、神机营明军八千人助工。府第占地之广,房屋建造之多,楼阁台榭之高,雕画装饰之精,无与伦比。工部尚书赵璜以陈万言府近皇宫,规模不大,不合法度进柬。嘉靖帝大怒,逮营缮郎翟璘下狱,经陈万言多次上书求情,方释放翟璘出狱。
十月十二日,因旱雹,免大名府属州县税粮。
十一月二十八日,命岁给皇亲泰和伯陈万言、昌化伯邵喜禄米各一千石。因旱灾,再免大名府属州县税粮有差。
是年,张好古任元城知县。
一五二四年甲申明嘉靖三年
六月二十四日,陈万言请将武清、东安地二千顷作为庄田,因该地块为未央宫所用,陈万言请求不当,嘉靖帝令户部勘察划拨。给事中张汉卿以陈万言联姻皇室,应节俭自律,为外戚楷模,不应擅自违越法度。且划拨民田为庄田,必将致民流徙外地。巡抚刘麟、御史任洛亦进言不可夺民田。不听。赐陈万言武清、东安二县地七百五十二顷。
七月,陈万言家奴何玺殴死百姓范通,牵连陈万言,逮何玺下狱。因陈万言为何玺求情,嘉靖帝命释之。
十一月六日,裁革整饬大名、广平兵备副使,因两地旱、饥,斗米千钱,父子相食,道殣相望,臭弥千里。且地旷多盗,令巡按加意安抚地方。
一五二五年乙酉明嘉靖四年
二月二十三日,谪整饬大名等府兵备、河南按察司副使刘秉鉴为广东韶州府通判。
四月三日,巡抚保定右副都御史刘麟请复设大名兵备副使,不许。
二十九日,升大名府知府王言井为山西布政使司左参议。
五月二日,监察御史叶忠因灾变陈言十事,其四事言泰和伯陈万言、驸马都尉邬景和多蓄无赖网利剥民,请严行禁治。二人因被弹劾上疏请罪,嘉靖帝责怪二人爵高禄厚,每日所给丰厚,仍纵容家人开店面,害商民,犯国法,既已认罪,令缉治其生事家人。
七月十八日,中军都督府带俸泰和伯陈万言奏元城县知县张好古擅拘国戚,非刑致死人命。命锦衣卫逮张好古下狱。
十月一日,因杖死陈万言家人,张好古以拘责皇亲家族降用。
是年,浙江秀水人诸称任大名知县,独居官舍,清约如寒舍。在职兴农劝学,修举废坠,筑堤障河,捐俸置附郭田百亩,救助贫穷,颇有德政。
一五二六年丙戌明嘉靖五年
二月至五月,不雨。
三月,元城书院修葺竣工,举行典礼。进诸生阐经义,文教大兴。
十月二十日,颁敬一箴于儒学。
十二月,地震。
是年,刘仲礼任元城知县。
浙江龙泉人叶溥守大名府,性刚介,寡言笑,自持清白,人不敢干以私。上任时,仅带两童子,琴书一挑。其治政崇尚清静,境内肃整,庭中静寂,人称“叶青天”。
漳河南徙,由临漳入魏县境,经魏县南境入大名县。
一五二七年丁亥明嘉靖六年
三月以来不雨,大旱,至六月方有雨。
六月二十日,因大名府属旱灾,免粮税有差。
八月十五日,因真定、大名、顺德等府及河南布政司应解布疋纰薄不堪,徒费脚价,巡抚保定都御史何诏请令布一疋折银三钱、花绒一斤折银七分,既省脚价,官军又得实惠,户部亦以为便。诏以旧制不许。
是年,高道任大名知县,建县治右替政厅三楹,后堂三楹,匾名“冰玉”,两侧建吏、户、礼、兵、刑、工房各十二间,仪门三楹,仪仗库、吏廨在仪门内西侧,典史宅在仪门内东侧。
一五二八年戊子明嘉靖七年
二月八日,免解大名府拾柴夫役人夫,每名月征钱银一两四,解送惜薪司雇役。
夏,大名府大旱,自嘉靖五年至今,连年大旱,赤地枯槁,免田租十之八。时斗米过千钱,始行折半钱,小民生计艰辛尤甚。
六月,大水,大名府城桥梁毁坏,城垣塌坏十分之二,知府乐护督工修筑。二十七日,因灾免税粮有差。
九月二十二日,陈皇后因惊吓坠胎,陈万言乞容妻冀氏入宫视疾,不许。
十月二日,陈皇后崩,嘉靖帝降丧礼,素服西角门守灵十天。闰十月,谥曰“悼灵皇后”,葬天寿山袄儿峪,世称“悼陵”。嘉靖十五年九月,改谥“孝洁皇后”。隆庆二年二月,又尊谥“孝洁恭懿慈睿安庄相天翊圣肃皇后”,迁葬永陵。陈皇后母亲冀氏悲痛而死,不久,陈皇后兄长也哀伤过度而死。
十一月四日,因大名府灾伤,免大名府及所属州县正官朝觐。九日,又免秋粮有差。
一五二九年己丑明嘉靖八年
三月十九日,元城人刘瑜中进士,三甲第七十二名。
十月十八日,泰和伯陈万言为其故妻夫人冀氏请命工部造享堂于坟所盖碑亭,许之。
一五三零年庚寅明嘉靖九年
夏,麦稔。
秋,大水,大名县城不没者五版,免田租十之七,发粟赈恤。漳河由响王口经回隆镇过大名县,于艾家口入卫河。
是年,李汝梅任大名知县。
一五三一年辛卯明嘉靖十年
三月五日,以大名知府乐护为陕西布政使司右参政。
十一月十六日,复大名兵备道兵备佥事。
是年,大旱。御史刘安左迁元城县知县。
大名知府胡效才令浚县知县邢默、内黄县知县石迁调集夫役,在大名府城南红船湾堤,距旧址二十步修筑大堤。自此至隆庆六年,四十余年内,漳河均在南道范围内迁徙。
大名知县李汝梅在文庙建敬一亭、启圣祠。
一五三二年壬辰明嘉靖十一年
十月七日,令遮洋山东二把总兑运河南粮米于小滩镇交兑。
二十九日,诏大名府祀先贤狄仁杰、寇准于名宦,刘安世于乡贤,春秋致祭。
是年,山东定陶人曹邦辅以进士知元城县,以廉干称。
一五三三年癸巳明嘉靖十二年
正月十六日,复设大名府管马通判一员。
二月二十九日,河南巡抚请改小滩镇兑运于回隆驿。不允。
秋,霖雨四旬乃止。
一五三五年乙未明嘉靖十四年
七月六日,孝洁皇后父陈万言病逝,诏祭葬如例,赠太子太保。陈家祠堂在大名城道前街原五女师大门正南。陈家宗茔由南向北相向对称而立有华表、陈万言家族墓翁仲石虎、石羊、石马、石翁仲等,皆为青石,质地细腻,叩之铜音,雕刻精美。中间为神路,神路尽头为享堂,皇帝谕祭赠诰碑矗立。享殿后面是碑楼,再后为墓葬区。神路前还有石牌坊,浮雕华美,巍巍壮观。墓地面积广大,牌坊高大,石像众多,享殿宏伟,碑碣林立。墓区苍松翠柏,郁郁苍苍,壮丽森严,气势非凡,历代文人多有吟咏,《元城县志》载:“旧府之北,郁有佳城……过者叹羡,美哉斯茔。”
九月,大名县人贾希贤、元城县人陈鸿雷中武科进士。陈鸿雷,号振西,累升真定卫镇抚,守昌平等,屡建战功。
是年,蝗灾。